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心、意、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4, 22:50

BBCALL 寫:別以為所有部派論師都贊成這種說法,如真要論,經部、玉山部等等便持反對的立場,贊成這種說法的,終究造成開啟了大乘唯心學派的蓬勃發展,值得吾等僅慎。

心法討論的是關於心的主體,這種角度的出發已經與聖義背道,大乘佛徒更常常以所謂的五百心法,譏諷所謂小乘的八十九等等分法的不了義,可笑的是,這種屬於理論的、哲學的更本對實際的修行毫無助益,但倒是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佛法教的傳遞也如此的更加快速,當然,世尊在世時悟道的聖者也開始隨著快速的減少。
南傳佛教雖然也可以被你認爲是部派佛教之一,但如果這樣。那麽我們到底以何為準呢?提出心和大乘唯識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爲心這個概念是在阿含經中就提出的。

提出心法並沒有說心能主宰,阿毗達摩的雛形在阿含中都是有的,每一個法都有實踐的基礎。如果談談心就是唯心,那帽子也大了一點。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4-11-14, 22:55

世尊對五蘊有義說,但僅此就夠了,如果以此理由,而認為心法等四法來解說並未不妥,那麼,古唯識學為了釐清心、意、識的不同而建立八識之說,也無不妥,只是,當人們在讚嘆佛教哲理又一次的突破進展之時,這樣的發展真能完全保有契經的精神嗎?值得深思。

換個方向來說,這些論述確實也有保持聖法義之處,那麼,如果過度的僅以契經為唯一依據的方式,也值得深思。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4, 23:05

BBCALL 寫:世尊對五蘊有義說,但僅此就夠了,如果以此理由,而認為心法等四法來解說並未不妥,那麼,古唯識學為了釐清心、意、識的不同而建立八識之說,也無不妥,只是,當人們在讚嘆佛教哲理又一次的突破進展之時,這樣的發展真能完全保有契經的精神嗎?值得深思。

換個方向來說,這些論述確實也有保持聖法義之處,那麼,如果過度的僅以契經為唯一依據的方式,也值得深思。
由於五蘊涵蓋了一切有爲法,所以如果在佛經中所提到的一切事物,除了世俗的概念和無為法,都可以找到與五蘊的對應點。所以既然阿含經中既然提到了心和與心相應的受想行,那麽我們自然可以知道心是對應於識蘊而不包括其他三種名法的。

心意識的關係在阿含中早已釐清,唯識建立八識則毫無根據。

論是對經的闡述,但最終要以經為准,只要不違背經,怎樣用表達都是無関緊要的。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4-11-14, 23:07

shanguan 寫: 提出心法並沒有說心能主宰,阿毗達摩的雛形在阿含中都是有的,每一個法都有實踐的基礎。如果談談心就是唯心,那帽子也大了一點。
這與心能不能主宰毫無關係,也未扣法友的帽子,這只是個省思,並告知另一個事實罷了,如有同修對色法、心法、心所法及心不相應法的探討認同,何不聽一聽反對的聲音,在大家都宣稱己說為聖義的同時,得自己去判別了。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4, 23:17

BBCALL 寫: 這與心能不能主宰毫無關係,也未扣法友的帽子,這只是個省思,並告知另一個事實罷了,如有同修對色法、心法、心所法及心不相應法的探討認同,何不聽一聽反對的聲音,在大家都宣稱己說為聖義的同時,得自己去判別了。
提出心所法只是給阿含經中提到到種種心理活動進行一下歸類,比如種種煩惱都是心所,卻不可說它是心。

心所又稱心數,在阿含中曾提到,如568經: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想、思等是依於心.屬於心的而並不等於心,這就是心所的定義。

佛和凡夫都有心,由於心所的不同而不同。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4-11-14, 23:21

shanguan 寫: 所以既然阿含經中既然提到了心和與心相應的受想行,那麽我們自然可以知道心是對應於識蘊而不包括其他三種名法的。

心意識的關係在阿含中早已釐清,唯識建立八識則毫無根據。

論是對經的闡述,但最終要以經為准,只要不違背經,怎樣用表達都是無関緊要的。
阿含並未提有心相應等的說法,但這四法中的部分概念,則是出於阿含。

心意識的關係在阿含中早已釐清的說法值得商榷,要不然法友不需要用論來討論,至於,唯識建立八識則毫無根據的說法,則與史實不符。

至於,要以經為準的表達是一致同意的。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5, 11:19

BBCALL 寫:
阿含並未提有心相應等的說法,但這四法中的部分概念,則是出於阿含。

心意識的關係在阿含中早已釐清的說法值得商榷,要不然法友不需要用論來討論,至於,唯識建立八識則毫無根據的說法,則與史實不符。

至於,要以經為準的表達是一致同意的。
心相應法只是對除了識蘊以外的受想行三蘊的總稱,以有別於心,這種歸類法在研究上是可以用的。

因爲阿含中對一切法都有描述,而心意識都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中,所以對照一下就可知它們的關係。

這個我沒有用到論,蘊處界是經中的闡述。

唯識建立八識沒有阿含的根據,並非說沒有他們的經典的根據。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5, 14:38

想思名為意行 阿含中也只這一經有寫
阿比達摩沒說想也是意行 讓末學想不懂
多虧善觀法友妙善貼文才能確知 感謝!! :P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5, 19:04

qwer 寫:想思名為意行 阿含中也只這一經有寫
阿比達摩沒說想也是意行 讓末學想不懂
多虧善觀法友妙善貼文才能確知 感謝!! :P
想、思是兩個重要的心所,都是依靠心意起作用的。但這裡的行不是指行蘊,而是指造作。因爲想是屬於想蘊的,思是屬於行蘊的。受想行都是依靠心來作用的,所以叫做心相應法。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5, 19:27

請問 行與造作有何不同呢 為何不同呢 謝謝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