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脫與慧解脫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9-15, 10:25

糊塗青蛙(stupidfrog)法友深入探討點出了問題重心,很棒的見解!

雜阿含 710 經:
世尊告諸比丘:「 ... 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雜阿含 865 經:
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從以上兩經可以看出:不只「離貪欲者」是心解脫,「離無明者」也還都在心解脫的範圍上,從「無明漏心解脫」這個層面解釋,才又另外稱作為 "慧解脫",慧解脫其實原本就是心解脫的一種(貪欲與無明,是一體兩面的,差別僅在觀察的角度不同)。是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三者名稱雖不同,也都是解脫道十結永斷,各別是阿羅漢果證的另一稱呼 ..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5-09-15, 18:40

metta 寫:按照南傳中部70 經及其柱石,... 慧解脫則指沒有的無色定的阿羅漢,這包括證得色界禪定的阿羅漢和沒有得禪定的純觀行者阿羅漢。..。
最後一句是什麼意思呢?法友能否進一步說明一下?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5-09-16, 03:39

先要清楚什麼是剎那定,才好回答leecy2 法友的問題。

得了禪定的人為了證果,需要從定中出來,引導其心去觀色法、心法的無常相,也就觀剎那生滅;觀到生滅的寂滅,就證果了。修止(定)和修觀的差別就在於所緣境不一樣。修止是一個固定的所緣,修觀的所緣境是五蘊身心,是剎那生滅的。比如從初禪出來,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這時禪修者具有初禪的定力,但因為所緣境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們說他用於修觀的定是和初禪定力等同的剎那定。

純觀行者直接觀五蘊,隨著內觀的深入,也同時培養了剎那定,而不需要先修安止定(如初禪、二禪......)。比如馬哈希尊者觀腹部的方法,就是直接觀腹部的色法。證果對定力的最低要求是要有和未到地定(近行定)定力相等的剎那定。當純觀行者的定力到了的時候,就能看清楚身心剎那生滅的無常相,就可能見三法印以至於證果。

經典中講的定通常都是指初禪或初禪以上的定。通過純內觀修行而證阿羅漢的人,沒有修得初禪或初禪以上的定,所以說他們沒得禪定,如須深盜法經所講的情況。事實上《阿含經》中也沒有剎那定這個概念,但在南傳的註疏中和現代南傳法師的講法中都會講到。

在家人很難有成就初禪所需的寂止安寧的環境和充足的時間,所以通常修純內觀比較容易。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5-09-16, 07:26

metta 寫:..證果對定力的最低要求是要有和未到地定(近行定)定力相等的剎那定。...,就可能見三法印以至於證果。

經典中講的定通常都是指初禪或初禪以上的定。通過純內觀修行而證阿羅漢的人,沒有修得初禪或初禪以上的定,所以說他們沒得禪定,如須深盜法經所講的情況。事實上《阿含經》中也沒有剎那定這個概念,但在南傳的註疏中和現代南傳法師的講法中都會講到。
1.南傳須深經SN12:70經文本身似乎顯示這些阿羅漢是未得神通,(與漢譯雜阿含有出入),而非不具禪那

2.如果從八正道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沒有得禪定的純觀行者阿羅漢,而非初果等),會不會有問題呢?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9-16, 21:11

leeyc2 寫:2.如果從八正道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沒有得禪定的純觀行者阿羅漢,而非初果等),會不會有問題呢?
在釐清這個問題之前,反而先要釐清一些關於佛教「禪定(正定)」的觀念。佛教的「正定」是由「正念」所形成(念念分明),所以進入禪定時,心念反而特別地「清明」專注。「雜阿含經」定義「正定」的時候是說明「正定」的特質是:「…(經文麻煩自己查閱…)」。但現在一般注重與流行的觀念卻都是一些「有沒有神通?會不會動?會不會呼吸?單一業處?或多重業處?」依這些觀念再進一步地區分出「安止定?近行定?剎那定?」

被流行觀念帶著跑,雜阿含所談的那些關於「正定」的特質都到那去了?
流行觀念所導致的結果是…經文所描述的禪定(正定)特質,如何配合佛法的生活模式形成「正定」的過程反而則漸漸湮沒了。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5-09-17, 00:25

leeyc2 寫:1.南傳須深經SN12:70經文本身似乎顯示這些阿羅漢是未得神通,(與漢譯雜阿含有出入),而非不具禪那

2.如果從八正道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沒有得禪定的純觀行者阿羅漢,而非初果等),會不會有問題呢?
在MN70 和SN12:70 的註疏中對慧解脫阿羅漢的註解都將純內觀行者包含在內。但是從經文的正文並不能直接看出有這種必要。 所以這個問題的爭論 古來有之。現在的南傳長老也有不同的意見。要純粹從經文中得出一種肯定的結論我想可能是有困難的,不然這問題早就解決了。這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在個人親證之前,接受哪種說法,是個人的取捨。但要讓我對純內觀道做出解釋,我就會像上面那樣解釋。

上面這兩篇經文對慧解脫的定義也是一致的,就是指沒有證入無色定的阿羅漢。Thanissaro Bhikkhu 在SN12:70 序言中引用 AN IX.44 的慧解脫的定義,和MN70 中的定義不一樣,而是和俱解脫的定義一樣。所以說要求慧解脫一定有禪那也沒有充分的根據。

修內觀所修的就是出世間八正道,如果不能透徹瞭解MN117 中講解的出世間八正道,就無法理解內觀與八正道的關係。純內觀行者的修的正定是MN117 中的出世間正定,而不是世間定的四禪。不從所緣境上來區別止與觀的法友,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區別止與觀的。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9-18, 02:43

這真的是很奇怪的問題:

難道,真的都沒有純修觀的人,在修觀的過程中,遇到「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的狀況嗎?可是,卻又有人寫出「修觀」的障礙(包含過度喜樂…)。

而那些純修止的人,難道都沒有認真思考過,即便是「清楚地知道」禪定過程中種種身心現象的變化,也不外是「五蘊」的無常生滅罷了,難道這不是「觀」嗎?

阿那律修四念處成就大德神力的案例又如何呢?這案例還比較符合八正道。

再仔細閱讀「須深盜法經」,就真的覺得太過於極端了,看起來真的是連一點點禪定都沒有的樣子。是想藉著這經說明:「沒有禪定,所以,連禪定的特質也沒有了。而且這樣也可以成就涅槃嗎?」其實,這經的主旨,應該還是在於強調:瞭解「緣起法」的重要性,先瞭解「緣起法」後,再去修行止觀,成就涅槃。(個人是這麼思考)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5-09-18, 18:28

從經典看來,阿羅漢的確有分為慧解脫、俱解脫兩種。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都是達到涅槃、心解脫、慧解脫的聖者。而證阿羅漢果未必得禪定,或者說禪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須深盜法經》看來不是唯一的特例,而且其他經典也有說明慧解脫、俱解脫兩者的差別,提出幾經供參考。

-----------------------------------------------------------
雜阿含(936)經

...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或翻八解脫禪)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就是雖然沒有證得八解脫,但是已斷無明)
-----------------------------------------------------------

別譯雜阿含(160)經

...如來弟子,一向歸佛,亦復歸依法僧三寶。得疾智、利智、厭離智、道智。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及餘惡趣。得八解脫,獲於身證具八解脫。住於具戒,以智慧見,盡於諸漏,是則名為得俱解脫阿羅漢也。復次,摩訶男。賢聖弟子,亦如上說。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意義同上經)
-----------------------------------------------------------
中阿含阿濕貝經

...云何比丘有俱解脫?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已慧見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脫。
...云何比丘有慧解脫?若有比丘八解脫身不觸成就遊,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脫。...(意義同上經)
-----------------------------------------------------------
長阿含大緣方便經

...阿難!諸比丘於此法(十二緣起)中如實正觀,於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這裡也可以看出,心解脫、慧解脫是同時俱足的)

...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

色觀色,初解脫。
內色想,觀外色,二解脫。
淨解脫,三解脫。
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
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
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
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
滅盡定,八解脫。

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意義同上經,多了八解脫的內容)
-----------------------------------------------------------
關於阿那律尊者得大神力(神通)的問題,阿那律尊者是先學習禪定(光明想)得天眼通,當時也尚未斷除煩惱。後來佛陀又教導他「大人八念」(見中阿含八念經),其中就有四禪的內容。若是以純觀修行者的標準來看,阿那律尊者應該不屬於這一類。

雖然阿那律尊者回答目犍連尊者說,自己得大神力是因為修四念處,但是不俱備四禪能力的純觀修行者,是否能達到這樣的能力,這個我個人倒是認為不宜馬上下定論。

在《中阿含迦絺那經》中,阿那律尊者把他出家學法到證果的過程說了一遍。阿那律尊者說他修習正念(四念處)時就斷除了五蓋,心中沒有任何疑惑,這其實就是證阿羅漢果。

但是他卻沒有停止,接下來又說他「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如意足智通作證。諸賢!我得無量如意足。」

從這裡可以看出,阿那律尊者是成就四念處後,接著成就四禪才證得無量如意足(神通)。四念處與四禪明顯是不同的兩件事,但是在禪修時,彼此之間似乎又是互相關聯,這個差別在哪就要去請教實際禪修的人的看法了。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9-19, 18:00

peacecila 寫:再仔細閱讀「須深盜法經」,就真的覺得太過於極端了,看起來真的是連一點點禪定都沒有的樣子。是想藉著這經說明:「沒有禪定,所以,連禪定的特質也沒有了。而且這樣也可以成就涅槃嗎?」其實,這經的主旨,應該還是在於強調:瞭解「緣起法」的重要性,先瞭解「緣起法」後,再去修行止觀,成就涅槃。(個人是這麼思考)
《須深盜法經》的義意是世尊向只修習四禪八定的外道教導「毗缽舍那觀(即四念處或純內觀)」,唯有毗缽舍那觀的引導,才能契入止觀平衡的八正道,才能如實體證緣起、無我,修得慧解脫,所以世尊說:唯我沙門有一果、二果、三果、四果(因有止有觀故)。

慧解脫的聖者(亦即阿羅漢):不經由世間的四禪八定滅盡定,直接從正觀緣起下手,依八正道而能夠具足出世間四禪正定,成就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俱解脫的聖者(亦即阿羅漢):經由世間的四禪八定滅盡定,再轉向正觀緣起,依八正道而能夠具足出世間四禪正定,成就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三明六通)。

四禪有兩種:一種是與正念結合密不可分的出世間四禪,另一種是單一所緣對象的世間四禪,須深盜法經所提的四禪八定是屬於後者。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5-09-20, 20:42

Dogbert 寫:..在《中阿含迦絺那經》中,阿那律尊者把他出家學法到證果的過程說了一遍。阿那律尊者說他修習正念(四念處)時就斷除了五蓋,心中沒有任何疑惑,這其實就是證阿羅漢果。
但是他卻沒有停止,接下來又說他「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如意足智通作證。諸賢!我得無量如意足。」..
DN2中捨離五蓋Abandoning the hindrances之後隨即描述得禪那的情形,並進而產生內明;覺支相應裏又和七覺支連帶說明,雜阿含926經說:彼以貪欲心(瞋恚..疑),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這裡面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PS雜阿含甚至提到專精聽法,即能暫時鎮伏五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