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經典出現的問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回覆文章
頭像
fiqure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06-05-22, 08:00

大乘經典出現的問題

文章 fiqure » 2006-05-23, 13:41

  關於走出彌陀光環一書,該書已經提出許多質疑和考證,但小弟還是很好奇,仿世尊口吻寫作這些大乘經典的人的動機到底為何?及其時代背景為何?
  請問是否有資料可查詢,謝謝!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5-23, 16:23

大乘經並沒有仿佛陀的口吻寫作,這種印象是很多人的「以為」。

大乘經裡的主流概念,大約有幾個造成者:
第一位是提婆達多_
(1)他提倡了慈悲素食的觀念,甚至是不喝牛奶。
(2)他提倡苦行概念。
(3)他發明心戒說演變成今天的萬法唯心論。
第二位是大天比丘_
(1)他提出阿羅漢不如佛的概念。
第三位是龍樹_
(1)他創出影響許多大乘經典的基本論調「中觀」。
(2)他身披的黃色袈裟成為大乘的標誌。
(3)他本身不是比丘,造成大乘僧俗不分的觀念。
還有一個影響巨大的部派大眾部_
(1)造成僧人可以收受金銀。
(2)造成相同的戒律可以做不同的解釋與做法。
還有一位闖禍者阿恕迦王(阿育王)_
(1)他頒發全國歸佛令,造成所有外道都跑到佛教中求生存,講好聽是多元化,事實就是混雜化。

從這些人事中,大約可以看出一點大乘經來源的端倪。

有一個現象是,現在許多道教或民俗宗教以及大乘佛教,都會燒紙,內容包羅萬象,從錢幣經文咒語到各種仿真的紙紮物,大家都燒,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不是問燒了對方能不能用,而是燒了如何讓對方使用?
雖然大家都有一套模糊神奇的說法,事實是,那是依靠火神阿耆尼的特有神力,將燒過的紙變成另一個世界的實物。
火神不是祝融麼?
對!火神是祝融。
祝融是中國的火神,阿耆尼是波斯的火神,阿耆尼的力量透過拜火教(明教、祆教)介紹給了中國人,當拜火教要滅亡時,曾經透過各種管道,將儀式與經典混進了道教之中,那是從宋朝到明朝的期間,這當中其他教派多少受到一些影響,燒紙就是一個例子。

大乘經裡面許多外道的東西,就像是燒紙一樣,依附著大乘活了下來,讓大乘成為最豐富的宗教,雖然合理處不及印度教細膩。
但在事實上,這兩個教派經過上千年的相互攝取,現今的印度教與大乘教是真正的兄弟宗教,這又是大乘經內容的另一個洗鍊。

最後,將大乘經翻成中文的中國人當然也要有一翻作為,著名的《白衣神咒》,當年不知安慰了多少老奶奶的心,卻正是道地中國人打造的大乘經,又例如早期婦女愛做的血盆經法事也是中國大乘經,每個月打的血污池法事供養不知造就多少寺院。
從印度、從西藏、到大陸、到台灣,大乘經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永遠維持吸收來豐富內容,其實不用太驚訝大乘經裡太多不同的內容,裡面有數百教派的精華,就像啪費一樣,任人挑選喜愛的吃,反正都能找到圓融的解釋。

:lol:

頭像
against_ue
文章: 33
註冊時間: 2005-12-27, 08:00
來自: 台灣
聯繫:

文章 against_ue » 2006-05-23, 20:40

大乘佛經看不到大乘佛教徒接受提婆達提倡吃素的關聯記錄。

增壹阿含經 (卷5) (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尊者大迦葉住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年高長大。爾時,。尊者大迦葉食後。便詣一樹下禪定。禪定已。從坐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

是時。世尊遙見迦葉來。世尊告曰。善來。迦葉。
時。迦葉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并受衣裳

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設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惡道便減。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大迦葉為了維持其頭陀行而在此不惜說出『我今不從如來教』以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世尊讓步並肯定之,提婆達多並無提倡頭陀行的餘地。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AHan/T010721a.htm

中阿含經 (卷47) T01, p0720b
(一七九)中阿含心品五支物主經第八(第四分別誦)

物主。云何不善戒耶。不善身行。不善口.意行。是謂不善戒。物主。此不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云何為心。若心有欲.有恚.有癡。當知不善戒從是心生。物主。不善戒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多聞聖弟子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此不善戒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行滅不善戒。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不善戒也

物主。云何善戒耶。善身業。善口.意業。是謂善戒。物主。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云何為心。若心無欲.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心生。物主。善戒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若多聞聖弟子行戒不著戒。此善戒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行滅善戒。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善戒也。


世尊說出『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提婆達多並無提倡心戒說的餘地。

據說中國大乘佛教徒吃素的原因與梁武帝下的旨令有關。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5-24, 02:22

在原始佛教中,第一個主張慈悲不殺而素食的人,就是提婆達多,在十誦律中這件事受到佛陀的訶責,顯見所謂「慈悲不殺而素食」的概念,在佛陀的教導中是無益的,不需要爭論大乘經中的素食是否一定承自提婆達多,這件事本身就是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外道素食混進了大乘經。

大乘經裡當然看不到明目張膽接受提婆達多的素食論。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可以看見玄奘的時代,提婆達多的寺院大約有佛教寺院的四分之一,所有的僧人形制一模一樣,唯獨只拜過去佛與未來佛並且提倡五法。
在義淨的筆記中,提婆達多一系的徒眾已經成功的混入了當時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學習,雖然他們不怕義淨這位外國和尚,卻也拜託義淨不可洩密。
換句話說,提婆達多一系所撰寫的經典,即使平凡的內容鋪陳,在沒有律部的大乘來說,觀念上根本無法分辨。


第二個問題是,提婆達多提出的是「五法」,他以五法代換了頭陀行的一部分內容,也就是說,他破壞了僧團真正的頭陀行,而這些內容偏於苦行,由於對止息完全無益,被佛陀當面訶斥,當然,頭陀行事實上不是苦行,這點許多大乘人並不知道。

第三個問題是,所謂的「心戒」是指只要起心動念,不需要實際的行動,就等於實際行動了一樣,提婆達多教派所傳承的心戒說是指此。

第四個問題是,中國佛教的素食行為,來自於梁武帝頒訂的《戒酒肉文》,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戒律問題,如果這算戒律,那從佛陀制戒以來,增修戒律只有透過每十五日的僧眾誦戒會議,並且要齊聚所有僧眾,起碼代表要到齊,否則自行另立戒律,就違反了戒律同戒共住的大原則,也就是破裂僧團的行為,梁武帝僅是一介帝王,生殺命令有他的份,制戒根本就是破壞他所崇信之佛教的行為。
如果中國大乘素食,並不是稟承戒酒肉文的帝令,那麼就要找大乘經的內容來作為支持的根據了。
而淨土宗的《一切智光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就非常符合這個條件,傳說這也是啟發梁武帝頒戒酒肉文的經文,依照只講述未來佛,且提倡五法之一的慈悲素食內容,很難脫去提婆達多的陰影,也有可能是別的外道屈於全國歸佛令而混進來的吧。
禪宗楞嚴經的一些小地方也看得到五法內容混跡其中,不只提到慈悲素食說,也提到了不食酥乳的說法,這向五法又靠近一步,當然,也不排除是外道所為。

其實,我們不須要管大乘經的這些內容問題,畢竟依照律部同戒共住的原則,大乘算是另外新興的宗教,更何況大乘完全放棄了律部,連基本戒意慧三增上學也無法學習,無論在事實與內容上,相差何只以道里計。
如果大眾部算大乘的遠祖,那其實在大眾部成立時,就已經實質上的破裂僧團了,當然,這是原始佛教者才有這種認知。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