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1-11, 12:59
sunrise 寫:這就是我為什麼一開頭就跟你說要理解的那句話,善觀,法法相映。
看來你還是沒有看清楚,經中所說的並不是有了正念就有了八正道,而是說成就了八正道才能成就正念,這個次序不能顛倒了。
也就是說,三十七道品都可以被八正道所概括,但不可四念處所概括。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1-11, 13:07
peacecila 寫:有一件事倒是真的有點奇怪,道品中的「四念處」,包含身、受、心、法四種正念觀察之處。現在的「四念處」也被稱為「內觀禪」,現在的「慧解脫」通常都被解釋成修習「內觀禪」不成就「四禪八定」或不成就「神通」者。可是,萬一修習「四念處」或現代所謂修習「內觀禪」的人,卻成就了神通呢?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現象,就正是說明了:「慧解說」不成就「四禪」、不成就「神通」---這種看法有可疑之處。看看雜阿含537、538、539經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就可以知道「修習四念處不得神通」的看法有多不可靠,顯然經文不同的篇章在看法上有些矛盾。這就是說,如果修習四念處圓滿,那麼修習四神足也必定圓滿,四神足圓滿成就神通,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念處裏有很多修法,不是只有一個,修行四念處,並非要把裏面的每個方法都修才行,四念處不成就神通和慧解脫不成就神通是兩個概念。修四念處可以成就慧解脫或俱解脫,就看修四念處裏的什麽方法了。所以經文沒有矛盾。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6-11-11, 16:43
peacecila 寫:有一件事倒是真的有點奇怪,道品中的「四念處」,包含身、受、心、法四種正念觀察之處。現在的「四念處」也被稱為「內觀禪」,現在的「慧解脫」通常都被解釋成修習「內觀禪」不成就「四禪八定」或不成就「神通」者。可是,萬一修習「四念處」或現代所謂修習「內觀禪」的人,卻成就了神通呢?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現象,就正是說明了:「慧解說」不成就「四禪」、不成就「神通」---這種看法有可疑之處。
末學一直采信:「慧解脫」者成就四禅(甚至于包括部分小神通)。但是沒有完全三明六通。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1-11, 18:05
阿含云:
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
所以慧解脫阿羅漢是沒有四禪的,沒有四禪,就沒有五神通。
因爲如果有初禪的定力,就可以沒有苦受,但在經中可以見到很多阿羅漢身苦嚴重。
另外,關於正定的解釋,經中說是四禪。那麽這個正定,是指四禪的全部還是初禪也算?經中沒有明説,從經中逐一介紹從初禪到四禪的情況來看,初禪有了也算正定。
另外,這個正定有沒有時間限制?比如一秒算不算?也就是刹那定?如果沒有時間限制,那麽近行定也算,因爲近行定就是不穩定的初禪。一般來説,現在達成共識的是慧解脫阿羅漢有近行定。這樣可以解決一些疑問。
有了四神足不一定有神通,就像有了四禪也不一定有神通一樣,它們只是神通的基礎。
-
ytliang
- 文章: 63
- 註冊時間: 2006-01-14, 08:00
文章
由 ytliang » 2006-11-12, 23:44
shanguan 寫:有了四神足不一定有神通,就像有了四禪也不一定有神通一樣,它們只是神通的基礎。
可見,這個大話題沒有意義,因為有五種神通,也不能導致解脫,對於不能解脫的東西,最好避而不談。
需要了解的只有一點:四神足所引發出的“漏盡通”。這才是重點,其他無視。
shanguan 寫: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據善觀法友理解:修了八正道,其他都已經修了。
話說的非常對,(四念處……七覺分)都已經修了——修成了八正道。
這段經文從一個角度上說明八正道是一切法。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八正道的具體修法(四念處……七覺分)。
因此末學認為,要親身體證正法,是需要修習(四念處……七覺分)的,不能僅僅把八正道孤立開。因為我們要實踐八正道,從(四念處……七覺分)入手是再好不過了。
-
ytliang
- 文章: 63
- 註冊時間: 2006-01-14, 08:00
文章
由 ytliang » 2006-11-12, 23:52
peacecila 寫:有一件事倒是真的有點奇怪,道品中的「四念處」,包含身、受、心、法四種正念觀察之處。現在的「四念處」也被稱為「內觀禪」,現在的「慧解脫」通常都被解釋成修習「內觀禪」不成就「四禪八定」或不成就「神通」者。可是,萬一修習「四念處」或現代所謂修習「內觀禪」的人,卻成就了神通呢?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現象,就正是說明了:「慧解說」不成就「四禪」、不成就「神通」---這種看法有可疑之處。看看雜阿含537、538、539經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就可以知道「修習四念處不得神通」的看法有多不可靠,顯然經文不同的篇章在看法上有些矛盾。這就是說,如果修習四念處圓滿,那麼修習四神足也必定圓滿,四神足圓滿成就神通,也就不足為奇了。
法友認為“內觀禪”就是“四念處”?
“四念處”裏包含許多切實可行的法門,而“內觀禪”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罷了。
成就“五神通”,沒有意義。“五神通”擺脫不了苦,對解脫沒有幫助。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1-13, 00:02
八正道包括了四念處,所以修八正道一定包括修四念處,但修四念處不能包括修八正道,八正道是從正見開始的,然後是修戒,然後才是四正勤,四正勤后才修四念處,這個次序正好和三十七道品的編排相反。所以三十七道品只是按照數字從小到大對法的一個歸類,並不是修行的次第,這個道理某些人一直搞不明白,所以交流起來的確比較困難。
-
ytliang
- 文章: 63
- 註冊時間: 2006-01-14, 08:00
文章
由 ytliang » 2006-11-13, 08:24
shanguan 寫:八正道包括了四念處,所以修八正道一定包括修四念處,但修四念處不能包括修八正道,八正道是從正見開始的,然後是修戒,然後才是四正勤,四正勤后才修四念處,這個次序正好和三十七道品的編排相反。所以三十七道品只是按照數字從小到大對法的一個歸類,並不是修行的次第,這個道理某些人一直搞不明白,所以交流起來的確比較困難。
四正勤是正勤,這個需要在持戒基礎上才能令善生惡消並保持。是時時刻刻的事,而四念處就不一樣,雖然裏面的法門較多,但在家的人修起來並不能時時刻刻保持,可能比丘時時刻刻保持修行狀態比較容易吧。為了突出四念處實踐的重要性等,所以經中把四念處放在四正勤前面是有道理的,並不是按有些人想像那樣,四正勤必須放在四念處前頭,修好四正勤才能修四念處。
再說,假定三十七道品是按數字從小到大對法的歸類,那麼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都是包含4種,為什麼非要按這樣排列歸類呢?經中為什麼不說成四正勤、四神足、四念處呢?
-
ytliang
- 文章: 63
- 註冊時間: 2006-01-14, 08:00
文章
由 ytliang » 2006-11-13, 08:42
下面有一段論:
是諸法,念隨順智慧緣中正住,是時名念處。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攝心安隱於緣中,故名如意足,?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覺;見道用,故名道。問曰:應先說道,何以故?行道然後得諸善法。譬如人先行道,然後得所至處;今何以顛倒,先說四念處,後說八正道?答曰:不顛倒也。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時名字。如行者到師所,聽道法時,先用念持是法,是時名念處。持已,從法中求果,故精進行,是時名正勤。多精進故心散亂,攝心調柔故,名如意足。心調柔已,生五根諸法實相,甚深難解,信根故能信,是名信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名精進根;常念道,不念餘事,是名念根;常攝心在道,是名定根;觀四諦實相,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長,能遮煩惱。如大樹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長時,能轉入深法,是名為力。得力已,分別道法有三分:擇法覺、精進覺、喜覺,此三法,行道時若心沒,能令起。除覺、定覺、捨覺,此三法,若行道時心動散,能攝令定。念覺在二處,能集善法,能遮惡法;如守門人,有利者令入,無益者除卻。若心沒時,念三法起;若心散時,念三法攝。無學實覺,此七事能到,故名為分。得是法安隱具足已,欲入涅槃無為城故,行是諸法,是時名為道。
大智度論卷十九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p.722
說的很有道理,諸位不防一閱。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1-13, 11:38
沒有正勤為基礎,是修不好正念的。
三十七道品是按照數字從小到大排列的,同樣的數字排列沒有先後,不然,八正道爲什麽不在第一個呢?
前面的經文說得很清楚了,無論如何,正見應在正念以前,而不是先有正念再有正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比丘。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於邪見。起於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者。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戚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於聖正定說習.說助。亦復說具。云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