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智慧產生的緣由與方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mith
文章: 31
註冊時間: 2007-12-29, 08:00

文章 smith » 2008-01-01, 02:43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說明:在這個主題,之前我並未刪除任何人的文章,沒有任何人的言論自由被限制,請勿在此為了沒有發生的事做文章,對主題回應即可。

類似轉移焦點搗亂的文章出現一篇就會刪除一篇,請勿破壞討論區的討論秩序。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1-01, 07:21

smith 寫:..........................................
我看smith法友不要把面鋪得太廣了,先針對主題,就說一說:
批評他人需要不需要理由?

我的看法很簡單:需要。

接下來,大家再談別的,就不會亂。 :)

頭像
smith
文章: 31
註冊時間: 2007-12-29, 08:00

文章 smith » 2008-01-01, 20:02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說明:法友若是繼續發類似挑釁版主文章,文章直接刪除,帳號停權。

法友當然可以繼續註冊其他名稱來破壞討論秩序,不過結果都是一樣,建議你不用白費力氣了。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8-01-01, 20:40

smith 寫:............................
「默擯」又稱為「梵檀罰」,是僧團的行事法度,在家人別濫用這個術語。 :lol:

頭像
khema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08-01-02, 08:00

文章 khema » 2008-01-02, 20:05

IanTsai 寫:舍利弗尊者衣角不小心掃到他人,都願意虛心受教。我們呢?
當意見看法不同,我們會有爭論。論需有所本。
能不能請問一下:法友所提的『舍利弗尊者衣角不小心掃到他人』是出自哪一經?感謝。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8-01-19, 07:41

呵呵,這主題是由末學的文章為起點,自然該由末學自己來命名主題,所以末學重新訂立了主題(原先的討論主題是由其他板主先代寫的,有點偏離原意),相信大家不會有意見吧。

不過言論自由也是智慧開展產生的附加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也不太算偏離,末學也來描述一下言論自由與智慧的關係。

若當初佛陀建立其教法的時候,被某些不信的國王或外道以種種方法給禁止言論,將其打壓禁絕,甚至迫害,那今日我們就無法學習到佛陀的教法了,我們這些聲聞弟子的智慧也無從開展了,可見言論自由的重要。

其次,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這種言語行為的展現,也是身口意修行當中的"口業",個人的意見可以被自由發表發揮,不同法友間的切磋沒有受到外力(言語之外的權力)的干擾,真理自然就會越發明顯,但是這裡末學所謂的真理顯現,跟一般人的"真理越辯越明"的說法或許有點落差。

真理智慧在自由言論當中顯現的過程,有時候不是在字裡行間的知識或邏輯裡顯現,而是在知識邏輯文字的背後顯現,換句話說真理有時候是在文字知識背後的觀念與行為上顯現的,言教不如身教,就是這種道理。持續正確的態度與行為(身口意),就能夠帶來正確的成果,這是末學一直信奉的,若是口口聲聲是學習佛法的聲聞弟子,討論的也是原始佛法,但是做出來的行為或觀念卻經常有所偏邪,那這樣的法友,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本來這樣的法友可能不自知,但是透過自由言論互相切磋,進而來獲得觀察的機會,就能了解知道自己觀念與行為是有問題的,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實行深切的自省透徹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自然就能落實於行為觀念上的改善。

所以說智慧的道路,或者也可以說成是試圖去理解證實真理的道路,大多時候並不是依著一種知識或學問,而是依著行者的行為與心中正確觀念的持續累積的成果,行者能不能把偏邪錯誤的行為與觀念(身口意)改正,能不能持續堅決的維護正確的行為與觀念(身口意),這才是決定真理正道是否在心中顯現的重點與關鍵,正直,誠實,善良之所以是聲聞弟子最重要的心性特質,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行者的內心一定要朝向這樣的特質,才能算是真正的"聲聞弟子"。


最後以四正勤來與大家共勉:已生之惡令滅除,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

PS:末學的證據就是"智慧"是否如同末學所說的"大方向"來產生,若論述能合理就會有人信,當然末學就等於提出了論證上的證據,至於能不能經由這樣的道路開發出智慧來,則需要相信的人依此去身體力行,不相信的人當然就不可能證實,認為某些大師比末學更有理的自然會跟著大師所言去修,這是各自隨意,樂的高興,兩不相干,無需多言。
就著佛陀所教導的內觀與智慧大前提,當然或許某些大師跟末學主張部分一樣,或許某些大師認為智慧是另一種路那是各自的主張,末學無意一一去批評其內容,相信某些大師很忙也沒空來反駁末學的內容吧,這樣就是兩不相干。除非在場的法友能得到某某大師的授權,代表某某大師來此與末學互相討論,這樣才算有點關係。否則末學一一去批評其內容,豈不是去佔盡便宜,這樣對被批評的人並不公平,若法友有自己的主張,覺得末學的理論有問題,當然歡迎批評,末學也樂於討論,不過如果只是指出一些不關整體理論的對錯,類似細節枝節的文字表達誤差,末學就不回應,在此多謝指正

前提是不管信什麼,不管覺得怎樣比較有理的法友,末學都給予祝福。
最後由 Honesty 於 2008-01-19, 09:1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8-01-19, 09:07

真理智慧在自由言論當中顯現的過程,有時候不是在字裡行間的知識或邏輯裡顯現,而是在知識邏輯文字的背後顯現,換句話說真理有時候是在文字知識背後的觀念與行為上顯現的,言教不如身教,就是這種道理。
那麼一個人用負面言詞批評他人,卻不說出一個理由,那「在知識邏輯文字的背後顯現」的到底是什麼呢?

譬如你說後世論師說的都錯了,那這句話「在知識邏輯文字的背後顯現」的到底是什麼呢?錯在哪裡呢?你可以說出來嗎?

我不知道你所謂「在知識邏輯文字的背後顯現」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可以確定,你到現在仍然拿不出一個理由出來,你說那些漂亮又空洞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

一個人可以發這麼多文章,冠冕堂皇的話也說了不少,結果批評他人最重要的理由卻「沒有」,你當版主不會覺得慚愧嗎?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1-19, 21:12

Honesty 寫:末學想說的是:想要抓取一種固定的技巧去淨化貪愛的觀念,就已經是完全錯誤的觀念,也因此障礙了行者的正確理解觀點。
問題可概括為:【後世論師傳授一種“固定的技巧”,而行者“抓取”這種“固定的技巧”、修習這種“固定的技巧”,要以此去淨化貪愛。】--概括于【】內的這段文字,說的是 修行實踐,而不是修行的觀念。為什麼這是修行實踐,而不是修行的觀念呢?因為 論師傳授行者一種“固定的技巧”,是要行者去修習,在修習中去淨化貪愛;而不是 告訴行者“抓取一種固定的技巧可以淨化貪愛”這樣一個觀念,然後要行者去思考這個觀念是對還是錯,或者要行者通過修習去判斷這個觀念是對還是錯(假如論師要這樣做,那等於是交給行者一個繞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大彎子的觀念問題,要行者去思考或去修習判斷 這個觀念是對還是錯;假如我是行者,我一定被嚇跑了:這個老師怎麼回事,是教我修習方便法還是教我繞舌頭啊?)

所以,“抓取”一種“固定的技巧”去淨化貪愛,這只是一個与修習方便法有關的實踐問題;如果問:“抓取”一種“固定的技巧”,能不能淨化貪愛?解答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讓修習這種“固定的技巧”的行者來回答,他們說對淨化貪愛是有效的,那麼實踐表明是有效的,他們說對淨化貪愛是無效的,那麼實踐表明是無效的。--不知樓主為什麼要把這個簡單的實踐層次的問題突然“提升”為觀念問題,然後在理論的觀念的層次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樣討論下去,恐怕不會越辯越明白,而會越辯越糊塗,因為,從提出問題的一開始,問題就已被錯位了。 :roll: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8-01-20, 17:04

引述「直心版主」在論述中強調的重點:【換句話說真理有時候是在文字知識背後的觀念與行為上顯現的,言教不如身教,就是這種道理。】
【末學的證據就是"智慧"是否如同末學所說的"大方向"來產生】

1、在原始佛法的領域裡,「真理」應該就是「正法要」的範圍。而「正法要」是「佛陀」經過親身的體驗以後加以彙整,用知識方法的模式來敘述及教導佛弟子。而佛弟子依循知識方法加以體驗趣入於「真理」,在「契經」上的記戴是很清楚,也是知識範圍所能理解的。至於「經驗」的傳承只能透過知識的方法來傳承,因為「經驗」的本身是無法直接傳承的,如果可以的話那不是「佛陀」的教導,而是信仰的神話了。

2、「佛陀」在世的時候,佛弟子間有「法義與修行」上的疑義或是見解不同,可以直接向「佛陀」請求正確的見解。「佛陀」滅渡後由於時空環境、因緣條件或是見解的角度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意見而有分歧,這是歷史的事實,才有許多不同的論述出現,雖然方法、過程、內容或許是有些不太相同,不過「大方向及目標」是相同的,但是「論述」在有不同見解的時候,有些是直接提出自己具體的見解與理由,有些是評斷他人的見解,指出具體的事項後,提出了自己具體的見解與理由。(依據正法要而論證提出來,是必然的。),因為對於別人「文字知識」背後的含義與經驗,我門無法真實的清楚與理解,所以才需要對於別人表現在「文字知識」上的論述,提出自己的見解及理由。後學個人所讀過的「論述」大致上是這樣的。

3、"智慧"的產生,對於「正法要」來說方向及目標,是一致的並沒有疑義,但是對於「修行的方法」「佛陀」因應不同的修行者、不同的因緣條件,開示了不同的修行方法。「方向、次第及目標」是相同的,「修行的方法」卻是不盡相同。主要的重點是「修行的方法」能不能到達「目標」。

4、以上敘說是表達後學個人對於「直心版主」論述重點的見解。如果「直心版主」同意的話,那麼請教「直心版主」,是否對於「論師或是其他教導於他人」的文字知識背後的「經驗」與真實含義已經清楚了,或者只是個人的推論與判斷,如果只是個人的推論與判斷,那麼是不是應該要提出「自己」具體的見解與理由。公開論壇應該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尤其是一個以扮演「教導其他人」學習正確佛法的修行者,前後的言論相違,是一種最不好的示範。後期的修行者包含現代的修學佛法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參考其他人的論述經驗及知識,不論是對的或是錯的,然後整理出適合自己的法門,所以不論是讚揚與批評他人的論述,是應該提出自己具體的見解及理由的。否則的話跟一般世俗中的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我觀念而爭論有什麼不同?

5、 建山明法友提出的看法,後學個人是有相同的感慨。對於一些依循他人教導走在佛法修行路上的人,我們只是批判她們錯誤,但是又不給他們指出錯誤的地方,也不給他們提出具體的方法及理由,隨便用一個「偉大的觀念」卻是模糊不清楚的,這樣跟後期所謂「大乘」包山包海式的概念有何不同。

6、有關後學個人提出「前後的言論相違」,主要是說「直心版主」在何謂 正法唯住五百年? 阿羅漢的僧團傳承已經中斷? 善知識的標準為何?的論述。後學個人對於「直心版主」在論壇的文章論述是有完整的看過,雖然有些見解上是有差異,有些部份後學個人還是很認同的。提出個人主觀見解是很正常的,但是前後的主觀見解不同,如果有人提出質疑,是應該要說明理由或是承認自己在前後主觀見解不同的誤差理由,尤其是一個公開論壇的管理者。以上是後學個人的感想,並不是對於「直心版主」的批判,或是個人的恩怨,如果對於「直心版主」有造成傷害,後學個人先向「直心版主」請求原諒。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8-01-21, 11:17

housyang 寫: 1、在原始佛法的領域裡,「真理」應該就是「正法要」的範圍。而「正法要」是「佛陀」經過親身的體驗以後加以彙整,用知識方法的模式來敘述及教導佛弟子。而佛弟子依循知識方法加以體驗趣入於「真理」,在「契經」上的記戴是很清楚,也是知識範圍所能理解的。至於「經驗」的傳承只能透過知識的方法來傳承,因為「經驗」的本身是無法直接傳承的,如果可以的話那不是「佛陀」的教導,而是信仰的神話了。
法友這樣說明,已經正確的解釋了經驗與知識的過程,但是尚無法說明末學的真正的看法,末學所言另一關鍵在於:世俗所學習知識與經驗的過程,其實並不完全適用於智慧的產生,佛陀的教法有別於一般的"知識與經驗"的過程,最重大的問題是在於,佛陀的教法並不屬於世俗知識的一種,而是一種智慧導向的法要(法義),這是非常殊勝與特別的。或許我們可以將佛陀的教法歸類為"某種很特別的知識",但是本質上"知識經驗""智慧導向的法要法義"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其實"佛陀的教法"與其"學習教法的成果"一直以來可以說是世間獨有的,很難被世間經驗給歸類。

簡言之:智慧並不是一種知識透過學習運作後的經驗,智慧並非等同經驗,智慧是經由一系列正確的認知與再認知後的行為反饋增上所產生出來的結晶成果。所以佛陀的教法要能深入學習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為什麼非常需要善知識引導的原因。

舉個例子來說"世俗知識""智慧法要的特殊知識"的差異:

世俗知識在指導如何學習時,大概是:好好唸書,背起來,理解了,多多做練習,最後自然就學會了(或者拿出很多固定方法,這些固定方法不管你懂不懂原理,你就是照作,一定會有學習成果也獲得學習的經驗,下次遇到要學習的知識你就懂得照這經驗去練習)。

可是以"智慧導向的法要"這類型的特殊知識來說:主要是用後設認知(心理學名詞)去學習如何學習。你得先確認目標後去分析學習的本質,了解學習的內在架構(包含記憶原理,理解原理,知識的架構模式,腦部的運作方式,個體的差異)後,對這些架構產生整合的完整認知,以此去對自己學習的過程再認知與反饋修正,就自然能逐步開發出一種很適當的學習模式去學習,簡言之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習的智慧"就被產生了。

像四念處的身身觀念處,就是很明顯的以"後設認知"來學習的例子,就著身體來觀察分析身體,第一步驟你得先就著身體的認知,以第二步驟再去觀察學習分析理解對身體的認知。當然看似兩步驟,其中的歷程卻很長很深,因為牽涉到增上(正反饋)。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的教法沒有固定技巧的原因,因為固定技巧這世俗的模式根本與智慧的本質相違背,智慧不會產生在這個狀態與模式之下。


housyang 寫:2、「佛陀」在世的時候,佛弟子間有「法義與修行」上的疑義或是見解不同,可以直接向「佛陀」請求正確的見解。「佛陀」滅渡後由於時空環境、因緣條件或是見解的角度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意見而有分歧,這是歷史的事實,才有許多不同的論述出現,雖然方法、過程、內容或許是有些不太相同,不過「大方向及目標」是相同的,但是「論述」在有不同見解的時候,有些是直接提出自己具體的見解與理由,有些是評斷他人的見解,指出具體的事項後,提出了自己具體的見解與理由。(依據正法要而論證提出來,是必然的。),因為對於別人「文字知識」背後的含義與經驗,我門無法真實的清楚與理解,所以才需要對於別人表現在「文字知識」上的論述,提出自己的見解及理由。後學個人所讀過的「論述」大致上是這樣的。
法友說的沒錯,也正好說出了'智慧'與'知識經驗'的不同所造成了教法淪尚的根本原因,後世論師表現出的這情況正好毀壞了佛陀的教法,為學人指出了錯誤的方向,後世(自認為聰明的)論師,博聞強記,思辯敏捷,不誠心正直的依止上座與善知識,反而去賣弄學問與所學的知識,去跟外道或不同部派辯論,輕易傳達所學的知識經驗,正好再再的違背佛陀教導的智慧法要的方向,末學沒有怪罪任何人的意圖,只是客觀清楚的指出了歷史的必然,凡俗總是昏黑愚癡的,總是以自己認為的方式去套用整個世間的真相,往往也迷失了而不自知,當然末學也不例外,在追求正法的過程中末學也曾經一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曾經一再以同樣的話去警告自己。

housyang 寫:3、"智慧"的產生,對於「正法要」來說方向及目標,是一致的並沒有疑義,但是對於「修行的方法」「佛陀」因應不同的修行者、不同的因緣條件,開示了不同的修行方法。「方向、次第及目標」是相同的,「修行的方法」卻是不盡相同。主要的重點是「修行的方法」能不能到達「目標」。
回應同第一點,末學也回答了智慧與正法要的特殊與不同之處。
housyang 寫:4、以上敘說是表達後學個人對於「直心版主」論述重點的見解。如果「直心版主」同意的話,那麼請教「直心版主」,是否對於「論師或是其他教導於他人」的文字知識背後的「經驗」與真實含義已經清楚了,或者只是個人的推論與判斷,如果只是個人的推論與判斷,那麼是不是應該要提出「自己」具體的見解與理由。公開論壇應該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尤其是一個以扮演「教導其他人」學習正確佛法的修行者,前後的言論相違,是一種最不好的示範。後期的修行者包含現代的修學佛法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參考其他人的論述經驗及知識,不論是對的或是錯的,然後整理出適合自己的法門,所以不論是讚揚與批評他人的論述,是應該提出自己具體的見解及理由的。否則的話跟一般世俗中的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我觀念而爭論有什麼不同?
根本上末學所說不是世俗知識,末學心中的佛陀教法,早已不是知識的存在,所以末學無需也不用去套用這個方法去指導引導其他法友,若末學以這種世俗的知識經驗的方法去跟你們互動,那就是自打嘴巴了。
housyang 寫:5、 建山明法友提出的看法,後學個人是有相同的感慨。對於一些依循他人教導走在佛法修行路上的人,我們只是批判她們錯誤,但是又不給他們指出錯誤的地方,也不給他們提出具體的方法及理由,隨便用一個「偉大的觀念」卻是模糊不清楚的,這樣跟後期所謂「大乘」包山包海式的概念有何不同。
論師提供的知識經驗當然讓大家覺得親切,因為這是世俗慣用的模式,法友們看不清楚末學所說,覺得末學說的模糊,覺得抓不住重點,說的是偉大的理論,卻感覺無法落實,法友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當法友所接觸的是世間最殊勝的智慧法要,法友覺得輕易可以抓住?雜阿含經就是給眾生這樣的感覺,所以部派才會產生,這就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心性的必然,大多數行者無法超越這層面,所以正法當然就淪沒了。

法友的心性有正向直向誠向善向?有淨其戒,直其見,戒學增上(了解持戒的種種自我認知覺受並分析清楚這些認知覺受後的再學習)了嗎?這都有關於是否能理解法要的關鍵,不是用知識的方式去理解學習佛陀的教法,最方便的方式是以良好的態度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以上這些條件都很重要,這就是深入法要的基礎。
housyang 寫:6、有關後學個人提出「前後的言論相違」,主要是說「直心版主」在何謂 正法唯住五百年? 阿羅漢的僧團傳承已經中斷? 善知識的標準為何?的論述。後學個人對於「直心版主」在論壇的文章論述是有完整的看過,雖然有些見解上是有差異,有些部份後學個人還是很認同的。提出個人主觀見解是很正常的,但是前後的主觀見解不同,如果有人提出質疑,是應該要說明理由或是承認自己在前後主觀見解不同的誤差理由,尤其是一個公開論壇的管理者。以上是後學個人的感想,並不是對於「直心版主」的批判,或是個人的恩怨,如果對於「直心版主」有造成傷害,後學個人先向「直心版主」請求原諒。
末學不會怪罪,也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只是法友對末學的態度會直接影響末學對法友的態度,這種互動情況末學就算有心也無法改變,法爾如是。末學的心情當然也會受到一些影響,因為當有法友態度惡劣,末學就不能深入解釋了,只能感到憐憫惋惜與遺憾罷了。
事實上末學總是找盡機會解釋,可是末學這樣做法是不對的,法要不能亂給,像這篇其實只能對housyang法友說的,不過末學總是'犯法',總是期待其他法友也能因此受惠,但是..............事實證明,經常是反效果多於正效果(例如這篇當中末學很多敘述態度是高超於凡俗的,一般來說就很令人討厭,例如有人可能就會覺得:這板主又在自吹自捧了,自以為自己是正確的高超的,其實都是說些沒有道理,聽不太懂的怪言論....),所以說不正確的行為總是帶來不正確的結果,末學就是不懂自我保護,也間接損及正法,這就是末學的過錯了。

不過末學還是衷心期盼,有法友能深入看清楚細細思維末學所說的言論,不要辜負末學的美意。

PS:大乘的出現,其實由歷史的必然(或心性的必然)來看,似乎也不是這樣不能理解,當佛陀的教法在部派的論師手中變成了像大毗婆娑論.....等那樣的"複雜的知識怪獸"時,一種感性的簡單的親民崇拜信仰,當然就會在一般的居士行者心中產生發芽,當然這種新興起的感性趨勢在創造的過程中,不免含雜很多感性的歪曲與錯誤,也夾雜很多傳說與故事性在裡面,這樣的教義發展態勢其實不難觀察到。
最後由 Honesty 於 2008-01-21, 13:10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