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問個問題:
作爲觀察者來説,他是怎麽用眼根觀察自己的内臟的?能看到麽?
色蘊是什麼?(2)
經典沒這樣說吧,我們人當然都有色蘊。我認為色蘊不是最大的概念,雜阿含(71)經說「云何有身?謂五受陰」,由此經可以看出色蘊的範圍只限於人。善觀 寫:目前的問題就是,關於色,最廣義的概念是什麽?色蘊是不是最大的概念?
如果這個概念不能統一,我們說什麽都沒用的。
而根據我所看到的色陰的經文,沒有說到它只是指自身的身體的。
不然就變成佛說的色蘊只是某個人的色蘊,而此人之外就沒有色蘊了。
我認為色塵的色才是最大範圍的色,但是經典中說色蘊有時只用「色」來表示,要知道它是說色還是色蘊,要看上下文才能確定。
另外,雜阿含(298)經也說「捨陰時到,是名為死」,這個陰總不可能包含山河大地的色,一定是僅限於人本身的色蘊。
此經還有一段說到「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這裡說到色是四大、四大所造色,看起來範圍不限於人的自身,但是這篇經文是在說十二緣起,這裡的色其實是色蘊。十二緣起名色支的色,不可能包含自身以外的一切色,也一定是限於眾生自身的範圍來說的。
所以由上面的經文來看,經典中講色蘊其實都是限於人本身的範圍。至於禪修時觀察的對象有時不限於自身,那只是代表不同的禪修方法,跟色蘊的範圍定義倒是沒有關聯性。
佛陀說身(色陰)、說心(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是要讓修行者掌握住修行要對治的確實對象。身,只是一系列性能高超、功能繁複的機能運作;心才是實際相應於欲貪、堅持生命流轉的推動力量。失去了心的運籌帷幄,身的結構即使再精巧奧妙,生命的運作仍將因失去動力來源而無以為繼。貪、嗔、癡的垢穢只染污心而不染污身;梵行的修習是為了現法(現生)即能斷除貪嗔癡以達心得解脫的目標,而非『五蘊皆空』『極樂無苦』之類身得解脫的臆想。對身與心的界限無法清晰明確地釐定,修行就搞不清敵人何在、搞不清究竟要修什麼。
觀(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無常、苦、非我
觀(色身、感受、想法、意行、識覺)無常、苦、非我
觀(身、心)無常、苦、非我
觀(生命)無常、苦、非我
瞭解生命的無常、苦、非我本質真相,捨離愛取,將苦熄滅,將生命熄滅。
觀(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無常、苦、非我
觀(色身、感受、想法、意行、識覺)無常、苦、非我
觀(身、心)無常、苦、非我
觀(生命)無常、苦、非我
瞭解生命的無常、苦、非我本質真相,捨離愛取,將苦熄滅,將生命熄滅。
請注意“五受陰”和“五陰”的區別,加了限定詞“受”的五受陰顯然比不加限定詞的五陰所涵蓋的範圍要小,就像“女人”比“人”的範圍要小一樣。Dogbert 寫:經典沒這樣說吧,我們人當然都有色蘊。.....................那只是代表不同的禪修方法,跟色蘊的範圍定義倒是沒有關聯性。
而“色塵”只是眼所對的一種色法,是五塵之一,所以範圍比色受陰還要小,怎麽會最大呢?
由於大的包含小,所以小的範圍内的事物都可以放到大範圍來講,但不能因此說小範圍的就等於大範圍的。例如我們說“女人是人”時,只表示女人是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能因此推斷出“女人”等於“人”。況且經中所所說的的捨陰的陰是指“五受陰”呢還是“五陰”?這兩個可不是一樣的概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