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證常住真心 寫: ↑2025-07-22, 18:12
禪七時老師父開示,讓我很想嘗試禪修,因中年很晚才禪坐,還有禪修是否能夠「得定」?也只好上上網請教大家,禪七時老師父的開示,真的很希望有生之年,能夠有「預流向」的可能。
祝平安喜樂愉快
如果跟隨經典的教導去努力不懈的禪修是有很大的機會成就初禪的,提供幾個我自己的經驗:
第一.比如我自己從數息觀入門之後有了疑似初禪的體驗,而後過了一段時間漸漸能夠感受禪支與感受禪支的升起後在腦袋清明的狀態進入初禪,在此時我才確認那種疑似的感受便是入定的感覺。
第二.理解禪定感受後我有一次在坐禪時思考著中部19經的內容,只是跟著佛經內容引導也一樣有入定的感受。也就是初禪。腦海升起念頭然後分辨念頭接著引導念頭除去不善念保留善念,當不善念越來越少善念越來越多全身心感受輕安
,然後在如同經文所說即使如此也會產生疲憊然後把心導向內裏,使心平伏,安住一境,使心專注。然後如同經文所說:
“比丘們,我精進,不懈怠;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比丘們,我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初禪。
這便是我第一次直觀的從經文的引導入定。
第三.我一直困惑於出入息念的步驟與內容,在修行時也時常卡卡的。尤其是不同論書與現代禪師的不同解釋而讓出入息念有了諸多爭議。
我就在想佛陀教導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時是連初入學的比丘都可以修行,那麼真的有那麼複雜嗎?然後就依稀感覺前十二步驟很像入定的分解過程,就試著拋開論書與現代禪師的教學,"直接的"跟隨經文引導一步步的實踐,當到達第十一步與十二步時產生了如入定時的感受。那時我的感想"出入息念也許並沒有那麼複雜難懂,那只是後世之人過度的詮釋",當然出入息念內容提到的"身行"心行""心"這些都需要不斷的在禪修中努力練習分辨以及不斷閱讀經典並理解含意,因為這個過程你同時也是在修行四念處。
這些都是一些我自己比較有印象的初步入定經驗,至於較深入的二三四禪或無色界禪的經驗就不分享的。
我給你的建議是:學習入定過程也許有一些方便法門但這未必適用於每個人,真正重要的是不間斷地持續練習,同時不斷加深各方面的知識,慢慢地排除個人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