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什麼是覺知?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Re: 回复建山明法友

文章 fs92004 » 2007-02-17, 18:40

iamjacob 寫:
我用的这个方法因为是如实知见(经行是内观的一种),所以不需要任何的觀想,不需要谨慎(有谨慎就有提防,这个方法不需要提防什么),所谓“紮根,氣貫於足”都是虚构的
这些我都知道,但是仍然时时落入头脑的范畴内,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很轻松的实践觉知呢?
您好,您知道修行最要提防的是甚麼嗎?
持戒,習經,止觀.禪那...都只是用來抵禦和根除錯誤知見流的工具.
最該提防的是落入人我知見流的迴圈中.只要一落入人我知見流的迴圈裡
比如說我今天靜坐真舒服喜樂俱起.這也是落入人我知見流的迴圈中.
今天我讀某段經文豁然開朗.了解意義.也是落入人我知見流的迴圈中.

您提到的經行是這樣觀察的.
慢慢的抬腳置足動作中,有沒有落入人我知見流?
"嗯.我正在抬腳".這句話,這個觀念,這個認知 已包括了色受想行識蘊一連串
的過程. "我在在抬腳", "我 "是在抬腳的哪個時間點動作中產生的呢?
為何有我的感覺一直持續發生著.這個是您要提防的敵人.
五蘊我就不作說明了.

您若不事先清楚要防範與根除的敵人,給您再好的工具.
結果一樣會被敵人耍弄制服.
您說輕鬆的方式不是不可以.那是已知道要提防甚麼後.且知道了敵人怎麼
跑出來的.好像老兵清楚知道越共會從森林裡,哪些地洞伺機出來偷襲,
清楚知道越共擅於偽裝.
當您熟悉了敵人,就不需過度緊繃集中心念.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與效果.
而凡人放逸慣了,不曉得"專注與提防"這詞是要達到甚麼地步.
所以上戰場很快就掛彩了.有些的已淪為俘虜還不知道.

加油~~

頭像
iamjacob
文章: 15
註冊時間: 2006-07-05, 08:00

Re: 回复建山明法友

文章 iamjacob » 2007-02-18, 00:23

"最該提防的是落入人我知見流的迴圈中"
平时说说尚可,在练习的时候我觉得这也是个观念,同样在圈套里。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7-02-18, 01:54

什麼是覺知

這是屬於實修過程中,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後學相信這也是很多修行者所碰到的問題。
多數的修行者,有些是法義的知識覺得明白,在實修上並無法真實的與法義相契合,有的是,生起掉悔而停滯,有的是,依自己的見解盲修瞎練。
修行有成就者的方法,固然是體驗過的經驗沒有錯,但是修行者本身,有因緣時空環境的不同,當然也就不是單一的個人經驗與方法都可以適用於每一個不相同的人。

後學個人也有如此的經驗。佛陀的教導雖然是簡單而明了的,但是在實修過程卻也因為因緣時空環境的不同,而有極為微細的不相同。fs92004說的沒有錯,有沒有落入人我知見流?但是後學覺得這樣的敘說,有一點偏於「佛學的知識概念」,以後學的經驗這應該是「內正思惟」中在「法次法向」建立過程的審查遍知的範圍。

在實修過程中,這應該是「次第」,產生了混亂。在實修過程加入了「法義的思惟」,認為既然修行有一定的次第,而產生了「次第」的覺知,在修行尚未成就之前,我們並沒有想像那樣的偉大,能夠擺脫「頭腦」的想。「不可能」。「頭腦」的想並沒有錯,錯的是「期待」的執取而生起了「掉悔」。我們認為不應該有想,那是誤解了,沒有「想」不可能有五受陰的「覺知」。沒有五受陰的「覺知」如何修行。

修行是單純的,要專修於次第的滿足,修行目標的「期待」是錯誤的,隨著正念、正知的力量增強,修行的力量,它自己會貫穿次第,修行者本身是清楚的。正念、正知是次第的增強與平衡,頭腦與判斷自然會相對的減少,期待的本身就是雜修。

只有專注於正念、正知的「覺知」,沒有方法可以「期待」「如實的覺知」。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Re: 回复建山明法友

文章 fs92004 » 2007-02-18, 08:18

iamjacob 寫:"最該提防的是落入人我知見流的迴圈中"
平时说说尚可,在练习的时候我觉得这也是个观念,同样在圈套里。
若只是這樣提防.存著這樣的觀念經行.收效有限.
不過您不會走錯路.

支撐著人我知見匯聚成心念流的形成.(有我的感覺)
貪愛與不知蘊處無我是整個錯誤的根源.
大念處經就是教導停止對蘊處貪愛渴望的方法.
不論靜坐或經行,至少要專注在一個蘊處的觀察.

頭像
iamjacob
文章: 15
註冊時間: 2006-07-05, 08:00

文章 iamjacob » 2007-02-18, 20:05

housyang 寫:什麼是覺知
這是屬於實修過程中,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後學相信這也是很多修行者所碰到的問題。
多數的修行者,有些是法義的知識覺得明白,在實修上並無法真實的與法義相契合,有的是,生起掉悔而停滯,有的是,依自己的見解盲修瞎練。
修行有成就者的方法,固然是體驗過的經驗沒有錯,但是修行者本身,有因緣時空環境的不同,當然也就不是單一的個人經驗與方法都可以適用於每一個不相同的人。
後學個人也有如此的經驗。佛陀的教導雖然是簡單而明了的,但是在實修過程卻也因為因緣時空環境的不同,而有極為微細的不相同。fs92004說的沒有錯,有沒有落入人我知見流?但是後學覺得這樣的敘說,有一點偏於「佛學的知識概念」,以後學的經驗這應該是「內正思惟」中在「法次法向」建立過程的審查遍知的範圍。
在實修過程中,這應該是「次第」,產生了混亂。在實修過程加入了「法義的思惟」,認為既然修行有一定的次第,而產生了「次第」的覺知,在修行尚未成就之前,我們並沒有想像那樣的偉大,能夠擺脫「頭腦」的想。「不可能」。「頭腦」的想並沒有錯,錯的是「期待」的執取而生起了「掉悔」。我們認為不應該有想,那是誤解了,沒有「想」不可能有五受陰的「覺知」。沒有五受陰的「覺知」如何修行。
修行是單純的,要專修於次第的滿足,修行目標的「期待」是錯誤的,隨著正念、正知的力量增強,修行的力量,它自己會貫穿次第,修行者本身是清楚的。正念、正知是次第的增強與平衡,頭腦與判斷自然會相對的減少,期待的本身就是雜修。
只有專注於正念、正知的「覺知」,沒有方法可以「期待」「如實的覺知」。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谢谢指教,我刚刚接触佛教的实修,请问现在当专注于何种“次第”的满足?另外,能简单说一下什么是觉知吗?

頭像
iamjacob
文章: 15
註冊時間: 2006-07-05, 08:00

Re: 請問什麼是覺知?

文章 iamjacob » 2007-02-18, 20:13

要做到100%的精神集中,首先必須關閉六根。
如果六根不關閉,(精神)會從六根分散出去。
请问關閉六根从何处觉知呢?

頭像
iamjacob
文章: 15
註冊時間: 2006-07-05, 08:00

文章 iamjacob » 2007-02-18, 20:20

potato 寫:「正念」是覺,「正見」是知。「八正道」是解脫的道路,踏上去走就是了,你要找個什麼「門」呢?

如果說,要有個什麼「門」,那麼正信是「門」。

《雜阿含》927 經: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信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壞。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
英文用“aware(ness)”表述觉知,好像也有用“mindfulness”的,我的理解awareness是没有内容的,一旦有内容就落到判断辨别中去了,大家有什么见解呢?

頭像
knet651004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07-02-19, 08:00

覺知

文章 knet651004 » 2007-02-19, 10:25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說明:內容不知所云。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2-21, 17:08

iamjacob 寫:我的练习方法就是简单的,缓慢的散步,然后觉知自己脚底板和地面接触的感觉。

我只是觉得自己在练习过程中总是有头脑的参与,感觉来了以后,头脑极快的或者是判断,或者是记忆,或者是想象跟这种感觉相关的东西,
以下是從網上找到的一點資料,描述了練習經行的具體方法(整理編輯了一下文字):

經行法:

  經行,在戶內雖也可以,但戶內有雜物,還有其它干擾。宜在戶外林下,空氣清新,選擇一條直線約二十至三十步、地面平坦的小徑,除去雜枝和樹葉,要能清楚看见小徑,來回經行。左手以拇指屈著掌中,以其餘四指握住拇指作拳,然後覆右手,把住左手腕(參見http://w0.5ilog.com/cgi-bin/bbs/club/v.aspx?j=0&id=5119261插圖)。讓心平靜安祥,緩緩地行走,不論以右或左腳先開始起步,維持不變,轉回原行路時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計)完成,右腳先開步右轉,左腳先開步左轉。經行的速度非常緩慢,行走時眼看前方約一米處,並注意腳底接觸地面的感受。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7-03-06, 03:46

RE:Iamjacob

覺知:廣義的說,在知識與文字的範圍,那是一種概念,也同時涵蓋了整個「身心」的生滅過程。傳達者所能傳達的大概也僅能就知識與文字的範圍,很難以完整的表達個人「覺知」的內涵,就算表達者個人覺得已經完整的表達,接收者也很難以完整的理解。畢竟是二個不相同的「身心」。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的,應該說他們在某種經歷與過程中,走的是有某種相似的方法與路徑。

覺知:以佛法修行的方面來說,大致上可以說,一種是屬於一般生活過程中的「混亂的覺知」,一種是屬於如實修行過程中的「如實的覺知」。
只要是活著的人,就算植物人也是有「覺知」,多與少而已。

「混亂的覺知」導向於「無明」的增長,「如實的覺知」導向於「明」也就是智慧的增長。一個在有學階段的修行者不可能完整的「如實的覺知」,我們是在學習「如實的覺知」,在實修的過程中,用歡喜心去接受當下所發生的一切,容許當下任何東西的呈現,減少用「掉悔」作意性的干預,只要知道將漂盪的心,柔軟的移回到自己「禪修」的業處,這就是在學習「如實的覺知」。

「如實的覺知」是一個過程,帶領我們能夠清楚的「觀察緣起」,到達「苦」的止息,才是完整的目的。

修行者設定了「感覺覺知」、「感受覺知」的東西在那裡,就好像是設定了一個「混亂的覺知」,「期待」著他的發生,「心急」著他的發生。這是「掉悔」作意性的干預。「如理作意」的引導,減少「期待」、「心急」,覺知會自己如實的展現。這也只有自己在過程中去體驗,沒有人能代替,也不是說說或是文字知識就可能理解的。「在練習過程中總是有頭腦的參與」,以後學的經驗與觀點,這是很正常的,我們畢竟是凡夫在開始學習而已。

「身、受、心、法」的修學,雖然是一個整體有他的不可分割性,但是也有他的次第性,當然各種論說與教導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次第說法也有不同。

後學個人是偏向於身念處先修學。於身念處各階段的次第滿足,初階的集中精神於修學業處專注的滿足後,自然會擴展於修學業處正念的培養,正念的培養滿足後,才可能擴展於正念的相續念住,正念的相續念住滿足後,才可能於正念中,觀察色身四大的緣起。雖然是有四個階段,但是,並不是切割開來分別修學的,它是一個從初階的修學擴展而貫穿的一個整體。

後學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