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原始佛教,對臨命終之人(未曾聽聞或不信佛法者),該如何幫助他
依據原始佛教,對臨命終之人(未曾聽聞或不信佛法者),該如何幫助他
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住在醫院加護病房中,雖仍有意識,但並不明確.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我是她的獨子,接觸佛教時間亦短,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該如何幫助她?
- chandragon
- 文章: 47
-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依據原始佛教,對臨命終之人(未曾聽聞或不信佛法者),該如何幫
雖然說出事實很殘忍,不過我還是要告訴閣下,你無法幫助令堂,原始佛法之不同於一般鬼神信仰的最大差異正是在此。ashow 寫: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住在醫院加護病房中,雖仍有意識,但並不明確.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我是她的獨子,接觸佛教時間亦短,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該如何幫助她?
閣下並無說明令堂生平,所以我無法判斷真實情況,但依通常情形,老一輩的尊長,就算在無任何的宗教信仰,大多會拜祖先,女性更被灌輸「男尊女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
依此情形,子孫能否有發展及是否健康,就是長輩最大的牽掛,也是這些老一輩尊長的思想中,能否於死後對的起祖先的憑證。
現在閣下所能做的,無非就是在這令堂在這人生中最後一段路,能走的安心罷了,多讓子孫陪在身邊,讓她知道她這一生的責任已經盡了,讓她能無牽掛的走就夠了,現在跟令堂說原始佛法是緩不濟急,於事無補,在說也不能吸收,畢竟原始佛法不同於淨土宗信仰,事實上以淨土信仰的流傳程度,相信令堂也接觸過,至於有沒有用,閣下既然找到這裡,相信你以心有定見。
不過若能安慰一下令堂的心情,不妨可以借用,不過重要的還是活著的人,能否能從生死之中得到啟示,那才是最重要的,畢竟閣下已經親眼見到臨終前,每個人對於死亡到來的無助與無力,那現在還能保有人身之時,應該如何做相信不用我在贅言,希望能幫的到閣下,祝福你。
- walnutmouse
- 文章: 50
-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依據原始佛教,對臨命終之人(未曾聽聞或不信佛法者),該如何幫
蓮智以為ashow 寫: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住在醫院加護病房中,雖仍有意識,但並不明確.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我是她的獨子,接觸佛教時間亦短,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該如何幫助她?
ashaw法友可試著幫助令堂接觸佛陀的教法
尤以最基本的四勝諦(苦、集、滅、道)為主
ashaw法友也可試著讓令堂練習念佛、念法、念僧(請參考迎福村法鏡室)
能讓令堂在此生的最後保持淨信是很好的
ashaw法友亦可行善、布施、供養佛法僧或者親身實踐佛陀的教法
再將功德迴向予令堂
引用【尊者阿迦曼傳】的其中一章給ashaw法友參考
P.S.蓮智絕對不是指法友的令堂會結生於惡道
蓮智想表達的是「功德迴向」應該是對過世的親友有幫助的
「......尊者阿迦曼給予各種境界和不同種類的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們的幫助,是他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尤其是當他住在曠野中的時候,愈是偏僻和隱密的地方,他們就愈常來訪,來訪的肉眼所看不見的客人數目也就愈多,他們來親近他,不是為了聽法和詢問就是為了從危險和痛苦中得到援救。後面這一群包括了餓鬼,他們等著接受由他們的親戚所分享給他們的功德果報。這些在悲慘境界的餓鬼和眾生,已經長期等待著去享受由他們的親戚們所做的功德果報,然後迴向他們,讓他們能夠,至少局部地,解除強烈的痛苦,因為他們已經受苦多麼長久了,那是人間的日曆所不能計量的。同樣的,他們將來還要受苦多久,也是不能計量的。
這些在痛苦和悲慘中的眾生,其中能夠來陳述他們的苦境者,經常親近尊者阿迦曼,請他幫忙轉告他們的親戚們有關他們的痛苦,讓那些親戚們能夠在做功德的時候,想到他們並將果報迴向他們。但是當尊者阿迦曼問起他們親戚的名字時,他們所給他的名字,他或那時期的任何人都完全不認識。他們已經在那些境界裡痛苦了幾百或幾千年(時間的計算是根據那些境界本身的計時),它的長久是不能以人間的時間來計算的。即使在他們局部地解除了痛苦而在較少強烈痛苦的境界中,他們還是在一個不是很好的地方,因為他們在這樣的境界裡已經很久了,所以在那個地區追溯不到他們的親戚或子孫後代。這樣的例子經常可見,而他們就像無主的動物,等待著有人來援救他們。
也有那些死了不太久的,就可以得到幫助了,知道他們親戚或子孫的名字,找得到他們住的地方。像這種情況下,尊者阿迦曼會連絡他們的親戚,告訴他們每次要把功德果報迴向他們已故的親戚。有些情況下,也能享受到別人非個別的迴向功德果報,他們並不是他們的親戚(這種情況下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尊者阿迦曼自己,例行將功德果報迴向一切有情眾生,這迴向遍及所有痛苦中的眾生,除了那些只能享有自己親戚所迴向的功德果報者之外。
尊者阿迦曼說,在痛苦中的這些餓鬼和眾生,多得不能計算他們的種類和數量。他們群集在他的四周並請求他的幫助,比其他任一種類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還要多。換言之,他們就像泰語所說的「透過別人的鼻孔在呼吸」(就像乞丐)。這就是在人間的時候,未曾做過任何好事的結果。這是顯示做功德的重要性的一課,不論是用慷慨佈施的形式或其它的形式。我們都是遊蕩穿梭於生死輪迴的各種生存境界中的流浪者,那是明智的,我們必須為自己的將來準備一些在緊要關頭的時候要用的資糧,因為我們是自己業力的繼承人而要對它的果報負責,不論我們將要生於較低或較高的境界,感受任何程度的痛苦或快樂,都是由於自己的業力。去希望或依靠別人的幫助,就像透過別人的鼻孔在吸呼。
尊者阿迦曼非常善於與各種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們往來,他也能用各種方式來幫助他們(給予說法或開示,回答問題,迴向功德果報,追蹤餓鬼的親戚或子孫等),只是他未向他的弟子們顯露他所知道的一切。當聽著他對餓鬼和惡道眾生的記述時,我們不禁恐懼戰慄著,然而,對惡業果報的恐怖遠甚於對餓鬼本身的恐怖。如果人們能夠看清楚善惡業的果報,就像他們在看其它物質的東西那樣,他們一定會恐怖於惡業並遠離它,就像他們不敢碰觸火焰一樣。他們也會熱切於行善,它有清涼的力量而帶來快樂的結果,那就不會有像今日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煩惱和悲哀了。 ......」
記得目連救母的故事嗎
有法幫的[供養真正如法聖僧僧眾 回向往生天界跟隨聖者]
而且潛力可能不小 導致究竟解脫也可能
-------------------------------------------------------------------------------
迎福村討論區
投生天界並不難 馬哈希法師請大家如此做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發言人: 慚也 61.217.193.67 2004-08-27 00:22:12
請看以下以世間法:得升天界為主的解脫法
內觀基礎 卅 馬哈希法師 著
現今,投生人界並非很好,生命短暫、很多疾病、意識形態混亂、充滿危險。因此,假如你不要投生人界,你將投生天界。即使你未證得道果,你布施和持戒的善行將帶你到你所要去的地方。如你獲得道與果,那就更好。
要投生天界並不難。一個在王舍城的因陀羅(Indaka),供養一匙的飯給僧團,獲得投生於忉利天。我們緬甸的男、女居士供養比一匙飯更多的供品。有關戒律,守戒一些時候可讓人們投生天界,一些守八戒半天的人投生天界。現在你認真受持並好好修習,如你願意,你可輕易的達到天界。有什麼不可以?一旦在那裡,可向得聖道的天人請示有關佛陀的教導,並和他們討論佛法。我請你如此做。
------------------------------------------------------------
二二、布薩天女
...
年青的天女尚在忉利天,以天界的計算,她在那裡不久。這兒的一百年相等於那裡的一天。從佛陀住世直到現在是2500年,在忉利天只有25天。她還不到一個月大。如你現在獲得覺悟,在四十、五十、六十年後,你將投生天界,遇到她並和她討論佛法。如你還未獲得任何觀智,無需氣餒,最低限度你會投生天界,然後問天人聖者,聽他們的教導,並注意他們所教導的,那麼你將證得道和果。天人的身軀非常純淨,依此純淨色身生起的心識是敏銳和迅速。因此,如你記得在人界的修習,你將了解名與色的生滅不久並可達到聖道和果。
「在天界他會想起以前經歷過的正法,比丘,而憶念的生起相當緩慢,但很快的他達到道、果、涅槃。」《增支部》
------------
法友們 現代人的程度與佛世時如何能比 除此法外還有它法嗎
我也請你如此做
這生天法跟正常修法可並進 不過貢僧生天好做多了
有法幫的[供養真正如法聖僧僧眾 回向往生天界跟隨聖者]
而且潛力可能不小 導致究竟解脫也可能
-------------------------------------------------------------------------------
迎福村討論區
投生天界並不難 馬哈希法師請大家如此做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發言人: 慚也 61.217.193.67 2004-08-27 00:22:12
請看以下以世間法:得升天界為主的解脫法
內觀基礎 卅 馬哈希法師 著
現今,投生人界並非很好,生命短暫、很多疾病、意識形態混亂、充滿危險。因此,假如你不要投生人界,你將投生天界。即使你未證得道果,你布施和持戒的善行將帶你到你所要去的地方。如你獲得道與果,那就更好。
要投生天界並不難。一個在王舍城的因陀羅(Indaka),供養一匙的飯給僧團,獲得投生於忉利天。我們緬甸的男、女居士供養比一匙飯更多的供品。有關戒律,守戒一些時候可讓人們投生天界,一些守八戒半天的人投生天界。現在你認真受持並好好修習,如你願意,你可輕易的達到天界。有什麼不可以?一旦在那裡,可向得聖道的天人請示有關佛陀的教導,並和他們討論佛法。我請你如此做。
------------------------------------------------------------
二二、布薩天女
...
年青的天女尚在忉利天,以天界的計算,她在那裡不久。這兒的一百年相等於那裡的一天。從佛陀住世直到現在是2500年,在忉利天只有25天。她還不到一個月大。如你現在獲得覺悟,在四十、五十、六十年後,你將投生天界,遇到她並和她討論佛法。如你還未獲得任何觀智,無需氣餒,最低限度你會投生天界,然後問天人聖者,聽他們的教導,並注意他們所教導的,那麼你將證得道和果。天人的身軀非常純淨,依此純淨色身生起的心識是敏銳和迅速。因此,如你記得在人界的修習,你將了解名與色的生滅不久並可達到聖道和果。
「在天界他會想起以前經歷過的正法,比丘,而憶念的生起相當緩慢,但很快的他達到道、果、涅槃。」《增支部》
------------
法友們 現代人的程度與佛世時如何能比 除此法外還有它法嗎
我也請你如此做
這生天法跟正常修法可並進 不過貢僧生天好做多了
馬哈西尊者簡介
http://www.infs.idv.tw/02_books/l_forest/forest.htm
獲頒最高巴利佛學博士 (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
1940年,緬甸在英國統治下創立了一個新條例,即教授佛法者必須通過國家的法學博士甄試(Pathamabyi Examination),以取得教授文憑,而且必須巳經通過高級巴利佛學考試及格者才有資格參加;此甄試包括三科主要科目和六科選考科目。為保握時機,梭巴納比丘次年即赴仰光考場,就僅一次,他通過三科主考和五科選考,不但取得教授文憑,同時獲得政府頒予「最高巴利佛學博士(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頭銜。此時梭巴納比丘年方37歲。
之後的四十年間 (甚至至目前為止?),尚末有第二個僧人能在一年內通過八科、或七科、或六科法學博士甄試者,唯梭巴納比丘一人。
第六次三藏大結集的「質詢者—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獨立後的當時緬甸政府,為了促使上座部佛教合諧、興隆,同時為迎接三年後的2500年佛曆,決議由國家贊助 舉行「第六次佛教大結集(The Great Sixth Buddhist Council)」。有鑑於世間動亂、各國語文方言之障礎、語意流變等事實,正統南傳上座部佛教皆以巴利聖典為共同承傳。 緬甸政府指派馬哈西尊者和Nyaungyan尊者,以及二位官員陪同,到泰國、斯里蘭卡、印度、柬埔塞、越南進行商議結集大事。 此結集大會在仰光「世界和平塔」舉行,於1954年5月的滿月日開始,為期二年餘,有二千五百僧人列席。 馬哈西尊者被委派擔任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質詢者(Interrogator and Examiner—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2500多年前,佛陀入滅後不久,大迦葉尊者因痛心惡比丘的違友戒律和曲解法義,乃召集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的「七葉窟」進行第一次經律結集,當年結集的程序是:阿難尊者口誦經典、優波離尊者口誦律典,然後由大迦葉尊者三度質詢口誦的內容,再經五百大阿羅漢共同認可通過。而2500年後的第六次大結集,僧團推選馬哈西尊者擔任大迦葉尊者的角色,推選能熟背三藏被尊稱為「三藏結集者」的 妙聲(Vicitta-Sarabhivumsa)尊者 擔任阿難尊者和優波離尊者的角色。二位尊者的巴利文學皆非常通達、優美,二年餘間他們在僧團面前合作無疵地將巴利三藏重新背誦、質詢。
除了質詢者的的職責外,馬哈西尊者亦負責最後的審訂,即在審訂三藏的過程中,若遇到任何文法、語源和措辭、用字的問題時,其他人都會徵詢他的意見。
http://www.infs.idv.tw/02_books/l_forest/forest.htm
獲頒最高巴利佛學博士 (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
1940年,緬甸在英國統治下創立了一個新條例,即教授佛法者必須通過國家的法學博士甄試(Pathamabyi Examination),以取得教授文憑,而且必須巳經通過高級巴利佛學考試及格者才有資格參加;此甄試包括三科主要科目和六科選考科目。為保握時機,梭巴納比丘次年即赴仰光考場,就僅一次,他通過三科主考和五科選考,不但取得教授文憑,同時獲得政府頒予「最高巴利佛學博士(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頭銜。此時梭巴納比丘年方37歲。
之後的四十年間 (甚至至目前為止?),尚末有第二個僧人能在一年內通過八科、或七科、或六科法學博士甄試者,唯梭巴納比丘一人。
第六次三藏大結集的「質詢者—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獨立後的當時緬甸政府,為了促使上座部佛教合諧、興隆,同時為迎接三年後的2500年佛曆,決議由國家贊助 舉行「第六次佛教大結集(The Great Sixth Buddhist Council)」。有鑑於世間動亂、各國語文方言之障礎、語意流變等事實,正統南傳上座部佛教皆以巴利聖典為共同承傳。 緬甸政府指派馬哈西尊者和Nyaungyan尊者,以及二位官員陪同,到泰國、斯里蘭卡、印度、柬埔塞、越南進行商議結集大事。 此結集大會在仰光「世界和平塔」舉行,於1954年5月的滿月日開始,為期二年餘,有二千五百僧人列席。 馬哈西尊者被委派擔任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質詢者(Interrogator and Examiner—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2500多年前,佛陀入滅後不久,大迦葉尊者因痛心惡比丘的違友戒律和曲解法義,乃召集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的「七葉窟」進行第一次經律結集,當年結集的程序是:阿難尊者口誦經典、優波離尊者口誦律典,然後由大迦葉尊者三度質詢口誦的內容,再經五百大阿羅漢共同認可通過。而2500年後的第六次大結集,僧團推選馬哈西尊者擔任大迦葉尊者的角色,推選能熟背三藏被尊稱為「三藏結集者」的 妙聲(Vicitta-Sarabhivumsa)尊者 擔任阿難尊者和優波離尊者的角色。二位尊者的巴利文學皆非常通達、優美,二年餘間他們在僧團面前合作無疵地將巴利三藏重新背誦、質詢。
除了質詢者的的職責外,馬哈西尊者亦負責最後的審訂,即在審訂三藏的過程中,若遇到任何文法、語源和措辭、用字的問題時,其他人都會徵詢他的意見。
多請出家法師北傳南傳都好來關懷瞻病
母親現仍在世!你住那裡?我有朋友專門關懷瞻病!我住台北!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住在醫院加護病房中,雖仍有意識,但並不明確.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我是她的獨子,接觸佛教時間亦短,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該如何幫助她?
如仍有意識!則多請出家法師北傳南傳都好來關懷瞻病!
出家法師受十方供養!來關懷瞻病一律免費!這點我負責!
這裡提供一有北和南傳法師的道場網頁!
http://www.geocities.com/thanom26632510/
另一是可以請教的正派的人!可代請法師前往關懷瞻病!
http://www.geocities.com/goodfriend0933202101/
Re: 依據原始佛教,對臨命終之人(未曾聽聞或不信佛法者),該如何幫
世間無常,苦,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八十多歲令人稱羨滿足,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能夠做的就是親人好友適時探視她,多陪伴她,多關懷她,讓她內心得到寧靜安詳,一切世間的執取不捨掛念都放下 ..ashow 寫: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住在醫院加護病房中,雖仍有意識,但並不明確.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我是她的獨子,接觸佛教時間亦短,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該如何幫助她?
<阿比达摩概要精解>第三章
在於離門心等等:離門心是在一世當中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之心。它們有十九種,即:八欲界大善、五色界、五無色界果報心及兩個捨俱無因推度心。這種心的目標有六種:過去或現在的五所緣之一,或是法所緣。在所有三種作用裡,從結生至死亡,該心都只取同一所緣。該所緣是投生時結生心的目標,在生命過程當中是有分心的目標,以及在死亡時是死亡心的目標。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於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某個目標即會呈現於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下三種之一:
一、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醫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獄之火。
根據情況(yathasambhavam):《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這片語的意思是:離門心的目標是根據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識知該目標時所通過的門而定;亦視該目標是屬於過去或現在所緣,或是概念;又根據它是業,或業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釋如下:
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臨死速行的階段,被六門之一識知的五所緣當中任何一個所緣皆可成為業相。這種所緣在新一世的結生和首幾個有分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它有可能是現在所緣,因為在前一世的臨死速行識知該目標之後,它可能還持續存在於新一世的首幾個心識剎那;隨後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標則必定是過去所緣。
若前一世的臨死速行所取的目標是法所緣,它則可能是業或業相,以及是新一世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過去所緣。若該目標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緣、由意門識知、以及是現在所緣。
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種離心路過程心的目標是前一世意門臨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緣、是概念(於是與時間無關)、以及是屬於業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無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無色界天,該目標(即:心)是法所緣、是過去所緣、也是業相。
一般上(yebhuyyena):這形容詞是專指無想有情(asabbasatta)死後投生至他處,因為在色界天的無想梵天完全沒有心識(見第五章、節卅一),所以下一世的離門心根本不能緣取前一世(生為無想梵天時)所緣取的目標。對於這類有情,依靠在生為無想梵天之前的過去業,目標會自動呈現於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為業等等。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於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某個目標即會呈現於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下三種之一:
一、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醫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獄之火。
根據情況(yathasambhavam):《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這片語的意思是:離門心的目標是根據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識知該目標時所通過的門而定;亦視該目標是屬於過去或現在所緣,或是概念;又根據它是業,或業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釋如下:
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臨死速行的階段,被六門之一識知的五所緣當中任何一個所緣皆可成為業相。這種所緣在新一世的結生和首幾個有分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它有可能是現在所緣,因為在前一世的臨死速行識知該目標之後,它可能還持續存在於新一世的首幾個心識剎那;隨後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標則必定是過去所緣。
若前一世的臨死速行所取的目標是法所緣,它則可能是業或業相,以及是新一世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過去所緣。若該目標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緣、由意門識知、以及是現在所緣。
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種離心路過程心的目標是前一世意門臨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緣、是概念(於是與時間無關)、以及是屬於業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無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無色界天,該目標(即:心)是法所緣、是過去所緣、也是業相。
一般上(yebhuyyena):這形容詞是專指無想有情(asabbasatta)死後投生至他處,因為在色界天的無想梵天完全沒有心識(見第五章、節卅一),所以下一世的離門心根本不能緣取前一世(生為無想梵天時)所緣取的目標。對於這類有情,依靠在生為無想梵天之前的過去業,目標會自動呈現於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為業等等。
Re: 依據原始佛教,對臨命終之人(未曾聽聞或不信佛法者),該如何幫
ashow 寫: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住在醫院加護病房中,雖仍有意識,但並不明確.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我是她的獨子,接觸佛教時間亦短,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該如何幫助她?
雖然她沒有信佛,但她是一個好人, 還是非常有希望讓她往生善道,也就是轉生到人間天上. 這是作為子孫應該努力去做的.
道理是這樣,只要不是定業難轉,臨終的努力還是有希望往生善道的. 詳細的原理清參看<阿比達摩概要精解>. 普通人一生總是作了善業和惡業,當臨終時善業現前,則往生善道;惡業現前,則往生惡道. 一個人只要不是定業,什麼業現前就有一定隨機性. 緬甸人的做法就是讓臨終的人回憶她所做的善業,家裡人不要在邊上哭泣悲傷,而是要幫助他回憶善業,讓她知道善業能幫助她往生善道,心生喜悅.
臨終前如能保持無貪、無嗔,具有正見(無癡)很重要。 你學佛不久,所以最好請比較瞭解原始佛教的朋友幫忙
Re: 依據原始佛教,對臨命終之人(未曾聽聞或不信佛法者),該如何幫
wen-lung 看法 :ashow 寫: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現在住在醫院加護病房中,雖仍有意識,但並不明確.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我是她的獨子,接觸佛教時間亦短,在她人生最後這段時間,該如何幫助她?
1. 我母親已經八十多歲 ---------> 世間福報很好, 而且有個兒子這麼孝順
2. 我常對朋友說我很難去改變一個四十歲男人(或女人)的想法, 令堂已經八十多歲, 我更是沒辦法
3. 末學認為, 通常是想法改變, 習慣才會改變, 習慣改變, "業"才會改變
4. 一棵樹從小往那個方向長, 將來樹倒了, 也必然是往那個方向長倒下去
"她一生沒有清楚的宗教信仰,只是一個好人"----------> 既然是一個好人也必定是往好人該去的地方, 您操不操心都一樣並不會改變什麼, 如果會有改變, 也只是會改變四大皆健康的親朋好友
5. 講經說法臨命終之人獲得有限, 倒是家屬聽進去了多少 ? 會不會百年之後一樣讓自己的子女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