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都有所謂的前提
在前提已經不具備的情況下
違背前提的條目就顯得毫不重要了
甚至是多餘的了
如果正法是一種真理的學習而不是盲目信仰
那一個人學法最重要的就是邏輯
也就是說任何主張與行為都要先符合邏輯
否則就失去了真實的意義
淪落於盲目的信仰
我們就來看看持守戒律這件事情所謂的前提
前提是:
假如在現今的世界上
假設佛陀宣說教導的正法義還在流傳
就如同當初集結時一般
那戒律的嚴格維持就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出家人嚴守戒律能使正法久住
比如二指淨的戒律放寬等同縱放口腹之欲
在正法住世的前提下
批判不守戒的出家比丘
維護戒律嚴格的主張與行為
這是非常殊勝的善行與正行
因為這樣的主張與行為有其真實的意義
但是我們生在現今的時代中
首先要想的是
正法還有透過聲聞阿羅漢的實踐與教導?
正法還尚且住世嗎?
這個前提是成立的嗎?
如果是成立的
那後續的條目:去努力維護出家人對戒律的嚴謹才有了真實的意義
做為居士我們去批評那些宣稱是出家人卻不嚴謹守戒
也因此有了真實的意義
因為這是為了要使正法久住的緣故
那如果正法已經隱沒於世間了
就如同尊者阿姜曼所自記的
連解脫的尊者都無法完善的宣傳正法了
只能以獨覺的方式來獲得解脫
只能幫助少部分的親近人士來接受正法
就如同他的預言之夢一般
無法開啟那本櫃中的聖典
在這樣的前提下
維護出家人戒律的嚴謹就成了次要的事情了
因為其大前提就已經不具備了
戒律於是轉成為了一種個人修行上很重要的參考
對於嚴守者可以鼓勵
因為對於往前修行禪定與智慧很有幫助
但是對於無法嚴格持守者卻不必苛責批判
本站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
戒律必須與禪定及智慧相結合
才能產生通往解脫的作用
有心人都可以善良的去體會到
當一個人懷著出家解脫的志願
卻經過了幾十年記的歲月
把人生耗盡
卻無法有任何的道證
這是如何的可悲與失落
連在佛陀指導下的精進出家人都會思悔欲退了
後世的出家人千百年來在失去正法的的情況下
以至於無法獲得正定與正智
無法降伏貪欲
導致無法長久嚴謹的完美持守戒律
似乎是非常合理的情況呀
這情況現下也無法有任何的轉圜餘地
如果一個人懷有真智慧
當會知道自己的主張與行為其真實意義何在
知道自己的主張與行為對整體情況有沒有實際的幫助
或只是看起來好像合理
但實則只是盲目的信仰
並因為盲目的信仰而來的無所謂批判二分與鬥爭
以致引發無窮的紛爭
然後又因為紛爭
而讓惡劣的整體的情況又更加惡化
我想這是學人們應該要仔細思維的
佛陀的弟子
不要像俗人一般
輕易的被媒體聳動的兩判雙分的武斷主張給激化出對立
這在現今的社會上是處處可見
各位站友也別扭曲在下的主張歐
在下絕對是主張可以宣傳正確的事情
比如宣傳研究戒律的細節與條目的正確性
也可以自行努力的去實踐戒律
並鼓勵讚賞那些持守嚴謹的人們
但是批判與鬥爭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除非在具有真實意義的前提下
因為堅持而得以使整體情況能具體更好
否則智者就不該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批判別人的是非
以致引發無數的紛爭
造成整體的情況有害無益
這不是鄉愿這是智慧
目前的社會中這種無智處處可見
其中的分界雖然細微但卻不難明白
智者自當分判
勿受蠱惑
倡印新版《史念原始佛法》
如果連說出真話都錯了,那這世上還有什麼對錯可言?若是要按照你的做法,那大家都不要說真話,讓真相永遠消失就好了?這樣會更好?這世界上的事往往不能兩全其美,你最後還是要在對錯中選擇一樣。
有人要鄉愿是他們的自由,但是在「說理」時,除了說真話還有其他選擇嗎?
對於學佛法來說,「戒律必須與禪定及智慧相結合才能產生通往解脫的作用」這句話沒錯,但漏了一個重點沒講。就是你沒有足夠的禪定、智慧,沒有解脫前,戒律還是一個佛教徒最基本該有的修行。
你可以去看看阿含經中,在家居士在佛陀面前從一般人變成佛教徒時,說的都是什麼。不是什麼禪定、智慧,而是盡形壽持五戒。在家居士如此,那出家眾呢?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教徒,以前是如此,現在也不會變。
有人要鄉愿是他們的自由,但是在「說理」時,除了說真話還有其他選擇嗎?
對於學佛法來說,「戒律必須與禪定及智慧相結合才能產生通往解脫的作用」這句話沒錯,但漏了一個重點沒講。就是你沒有足夠的禪定、智慧,沒有解脫前,戒律還是一個佛教徒最基本該有的修行。
你可以去看看阿含經中,在家居士在佛陀面前從一般人變成佛教徒時,說的都是什麼。不是什麼禪定、智慧,而是盡形壽持五戒。在家居士如此,那出家眾呢?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教徒,以前是如此,現在也不會變。
- little_white_cat
- 文章: 38
- 註冊時間: 2012-09-26, 08:00
《史念原始佛法》的問網址在哪裏
slake法友您好,我以前看過《史念原始佛法》,曾銀湖法友剖析了“阿彌陀佛的來源”,促使我審視大乘佛教的真實性。想想看多少人虔誠的念了壹輩子阿彌陀佛,卻不知道這極有可能是後人虛擬出來的,浪費了壹輩子光陰做壹件無意義的事情,非常感謝這篇文章的作者。
現在請教兩個問題:
(1) 《史念原始佛法》的否有可以免費在線閱讀?
(2) 如果可以免費在線閱讀,請問網址在哪裏?
現在請教兩個問題:
(1) 《史念原始佛法》的否有可以免費在線閱讀?
(2) 如果可以免費在線閱讀,請問網址在哪裏?
- little_white_cat
- 文章: 38
- 註冊時間: 2012-09-26, 08:00
末學提幾點不同看法,歡迎指正。
1)關於“自稱為原始佛教”。
我是這樣看的,名字如果是代表一個指歸,一個期望,一個約束就很好。如果說,我或者我所在的團體就代表了原始佛教,這個就肯定不行。
在當今這個時空,誰能代表原始佛教呢?我看沒有,中道僧團代表不了,臺灣原始佛教協會也代表不了,曾老師也代表不了。誰能代表,麻煩知道的人說一聲。
但是,這是我們的期望,至少是我個人的期望,期望自己能夠最終走在這條路上。這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
能夠用這樣一個名字來期許自己,同時也是用這樣一個名字來約束自己。比如說,中道僧團既然用了這樣一個名字,無形當中人們就會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它。
這個我看值得贊賞。
希望所有 仰慕原始教法的人都能大膽說出,自己是原始佛教的學人,而不是原始佛法的尊者。
如果自稱是學人,我就尊敬他,如果自稱是尊者,我就謹慎地審視他。
2)根據第一點,如果是原始佛法的學人,就說明大家都還是走在通往 原始佛法的路上,肯定有非常多的非法非律的地方。
就像這個論壇,大家都在討論,各種觀點都有,都會自以為自己對於 一些法義的理解是對的。也就是說 自以為自己的見地是符合佛陀的原義的。但是,很明顯,這裏只有一種理解是對的,或者都不對----沒有一個人的理解是符合原始佛法的。
那麽,我認為,比較好的態度是,亮出自己的態度(觀點),謹慎同情對方的態度(觀點),而不是把對方劃入 提婆 的範圍。
人的思想學習和修行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果一個學人的思想最終被證實60%符合佛陀,6%符合 提婆,也不能說他就是 隨婆。畢竟他主觀願望上想追隨佛陀,客觀理解,對於某項戒律的理解上出了問題,只能說在這一點上是 隨婆, 但是在很多點上還是 隨佛。
3)放寬標準,有利於討論/學習的氛圍。
如果不允許犯錯,那麽沒有人敢說話,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完全正確。
關於戒律,我知道,佛在般涅般前說過,小小戒可舍。那麽什麽是小小戒。個人覺得很有討論的必要。因為時空轉換了2500多年,現代社會和佛時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比如說,佛時沒有手表等計時器,過午以太陽的影子為準。我很好奇,如果長年陰雨不出太陽地區的古代人怎麽辦?
還有,現在有了手表等計時器,規定正午12點不好嗎?每天每天去天文臺對時,真地有必要嗎?老實說,個人看不出來。
1)關於“自稱為原始佛教”。
我是這樣看的,名字如果是代表一個指歸,一個期望,一個約束就很好。如果說,我或者我所在的團體就代表了原始佛教,這個就肯定不行。
在當今這個時空,誰能代表原始佛教呢?我看沒有,中道僧團代表不了,臺灣原始佛教協會也代表不了,曾老師也代表不了。誰能代表,麻煩知道的人說一聲。
但是,這是我們的期望,至少是我個人的期望,期望自己能夠最終走在這條路上。這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
能夠用這樣一個名字來期許自己,同時也是用這樣一個名字來約束自己。比如說,中道僧團既然用了這樣一個名字,無形當中人們就會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它。
這個我看值得贊賞。
希望所有 仰慕原始教法的人都能大膽說出,自己是原始佛教的學人,而不是原始佛法的尊者。
如果自稱是學人,我就尊敬他,如果自稱是尊者,我就謹慎地審視他。
2)根據第一點,如果是原始佛法的學人,就說明大家都還是走在通往 原始佛法的路上,肯定有非常多的非法非律的地方。
就像這個論壇,大家都在討論,各種觀點都有,都會自以為自己對於 一些法義的理解是對的。也就是說 自以為自己的見地是符合佛陀的原義的。但是,很明顯,這裏只有一種理解是對的,或者都不對----沒有一個人的理解是符合原始佛法的。
那麽,我認為,比較好的態度是,亮出自己的態度(觀點),謹慎同情對方的態度(觀點),而不是把對方劃入 提婆 的範圍。
人的思想學習和修行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果一個學人的思想最終被證實60%符合佛陀,6%符合 提婆,也不能說他就是 隨婆。畢竟他主觀願望上想追隨佛陀,客觀理解,對於某項戒律的理解上出了問題,只能說在這一點上是 隨婆, 但是在很多點上還是 隨佛。
3)放寬標準,有利於討論/學習的氛圍。
如果不允許犯錯,那麽沒有人敢說話,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完全正確。
關於戒律,我知道,佛在般涅般前說過,小小戒可舍。那麽什麽是小小戒。個人覺得很有討論的必要。因為時空轉換了2500多年,現代社會和佛時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比如說,佛時沒有手表等計時器,過午以太陽的影子為準。我很好奇,如果長年陰雨不出太陽地區的古代人怎麽辦?
還有,現在有了手表等計時器,規定正午12點不好嗎?每天每天去天文臺對時,真地有必要嗎?老實說,個人看不出來。
《史念原始佛法》與《走出彌陀的光環》兩書的初版,十多年前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等,有好幾個網站都有轉載,上網搜尋看看,或許還能找到。至於《拒絕面對的真相》不但大陸封鎖,其他華人地區(包括台灣)也噤若寒蟬,幾乎沒什麼網站願意或敢於轉載或提供下載。
20多年前,有個年輕的台灣和尚前往泰國森林寺院,重新剃度出家後依然堅持素食。方丈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給他七天的時間仔細考慮,看看是要放棄素食主義,還是自行離開僧團。所以「提倡、堅持素食主義」不是60分及格,50分補考的問題,而是「破僧壞法」的品格(僧殘重戒)問題。當年提婆達多也曾經是比丘班上的資優生,好學不倦,學、術科成績都很優秀:熟諳經律,四禪具足,神通廣大。但因爭取僧團領導權而提倡、堅持「五項苦行(不食魚、肉是其一)」,非法說法,非律說律,操行(戒學)成績太差又不肯懺悔,只好背離僧團而去。歷代僧伽、學人再也沒有人因為他博學強記、四禪具足、神通廣大而肯定他是「佛陀的追隨者(隨佛)」,更別說代表一分一毫的原始佛教了。
正法律和史實的真相總是讓人難以面對,但它將一直呈現在智者的眼前:
modules.php?name=Downloads&d_op=viewdownload&cid=1
20多年前,有個年輕的台灣和尚前往泰國森林寺院,重新剃度出家後依然堅持素食。方丈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給他七天的時間仔細考慮,看看是要放棄素食主義,還是自行離開僧團。所以「提倡、堅持素食主義」不是60分及格,50分補考的問題,而是「破僧壞法」的品格(僧殘重戒)問題。當年提婆達多也曾經是比丘班上的資優生,好學不倦,學、術科成績都很優秀:熟諳經律,四禪具足,神通廣大。但因爭取僧團領導權而提倡、堅持「五項苦行(不食魚、肉是其一)」,非法說法,非律說律,操行(戒學)成績太差又不肯懺悔,只好背離僧團而去。歷代僧伽、學人再也沒有人因為他博學強記、四禪具足、神通廣大而肯定他是「佛陀的追隨者(隨佛)」,更別說代表一分一毫的原始佛教了。
正法律和史實的真相總是讓人難以面對,但它將一直呈現在智者的眼前:
modules.php?name=Downloads&d_op=viewdownload&cid=1
所謂「比丘」與「僧伽(或僧團)」
〈雜阿含第272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缽,家家乞食,如被噤咒。所以然者,為求勝義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究竟苦邊故。」
佛陀簡要地提示了符合比丘身份,得以「正命而活並趨向解脫」的基本規範:
(1) 剃髮持缽:捨棄美貌、財富、欲樂,顯現出家相。
(2) 家家乞食:捨棄家世、名望,形同乞丐,卑下活命。
(3) 如被噤咒:有慚有愧,謹小慎微地持守227條比丘戒。
簡而言之,「比丘」一詞最通俗的意涵就是「乞食者」,最基本的義務就是「持守比丘戒」。捨此兩者,還能稱之為比丘嗎?
自從公元1992年譯出《尊者阿迦曼傳》之後五、六年間,在台灣讀者的熱誠助印下,陸續發送了逾110000冊的贈書,也曾經感動了許多在家人和出家人,紛紛前往南傳佛教國家旅遊、朝聖、供養、受戒、禪修、參學、雨安居,乃至剃度出家。而這二十多年來,台灣似乎也增加了好多位上座部的比丘,甚至還有人自稱起「僧團」來了。
然而,如果只是藉著七日旅遊的觀光行程,或參加二、三個月的雨安居(形同出家夏令營),順道捧個鐵缽去南傳道場重新剃度,脫掉大乘衣袍,換上一襲南傳袈裟,取個巴利語的法名,然後就回台「現比丘相」,甚至是「上座尊者相」、「上座長老相」,開始宣教、傳法,既不托缽乞食,也不持守227戒,更不布薩、檢點,這樣的出家人是否可以稱之為「比丘」或「僧團」呢?
巴利律藏明白規範,比丘受具足戒後必需依止戒師5~10年。這個依止幾乎是「隨侍在側的貼身生活教育」,比起從前台灣工匠學藝,必需經過三年四個月的磨練,或德國職業教育的師徒制更為嚴謹。唯有經過這5~10年的依止,對於出家生活的禮儀、規範、傳統,尤其是實際參與每半月一次的布薩,對於227條戒律的內容、戒相、實踐、違破、懺悔、羯磨、勸誡、懲罰乃至隔離、驅摒等持戒的細節,才會有具體而精確的經驗累積。而且因為每個比丘的資質不同,學習能力也不一樣,到底要依止五、六、七…還是十年才能畢業?那還要由戒師來考核、評量、決定,絕不會是自己一走了之就算數!
如過只是依照傳統「一白三羯磨」的儀軌完成比丘受戒的儀式,連227條的巴利戒文都還聽不懂,就認為自己是持守「具足戒」的比丘,那豈不就是《十誦律》卷一及《俱舍論》卷十五所分類的「自言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賊住比丘。」嗎?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吧!這20多年來,真正腳踏實地依照上座部傳統完成5~10年依止的台灣南傳比丘,似乎不超過五位,而他們尚且無法組成正式的僧伽或僧團,更談不上道場或寺院。如果有「自言比丘」明知自己和住眾都未經依止,有些甚至連上座部「一白三羯磨」的儀軌都沒有,卻號稱自己所領導的是原始佛教的「僧團」或「僧伽」,這是否太過「自我膨脹」了?是否有犯下「妄語」欺騙眾生之虞呢?
〈雜阿含第272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缽,家家乞食,如被噤咒。所以然者,為求勝義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究竟苦邊故。」
佛陀簡要地提示了符合比丘身份,得以「正命而活並趨向解脫」的基本規範:
(1) 剃髮持缽:捨棄美貌、財富、欲樂,顯現出家相。
(2) 家家乞食:捨棄家世、名望,形同乞丐,卑下活命。
(3) 如被噤咒:有慚有愧,謹小慎微地持守227條比丘戒。
簡而言之,「比丘」一詞最通俗的意涵就是「乞食者」,最基本的義務就是「持守比丘戒」。捨此兩者,還能稱之為比丘嗎?
自從公元1992年譯出《尊者阿迦曼傳》之後五、六年間,在台灣讀者的熱誠助印下,陸續發送了逾110000冊的贈書,也曾經感動了許多在家人和出家人,紛紛前往南傳佛教國家旅遊、朝聖、供養、受戒、禪修、參學、雨安居,乃至剃度出家。而這二十多年來,台灣似乎也增加了好多位上座部的比丘,甚至還有人自稱起「僧團」來了。
然而,如果只是藉著七日旅遊的觀光行程,或參加二、三個月的雨安居(形同出家夏令營),順道捧個鐵缽去南傳道場重新剃度,脫掉大乘衣袍,換上一襲南傳袈裟,取個巴利語的法名,然後就回台「現比丘相」,甚至是「上座尊者相」、「上座長老相」,開始宣教、傳法,既不托缽乞食,也不持守227戒,更不布薩、檢點,這樣的出家人是否可以稱之為「比丘」或「僧團」呢?
巴利律藏明白規範,比丘受具足戒後必需依止戒師5~10年。這個依止幾乎是「隨侍在側的貼身生活教育」,比起從前台灣工匠學藝,必需經過三年四個月的磨練,或德國職業教育的師徒制更為嚴謹。唯有經過這5~10年的依止,對於出家生活的禮儀、規範、傳統,尤其是實際參與每半月一次的布薩,對於227條戒律的內容、戒相、實踐、違破、懺悔、羯磨、勸誡、懲罰乃至隔離、驅摒等持戒的細節,才會有具體而精確的經驗累積。而且因為每個比丘的資質不同,學習能力也不一樣,到底要依止五、六、七…還是十年才能畢業?那還要由戒師來考核、評量、決定,絕不會是自己一走了之就算數!
如過只是依照傳統「一白三羯磨」的儀軌完成比丘受戒的儀式,連227條的巴利戒文都還聽不懂,就認為自己是持守「具足戒」的比丘,那豈不就是《十誦律》卷一及《俱舍論》卷十五所分類的「自言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賊住比丘。」嗎?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吧!這20多年來,真正腳踏實地依照上座部傳統完成5~10年依止的台灣南傳比丘,似乎不超過五位,而他們尚且無法組成正式的僧伽或僧團,更談不上道場或寺院。如果有「自言比丘」明知自己和住眾都未經依止,有些甚至連上座部「一白三羯磨」的儀軌都沒有,卻號稱自己所領導的是原始佛教的「僧團」或「僧伽」,這是否太過「自我膨脹」了?是否有犯下「妄語」欺騙眾生之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