佛陀當時只有要求出家眾不能「散亂心眠」,而是要「繫念心眠」。至於繫念的對象是什麼,則沒有特別的限制。
生活中的所有大小事都跟修行有關,不是只有修光明想才是修行。而且要禪修前是要具備很多條件,持戒、正見具足、少欲、少事、少務、飲食知量...等等。禪修是有風險的,親自去找老師學習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我想佛陀是鼓勵在睡時修光明想的(如上文)」,這一點是無疑的,應該「鼓勵在睡時修光明想」。我記得南懷瑾老師的《定慧初修》那本書裡,介紹了「日輪觀想」法,說比丘應在睡時修日輪觀想,我現在手頭沒有這本書,網上有南老師的大多數著作的電子版,卻沒有這本書的電子版,請 求神通者法友自己找一找。不過,是「鼓勵在睡時修光明想」,不是「鼓勵在睡時修神通」,呵呵。dreamer008 寫:請問哪位法友知道光明想的內容呢?或者有實際修行的經驗呢?我想佛陀是鼓勵在睡時修光明想的(如上文),但大家可注意到此點,每天都睡眠,常常都說要修行,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可有一天睡時修過光明想?
以前我是主修「觀心」法(心念處),最近及以後要把四念處系統地研讀一遍。也曾想在睡時修日輪觀想,因為懶惰,修不起來,放棄了。
我說「夠明白」,不是僅僅望文而生義,而是基於修習「念處法門」的實踐體驗,所以一讀到『繫念在明、如前後亦然如上下亦然』這兩句話,就領會了,不需再去找关于“明”的“说明”。dreamer008 寫:何謂『明』?經中從未說過吧?既然要我們繫念在『明』,但卻從未說明何謂明!這樣『夠明白』嗎?或許當時的口語沒有疑義,但現在呢?就算世間的學問書籍這樣寫東西也要被讀者提出疑問的,
取『太陽光』『月光』『燭光』『火光』等等,都可以。而我所謂的「明」,是在修習「念處法門」時所現的「明」,一方面,此「明」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另一方面,我的修習還很淺,不敢多說,怕大妄語也。繫念此「明」,如前後亦然如上下亦然,就可以起修了啊。不過,我現在不專修這個「光明想」,我的理解供 求神通者法友參考。
- dreamer008
- 文章: 190
-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 聯繫:
據釋從信的書「三十七菩提分」
裏面寫到,修「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
可以得到五神通
1.天眼通
2.天耳通
3.他心通
4.宿命通
5.神足通
若依四如意足斷淫怒癡
可以得到漏盡通
何謂四如意足?
1.欲神足:欲願
2.勤神足:精勤
3.心神足:一心(又稱止定)
4.觀神足:思惟(又稱觀慧)
比如說想得到神足通
遊空如鳥,履水如地,履地如水,隱形散體,穿石透壁
就依四神足修四禪定,當然四禪早已失傳
想飛就觀想自身輕疾之相
漸漸地身體就會越來越輕
然後以心舉身,以身舉心
慢慢地身體就浮起來了
日久功深,浮空的高度就越來越高
最後就會自在飛行了
當然,本人沒有任何神通,純屬討論
No. 614 坐禪三昧經 (卷2)
行者一心欲定精進定一心定慧定。一心觀身常作輕想欲成飛行。
若大若小(以欲定過為大以欲定滅為小)。此二俱患精進翹懃。
常能一心思惟輕觀。如能浮人心力強故而不沈沒。亦如猿猴從高上墮。
心力強故身無痛患。此亦如是。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廣大。
而身更小便能運身
復次觀身空界。常習此觀。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極為廣大。
便能舉身。如大風力致重達遠。此亦如是。初當自試。離地一尺二尺。
漸至一丈還來本處。如鳥子學飛小兒學行。思惟自審知心力大必能至遠。
學觀四大。除卻地大但觀三大。心念不散便得自在。身無罣礙如鳥飛行。
當復學習。遠作近想是故近滅遠出。
裏面寫到,修「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
可以得到五神通
1.天眼通
2.天耳通
3.他心通
4.宿命通
5.神足通
若依四如意足斷淫怒癡
可以得到漏盡通
何謂四如意足?
1.欲神足:欲願
2.勤神足:精勤
3.心神足:一心(又稱止定)
4.觀神足:思惟(又稱觀慧)
比如說想得到神足通
遊空如鳥,履水如地,履地如水,隱形散體,穿石透壁
就依四神足修四禪定,當然四禪早已失傳
想飛就觀想自身輕疾之相
漸漸地身體就會越來越輕
然後以心舉身,以身舉心
慢慢地身體就浮起來了
日久功深,浮空的高度就越來越高
最後就會自在飛行了
當然,本人沒有任何神通,純屬討論
No. 614 坐禪三昧經 (卷2)
行者一心欲定精進定一心定慧定。一心觀身常作輕想欲成飛行。
若大若小(以欲定過為大以欲定滅為小)。此二俱患精進翹懃。
常能一心思惟輕觀。如能浮人心力強故而不沈沒。亦如猿猴從高上墮。
心力強故身無痛患。此亦如是。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廣大。
而身更小便能運身
復次觀身空界。常習此觀。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極為廣大。
便能舉身。如大風力致重達遠。此亦如是。初當自試。離地一尺二尺。
漸至一丈還來本處。如鳥子學飛小兒學行。思惟自審知心力大必能至遠。
學觀四大。除卻地大但觀三大。心念不散便得自在。身無罣礙如鳥飛行。
當復學習。遠作近想是故近滅遠出。
- maudgalyagana
- 文章: 8
- 註冊時間: 2005-05-21, 08:00
- 聯繫:
Re: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根本佛學建立在苦的概念上。對凡人來說,離苦是佛學最終的目的,吾人惟有在設定離苦的這個唯一的目標上,依循釋迦牟尼提供的離苦的方法進行修持體悟,才能讓吾人自苦處之源,即有限的個體,邁向無限的解脫境地。dreamer008 寫: 且若得神通有些法律或佛教的歷史等等應該可以得到比較明確的解答且諸如大阿羅漢如目健連等也是使用顯神通的方式讓五百比丘起信以重返佛陀的僧團不是嗎?所以若修原始佛教教法能廣修神通也能在適當的時候發揮作用的不是嗎?我們應該多討論多推廣多修行就像在經中所鼓勵的那樣...
神通只能在有限的時空裡發揮作用,因為畢竟施神通者也是個有限個體,終究是無法參透恆久宇宙造化中善或惡的真義。這樣說來,神通僅具有短暫的效用而已,而這樣的效用對神通者自身來說,卻反而變成了產生業的根源。所以,以得神通為目標的修持,實與離苦的根本義是背道而馳的。目(牛建)連神通第一,但仍不敵累世業力之苦,成為佛教第一個殉道者。藉此,釋迦牟尼闡釋神通不敵業力的道理。
根本佛學強調的是內在自身主體的超脫。神通,僅是有限時空有限效度的外在的工具(器),如自身修為不夠,卻自侍以為地修持進而擅用神通,必遭神通所帶來的業力的反噬。以此,以神通為目的的修持不可能為經典所鼓勵,僅有可能為極其有限的個人意欲的扭曲詮釋罷了。
Re: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五神通不能勝宿世身語意十業
這是佛弟子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佛陀的十大阿羅漢弟子
都是具足六通三明的
而且,只要是阿羅漢都會具足漏盡明
在家眾若在家證得阿羅漢
會有兩條路:一是入滅,二是出家
但台灣的環境無法乞食活命
也無法不蓄金銀
所以現在世,在家眾若證得阿羅漢
只能自取滅度
佛弟子以神通道力降魔度眾的事跡
在本緣部裏有非常多的記載
甚至五戒相經也提到
阿羅漢以神通降伏惡龍的事跡
佛弟子沒有神通,如何使信眾信服其道力?
如何降伏魔眾?如何降伏惡賊?
嘴巴講學佛不求神通
其實是自己連禪定神通都沒有
光說不練有何用處呢?
禪定神通失傳已久了
只會說身語意十善業
但是想法就是他非我是
人家有神通的成就
就說人家心術不正,是提婆達多
這種心態是三毒的那一種呢?
這是佛弟子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佛陀的十大阿羅漢弟子
都是具足六通三明的
而且,只要是阿羅漢都會具足漏盡明
在家眾若在家證得阿羅漢
會有兩條路:一是入滅,二是出家
但台灣的環境無法乞食活命
也無法不蓄金銀
所以現在世,在家眾若證得阿羅漢
只能自取滅度
佛弟子以神通道力降魔度眾的事跡
在本緣部裏有非常多的記載
甚至五戒相經也提到
阿羅漢以神通降伏惡龍的事跡
佛弟子沒有神通,如何使信眾信服其道力?
如何降伏魔眾?如何降伏惡賊?
嘴巴講學佛不求神通
其實是自己連禪定神通都沒有
光說不練有何用處呢?
禪定神通失傳已久了
只會說身語意十善業
但是想法就是他非我是
人家有神通的成就
就說人家心術不正,是提婆達多
這種心態是三毒的那一種呢?
- maudgalyagana
- 文章: 8
- 註冊時間: 2005-05-21, 08:00
- 聯繫:
Re: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原始佛學的經典的了解方式得承繼釋迦牟尼前印度宗教經典的傳統而來
以薄迦梵歌寫作方法為例,其內容"譬喻"講述人個體內在的各種情感交相制衡抗爭的過程,供學習者作爲"內在"修為的依據...
佛學經典之講述方法何嘗不是如此?
以此,惡龍惡賊惡眾無不為被譬喻來講述"內在"修為該對抗的情緒或陋習...
這個意義下的神通才能被公開討論,進而修持得之的...
畢竟也沒有人類遇過邪惡的暴龍或是迅猛龍之類的吧....能被阿羅漢遇到而且被阿羅漢以戰鬥力超強的神通制服的機率實在太小了吧...
再說,如果能變變法術施展個神通,就能讓人信服的話,...那那些信服的人可以去跟宋n力或是隔空採藥的張穎的信眾們交流一下....
真正讓人"信服"的能力唯有道德和智慧....
工具意義的神通或是法術之類的把戲,只能讓人"懼怕",
因懼怕而來的信仰跟修為而來的信仰...ㄜ,我也不知道該說啥,人會因其所好來選擇吧...
以薄迦梵歌寫作方法為例,其內容"譬喻"講述人個體內在的各種情感交相制衡抗爭的過程,供學習者作爲"內在"修為的依據...
佛學經典之講述方法何嘗不是如此?
以此,惡龍惡賊惡眾無不為被譬喻來講述"內在"修為該對抗的情緒或陋習...
這個意義下的神通才能被公開討論,進而修持得之的...
畢竟也沒有人類遇過邪惡的暴龍或是迅猛龍之類的吧....能被阿羅漢遇到而且被阿羅漢以戰鬥力超強的神通制服的機率實在太小了吧...
再說,如果能變變法術施展個神通,就能讓人信服的話,...那那些信服的人可以去跟宋n力或是隔空採藥的張穎的信眾們交流一下....
真正讓人"信服"的能力唯有道德和智慧....
工具意義的神通或是法術之類的把戲,只能讓人"懼怕",
因懼怕而來的信仰跟修為而來的信仰...ㄜ,我也不知道該說啥,人會因其所好來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