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修原始佛教,平時心應該如何安住
因為一般修漢傳或密教平時能有各方便安住的佛號或咒語
那麼修原始佛教,應如何有各安住點?
請問
原始佛教有40種業處
原始佛教有40種業處!
業處是安住點也是修行的所緣境!
業處分共同科目如四護衛禪!
四十業處,即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為十遍。
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研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為十不淨。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入出息隨念、寂靜隨念為十隨念。
慈、悲、喜、捨為四梵住。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標標想處為四無色。
食厭想為一想。
四界差別為一差
當知這是依名稱的解釋而抉擇業處。
業處是安住點也是修行的所緣境!
業處分共同科目如四護衛禪!
四十業處,即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為十遍。
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研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為十不淨。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入出息隨念、寂靜隨念為十隨念。
慈、悲、喜、捨為四梵住。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標標想處為四無色。
食厭想為一想。
四界差別為一差
當知這是依名稱的解釋而抉擇業處。
日常生和常住慈悲喜捨: 身行慈、語行慈、意行慈
《Bramavihara》by Mahasi Sayadaw
(9)修慈心觀的方式
(傳統的)講法是,通過思維嗔恨的過失和忍耐的好處,進而培養慈心觀以消除嗔恨心,這樣讓忍耐心和慈心同步發展。修慈心觀的一種方法是為獲得菠蘿蜜和福德,另一種方法是為證得禪定,這就是所述的兩種方法。《清靜道論》清楚地分析解釋了如何修慈心觀成就禪定,以及開始修習時應避免對什麼人修慈心和發送慈心(因為不利於成就慈心定),什麼人始終不能包括在修慈心觀的對象中。今天時間有限,不能講解二者的區別,我就先講為獲得菠蘿蜜和福德的慈心觀修法。
訓練培養慈心住,即以禪修培養慈心,是以一種慈愛的心態思維觀想可能看到、聽到或心中呈現的所有人或眾生,如Suttanta Pali 和 Atthakatha中所說,「願他獲得快樂」,或「願所有的眾生健康快樂」,亦即Sukhita hontu,或Sabbe 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 「願所有的眾生幸福愉快。」簡略地說,應該用這樣的方式給予善意,「願一切眾生享有快樂」(再重複兩遍)。
因此,無論是在家、在路上或工作中,只要看到或聽到一個眾生,就要這樣真誠和慈愛地修慈心觀,「願他得到快樂!願他得到快樂!」如果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或看到聽到一群別的眾生,應以同樣的方式,將慈心的精神置於你的心底而在心中這樣說,「願所有的眾生快樂」。這是一種易行而極好的發送慈愛的方法,因為每一個眾生都希望快樂。這種修慈心觀的方法叫「意行慈(metta manokam )」,是發自內心的最聖潔的感情。當出家人和在家人在禮敬供養佛陀時,他們通常會以念頌Sabbe satta avera hontu等來修慈心觀,即「願所有眾生遠離危險」。這叫做「語行慈(metta vacikam)」,因為慈愛的感情是通過口頭的言詞表達的。如果句子「願所有眾生快樂」是念出來的,這也叫「語行慈(metta vacikam)」
除心念與口念修慈心觀外,要特別注意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人以實際的幫助,以使他們快樂。另一方面,如果從身體、言語或內心去傷害他人,就失去了修慈心觀的意義。因此對人友善樂助很重要,這樣做,才能夠說修慈心觀真正有效。例如,在一條窄巷中,當從內心對從對面過來的人發送慈愛、願他快樂時,如果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就應當給他讓路。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你以純淨的念頭的向他致意,這和內在的慈愛的感情和諧一致。
修慈心觀的人在坐車時見人找座位,如果有空位,就應該給人讓座。 如果見人帶著很重的行李,就應該盡量的給與幫助。在和工作有關的事情上,修慈心觀就意味著在別人不熟悉的事情上給予指導。說話要輕柔甜美,要以得體的姿勢和甜蜜的笑臉熱情接待。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這些是善意和慈愛的真誠顯現。用甜潤的聲音講話是「語行慈(metta vacikam)」。給予他人實際幫助是 「身行慈(metta kayakam)。
(9)修慈心觀的方式
(傳統的)講法是,通過思維嗔恨的過失和忍耐的好處,進而培養慈心觀以消除嗔恨心,這樣讓忍耐心和慈心同步發展。修慈心觀的一種方法是為獲得菠蘿蜜和福德,另一種方法是為證得禪定,這就是所述的兩種方法。《清靜道論》清楚地分析解釋了如何修慈心觀成就禪定,以及開始修習時應避免對什麼人修慈心和發送慈心(因為不利於成就慈心定),什麼人始終不能包括在修慈心觀的對象中。今天時間有限,不能講解二者的區別,我就先講為獲得菠蘿蜜和福德的慈心觀修法。
訓練培養慈心住,即以禪修培養慈心,是以一種慈愛的心態思維觀想可能看到、聽到或心中呈現的所有人或眾生,如Suttanta Pali 和 Atthakatha中所說,「願他獲得快樂」,或「願所有的眾生健康快樂」,亦即Sukhita hontu,或Sabbe 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 「願所有的眾生幸福愉快。」簡略地說,應該用這樣的方式給予善意,「願一切眾生享有快樂」(再重複兩遍)。
因此,無論是在家、在路上或工作中,只要看到或聽到一個眾生,就要這樣真誠和慈愛地修慈心觀,「願他得到快樂!願他得到快樂!」如果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或看到聽到一群別的眾生,應以同樣的方式,將慈心的精神置於你的心底而在心中這樣說,「願所有的眾生快樂」。這是一種易行而極好的發送慈愛的方法,因為每一個眾生都希望快樂。這種修慈心觀的方法叫「意行慈(metta manokam )」,是發自內心的最聖潔的感情。當出家人和在家人在禮敬供養佛陀時,他們通常會以念頌Sabbe satta avera hontu等來修慈心觀,即「願所有眾生遠離危險」。這叫做「語行慈(metta vacikam)」,因為慈愛的感情是通過口頭的言詞表達的。如果句子「願所有眾生快樂」是念出來的,這也叫「語行慈(metta vacikam)」
除心念與口念修慈心觀外,要特別注意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人以實際的幫助,以使他們快樂。另一方面,如果從身體、言語或內心去傷害他人,就失去了修慈心觀的意義。因此對人友善樂助很重要,這樣做,才能夠說修慈心觀真正有效。例如,在一條窄巷中,當從內心對從對面過來的人發送慈愛、願他快樂時,如果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就應當給他讓路。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你以純淨的念頭的向他致意,這和內在的慈愛的感情和諧一致。
修慈心觀的人在坐車時見人找座位,如果有空位,就應該給人讓座。 如果見人帶著很重的行李,就應該盡量的給與幫助。在和工作有關的事情上,修慈心觀就意味著在別人不熟悉的事情上給予指導。說話要輕柔甜美,要以得體的姿勢和甜蜜的笑臉熱情接待。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這些是善意和慈愛的真誠顯現。用甜潤的聲音講話是「語行慈(metta vacikam)」。給予他人實際幫助是 「身行慈(metta kayak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