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善欲?惡欲?初果滅了哪些惡欲?(3)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2-27, 16:44

雜阿含經卷第三(六一)

「雲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復次,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比丘!若於此法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9)信行(10);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11)得須陀洹果(12),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13);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14)盡斷知,謂身見(15)、戒取(16)、疑(17)。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18),七有天人往生(19),然後究竟苦邊。

看來,《清靜道論》和馬哈西尊者的描述是對的!末學更加堅持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2-27, 16:56

Mahanama法友所說的“初果”,只是“初果向”,因爲它還只是停留在“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的階段。

而《雜阿含三五一經》中的“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中的“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理解成“putting aside reasoning through analogies”,正好是說有一種情況,不是“停留在--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的階段,而又不是阿羅漢的。

這對于我來說,已經足夠說明了--證初果一定要有所謂的“高峰體驗”(不同于內正思維層面的認識)。所以說,馬哈西尊者是對的。 :lol: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2-27, 17:06

解開了這個結後,對于“井水之喻”很容易就會有了不同的理解--初果的確是見到(過)了涅磐,但是初果還不能得到涅磐,《清靜道論》的相關描述是值得參考的。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2-27, 17:54

Mahanama 寫:這裡哪裡提到了初向?這段經文中的戒淨,指的是持戒清淨,而心淨則是指成就禪定。一個人一定要先持戒清淨,還要有禪定成就,才能得到知見的清淨嗎?答案是:不一定。事實上,原始聖典中有大量實例說明了沒有戒清淨、心清淨,也得到了見清淨,須深證初果就是一例。據我所知,緬甸佛教的某些教派似乎特別推崇七車經,因而十分強調止禪的訓練,甚至認為要有四禪的定力才能證得初果。

基本上,我把『七清淨』的說法歸類為某些個人的修行經驗,而不是定法。在次第上,『八正道』則是將正見放在第一位,比較能印證聖典中許多證果的實例。要之,學法還是應依『八正道』,『七清淨』只可當作參考。
度疑就是初向,不然,你說度疑是什麽?

一個人一定要先持戒清淨,還要有清淨的心,才能得到知見的清淨,不過這裡的戒是五戒,心清淨是指心暫時處於沒有貪嗔的時候。須深在証果前具有了五戒和清淨的心,清淨的心並不等於四禪。

見清淨的時候就開始建立正見,到了度疑清淨的時候就成就了正見,那就是初向。

而戒淨心淨只是入流前的“法次法向”所修,還沒有進入八正道流,所以七清淨和八正道根本就沒有矛盾。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2-27, 18:48

sunrise 寫:你把四念處窄化了。四念處的對象所含蓋事是超乎我們能想像的。一切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可以包在這四念處裡。
不是我把四念處窄化了,是法友忘記了修習“四念處”的次序。

在你修好“身念處和受念處”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什麽是“心”和“法”。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疑問。不相信的話,你試一試,如何用您的正念去念住于“心”和“法”。它們只是你的“想和受”吧了。 8)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2-27, 21:10

shanguan 寫:度疑就是初向,不然,你說度疑是什麽?
度疑就是證得初果。由於經藏中通常只說其人得法眼淨,度諸疑或...,而未直言證得初果,導致沒有正知見的佛教徒以為度疑只是初向。然而,若我們檢視律藏,就會發現其實身見結一旦被打破,疑結、戒禁取結也隨之而斷,其人當下就證得初果。這樣的實例在律藏中不少於一百個。你不妨查證一番。
shanguan 寫:一個人一定要先持戒清淨,還要有清淨的心,才能得到知見的清淨,不過這裡的戒是五戒,心清淨是指心暫時處於沒有貪嗔的時候。須深在証果前具有了五戒和清淨的心,清淨的心並不等於四禪。
理論上是如此,實際卻大謬不然。經律中有許多例子都是先證得初果,然後皈依三寶、受大戒為比丘或受五戒為居士。七車經中的心清淨指的是禪定成就(不一定是四禪),這一點是常識,我希望你別再爭執它,你不妨找一位曾學習過緬甸禪法的朋友求證一番。至於須深的問題,我不忍心再談下去,因為你給我的感覺是連最起碼的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都蕩然無存了。事實明擺在眼前,但說來說去你就是轉不過來,我就像用一只竹籃去打井水一樣,費盡力氣而毫無效果。如果你不是為了避免議論中墮於負處而強詞奪理,那可能就是在你的身心上有某種我們還看不見的障礙,你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2-27, 21:28

佛說:『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雜阿含七四八經)

尊者滿慈子說:『以戒淨故,得心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以見淨故,得疑蓋淨。以疑蓋淨故,得道非道知見淨。以道非道知見淨故,得道跡知見淨。以道跡知見淨故,得道跡斷智淨。以道跡斷智淨故,世尊施設無餘涅槃』(中阿含七車經)

如果你不是圓融派的佛教徒,如果你尊重事實,你就必須承認上面這兩段分別引自雜阿含與中阿含的經文是不同的理論。你要怎麼辦呢?是不是也像處理『三結盡』與『四不壞淨』一樣,將它們強行捏在一塊兒?

佛說正見就像東昇的旭日,要先有正見,然後正見能起正語、正業、正命(註:這三者屬於戒);而尊者滿慈子卻說要先有戒清淨、心清淨,知見才能清淨。在修學次第上,佛說與僧說已經有明顯不同,請問各位信仰『四不壞淨』的法友,你們要站在哪一邊?我只知道釋氏沙陀和釋氏摩訶男這兩位一定是站在佛陀這一邊,你們呢? :lol: :lol: :lol: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2-27, 21:39

Mahanama 寫:度疑就是證得初果。由於經藏中通常只說其人得法眼淨,度諸疑或...,而未直言證得初果,導致沒有正知見的佛教徒以為度疑只是初向.....
度疑不是斷疑,這一點你要搞清楚了。度疑不一定度了戒禁取,但斷疑的同時其他二結也一定斷。

你老是搞不清楚戒和律的區別,戒的行爲並非需要有誰來給他才可以做到,不然,佛陀的戒是誰給他的?心清淨不是定清淨,我又不是學南傳的,你既然可以把經典上寫的四不坏淨都否定了,我爲什麽要相信什麽緬甸禪法?

須深沒有犯五戒,可能犯了僧團的内部規則,但這不是戒。在某些情況下,不犯五戒犯國法的事例是可以找出很多的,比如你作爲士兵不去參加戰爭,就可能上軍事法庭。須深的事情也是如此,違背僧團的規則不等于他犯五戒。所以我看你是連起碼的善惡都不清楚,你的善惡就是凡是違背某個集體規則的就是犯五戒,所以你會認爲士兵不去打仗就是惡。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2-27, 21:49

Mahanama 寫:佛說:『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
我想你是站在你所反對的所謂迷信佛的人的一邊的。正如三結盡和四不坏淨沒有矛盾一樣,佛陀和滿慈子的話也根本沒有矛盾。

因爲你智慧有限,不知道尊者滿慈子所說的戒是入流前的凡夫戒,而正語正業是入流后的聖戒,這是聖戒也就是初果所成就的戒。聖戒是在入流以後有的,那是七戒。

凡夫戒在正見以前就可以做到,那是五戒,戒清淨和心清淨都是屬於法次法向的範圍,還沒有入流。你連這個次第都不清楚,難怪你會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6-12-27, 21:52

seasky 寫:初果獲得的僅是 "知見觀念" 上的確立完成,以及初階聖者應具備的內在品質(達成五戒的內容水準),尚未親證滅盡涅磐。阿羅漢與佛以外的行者,其修行中所體驗到的都是 "相似涅磐"。
seasky 寫:如果以井中水來比喻涅槃,初果只是遙遙看到了 "井" 的方向與位置在哪裡,能正確朝向 "井" 的目標前進不會繞遠路走錯路,向阿羅漢到達了 "井邊" 看到了井裡的水,而阿羅漢才是喝到了水。
以上兩則是錯誤示範,重新來看 ..

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言:「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曠野路邊有井,無繩、無罐得取其水。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雜阿含 351 經)

尊者殊勝與尊者那羅的這段問答就足以證明,除阿羅漢外其他已見法的聖弟子也是能知見最終果證的。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