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觀五蘊?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4-01-01, 10:57

yusheng 寫: ...于是,我說,四念住是禅修的基礎。

關于七覺支與四禅,自然不能找到佛陀講兩者相同的經證。但請記住,阿含為佛[說],對話可以用不同方式說同一問題。
你是說「四念住是七覺支的基礎」,怎麼還在同一層樓說法就變了?你說了半天最後還是等於什麼都沒說不是嗎?根據呢?

至於七覺支是四禪就更離譜了,要你拿出根據怎麼就理由一大堆?現在連無關的經文也拿不出來了,你要不要回去把討論區標題看一下,這裡是佛法討論區,你是不是跑錯地方了?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4-01-03, 14:16

既然到此,我不妨說些與多數人不同的想法。

1 我認為,七覺支是禅修的七個部驟,是四禅的另外一種教導方法。

2 禅修是完整,可以連貫的動作。只在初禅停步,沒有價值; 而初禅並不是什麽非常之不可思議,很多人可以達到,甚至已經達到,但你不知什麽是初禅。

3 喜覺支同于四禅修行的喜,甯靜覺支同于樂。喜與樂根本不是快樂的感受,喜與樂是動作的描述,是修行動作的說明。兩千五百年來,對于四禅的無知,令修行者不能前行!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4-01-03, 14:56

所以你是在耍賴不肯說道理嗎?你要怎麼認為都可以,重點是你有沒有佛法上的依據,講道理很難嗎?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4-01-14, 16:53

那就講講吧。

這些日子,我一直在嘗試如何準確理解七覺支的意義。我非常清楚,這一定是禪修的動作,在我看來,佛陀從更加精細的角度來說明[止]的方法。但,這動作的內容確實是不易知道的,我能做的是,用身心行動,去體驗。

我本想去說明七覺支的完整意義,不過想來也沒有必要;那麽著重從我們可能的共通點去說明把。

1.莊春江阿含辭典
喜覺分:
pītisambojjhaṅga,另譯作「喜覺支;喜覺意;喜等覺分」,「喜」,與五禪支的「喜」同字。

2.喜與樂不是感受,不屬受蘊
受緣觸,若四禪修行中的喜與樂為感受,那麽,緣何觸?
在我看來,世間的一般感受本就是禪修,去超越的對象,怎麽到了四禪裏,卻要經過這樣的感受。
這樣的說法,由來很久,我看過的資料裏,似乎從來就是這樣的!可怕的癡行!

3.若昏沈,行精進覺支;精進覺支後,行喜覺支
從經驗來看,昏沈時候,我們可以鼓舞作意,激起心思去註意,這是精進;然後,我們可以去做,對[所緣]的踴躍註意,這是喜。
這就像是彈簧,精進是壓住,儲備能量,喜是彈出,但不穩定,之後就是寧靜。
因此,喜不是感受,喜是動作,是行,在五蘊中,那是[識之行],是實現止的一個動作,我們即時就可以去做。

4.初禪,根本上就是如理思量,若你思量[何有名色有],[名色無常],你已經在初禪之中。初禪,就是你,處於正確,合於佛法的思量之中。而尋伺就是思量(這又引出一個話題,無數人把尋伺看作禪修的動作)。正思量之中,就將惡意排除,就暫時的停止了貪嗔癡的惡意。你做正確的思量時候,這本身就是初禪。當然,這只是禪修的開始。但,這是你可以即時就做到的。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4-01-14, 17:03

所以你的意思是你還是拿不出經典依據來解釋「四念住是七覺支的基礎」嗎? :roll: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4-01-14, 17:56

Dogbert 寫:所以你的意思是你還是拿不出經典依據來解釋「四念住是七覺支的基礎」嗎? :roll:
[從四念住修七覺支],庄先生的杂阿含索引里专门有这一项:
您所查詢的「 從四念住修七覺支」相關內容: (共有4個經有)
第733經(1筆):
1)…實踐/從四念住修七覺支 (document.writ…
(詳細內容)
第737經(1筆):
1)…實踐/從四念住修七覺支 (document.writ…
(詳細內容)
第740經(1筆):
1)…實踐/從四念住修七覺支 (document.wri…
(詳細內容)
第810經(1筆):
1)…念住、從四念住修七覺支、從七覺支完成明與解脫 (do…
(詳細內容)
其中,北傳:雜阿含810經 南傳:相應部54相應13-14經,尤其精准说明,且此文也说明,七觉支,就是禅修!
佛告阿難:
  「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
  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4-01-14, 18:14

你只要提出經文就會有個問題,就是經文說經文的,你說你的,簡單說就是你把你自己的意思套用在經文上,完全不管經文在說什麼。就像是你會把一篇完全沒有提到初果甚至二果的經文,拿來作為初果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證四果的七次說成不是指次數一樣。

討論不是隨便貼篇經文或是轉貼二手資料就算數,你要說「四念住是七覺支的基礎」之前,至少也去看看四念處相關的經文,當你看到四念處經文說到定、解脫」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問題在哪。

頭像
leighanne2014
文章: 5
註冊時間: 2014-03-17, 08:00
來自: 台灣桃園

Re: 如何正觀五蘊?

文章 leighanne2014 » 2014-03-31, 02:06

「觀一切色,若遠若進、若粗若細、若好若醜……彼一切非我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觀五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苦、空、非我非我所……」
不修定就不能看見五陰了嗎?……也不是,五陰、五受陰一直都在。只是不修定肯定比較無法直接引發“洞見的智慧”,看不見五陰(或五受陰)的可怕和過患。
戒肯定在定和慧之前,但定和慧是並行的。光靠定而要得到心解脫,那個定能撐多久?無常啊。但如果能靠一些些的定和多一點的觀察卻有可能慢慢走向“慧解脫”。
五陰隨時都在,就連五蓋也是五陰(五受陰)的一部份,連五蓋也要觀察。在夢裡的那個色,不就是若遠若近、若好若醜、若粗若細嗎?在懊悔的時候觀察苦受,它是常還是無常?它會一直這樣持續不開心嗎?就連散亂時都要關察想陰,它胡思亂想、到處攀緣,它們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所以它們是不接受控制的,任何想控制想陰的人,最後只會失望痛苦。嗯,那個想觀察這一切的是什麼呢?不就是想陰嗎?難道除了五陰之外,還另有一個我在觀察這一切嗎?
戒定慧與四念住的艱辛修習過程是必需的,沒在禪修的過程中體會過“五陰熾盛苦”和在某個當下洞見五陰過患的人說要放下五陰,說五陰非我,那根本只是知識,只是在自欺欺人。正知(覺知)和觀察(正念)隨時隨地都要跟著五陰和六入觸,而且在有生之年都不能斷。
把這個“我”當成一個不認識、不了解的現象來觀察。定和慧隨時都有可能在四念住的任何一支裡生起。

頭像
Peter68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14-03-21, 08:00

文章 Peter68 » 2014-04-03, 21:58

要正观五蘊,除了要了知教理四聖諦与十二缘起外,必须通过禅修才能夠观察到。正確的禅修方法是,作一个清醒的旁观者,放下五色陰之内我見,外我相(戒),而不是作一个观察者,追逐五色陰间之关系作用(缘起法),内外亙动如何得定。因外境人事物(法相)都在因緣作用中,而只有自己内色身(五蘊)的心识不动(我見,身見)放下执取,才能產生能量,层层深入禅定,達到极至与法界同步,刹那不生(我)即見(十二緣起)生滅而得慧眼。如在禅修中作為一个观察者,只会落入名(身見)与相(法相)中,最多只能見到第七识的存在(大我),不知八识与它之关系,而落入二元我見与法相的陷阱中。

頭像
leighanne2014
文章: 5
註冊時間: 2014-03-17, 08:00
來自: 台灣桃園

文章 leighanne2014 » 2014-04-04, 01:26

Peter68 寫:要正观五蘊,除了要了知教理四聖諦与十二缘起外,必须通过禅修才能夠观察到。正確的禅修方法是,作一个清醒的旁观者,放下五色陰之内我見,外我相(戒),而不是作一个观察者,追逐五色陰间之关系作用(缘起法),内外亙动如何得定?………………禅修中作為一个观察者,只会落入名(身見)与相(法相)中,最多只能見到第七识的存在(大我),不知八识与它之关系,而落入二元我見与法相的陷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說得對。要當清醒的“旁觀”者,不是“觀察”者的這個說法才是正確的。旁觀者就只是清醒地知道、看到,但不會追逐生起的境相。觀察者因為想要知道、了解要觀察的目標,所以常會被慾望愚弄,陷入其中而離真相越來越遠。
「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依於相續而起的眼識、意識和身識,好像有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兩方,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只存在生滅的識相中。就像鏡中人看不到自己,他唯一能依賴的就是另一面鏡子,然後他看見鏡子裡的那個人沒有實體,不斷地在變幻影像………鏡子裡的影像就快消失了。
鏡(識)中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唯有空陰聚(生滅法)。
旁觀者和鏡中人與被觀察者,三者不一不異,鏡中人的世界有任何堅實不變的東西可以攀緣嗎?那個……傳說中的第八識能攀緣嗎?是常還是無常?離開色受想行識(五陰)和六入識後還能攀緣得到嗎?
「有苦而無受苦的人,有業而無作者。有道但無行道之人,有滅卻無入滅者。」
對。不要帶著我要開始禪修了、我想要一心不亂、我希望如何又如何的想法(慾貪或我見)去禪修,否則坐10分鐘,心情就起伏了10分鐘……坐2個小時就等於痛苦了2個小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