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法友可以提供原文,謝謝!wuu12345 寫:阿羅漢的自證:「不受後有」若依水野弘元教授的解說是:「不再到此狀態」,個中的"此狀態"是指─有愛、喜、貪的五蘊而言。
吾生,宿命乎?神權乎?或是其他?
關於阿羅漢的證悟,原始經典中的定型句為:
~~~khina jati vusitam brahmacariyam katam karaniyam naparam itthattaya pajanati~~~
生已盡,梵行已終,所應作者皆作完畢,不再到此(輪迴的)狀態。─此段節錄自水野弘元教授所著 佛教教理研究 中的 原始佛教的證悟 第145頁 之片段。
另外,前文,我想請教萊特賀爾法友的是:行蘊的解釋,有譯為「六思身」,有譯為「為作相」,但是,受、想、行是緣觸而生的,亦即緣六內入處與六外入處觸而生,那麼,行是「六思身」?還是「為作相」?還是其他?如此不同解釋!法友覺得何者較貼近經文古意?又「於(行)為作」=「於(為作相)為作」及「於行(為作)」=「於行(行)」─好像六祖壇經中的句子!不知如何解釋?可否賜教?
而,學習原始佛法的最後真相,應該是四聖諦中的苦滅聖諦(即苦的熄滅),也就是雜阿含經第71經中所說:有身滅 = 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世尊開示四聖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此為原始佛法的最高準則。若「苦的熄滅」意思漸漸被「不再有來生」意思所取代,則後起的大乘「無生思想」會慢慢衍生出來,是可以預期的!
~~~khina jati vusitam brahmacariyam katam karaniyam naparam itthattaya pajanati~~~
生已盡,梵行已終,所應作者皆作完畢,不再到此(輪迴的)狀態。─此段節錄自水野弘元教授所著 佛教教理研究 中的 原始佛教的證悟 第145頁 之片段。
另外,前文,我想請教萊特賀爾法友的是:行蘊的解釋,有譯為「六思身」,有譯為「為作相」,但是,受、想、行是緣觸而生的,亦即緣六內入處與六外入處觸而生,那麼,行是「六思身」?還是「為作相」?還是其他?如此不同解釋!法友覺得何者較貼近經文古意?又「於(行)為作」=「於(為作相)為作」及「於行(為作)」=「於行(行)」─好像六祖壇經中的句子!不知如何解釋?可否賜教?
而,學習原始佛法的最後真相,應該是四聖諦中的苦滅聖諦(即苦的熄滅),也就是雜阿含經第71經中所說:有身滅 = 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世尊開示四聖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此為原始佛法的最高準則。若「苦的熄滅」意思漸漸被「不再有來生」意思所取代,則後起的大乘「無生思想」會慢慢衍生出來,是可以預期的!
六思身及為作都是行受陰的特性。前者著眼於六種觸引發的關於六外入處的思(一般說為意志);後者著眼於約五受陰而論,五受陰的共同造作者就是行受陰,造作有為(因緣的、被作的)的五受陰成為五受陰的作用及歷程就是行受陰。何者為古意?應該都同屬古層思想。至於行造作行,表面上看起來怪怪的,其實這正好標示出行受陰的造作者是他自己,別無他物(例如真神、造物主之類)。wuu12345 寫: 另外,前文,我想請教萊特賀爾法友的是:行蘊的解釋,有譯為「六思身」,有譯為「為作相」,但是,受、想、行是緣觸而生的,亦即緣六內入處與六外入處觸而生,那麼,行是「六思身」?還是「為作相」?還是其他?如此不同解釋!法友覺得何者較貼近經文古意?又「於(行)為作」=「於(為作相)為作」及「於行(為作)」=「於行(行)」─好像六祖壇經中的句子!不知如何解釋?可否賜教?
拙見供參考。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水野博士的原文沒有詳細分析,可參考這個網址(不知道你那裏能否看到):freshman 寫:可惜法友的回復當中只是給出了結論,沒有具體分析、論證的細節。不知道法友能否給出更細的分析和論證。因為這是個非常有價值,非常重要的問題,相信水野先生不會無的放矢。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 ... clnk&gl=tw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阿羅漢「不再有來生」,止息輪迴,這應該是共識了,而且也是佛陀原意,試思,初果七生,二果…三果最多一生而且只出生在天界也在天界入於涅槃,那四果阿羅漢當然只能是「無生」了。世人喜歡輪迴,還希願在輪迴中能佔盡便宜,但輪迴多險,只有佛陀教導的「解脫道」能斷盡輪迴。wuu12345 寫: 希拉版主於前篇「行的解釋?」中提到:"「不再有來生」這就是學習「原始佛法」的最後真相。"這種說法有點危險!阿羅漢的自證:「不受後有」若依水野弘元教授的解說是:「不再到此狀態」,個中的"此狀態"是指─有愛、喜、貪的五蘊而言。「不再有來生」的說法,容易造成誤解而成─「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中的「無有愛」,無有愛再緣下去,就是「三有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正等著你!
至於,「三愛」的產生,那是「我見」所造成,也是因為未能觀照五蘊無常的緣故。
我忘了之前的討論緣由,也沒有去翻查前論,但得此關於「行的解釋」:「貪執愛染的行為活動」(身、口、意)---應該是從「現觀緣起」的思惟而得此意。其實,無明既是無知、不明四諦、不明緣起、不明五蘊無常便生起了貪執愛染的行為活動。可以自己試試觀察當下的行為活動,通常人類的行為活動,大部份的時候,通常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睡眠昏沉就佔了日常活動的1/3,其它2/3的行為活動,都是以無明、貪欲為前導,諸如「意欲要做什麼…」,有時候甚至還不是很清楚的時候就習慣性地往平日習慣的意欲行為活動而作為,關於這些行為活動的種種…有時候知道,有時候不知道,如果自認為知道但卻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那表示還是處於「無明」的狀態,受制於愛欲貪染的強大影響。wuu12345 寫: 此解說,在前篇「"行"的解釋?」中有提到,萊特賀爾法友、D版主、道聰法友、解悟法友、希拉版主....諸位都有精譬的見解,就以希拉版主所說的,行是指「貪執愛染的行為活動」來說,緣起法,是由無明緣生行,由行緣生識,由識緣生名色,由名色緣生六入,由六入緣生觸,由觸緣生受,.........我們可以理解,由觸緣生受、想、行,所以五蘊中的受、想、行以及識和色,都在此「行」之後,尚未為緣,如何而生「貪執愛染的行為活動」呢? 究竟此「行」是何解說呢?
若有誤解之處,請希拉版主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