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您是比丘嗎 ?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Re: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或者說,由壓腿的輕鬆,(意外地)觀察到身體由於修習「四念處」而趨於柔軟。
--------------> 那得看您何時壓腿 ? 夏季或冬季 ? 清晨或下午 ? 不一定是 "身體由於修習「四念處」而趨於柔軟", 不過每日壓腿終究是能 愈來愈柔軟, 終究是能"吻靴" 或"劈腿"
--------------> 那得看您何時壓腿 ? 夏季或冬季 ? 清晨或下午 ? 不一定是 "身體由於修習「四念處」而趨於柔軟", 不過每日壓腿終究是能 愈來愈柔軟, 終究是能"吻靴" 或"劈腿"
Re: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 末學到是聽過佛陀告訴在家人 "飲食知量"。wen-lung 寫: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您是比丘嗎 ?
--------> 請seasky 舉例佛陀告訴在家人觀食不淨。
Re: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長阿含遊行經七法之中的「觀食不淨」是從雜阿含經「雜因誦 - 食相應」所化出。那麼,「食」是什麼呢?我們重回阿含經的正見來看個明白。wen-lung 寫:--------> 末學到是聽過佛陀告訴在家人 "飲食知量"。
--------> 請seasky 舉例佛陀告訴在家人觀食不淨。
正法所提到的食有四種:麁摶食(物質糧食 - 普通的食物)、細觸食(物質糧食 - 六根感官的經驗)、意思食(精神糧食 - 受想行的意志活動)、識食(精神糧食 - 知覺的認知)。
生命靠食物的攝取而得以存活。食,當然指所有的四食 - - - 麁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食所餵養的生命當然也包括全部的五受陰 - - - 四大色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和六識身。梵行的目標是讓純大苦聚的五蘊身於未來世永盡無餘,所以修身念處的重點在於斷絕長養未來世五蘊身之食的供應。當然,即使是佛陀在入滅前也還是要吃、要看、要與人互動,但聖者僅是不令現法(既有的五受陰)承受不必要的苦受,並非在欲貪的驅役下追逐四食的滿足,這兩者的分別不可能由旁人逐事劃分,有心擔負起梵行責任的修行者得在每一次臨事之際自行作果決的判斷,而這果斷的功夫可得從平時的正見、正思惟練起。身念處的修習必須非常明確地覺察自己是否每逢美食(四食)當前便胃口大開,迫不及待地急欲吞噉四食,長養未來世的五受陰,令純大苦聚再再集起。
四食是生命的資糧,生活的目的就在於四食的補充,眾生盡其所能地補充飲食、感官經驗、意志活動與認知。眾生不斷地攝取四食,生命便不斷地延續。wen-lung 寫:午餐與姨、姨丈、表妹與表妹夫同去吃素,大家都邊談邊吃,我靜靜有觀地吃,表妹夫問:「你吃飯時都很專心?」我吞完一口,回說:「是的,可防貪味黏著。」
-----------> 食之無味, 糟蹋了美食? 如果一餐飯不能令人愉悅, 乾脆吞藥丸算了,末學認為這不是專心, 是心不在焉 !
然而,就如同苦聖諦所揭示的真理,生命無常、苦、無我的現實情況,只是令眾生徒然承受既無奈又無意義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以警覺到這項事實的人應該反躬自省,攝取四食的衝動從何而來?何以窮極無聊地自討苦吃?
Re: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末學(在家人)對於用餐的理解 :seasky 寫: 然而,就如同苦聖諦所揭示的真理,生命無常、苦、無我的現實情況,只是令眾生徒然承受既無奈又無意義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以警覺到這項事實的人應該反躬自省,攝取四食的衝動從何而來?何以窮極無聊地自討苦吃?
1. 我確實肚子餓
2. 我想用餐
3. 我享用美食, 食物美味充滿舌根, 食物香氣充滿鼻根
我不會再多做其它聯想 (觀呼吸, 貪著食物), 直到吃飽
4. 食物營養均衡, 定時定量
Re: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wen-lung 寫:
--------> 您是比丘嗎 ?
--------> 末學到是聽過佛陀告訴在家人 "飲食知量"。
--------> 請seasky 舉例佛陀告訴在家人觀食不淨。
佛陀對出家比丘的要求,比在家居士來得嚴謹來得多。
在家居士只要守五戒,選擇應機的法門修行即可。
不過,在家居士在謹守本分之餘,願意多持一些出家比丘的修行,也未嘗不好。
也沒有人規定,出家比丘的法門,在家居士就不能修。
所以,不管是出家比丘,還是在家居士,都可以觀食不淨。
Re: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wen-lung 寫:
末學(在家人)對於用餐的理解 :
1. 我確實肚子餓
2. 我想用餐
3. 我享用美食, 食物美味充滿舌根, 食物香氣充滿鼻根
我不會再多做其它聯想 (觀呼吸, 貪著食物), 直到吃飽
4. 食物營養均衡, 定時定量
這是很好的。
能夠保持覺知,飲食知量,覺知自己用餐時的各種心所,就是正確的修行。
seasky 願意進一步觀食不淨,這也很好。
重點是要保持覺知,而不是在分別【觀食不淨】與【飲食知量】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