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1, 07:38

接上,略舉經證

引用自溫宗堃博士專文《普門學報》第 27 期 / 2005 年 5 月 第 16 頁
論文 / 當代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與巴利學界對於「乾觀者」的爭論


(三)德寶尊者所引經證
德寶尊者在其書中舉出另兩個經典作為「乾觀者」的經證,即《增支部》第四集的第九
十三經、第一七一經。
第九十三經提到有四種人,第一種人,得「增上慧法觀」(adhipabba-dhamma-vipassana)
亦得「內心止」(ajjhattaj ceto-samatha);第二種人,得「內心止」但不得「增上慧法觀」;
第三種人,得「增上慧法觀」但未得「內心止」;第四種人,未得「增上慧法觀」也未得「內
心止」。經文指出後三種人應再努力修行,以便能俱得增上慧法觀與內心止。[註 121]此處,
註釋書將「內心止」與「增上慧法觀」的義涵,分別理解作「自身裡的安止心定」和「掌握
諸行的內觀智」[註 122],顯示四種人中的第三種人,只有內觀智而沒有色、無色界定[註 123]。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2, 22:24

自刪

不推薦
最後由 小神 於 2024-07-24, 21:1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2, 22:57

華人喜歡論證,邏輯思考後行動,喜歡聽故事熱機

泰人信仰心強,就算是老師講幾句話而已。就傻傻去幹

沒有對錯,文化差別,自己觀察其中差異,是不是適合自己

頭像
thljcl58
文章: 20
註冊時間: 2012-07-06,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thljcl58 » 2024-07-23, 14:59

實際上,“刹那定”的真正含義是什麽,或者是否真的存在對於解脫之道的討論毫無意義。
由“正念”而生“正定”,這是毫無疑問的,而沒有“正念”則沒有“正定”。
那麽,“正念”是否必然會導致“正定”的產生?
答案是肯定的,經典給予了正面的回復,即“正定”的直接原因就是“正念”,同時“正念”的修習導致七覺支的圓滿,而其中之一就是“定”。
這兩種解釋對直接説明了修習“正念”會圓滿“正定”。
問題是,修習“止”本身是在修習“正念”嗎?
顯然不一定,因爲它們的修習不需要正見作爲前提。
更重要的是,“正念”的修習過程包括了對“法”的回憶,也就是在觀緣起法時,特別是“受”的緣起緣滅,同時回憶和思考“法”,即緣起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法”的理解,同時消除貪欲和嗔恨,令智慧增長,令無明消退。
這個過程在《相應部46.3》提到,這經提及修習七覺支的過程,説明念覺支生起的過程。
七覺支並不是獨立於四念住的修習方法,而是修習了四念住,就會使七覺支完滿。
《相應部46.6》說,修習了四念住,會使七覺支完滿。
因此,可知修習“正念”本身不一定會達到禪那,甚至不依賴於特定固定的身體姿勢,這與修習“止”以獲得禪那的過程截然不同。
其中“定”的生起是由於心理狀態的變化,而心理狀態的變化則是在於在觀察緣起法,回憶和思考法時,改變了對可染著對象的看法、貪欲等,這些都會導致心理狀態的變化。
最顯著的變化是修習者越來越能明確地體察到受的生起和消失,這反映了内心越來越專注,也就是定的生起。
這是由“觀”而達到的“止”,但不意味著修習者朝向初禪的方向邁進,因爲初禪是依賴於特定的具體條件的,而“正念”的修習方式並不一定朝著“初禪”邁進。
這並不是說“止”毫無用處。
具體而言,只有阿羅漢才徹底斷除五蓋,但在進入初禪的過程中,“五蓋”暫時地被抛棄,這使修習者能在之後即便“五蓋”隨緣而起,但它們也會相對較弱,便於弟子建立“正見”。
直接修習“觀”或者“四念住”并不容易,因爲能記住法,回憶法和思考法,這其實就意味著弟子的智慧根較強。
但大多數的弟子並不一定有這樣強的智慧根,而“止”的修習能夠使五蓋消退,這是經中明確記載的,這能暫時加强智慧根。
另,能修習或維持正念的弟子,儘管未能徹底斷除五蓋,卻能藉由“正念”減少它們的影響,這對於三果聖者而言尤其明顯,因爲他們已經斷除了“五欲”和“嗔恨”,因此有能力時刻保持“正念”。
仔細想想修習“止”的過程,無論是呼吸念還是慈梵住,都是集中注意於一處而消除負面因素,並不是在回憶和思考法,這與修習“正念”的過程截然不同。
但是,“呼吸念”被視作修習正念的方式之一,還是有其道理的,因爲如果心理的負面因素過強,智慧根薄弱,無法建立正見,無法思考佛法,根本達不到修習正念所需的條件。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4, 10:21

thljcl58 寫:
2024-07-23, 14:59
但是,“呼吸念”被視作修習正念的方式之一,還是有其道理的,因爲如果心理的負面因素過強,智慧根薄弱,無法建立正見,無法思考佛法,根本達不到修習正念所需的條件。
法友善說
尤其是今年發現在世間如果不斷累積的「不如意」,「不喜歡做」的細微嗔心種子,就會感覺到一種緊張不能放鬆的作意,不斷反覆出現,因為無法好好休息和安住,只能練習剎那定和做佈施,沒有力量去觀到清楚的不善心(即便是上過像薩提爾溝通這樣的工作坊)

今年大概是對不善心壓力受不了,或是因緣巧合,打電話給張老師專線想說諮詢(初心只是想發洩一下),正好遇到一位也學過薩提爾溝通的張老師,對方如同朋友般,一直引導引導讓自己的真正深層的不善心宣洩出來

有了這個output後,之後才感覺心中有放鬆的力量。否則自己無法消融這種情緒
最後由 小神 於 2024-07-24, 11:3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4, 10:57

thljcl58 寫:
2024-07-21, 00:11
漢語經常用“禪定”這詞,但嚴格意義上,禪是“禪那”的簡稱,“定”在佛法中可指由“止”或“觀”帶來的心的專注,而非佛弟子只知道由“止”帶來的“定”,而不知由“觀”帶來的“止”和“定”,因此不能將“禪那”和“定”混爲一談。
單單是討論“止”,嚴格意義上,只有“四禪”,作爲“色界定”,可被稱作“禪那”,而更進一步的“無色界定”,經中不把它們稱作禪那。
隆波尊者開示說禪那等級很高,能修的人很少
以下這是華人翻譯的,隆波尊者的意思應該是二禪就能慧觀
看來甚麼技術才對的爭辯不是重點,關鍵是放下「尋伺」的作意

====
放下尋與伺,知者就會生起

我們修行時,心有尋(vitakka)、有伺(vicāra),在有尋、有伺時,心還沒有安住,僅是剛開始寧靜,但尚未安住。去寧靜、去憶念,憶念禪修所緣,這稱之為「尋」,在沒有刻意及控制的情況下,心與禪修所緣依偎在一起,這稱之為「伺」,此時心沒有安住,僅是初階的寧靜而已。

一旦我們修行,看到——心跑到呼吸上,或跑到腹部上之類的,心思維禪修所緣,與禪修所緣依偎在一起,一旦看到,
心就放下尋與伺,而後心逆流回到心,心就會有喜、有樂,有一境性。

心能放下尋與伺時,放下尋、放下伺,「尋」即是心思維所緣,它憶念所緣;「伺」即是思考,它依偎著所緣,在所緣省察著,當心不再對所緣賦予任何價值,放下尋與伺,便會逆流回到心。

因此,在二禪時,知者就會生起,安住型的禪定就會生起。安住型的禪定,在三藏經典、在經藏中記載,在二禪中,就會有一心(ekodibhāva)生起。

如果僅是研究經典理論,就不可能理解一心,僅稱「一心」為「禪定」。但初禪已具有禪定了,為何在第二禪還再提到,稱「一心」為禪定呢?若我們不會修行,我們就區分不了。初禪也有一境性(ekaggatā),一境性本身屬於禪支——禪定的組成部分。

但「一心」是十分特別的禪定,即:心是一,心是一的狀態,安住,有在覺知自己,源自於放下尋與伺而生起,能放下思維所緣及思考所緣。因此,我們訓練修行時,一旦心去想,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尋與伺就會滅去,知者的心就會生起。所以,真正讓我們沒有知者的,其實即是尋與伺。

知者的心並不僅是「有禪定的心」,有禪定的心,每一念心都具有禪定,有一境性(ekaggatā)。一境性心所會與每一念心同步生起,甚至不善心,也會有一境性,也會有禪定。

但真正獲得良好提升的心,能放下尋與伺,就會生起一心(ekodibhāva),也就是安住且獨立凸顯的狀態,這是針對那些可以修禪那者而言。

(獲得安住的心)第二種方式,對於那些無法修禪那者,則仰賴於覺性(sati),及時地知道心抓取什麼所緣,覺性意識到所緣,心就會跑去與該所緣在一起。【官方校稿應該有誤,原話應該是覺性意識到所緣(跑去想),心就不會跑去與該所緣在一起】

比如:心想時,心就會跑到念頭裡,如果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跑到念頭裡了」,尋,也就是思維到所想的內容,伺,即是省察、依偎在想的內容,其實心是跳進去(混合)了,那稱為「伺」。
心沒有想到,心沒有進去與他們依偎在一起,沒有尋,沒有伺,比如:我們心跑去想時,在及時地知道的瞬間,對該所緣的尋與伺就會滅去,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

如果我們沒有透過禪那,我們可以仰賴於一剎那、一剎那去知道,我們就會獲得「剎那定」的禪定。「剎那定」屬於心安住的禪定,可以用於開發智慧。

頭像
thljcl58
文章: 20
註冊時間: 2012-07-06,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thljcl58 » 2024-07-24, 23:50

直接修習“正念”並不容易,甚至不能認爲它相對於禪那或“止”的修習更易上手。
“正念”達致的“定”甚至不能與由“止”的修習達致的“定”做類比。
不要認爲“禪那”難以證得,因此“觀”可做替代,事實上,純粹的“觀”而致的“定”對大多數弟子而言更加困難。
而即便未證得初禪,修習四梵住之一也可作爲“止”的修習方式,用來幫助修習“正念”。
所有“止”的修習的共同特徵是離“不善法”,具體而言是透過專注於一處來避免由接觸而產生五蓋,其中包括了五欲。
比如,慈梵住就是將心專注在希望衆生得利益,而離嗔恨 ,以致離其他不善法。
而“正念”的修習方式則不同,不僅不是這麽做,而需要在體察緣起法的生起、消滅時,同時回憶和思考佛法,這種過程對於初學者或者部分修習者而言是痛苦的。
一個是停止積極思考,專注於一處,以達到遠離不善法,另一個則反過來,積極思考伴隨著持續觀察。
作爲“八正道”之一的“正念”,是需要“正見”作爲前提,這就意味著需要能有“緣起”的知識,而緣起是不容易理解的。
因此,“止”才會被上座部注釋視爲潤滑劑,不僅是能減輕修行障礙,同時令修行過程更快樂。
一般而言,許多教師在教導“四念住”的修習方式時,都是在教導“止”,而沒有提到一些“四念住”的重要特徵。
但它是通向涅槃的不可忽視的道路,許多老師對此卻知之甚少。
《中部10》被許多老師認爲是“四念住”修習的“指南”,然而他們卻沒有注意到儘管此經舉了許多例子,卻沒有談及許多“四念住”的重要方面。
而這些方面在經藏四大部的其他經文有提及,因此不能僅僅以來部分經文,就忽視了全面理解的重要。
“正念”的修習需要有正見作爲前提,但此經並沒有提及。
另,“正念”與“七覺支”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而修習了“正念”,就會實現“七覺支”。
因此,兩者的果實是相同的,即三果或四果。
由於三果聖者過世後必然在净居天證得阿羅漢果,因此更可以說“正念”導向涅槃、阿羅漢果。
《相應部46.3》說,當弟子回憶和思考法時,他就在保持正念。
《相應部36.8》說,當弟子在保持正念時,他知道受的生起和消失,並思考它們生起的原因。
這兩篇經文結合起來讀,就反應了弟子不僅是在體察生起、消失、體察無常,而且同時在回憶和思考佛法。
七覺支的擇法覺支,就是指弟子在以智慧分辨法、調查法、驗證法,這就是說弟子在思考。
而“正念”的修習就是在實現七覺支。
《相應部46.6》提到修習四念住,就會實現七覺支。
如果單看“呼吸念”的修習方式,其中如無積極思考的過程,如何實現七覺支?
但“止”的修習能達致遠離不善法,繼而加强智慧根,便於建立正見,之後才得以修習“正念”。
弟子的智慧根有差異,貪欲和嗔恨的多寡有差異。
智慧根較强者,思考佛法能夠減少不善法如貪欲或嗔恨,以致能建立正見,繼而修習“正念”。
他們的貪欲和嗔恨較爲薄弱,否則對執著對象的不捨會在思考佛法時感到不安,因爲不捨得執著對象之故。
這些弟子是少數。
但更多的弟子,是無法直接從洞察著手,需要尋求内心的安穩,尋求替代的心理慰藉泉源,這時“止”的修習就顯得它們的作用了。
具體來説,“正念”不是離不善法,而是透過觀察和理解、思考等,減少和消除不善法,令其不再生起,以致心理狀態發生變化,產生“定”,越來越能體察緣起法,如受,的生起、消失,這和“止”的觀念截然不同。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5, 08:41

thljcl58 寫:
2024-07-24, 23:50
直接修習“正念”並不容易,甚至不能認爲它相對於禪那或“止”的修習更易上手。
而即便未證得初禪,修習四梵住之一也可作爲“止”的修習方式,用來幫助修習“正念”。
所有“止”的修習的共同特徵是離“不善法”,具體而言是透過專注於一處來避免由接觸而產生五蓋,其中包括了五欲。
比如,慈梵住就是將心專注在希望衆生得利益,而離嗔恨 ,以致離其他不善法。
而“正念”的修習方式則不同,不僅不是這麽做,而需要在體察緣起法的生起、消滅時,同時回憶和思考佛法,這種過程對於初學者或者部分修習者而言是痛苦的。
具體來説,“正念”不是離不善法,而是透過觀察和理解、思考等,減少和消除不善法,令其不再生起,以致心理狀態發生變化,產生“定”,越來越能體察緣起法,如受,的生起、消失,這和“止”的觀念截然不同。
直接修正念確實不容易,很容易直接落入玩弄文字名相,比如大乘佛法說要包容一切,一個如果一輩子喊要包容一切,就跟一個無法覺察自己生氣的人一樣,一直喊著我不要生氣沒用,越努力不想生氣

我也是先經過體驗心理諮商怎麼做,修習武術怎樣覺察身,有體會後才對生滅隨觀增加信心(還是不容易觀)

之前沒有體會,只是吸收知識,看到尊者寫如何修生滅隨觀智也是看天書一樣,信心也是渙散的

https://reurl.cc/70Zagb如何契入毗缽舍那的第一階段——生滅隨觀智?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5, 10:15

thljcl58 寫:
2024-07-24, 23:50

如果單看“呼吸念”的修習方式,其中如無積極思考的過程,如何實現七覺支?
很好奇這邊說的積極思考的過程,可否詳說?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5, 10:53

我是想到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解釋正念

把錢投資到股票市場,就有一部分的念會去「黏著」「執念」在股市

如果我們心向解脫,就像把金錢投資在解脫道般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