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和在家人当然有显著的不同,在身体的行为方式上。这就可以叫做出家戒。
佛陀出家的动机是什么?
你的思想正是符合大乘在家菩萨僧的说法,为什么不能引用?
善知識的標準為何?
出家,法的資源比較多.有疑慮可以即時的詢問其他人.可以避免與減少shanguan 寫:出家和在家的一個區別就是環境有所改變,雖然對聖人來說,環境似乎可以不重要了,但對於初學者來説,環境當然重要,不然,爲什麽有人要搞什麽禪修班?
掉不必要的錯誤與嘗試.節省時間.習法的優勢多於在家居士.
到遠離人煙的山林,空曠地,樹下靜坐思維法.是經文所載沒錯.
但是具體的作法不可能這樣簡單幾個字帶過去.僧團清楚這之中的
該注意細節與事項.在家人若單憑著對法的激情熱血毫無準備的跑到荒郊野外去靜坐.能平安回來算是祖上積德了.
世間建立在穩固的我執身見.我執身見攬六根六塵六識再次強化我執身見和世界觀.形成了對待.認知與被認知.常人接受並妥協了這樣的事實.也就是無明.斷無明一定是證諸法無我.
佛陀說的世間是這個在六根感官上不斷生滅的陽燄海市辰樓與諸受想行識.
身,界,識.這三者同時相依強化了常人錯誤的世間觀.
當修行者警覺到世間是對於不斷生滅的十八界.渴望與執著與妄想.
而不是一般人的世間觀.才算是正式展開對於無明的反擊與抵抗.
這時候對於外界聲色的變化並不是作為被觀察的要點.也不會被注意觀察.
怎麼擺脫這因循不斷的執著與妄想.反而是常思維反察的要點
這著重在受想行識蘊的思維觀察,想行識會是常思反察的對象
一些淺見.謹供參考
我沒有讀過律本或比丘戒.這方面由其他人補充會較合適.
佛陀在菩提樹下有沒有想過我說的事,那只有請你去問佛陀了。
(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你的問題在這個經裏基本上都說到了。
(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你的問題在這個經裏基本上都說到了。
在七法斷有漏的經文中,其中一種就是有漏從忍斷,這就是說苦行的,現代人可能會把莫莫精進過度,不符合中道的經文講的頭頭是道,而忽視了現代人通常是放逸過度,而有意無意誇大渲染苦行的危險,可能正是很多人這樣渲染,所以現代有大精進的人幾乎絕種了fs92004 寫:到遠離人煙的山林,空曠地,樹下靜坐思維法.是經文所載沒錯.
但是具體的作法不可能這樣簡單幾個字帶過去.僧團清楚這之中的
該註意細節與事項.在家人若單憑著對法的激情熱血毫無準備的跑到荒郊野外去靜坐.能平安回來算是祖上積德了
希望那些真正的熱血青年別被這些詞匯嚇倒,別被澆熄了那一腔熱血!
另:根據因果自做自受的原則,該人能否回來和他的祖上有沒有積德有關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