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leeyc2 法友提醒,為方便法友們探討,將整段原文節錄至此,須留意一下:本文內原作者的某些論點也是大有問題!leeyc2 寫:seasky法友,是否忘記註明此段文章的作者呢?
對這句{「不以信故來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這是以智為導而非以信為先的學佛態度。}大家可以提供一些看法嗎?
原文引自: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 ... seals.html
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19 ... 99apr3.htm
判定佛法真實義之準繩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作者:呂勝強)
古代聖典的啟示
面對多方面傳出的經與律,應如何的不輕信、不誹毀,古來在南北傳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聲聞品」及《長阿含》「遊行經」等)即有「四大教說」的提示。四大教說的大意為:各處傳來的經律,如果與固有經律之文句相合;經審慎查考探究又與法義相應,則認可其為真佛法,應當受持,否則就要抉擇而棄捨。基本上這種勘辨真實佛法的方法,即是一般所說的「佛語具三相」:相應於修多羅(經);不逾越毘尼(戒律規範)及不違失法性。以不盲信的原則來追求真理,在更早的《雜阿含經》五七四經質多羅長者的一段話可做為借鏡:「不以信故來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這是以智為導而非以信為先的學佛態度。
如何具體的抉擇經論(或眾多的祖師說),我們可參考說一切有部的百科全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的看法,該論說:「素怛纜(經)次第所顯……,毘奈耶(律)緣起所顯,……阿毘達磨(論)性相所顯,謂阿毘達磨應求諸法真實性相。」以上這段話,比照「佛語具三相」的內容,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詮釋:經典有許多是不了義經,戒律(生活規範)之內容也有可能因時空因素而改變;唯有不違失法性的阿毘達磨(論)才是直接探究諸法的真實面貌。「阿毘達磨」玄奘譯為「對法」,即現觀法(直接親切的體驗法),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最古典而原始的阿毘達磨所討論的即是「三十七道品」等聖道修證的內容,這是直暢解脫道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審慎地下結論:判定佛法真實義的準繩,應該考察其是否為「不違失法性」、「入佛法相」、「以聖道修證為中心」。其具體的內容為「四聖諦」開展出來的「三十七道品」,更簡要地說即是印定佛法的標誌-「三法印」。從大乘的立場來說則為「一實相印」或「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及依智不依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