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五蘊,修行,輪迴(1)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unrise
文章: 130
註冊時間: 2005-02-22, 08:00

文章 sunrise » 2007-07-10, 08:10

Dogbert 寫:經典若是有這種說法,那就是新聞了。
Dogbert,
經典上是有這種說法的,經文如下:
雜阿含經(二八七)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10, 09:32

法友去把苦聖諦中的苦字涵義查清楚了,就知道為什麼不能把苦用生命來替換。四聖諦大家都朗朗上口,可是一碰到一些容易混淆的說法時,苦聖諦的基本意義往往又忘了。

苦字是佛陀對生命的解釋,這才是四聖諦的重點,把苦字又反過來換成生命,那又把佛陀解釋生命的說法拿掉了,那不是越改越回去嗎?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10, 10:51

舉個例子,苦瓜是苦的。苦是形容苦瓜的特質,苦是苦瓜的真相。

苦來自於苦瓜,但是苦這個解釋卻不是苦瓜,而是一個真理。我們會說我吃了一個「苦瓜」,感覺很「苦」,卻不會說我吃了一個「苦」。因為一個是說明苦瓜真相的解釋(苦),一個是苦瓜本身。

生命本身不是真理,這些每個人都有,重點是苦這個詮釋生命的真理,所以才稱之為聖諦。如果這個聖諦沒有苦,這個聖諦也不能被稱為聖諦了,因為生命的真相並沒有被說出來。
最後由 Dogbert 於 2007-07-10, 12:10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10, 12:08

另外一個問題是,就算苦聖諦可以改成生命聖諦,那生命二字是不是也可以改成法友引用經中所提到的六入處?所以苦聖諦就是六入處聖諦?那觸呢?受呢?是不是苦聖諦都可以改成各種聖諦?

那苦聖諦可以改成六入處聖諦,那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六入處集聖諦?問題是苦集聖諦只講六入處集嗎?這當中乎略了什麼不是很明白了嗎?

法友引用的經文雖然有這樣的說法,但是經中不會把其中一種單獨拆開來說是生命聖諦或是六入處聖諦,因為苦所解釋的對象不是只有單獨這其中一樣。把其中一樣單獨拿出來說,改成生命聖諦,那跟拿了個輪胎說這是台車子一樣。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7-10, 18:47

freshman 寫:世尊說法四十余年,要吃、喝、拉、撒嗎?生命熄滅了嗎? :roll:
用生命的熄滅來代替“滅聖蹄”,完全暴露了seasky法友在斷見上已經越走越遠了。 8O

建議seasky法友仔細研讀《N 22.86》經,這就想象是佛陀專門為seasky法友而說的:

“如來在色蘊當中嗎?”
“不在”
“如來在受、想、行、識蘊當中嗎?”
“不在”

“如來在色蘊之外嗎?”
“不在”
“如來在受、想、行、識蘊之外嗎?”
“不在”

那你為什麽要用“五蘊”的滅盡來理解“如來”呢?(用生命的熄滅來代替“滅聖蹄”呢?)

副註:解悟私下裏清楚seasky法友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斷見”,那是因為他已經專註於南傳的論典而出不來了。 :wink: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7-07-10, 21:59

freshman 寫:解悟私下裏清楚seasky法友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斷見”,那是因為他已經專註於南傳的論典而出不來了。 :wink:
願聞其詳 :wink:

頭像
chkao59
文章: 62
註冊時間: 2006-11-01, 08:00

文章 chkao59 » 2007-07-12, 23:25

freshman 寫:解悟私下裏清楚seasky法友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斷見”,那是因為他已經專註於南傳的論典而出不來了。 :wink:
why??
末學近來正多鑽一些南傳論典. :oops:
不是比較接近原始佛法嗎??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7-13, 01:45

這個問題,末學之所以會說“私下”是因為:

“私下”認為seasky法友在另一個佛法討論區是用另一個名字的。當然,也可能是我誤會了。所以,我說:“副註:解悟私下裏。。。”。

這個問題,我也已經通過私人信息回應了摩訶男法友。現在chkao59再次提出來,我只好回應如下:

我不應該把我“私下”(不能公開討論的)想法公開寫出來,這在討論中是不夠嚴謹的。

至於“南傳論典”,末學的個人態度是:

可以並且應該盡可能地學習,但是只能是一個過度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這只是一家之言,提供的只是這一派對於“佛法”的理解,有價值,但只是參考價值。最終還是要回到原始“經、律”上來。如果發現有和原始“經、律”不符合的地方,那還是要以原始“經、律”為主。

當然,上面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個人如果在學習中對於“論典”沒有足夠的信心,是學不下去的。如果對於“論典”信得太深,那又會有另一個問題:雖然用“削經適論”來形容太過極端,但是的確容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不自覺地誤解佛經。

總之,這裏面的分寸不好把握,只好靠自己去體會了。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7-13, 02:34

freshman 寫:總之,這裏面的分寸不好把握,只好靠自己去體會了。 :)
還有一個比較好的輔助辦法是:盡量積極地參與法友們的討論,多聽一聽不同的意見,起到一個不斷提醒的作用。 :wink: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7-13, 12:06

論典應該是為了解釋經典(佛說)而設,嚴謹的論典內容不應該超出這個範圍。良好的論典應該附上經句原文,表示所說是有明確的出處而不是論主自編自創。其實,最早的論典出自「雜阿含」,有時弟子聚會時討論佛法也記錄了下來,這些應該是論典最早的範例,這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則是舍利弗尊者論說「苦與涅槃」。慢慢地,中阿含也出現一些弟子所說論,譬如「七車論」,不過,現在都當做經典了,所以變成了「七車經」。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