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心、意、識?(3)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1-22, 18:36

shanguan 寫:瓶口是瓶子的一部分,我解釋還不清楚麽?
我當然可以只看瓶口,但它還是瓶子的一部分哦。難道非要用你的定義才正確的?
“瓶口”是個名詞,表示瓶子的口部,怎麽成了“功能”了?
你可以問周圍的人,瓶口是不是屬瓶子的一部分?你的這兩組對比根本不成立。因爲佛陀說“意是内入處”。
依你的解釋當然是可以,不過,你的意思有代表我的意思嗎?有代表佛的意思嗎?請再思惟吧 ..

佛陀也說過“眼是內入處”。難道“眼睛”是眼內入處?眼睛明顯易見,那佛陀為何又接著說“不可見”?佛陀說法自相矛盾?

意不是意根,是兩件不同的事,請再正觀正思惟 ...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1-22, 18:57

seasky 寫:依你的解釋當然是可以,...
...請再正觀正思惟 ...
我沒有要把我的意思代表你的意思,但你的意思是佛的意思麽?

這裡的“眼”是指視覺系統,你能看見自己的眼神經麽?注意哦,不是從鏡子裏看,因爲那已經不是眼内入處而是色外入處了。

“佛告比丘。色外入處。若色四大造。可見有對。是名色是外入處”。

在十二處中,只有一處是可以被眼所見的,那就是眼所對的“色外入處”。

要知道眼“不可見”的也可以是色法,比如聲音就不能被眼所見,但仍是色法,所以佛陀在説明“意内入處”這個心法時,特別在“不可見”以外還重點説明了它是“非色、無對”的。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5-01-22, 19:01

shanguan 寫:我沒有要把我的意思代表你的意思,...
...説明了它是“非色、無對”的。
法友此說符合我所查之經:
四阿含暮抄解第七(首三法之三也)

問已說功德亦說惡。云何依名。答依陰界處(修妒路也)陰界處者是名依此相。依是故依依立。是義陰者界者處者。此眾生依作相應功德及惡。故是依功德惡可知。問云何陰名。答陰者色行智(修妒路)色行智是陰可知。陰積聚束是一義。此青黃赤白一長短。小大圓四方。以是為首。解色義。所生物姓受色陰。知彼色有是受。是色二義可見不可見可見屬眼不可見異。彼聲香味細滑風。如是以為首(是五事皆不可見)問已說。諸大彼受諸大。未知云何知色受。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5-01-22, 20:22

Honesty 寫:名色這是緣起法的特定名詞,對應於特定的觀點,解釋的時候可以分開解釋,好讓學人初步理解,但是回歸到實際內觀時只有一種答案就是"名色"。
要看懂再回應。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1-22, 20:42

Honesty 寫:要看懂再回應。
解釋的時候可以分開,實際内觀就不能分開了麽?

佛陀把名、色分開而談只是爲了解釋麽?

直接的内觀方法是四念處,身、受、心、法都可以單獨而修,身是色法,受、心是名法,怎麽不能分開修呢?

十二因緣是爲了説明一種生命流轉的現象,無色衆生也是其中之一,名、色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個詞組“名和色”,在生命的流轉中,可以名和色同時存在,也可以只有名沒有色,這個完全是符合緣起法的。

佛陀觀察的是整個三界衆生的流轉過程,不是只看人類的。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5-01-22, 20:57

shanguan 寫:有一點要提醒一下,現在有些人反對部派佛教,甚至連“遺毒”的話都出來了,那麽我請問,你的觀點也不是一派觀點麽?大家都是在學佛,難道你的觀點就比部派佛教的思想更正確? 這種自以爲是的做法倒是比較符合部派佛教的特點。你要明白,你現在也是和部派佛教的論師們一樣只不過是佛經的研究者,你可以闡述自己的“部派”觀點,但不要說別的部派必定是錯誤的。
我已經說了:原始佛教的法義觀點與當下自覺觀察是一致的。
因此我的意思是:我並不認為,部派佛教的論典上所說的法義觀點是與原始佛法經文所說的正法律,是透過念住自覺的現觀是一致的,反而偏向客觀事理議論辯論法義的方向,我一直以為這當中的差異很明顯,人人輕易可見。

當然這是個人的看法,事實上如何,自然有學習過兩者的人都能各自比較而自有看法,至於我這樣的評斷如不如實,不是你把一切都推成這是屬於我個人的佛法見解就能敷衍掉的,原始經教中的世尊說正法律,現見法,......,緣自覺知。這當中直接清楚的說明了世尊所說的正法律是以什麼觀點來宣說的,這種觀點不是我個人可以左右的吧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1-22, 21:30

Honesty 寫:我已經說了:原始佛教的法義觀點與...
...這種觀點不是我個人可以左右的吧
我也認爲原始佛教的法義觀點與當下的自覺觀察是一致的。

但我並不認爲部派佛教的論點上的所說的法義觀點與部派佛教的論典上所說的法義觀點是與原始佛法經文所說的正法律,是透過念住自覺的現觀都是不一致的。

我因爲知道這裡反對部派佛教,所以我到現在引得基本都是佛經而不是論,我正好是學過兩者的人,所以知道論和經上所說的有一定的差異,但有差異不代表沒有相同的,全盤接受或否定部派佛教的觀點都不是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

我現在所用的觀點是經論兩者中相同的觀點,你見我說的那一點沒有經典的依據的?比如“無色衆生”,經中都是有的。

不要只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爲這也有可能是幻覺。建議參考《卡拉瑪經》,我對如何擇法在這個論壇上曾經已經說過了。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5-01-22, 22:07

shanguan 寫:解釋的時候可以分開,實際内觀就不能分開了麽?
佛陀把名、色分開而談只是爲了解釋麽?
單單對於名色,你要分開,先學先看哪一個,或要合起來去解釋去觀察都可以,你只要能夠如實知見了解,怎麼去學習那是你的自由,我主張的是:如果要由正法義的緣起法來現觀名色與六入處,構成緣起法的現觀,那很抱歉,你一定得要依著這樣的方式,不能夠自己拆開來,然後自己去配對,這同樣不是你我個人的觀點可以決定的。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1-22, 22:28

Honesty 寫:單單對於名色,你要分開...
...這同樣不是你我個人的觀點可以決定的。
緣起法的觀察也是要一個一個來的,我們觀察名、色,可以先觀名後觀色,或先觀色後觀名,然後才能縂觀名和色,名和色其實就是五蘊。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五蘊時,要從十一個方面去看,也就是說,不但要觀察内五蘊,也要觀察其他衆生的五蘊,佛陀觀察的是整個三界的名和色,當他觀察無色界衆生時,他只能觀察到名法而沒有色法,所以佛陀把這些衆生叫做“無色衆生”,這是很合理的説法。

觀察六入的過程也是一樣的,佛陀在經中說五蘊說六入都是教導我們一個觀察的方法而不純粹是理論。

引一些經文以證明佛是如何教導我們觀察的: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1-22, 23:01

回直心:

你的帖子太長,我大約看了一下,基本上沒有什麽錯誤,只是把“意”叫做“感官”不太合適,“感官”有物質化的傾向,最好不要用在心法上。

六入從名和色而來,那麽“意入”是名法應該沒有什麽問題了吧。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