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基本概念的討論:意、意根、意處、意界、意識?
難知意根與意界
意根的相關討論很複雜,以下提出幾個問題。
一、意根的說法,有很多種,藏密慈誠羅珠堪布的說法早就看過,如下指出較重要的幾種:
(1)第七末那識(潛意識)[蕭平實]。
(2)六識等無間緣(六識身過去識,第六識去抓取的過去意識),過去的意識[俱舍,見印順《唯識學探源》],過去的六識[說一切有部,見印順《唯識學探源》],現在的意識[大眾部],有分心[性空]。
(3)腦[belleyyc烏龜慢走、紫虛居士]、腦及腦神經合稱、腦髓[如是、正見向]。
(belleyyc指腦功能是「識」。如是指腦髓是器官,產生思惟是功能,清淨道論的根、處,界所指涵義不同。)
(4)心臟[銅鍱部(屬南傳)、正量部,見印順《唯識學探源》],心臟的血液[南傳指心所依處是意界及意識界依止的地方,見Heavenchow][性空]。
(《瑜伽論記》卷1:「正量部心臟為意根。」)
(5)色法[dtyyang、上座部、metta]。
(dtyyang指「名色」不可獨存而運作,因為「意、法」有「觸」,「意根」是色法)
(6)心整體,五蘊中的「識蘊」【一到六識】[南傳阿毗達摩,見印順《唯識學探源》]
(7)第八阿賴耶識[wolfgang]
(8)腦的功能(非屬心、色)[DavidChiou邱大剛]
(清淨道論第七章:意處是認識的機構,意根是意的認識機能。)(腦是產生意識的傳遞交換訊息的場所)
(9)意的功能[從信],腦(色)及意念(心)的和合。
(10)住於色、感覺受、住於想、行(心)、總為識。
(11)無性攝大乘論釋:「經部說意識俱生別依,(上座)餘部說色法意識別依。」
(12)yggdrasils尤克特拉希爾在「略說五蘊之心、意、識」指為腦(自古以來人們多認為心意識位於心臟附近,實際上是位於腦部),又指為名(受想行識),又指為腦的功能作用(不是心法,不是色法,是腦、色法的機能所形成的)。
本人較不贊成意根非指腦而是指腦的功能,如是說:「根,指器官,意根,指能思惟的器官,腦髓是器官,產生思惟是功能。」,上述belleyyc也指腦功能是「識」,好似眼(含眼神經)是器官系統,看是功能,將器官系統與功能混用,會使根、識混淆不清。
現在爭辯是因佛經明確指出眼根屬色蘊,而意根屬色屬心有不同依據造成,南傳在不同經論或法師也有屬色、屬心不同說法。
二、雜阿含322經,有人指其只提及「意入處」(意門),未指「意根」是什麼。(如是說該經是講十二處,不是講根。)
三、雜阿含322經關於意內入處的解法很多,「意內入處,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有人解為:如同心意識,為心法。有人指為不是色(非四大種生成),不可見(不能肉眼看見),無對(無範圍限制)[yggdrasils尤克特拉希爾]。有人指做似心意識,不可見,不似平常色法之可見,為色法。或說像心意識之心法一樣,無形狀無色相可見,無質礙可以觸對,是不可見、無對的色法[慧心]。並說『名法』無質礙、無形無相,談不上「可不可見或可不可對」等,所以意根是色法[慧心]。
另外,可見、不可見,有人指可見為直接肉眼可見(屬浮塵根),不可見指非肉眼直接可見(屬勝義根,有指為神經)。有人指可見者屬色,不可見者屬心。
有對、無對,對,有人指為質礙,或與外塵直接接觸,或有依而存(非獨立存在),有人指為條件限制,有人指為有物理的相對作用、位置、方向[potato],從信指眼有對:有物理條件。色有對:有物質限制。意無對:意根無法複製。法無對:法超越有對。(dtyyang提問:『色法』有質礙、有形有相,意根既是色法,云何會無質礙、無形無相?)
上述慧心說『名法』無質礙、無形無相,談不上「可不可見或可不可對」等,佛學大辭典:「雜阿含經卷十三、集異門足論卷三、俱舍論卷十三等,將色分為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三種。有見有對,又作可見有對。因其可示現彼此之差別,故為有見;以其有障礙,故為有對;即指極微所成,眼根所取之色境。無見有對,又作不可見有對。雖有障礙而不可見,即指五根及聲香味觸之四境。無見無對,乃不可見無障礙之法,即指無表色。」可證之。
另外,經查佛經中較早期經典有對、無對的說法,多指有無質礙,舉幾例如下:
雜阿含377經:「比丘,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畫虚空,寧能畫不。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虚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依佛學大辭典,無對指無質礙。南傳指虛空屬色法,此處「非色」不屬心法。)
中阿含經卷46心品說經:「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此指有質礙)
中阿含經卷50牟犁破群那經:「此虚空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彼畫師畫師弟子以此方便,不能於虚空畫作形像以彩莊染。」(此指無質礙)
中阿含經卷58法樂比丘尼經:「問曰:賢聖,滅有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滅無對也。復問曰:賢聖,樂覺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者以苦覺為對。復問曰:賢聖,無明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無明者以明為對。復問曰:賢聖,明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明者以涅槃為對。復問曰:聖賢,涅槃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告曰:君欲問無窮事,然君問事不能得窮我邊也。涅槃者,無對也。」(此指相對)
佛説大集法門經:「復次四無色定,是佛所説。謂若苾芻,離一切色,無對無礙,而無作意,觀無邊空。此觀行相,名空無邊處定。」(此或指無質礙)
古漢語一個字可能有很多種解釋法,「對」這個字,如果沒有巴利尼柯耶相當的經文來參照,很難說以上哪個說法才正確(萊特賀爾、mudita說《相應部》並沒有對應的經文),而雜阿含經屬說一切有部作品,該段經文可能也加入了該部派的說法。那麼,更難說意處(意根)在其他部派是將之屬色或將之屬心了。
四、因為中阿含大拘絺羅經:「意為彼(五根)依;五根異行異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造成好像在五根五識運作時,必同時引發意根運作升起。印順說:「法相宗許諸識並起,即五識起時,意識必起。意識起時,五識不必起。」(見《唯識學探源》)實則,意根、法塵和合產生意識,五根五識並非意根運作的緣,法塵才是其緣。然而卻造成「五識起時,意識必起或不必起」的爭辯與唯識的興起。
五、到底是根見還是識見,有部、唯識認為前者對(根為識之所依、取境),大眾部、法救、成實論認為識見對(根為物質,識才可認識),而經部、大乘贊同根識合見。
六、「識緣名色,名色緣識」,yggdrasils尤克特拉希爾說精神(名)(受、想、行、識)與身體感官(色)相互攀緣依存,識蘊(1-6識)又是名、色兩者中間連絡的橋樑。然而南傳菩提長老說:「名色指身體(色)和受想行,不包含識。」(見圓貌《那先比丘經的業果觀與輪迴主體問題》)有人因此講成識緣色受想行,色受想行緣識。
又結生時,如果名包含識,入父精母血的結生識是那一個識?經部師、南傳說是第六識(圓貌,又南傳指有分識屬第六意識),而蕭平實指為第八阿賴耶識(其時無六識,名是意根,即第七末那識,色是胞胎)。
七、五門轉向心及領受心,南傳指為意界[metta、《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進入意門(《阿毗達摩義廣釋》指意門轉向的前一個有分心(有分斷),《阿毗達摩論》注疏指有分心與意門轉向,列迪長老、《迷惑冰消》、阿耨樓陀、metta指有分心,見善觀)即屬意識界。
而善觀則指意門就是意界,意門轉向心及領受心後的速行心才是意識界。
南傳指有分識屬第六意識,而善觀卻指有分屬第七識(也就是意界)。
以上僅提出一些問題,各問題間卻又環環相扣,如果不能直接看到意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及領受心、速行心,又怎知意根、法塵和合是如何運作;五識起時,意識起或不起;根見還是識見;識如何緣名色;意根、意界和意識界如何區分?
本人認為未能看到心的運作才有上述問題爭辯,那麼,何必在未有真解時以盲引盲、多費筆墨,不如多修戒定慧才是。
一、意根的說法,有很多種,藏密慈誠羅珠堪布的說法早就看過,如下指出較重要的幾種:
(1)第七末那識(潛意識)[蕭平實]。
(2)六識等無間緣(六識身過去識,第六識去抓取的過去意識),過去的意識[俱舍,見印順《唯識學探源》],過去的六識[說一切有部,見印順《唯識學探源》],現在的意識[大眾部],有分心[性空]。
(3)腦[belleyyc烏龜慢走、紫虛居士]、腦及腦神經合稱、腦髓[如是、正見向]。
(belleyyc指腦功能是「識」。如是指腦髓是器官,產生思惟是功能,清淨道論的根、處,界所指涵義不同。)
(4)心臟[銅鍱部(屬南傳)、正量部,見印順《唯識學探源》],心臟的血液[南傳指心所依處是意界及意識界依止的地方,見Heavenchow][性空]。
(《瑜伽論記》卷1:「正量部心臟為意根。」)
(5)色法[dtyyang、上座部、metta]。
(dtyyang指「名色」不可獨存而運作,因為「意、法」有「觸」,「意根」是色法)
(6)心整體,五蘊中的「識蘊」【一到六識】[南傳阿毗達摩,見印順《唯識學探源》]
(7)第八阿賴耶識[wolfgang]
(8)腦的功能(非屬心、色)[DavidChiou邱大剛]
(清淨道論第七章:意處是認識的機構,意根是意的認識機能。)(腦是產生意識的傳遞交換訊息的場所)
(9)意的功能[從信],腦(色)及意念(心)的和合。
(10)住於色、感覺受、住於想、行(心)、總為識。
(11)無性攝大乘論釋:「經部說意識俱生別依,(上座)餘部說色法意識別依。」
(12)yggdrasils尤克特拉希爾在「略說五蘊之心、意、識」指為腦(自古以來人們多認為心意識位於心臟附近,實際上是位於腦部),又指為名(受想行識),又指為腦的功能作用(不是心法,不是色法,是腦、色法的機能所形成的)。
本人較不贊成意根非指腦而是指腦的功能,如是說:「根,指器官,意根,指能思惟的器官,腦髓是器官,產生思惟是功能。」,上述belleyyc也指腦功能是「識」,好似眼(含眼神經)是器官系統,看是功能,將器官系統與功能混用,會使根、識混淆不清。
現在爭辯是因佛經明確指出眼根屬色蘊,而意根屬色屬心有不同依據造成,南傳在不同經論或法師也有屬色、屬心不同說法。
二、雜阿含322經,有人指其只提及「意入處」(意門),未指「意根」是什麼。(如是說該經是講十二處,不是講根。)
三、雜阿含322經關於意內入處的解法很多,「意內入處,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有人解為:如同心意識,為心法。有人指為不是色(非四大種生成),不可見(不能肉眼看見),無對(無範圍限制)[yggdrasils尤克特拉希爾]。有人指做似心意識,不可見,不似平常色法之可見,為色法。或說像心意識之心法一樣,無形狀無色相可見,無質礙可以觸對,是不可見、無對的色法[慧心]。並說『名法』無質礙、無形無相,談不上「可不可見或可不可對」等,所以意根是色法[慧心]。
另外,可見、不可見,有人指可見為直接肉眼可見(屬浮塵根),不可見指非肉眼直接可見(屬勝義根,有指為神經)。有人指可見者屬色,不可見者屬心。
有對、無對,對,有人指為質礙,或與外塵直接接觸,或有依而存(非獨立存在),有人指為條件限制,有人指為有物理的相對作用、位置、方向[potato],從信指眼有對:有物理條件。色有對:有物質限制。意無對:意根無法複製。法無對:法超越有對。(dtyyang提問:『色法』有質礙、有形有相,意根既是色法,云何會無質礙、無形無相?)
上述慧心說『名法』無質礙、無形無相,談不上「可不可見或可不可對」等,佛學大辭典:「雜阿含經卷十三、集異門足論卷三、俱舍論卷十三等,將色分為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三種。有見有對,又作可見有對。因其可示現彼此之差別,故為有見;以其有障礙,故為有對;即指極微所成,眼根所取之色境。無見有對,又作不可見有對。雖有障礙而不可見,即指五根及聲香味觸之四境。無見無對,乃不可見無障礙之法,即指無表色。」可證之。
另外,經查佛經中較早期經典有對、無對的說法,多指有無質礙,舉幾例如下:
雜阿含377經:「比丘,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畫虚空,寧能畫不。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虚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依佛學大辭典,無對指無質礙。南傳指虛空屬色法,此處「非色」不屬心法。)
中阿含經卷46心品說經:「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此指有質礙)
中阿含經卷50牟犁破群那經:「此虚空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彼畫師畫師弟子以此方便,不能於虚空畫作形像以彩莊染。」(此指無質礙)
中阿含經卷58法樂比丘尼經:「問曰:賢聖,滅有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滅無對也。復問曰:賢聖,樂覺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者以苦覺為對。復問曰:賢聖,無明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無明者以明為對。復問曰:賢聖,明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答曰:明者以涅槃為對。復問曰:聖賢,涅槃者有何對耶。法樂比丘尼告曰:君欲問無窮事,然君問事不能得窮我邊也。涅槃者,無對也。」(此指相對)
佛説大集法門經:「復次四無色定,是佛所説。謂若苾芻,離一切色,無對無礙,而無作意,觀無邊空。此觀行相,名空無邊處定。」(此或指無質礙)
古漢語一個字可能有很多種解釋法,「對」這個字,如果沒有巴利尼柯耶相當的經文來參照,很難說以上哪個說法才正確(萊特賀爾、mudita說《相應部》並沒有對應的經文),而雜阿含經屬說一切有部作品,該段經文可能也加入了該部派的說法。那麼,更難說意處(意根)在其他部派是將之屬色或將之屬心了。
四、因為中阿含大拘絺羅經:「意為彼(五根)依;五根異行異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造成好像在五根五識運作時,必同時引發意根運作升起。印順說:「法相宗許諸識並起,即五識起時,意識必起。意識起時,五識不必起。」(見《唯識學探源》)實則,意根、法塵和合產生意識,五根五識並非意根運作的緣,法塵才是其緣。然而卻造成「五識起時,意識必起或不必起」的爭辯與唯識的興起。
五、到底是根見還是識見,有部、唯識認為前者對(根為識之所依、取境),大眾部、法救、成實論認為識見對(根為物質,識才可認識),而經部、大乘贊同根識合見。
六、「識緣名色,名色緣識」,yggdrasils尤克特拉希爾說精神(名)(受、想、行、識)與身體感官(色)相互攀緣依存,識蘊(1-6識)又是名、色兩者中間連絡的橋樑。然而南傳菩提長老說:「名色指身體(色)和受想行,不包含識。」(見圓貌《那先比丘經的業果觀與輪迴主體問題》)有人因此講成識緣色受想行,色受想行緣識。
又結生時,如果名包含識,入父精母血的結生識是那一個識?經部師、南傳說是第六識(圓貌,又南傳指有分識屬第六意識),而蕭平實指為第八阿賴耶識(其時無六識,名是意根,即第七末那識,色是胞胎)。
七、五門轉向心及領受心,南傳指為意界[metta、《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進入意門(《阿毗達摩義廣釋》指意門轉向的前一個有分心(有分斷),《阿毗達摩論》注疏指有分心與意門轉向,列迪長老、《迷惑冰消》、阿耨樓陀、metta指有分心,見善觀)即屬意識界。
而善觀則指意門就是意界,意門轉向心及領受心後的速行心才是意識界。
南傳指有分識屬第六意識,而善觀卻指有分屬第七識(也就是意界)。
以上僅提出一些問題,各問題間卻又環環相扣,如果不能直接看到意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及領受心、速行心,又怎知意根、法塵和合是如何運作;五識起時,意識起或不起;根見還是識見;識如何緣名色;意根、意界和意識界如何區分?
本人認為未能看到心的運作才有上述問題爭辯,那麼,何必在未有真解時以盲引盲、多費筆墨,不如多修戒定慧才是。
以上引言中紅字部分的解釋顯然是錯誤的。入滅盡定時,意識也滅盡了,出定後,意識仍然能夠産生。所以,“前面一刹那的意識間斷了,後面的意識就無法產生”,這種解釋顯然是錯誤的。lkjh 寫: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 ... 778&page=1 意識不在大腦不在心!節錄慈誠羅珠堪布開示《心經》
什麼叫做“意根”呢?意根沒有一個物質的結構。雖然個別的小乘經典認為心臟是意根,但這只是不究竟的說法;現在很多人認為,大腦是意識的來源,其實也不是。到現在為止,即使是醫學或者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也不能證明意識是怎樣產生於大腦的。現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腦的某一個部分在受到破壞之後,就會發生神經錯亂、身體的某個部分沒有知覺等等之類的問題,所以大家就猜測,意識與大腦有一定的關係,意識可能是從大腦當中產生的。
但這種猜想是錯誤的,在佛經裏面,尤其是密宗與藏醫的典籍裏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講得非常清楚,大腦跟人的思維和感覺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大腦是意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雖然實際上是意識本身在感受,但是卻要通過大腦,通過眼、耳、鼻、舌、身,才能夠感覺到。密宗與藏醫都認為,我們的肉眼要看到東西,耳朵要提到聲音,就是需要大腦,但大腦本身,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意識是依靠肉體來工作的,肉體的每個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像機器的零部件一樣,如果肉體當中最關鍵的部位——大腦的某個部分受到了損傷,意識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工具,也就不可能如願以償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損的程度很嚴重,所有的大腦都徹底癱瘓,意識也就只有停頓下來了。但這一切只能說明,離開了大腦,意識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識本身,卻並不是大腦,不但意識不是大腦,也不來源於大腦。
有的人會說:既然意根既不是心臟,也不是大腦,那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意識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像流水一樣,當心裏冒出的一個念頭可以持續一分鐘,我們就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識,就是後後意識的意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識間斷了,後面的意識就無法產生,所以,意根不是別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識。
“意內入處,非色”?對于這個問題,仍然困惑不解。shanguan 寫:相關經文:《雑阿含322經》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眼是內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眼是內入處
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
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Re: 意根是色是心?
另外提供一句大乘經文給你參考ccpholan 寫:意根,本人認為較有代表性的幾種說法,有人指第七末那識(潛意識)(論證:大寶積經卷55「初入胎時已具三根:一者身根、二者命根、三者意根」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初受生時六處未滿。唯有身根及意根轉」
根據上述經文,既然【六處 - 六根】未滿,為何接著又說有【意根】?
在大乘佛教
【第七末那識】也被稱為【意根】
【六根】裡面也有一個【意根】
所以上述經文那個【意根】是指【第七末那識】。而不是指【六根】裡的【意根】,因為初受生時「六處未滿」
但現在大乘佛教一律將【意根】解釋為【第七末那識】
這讓【六根】裡的【意根】也變成是【第七末那識】!
如果【六根】裡的【意根】也是【第七末那識 - 意根】
那麼初受生【六根】還沒發育,不會有眼耳鼻舌身意根,
但經文卻又說有【意根】
這時解經的矛盾衝突就出現了
所以大乘佛教一律將【意根】解釋為【第七末那識】,是錯得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