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業」?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6, 20:00

five123 寫: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這是原文)
從外在的表現來說,正是這樣。

然而,當內觀開發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觀到:
在“身行、口行、意行”發生之前,會有一個(或幾個)“心念”率先發動。

這就是我為什麽說:“行”是正在發生的(或立即就要發生的)(心的)造作。 :wink: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3-06, 23:20

末學再補充一下:
行是指身體與精神的活動行為,指我們的意志;推動,
也可以說是在發起行動之前的決意(決定推動行為的意念),
也就是你所謂的正在發生的或立即就要發生的(心的)造作。
如果沒有意志的推動,身口意就沒有作為了
所以行是包含"行為意志"與"意志行為"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3-07, 00:09

freshman 寫:從外在的表現來說,正是這樣。

然而,當內觀開發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觀到:
在“身行、口行、意行”發生之前,會有一個(或幾個)“心念”率先發動。

這就是我為什麽說:“行”是正在發生的(或立即就要發生的)(心的)造作。 :wink:
行就是身、口、意行,而意行是一切行為造作的開始,也最重要,但是不能因此就說行就是意行。兩者說法的差別我想應該很容易區分,經文最好不要這樣曲解。

而意行就是指已經發生的意行,沒有發生的意行就是沒有發生,就是不存在,也不會產生業果,所以沒有所謂「立即就要發生的(心的)造作叫做行」的這種說法,一個人會有行是因為有無明。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7, 01:07

你覺得我在曲解經文,我卻覺得你根本沒有看懂經文。

你以為這裏的“意行”是“身行和口行”的開始部分?你錯了。他們三者是並列的。比如說,你在思念某個人、你在意淫某個美女、你在想過去世的我是什麽樣的?這就屬于“意行”。 :wink:

這裏的:“行”是正在發生的(或立即就要發生的)(心的)造作。是為了更好的說明“當下”的觀照,觀照“正在發生的(心的)造作”和觀照“(心的)造作是如何發生的”。不牽涉到“業果”的關系。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7, 01:20

freshman 寫:你以為這裏的“意行”是“身行和口行”的開始部分?你錯了。他們三者是並列的。比如說,你在思念某個人、你在意淫某個美女、你在想過去世的我是什麽樣的?這就屬于“意行”。 :wink:
還有,籌劃某個陰謀、為某件事情擔憂害怕,噌恨某個人或事等等,都是“意行”。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7, 05:31

freshman 寫:你以為這裏的“意行”是“身行和口行”的開始部分?你錯了。他們三者是並列的。
簡單地說,“身行、口行、意行”這三者的業行是表層的,是很容易辨認的。

而在“身行、口行、意行”這三者後面的“意志(推動)作用”或“心的造作”是細微的,是要經過一定的內觀開發才能覺察的。

其實,按照本人的理解,當“四念處”練習到“心念處”時才有可能真正觀察到(這時候才明白什麽是“心”)。如果把這部分的內容(指“身行、口行、意行”這三者後面的“意志(推動)作用”或“心的造作”)籠統地歸入“意行”,無意會混淆這兩個層次的關系。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3-07, 08:33

一、人的行為都是先有想做的意念,然後發乎身口的行為,這個即使不是學習佛法的人都可以知道並經驗到的。經典也是這麼說,在雜阿含經裡,哪一經我忘了。你所謂的三者並列是沒有這種說法,經典看不到,我們所經驗的也不是如此。

二、你所謂的身口意行之外還有另外「更細微的心的造作」,而這樣的心的造作卻不叫意行,那是經典中所沒有的說法。事實上所有關於心的種種造作,不管它是粗重或細微,都是屬於意行。

一個人會做出身口的行為,不會是只有一個念頭。一定是從最細微的念頭開始浮現,然後接下來的心就黏著在這個念頭上,然後又產生更多的念頭,然後念頭越來越強烈,最後才有實際身口的行為。這樣的意念是一連串的放大過程,而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三、尚未生起的心念,就是沒有發生,就是不存在。但是不存在不表示不會生起,而會生起的原因是因為有無明,不要把這個無明當作行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7, 17:25

Dogbert 寫:一、人的行為都是先有想做的意念,然後發乎身口的行為,這個即使不是學習佛法的人都可以知道並經驗到的。經典也是這麼說,在雜阿含經裡,哪一經我忘了。你所謂的三者並列是沒有這種說法,經典看不到,我們所經驗的也不是如此。
1)人的行為都是先有想做的意念,然後發乎身口的行為。但是這不能證明這個“意念”就是“身行、口行、意行”中的“意行”。

2)阿含中到處可以看到“身行、口行、意行”或者“身、口、意三業”,我把它們理解成並列,如何能說經典看不到,只是說你不這樣理解。

3)佛經上是沒有說,在“身行、口行、意行”的底層有一個“意志(推動)作用”或“心的造作”是細微的,是要經過一定的內觀開發才能覺察的。 但是,佛經又說,“十二緣起”甚深,連阿難(當時法眼已經開了)都不能看到。

如果真的象你所說,(人的行為都是先有想做的意念,然後發乎身口的行為,這就是“身行、口行、意行”)即使不是學習佛法的人都可以知道並經驗到的。那末,“十二緣起”就不是甚深了,你也太小瞧這“十二緣起”中的“行”了。

4)佛經上是沒有明確說,在“身行、口行、意行”的底層有一個“意志(推動)作用”或“心的造作”是細微的,是要經過一定的內觀開發才能覺察的。

但是,在馬哈西尊者的體驗中,他說:

“隨著禅修的進步,可明顯察覺到,在身體動作發生之前,是先有意識中的意志作用。禅修者首先注意到那個意志活動。雖然在剛開始練習時,他的確注意到「想要、想要」(比如說彎手臂),但仍無法清楚地注意到意識狀態。現在,由於功夫更進一層了,他清楚地注意到意識中想要彎手臂的「意志」,所以,他首先注意到意志,然後再觀察到接下來的身體動作。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忽略去注意意志作用,他以為身體的動作是比知道它的心要來得快。在這一階段,他發現心是先驅者。禅修者隨時注意到要彎曲、伸直、坐、站、來去等等之前的意志。他也清楚地注意到彎曲、伸直等動作的真正過程。因此他了解到心的造作先於色身的動作。”

這是在經過了很長一段禅修的進步之後,在“辨明身心緣起”(及色心分別)階段才有的體驗。和你所說的“不是學習佛法的人都可以知道並經驗到的”有多大的一段差距?同時,他用的是“意志作用”和“心的造作”,而不是“意行”。

這個問題應該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3-07, 17:35

當你誤解了意行的意義,把馬哈希法師的文章拿出來也沒用,他說這個意志、想要的念頭其實就是意行。佛法的名詞都有特定的解釋,不能像你這樣亂解的。

你把馬哈希法師的文章跟我前面說的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差別?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7, 17:54

Dogbert 寫:一個人會做出身口的行為,不會是只有一個念頭。一定是從最細微的念頭開始浮現,然後接下來的心就黏著在這個念頭上,然後又產生更多的念頭,然後念頭越來越強烈,最後才有實際身口的行為。這樣的意念是一連串的放大過程,而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三、尚未生起的心念,就是沒有發生,就是不存在。但是不存在不表示不會生起,而會生起的原因是因為有無明,不要把這個無明當作行了。
這個問題要說清楚,就真的是要牽涉到實際的禅修了。我也不是很肯定,所以當時用的文字是一個(或幾個)心念率先發動。

但是也不是象你所說的那樣,“這樣的意念是一連串的放大過程,而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比如說,你可以“籌劃殺人”很久,但是不一定會真殺,就是真殺,那和你當初的“籌劃殺人”也是兩個“業行”。就算是在你真的殺人的那一瞬間,也有可能在最終的一剎那放棄。就算你在放棄後的另一剎那又要殺他,真正促成你殺成他的那一個(或幾個)心念和其它這一大段意念是不同的。

這個(或幾個)促成你殺成他的心念是起決定作用的,是很細微難察的。也是“十二緣起”中的“行”所要重點揭示的,也是我們要去重點觀照的。這和一大堆的攀緣“意念”顯然是不同的。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