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1〉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16, 16:42

總結我以上所述,本人嘗試著提出以下觀點:

1)世尊所講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幾經口傳心授、文字記載、翻譯整理等等,漸漸模糊了他所要表達的本意。直止今天,不同的人對此有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理解,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2)“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其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或者再加上“有”是在指出當下的“苦”如何升起,當下的“執取”如何形成,並且這種“執取”是可以通過修行(培養覺照力,禅觀當下)去除的:在這一連串的緣起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取緣有),行者透過“觀照”不僅可以“現觀”到它們的緣起,而且可以通過開發智慧,去除無明,在“執取”形成之前終止它。

3)“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其中“生”和“老死”倆支是在另一個層面――指種種“苦”相而說。在這個層面,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苦”相。這種種的“苦”相,均是來源于前面所述“執取”的生成,有了“執取”,就必然有了三界“有”,就必然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沒有了“執取”,也就解除了“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

4)徹底了解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可以使得我們FOCUS ON去除當下的、現世的“執取”,在當下、在現世求得“苦的止熄”(可以親證,「走來看」,「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而不在“生、老死”上浪費精力,去探求來世的有、無。

5)這種理解符合佛陀重視“當下的苦”(五取蘊之苦)和“當下的苦的止熄”(現證NIBBANA)的一貫主張,不必牽涉到佛所一再喝斥的戲論(不能現證的,或有或無的,不應作意之法)

另外,本人還未搞清的問題:

1)“取緣有”中的“有”是否就是阿羅漢的“不受後有”的“有”,巴利文中的相關典籍對此(有)是如何翻譯的?能否請通巴利文的法友幫忙查一查?

2)“執取”的生成和“有”的生成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THE END)

頭像
7788
文章: 133
註冊時間: 2006-02-21, 08:00

文章 7788 » 2006-06-16, 17:01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說明:請法友注意發言品質,若是法友發言品質過低,發文數量又過多,版主將會視情況刪除文章,以維持正常文章的能見度。

頭像
sunrise
文章: 130
註冊時間: 2005-02-22, 08:00

文章 sunrise » 2006-06-16, 18:17

freshman 寫: 另外,本人還未搞清的問題:

1)“取緣有”中的“有”是否就是阿羅漢的“不受後有”的“有”,巴利文中的相關典籍對此(有)是如何翻譯的?能否請通巴利文的法友幫忙查一查?

2)“執取”的生成和“有”的生成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THE END)
以下是我的看法。
巴利文怎麼說我不知道,我依於我對經典中的觀察。
1.
取緣有”中的“有”與阿羅漢的“不受後有”是一樣的。
“執取”的生成和“有”的生成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2.
例如:手去“取”杯子,於是手上就會“有”杯子,有杯子之後,依於杯子之法,出生杯子之事。
杯子是自己造作而來的,所以我稱它為業果,依於業果的不同,出生之法隨之相異。

例如:佛陀曾供養辟支佛,用此功德選擇(“取”)輪王聖王之名色,於是就會“有”當轉輪聖王業果,依於所選擇的願望,在各種條件具足之後就會出生。

為什麼我稱它為“執取”,因為我們常常都一味堅執不捨的追求。
但我也稱它為“追求與選擇”,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追求與選擇。
例如佛陀這樣講: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   是故名為佛
  歷劫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   等覺故名佛

但人生路途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像佛陀一樣有如此富有的選擇權,若負債人,其出生是無法選擇的,例如:提婆達多,他會出生於地獄其實是他一生中當中身口意的選擇,只是這種行業會導致他所必須承受的苦果無法由自己選擇。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16, 20:38

再說一下,佛從來沒有否定三世及輪回是苦。佛只是強調“當下”。我們思考問題不要走入非此即彼的簡單思路,因爲苦及苦的止熄很不簡單。

“當下的苦”(五取蘊之苦)是確定的,是「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的。
“未來的苦”是不確定的,是「待時節的」,「智者不能親自看見」的。“未來的苦”有還是沒有?若有,是怎樣的苦?要看行者當下有沒有“執取”,是善的“執取”還是惡的“執取”。若自殺,是非常大的惡的“執取”,那麽下一個刹那的“苦”現行就是必然的了。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6, 21:17

好像沒有人說現在沒有苦吧。只要你承認有三世就可以了。

現在的苦是確定的,那麽過去的苦是不確定的麽?沒有過去的苦會有現在的苦麽?

不要老是說什麽「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的。
的。也不看看這句話的到底是什麽含義,始終在什麽場合的。

這個「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的是指苦麽?苦人人都可以知道,還用得着智者麽?

看看對「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的解釋吧:

(三)關於(學人)給與自己的果位之時為無時,無時即為「無時的」(不待時節)。
  不是要經過五天七天的時間,(聖道)才給聖果的,就是說在自己發生之後便得與果之意。或者要經過長時期方能給與自己的果,故為有時的。那是什麼?即世間的善法。(出世善法)即在聖道之後而給與自己的果,故沒有時間的為「無時的」。所以(這無時的話)是專指聖道(給與聖果)說的。

(六)「智者各自證知」即一切敏智(提頭即悟)等的智者,當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因為弟子是不能依賴和尚所修之道而斷除他的煩惱的,不能享受他的和尚的果定之樂,不能作證和尚所證的涅槃。所以出世法是不應如看別人的頭飾一樣,當於自己的心中見。這是指智者的實證而說;不是愚者的境界。


這兩句話可以給你隨便安在你想安的地方麽?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06-16, 22:17

“當下的苦”(五取蘊之苦)是確定的,「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的。是行者能當下觀照,即起現觀的。

“未來的苦”與“過去的苦” 不是行者能當下觀照,即起現觀的。它們只存在于行者的想蘊之中。行者觀照它們,是在觀照當下的想蘊。

緣起甚深,苦亦甚深。知苦如真,不象你想象的那麽容易,若知苦如真,必定是聖者。“若有比丘如是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中阿含經 (卷7) T01, p0462b)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6, 22:55

我已經和你講過多次了,「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這句話是不能用在你說的那個事上的,你不要亂套好不好?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6, 23:02

爾時。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欲斷故。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6-06-16, 23:36

7788 寫:版主Dogbert大人
請問一下,我回說:鑽石與石墨是一樣還是不一樣?是【發言品質過低】嗎?
刪文原因已經說明,不再贅述,請法友配合,從那篇刪除文章開始到以下的文章及回文等等也將一並刪除。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6-17, 00:48

freshman 寫:“當下的苦”(五取蘊之苦)是確定的,「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的。是行者能當下觀照,即起現觀的。

“未來的苦”與“過去的苦” 不是行者能當下觀照,即起現觀的。它們只存在于行者的想蘊之中。行者觀照它們,是在觀照當下的想蘊。

緣起甚深,苦亦甚深。知苦如真,不象你想象的那麽容易,若知苦如真,必定是聖者。“若有比丘如是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中阿含經 (卷7) T01, p0462b)
你所謂的“當下”是一個什麽概念?有多久?就是一個刹那?“未來的苦”與“過去的苦” 不是行者能當下觀照,即起現觀的?哪裏說過它們只存在于行者的想蘊之中的?

若只觀察現在,則不會看到因果,因爲因果不同時,連因果都看不到,還談什麽解脫?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