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peacecila » 2024-07-14, 20:20

cocoro 寫:
2024-06-26, 19:10
因為你不理解我所講的放鬆的定義,我就直說吧!我說的狀態需要當你處於:、離欲(尤其是五蓋)、離不善法(盡你可能),身心因離欲而產生輕安才有可能做到,並不是"精神懈怠"(五蓋之一)會產生的。
輕安的狀態並非入定才能產生,當你如同大念處經說的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一樣能產生程度不一輕安。

這稱為「離而生喜、樂」(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的喜的環節(我目前的程度),從這個狀態去修止禪,入初禪是很快的。

還有,禪定的喜樂與出離、捨、斷,脫不了關係,並不是"無來由的"。你會有這種感覺(無來由的)代表你把注意力抓得太緊導致你無法"去觀""去理解"喜(受)樂(受)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在你入初禪時起到作用。"精神高度集中與專一"並不是基於一念往死裡鑽,反而是基於較少的身心干擾(五蓋、不善法),雜念少了自然精神集中與專一。
法友這一段對初禪的解釋極為清晰明確,對市面上的一些禪定“像法”的針砭也十分明確。

照理說,如禪定修持或四念處修持得法應該出現如同經文所描述的禪修體驗,但這些經文所描述的禪修體驗,卻鮮少有人提及。(我曾見過少有的幾例,但當事人都沒聯想到那就是經文所描述的初禪)。法友未來有空不妨多分享自己的禪修體驗與法義分析心得。

四念處是一門止觀雙運的法門,念出入息法與四禪的身心禪修體驗都被放在“念身”一起記錄,表達禪修者對自己的身心體驗從頭到尾一直都是念念分明,禪定並非集於一點,出入禪定時也並非對身心完全一無所覺,而是如中阿含念處經所云:“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團,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

南傳如今將佛法禪修分為“止禪”與“觀禪”,一些以“觀禪”為主的支持者為了引證“觀禪”也有定力的修持,提出了“剎那定”的說法,對照傳統原始經典的禪修體驗,只是更顯得“像法”之亂象難以盡述其中之混亂。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0, 15:40

peacecila 寫:
2024-07-14, 20:20

南傳如今將佛法禪修分為“止禪”與“觀禪”,一些以“觀禪”為主的支持者為了引證“觀禪”也有定力的修持,提出了“剎那定”的說法,對照傳統原始經典的禪修體驗,只是更顯得“像法”之亂象難以盡述其中之混亂。
對我來說,剎那定是實際有效明顯看到進步的

大多數的禪修方式已經被梵天神式的禪修滲透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0, 17:10

天地良心 寫:
2024-06-24, 12:06
我所知道的老外,禪修都是練 mindfulness, 而不是練 concentration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老外懂得比較多

我們有大量中文經書可以閱讀, 老外並沒有
所以老外絕不可能懂得比較多
你是不是台灣佛教網路論壇那邊的「大開眼界」?

專注一處,不是你的新發明

道教和一貫道也專注在靈光團

頭像
thljcl58
文章: 20
註冊時間: 2012-07-06,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thljcl58 » 2024-07-20, 18:37

"mindfulness"對應的漢語翻譯是“念”、“正念”、或“有念”等,雖不是“定”,即Concentration。
但是,經明確把八正道中“正念”和“正定”看作一個整體,即定的集合(Aggregate of Concentration)。
另外,“正念”導向正定,這在經中有明文記載。
此外,也有另一方式的解釋,就是“四念處”,即正念,導致七覺支。
七覺支就是指七個覺悟的因素,英語翻譯是Seven Factors of Englightement,因爲它會導向完全的覺悟,即阿羅漢果。
而七覺支之一是“定”,這也是另一方式來表達“正念”導致“正定”。
在修習正念之時,能區別各種緣起法及緣起,並需要努力,彼時生起了擇法覺支和精進覺支。
觀緣起及緣起法,體悟無常,彼時貪欲褪去,嗔恨褪去,不爲無常的緣起法如六塵而苦惱,彼時生起喜悅,這就是喜覺支。
由喜而導致身體的平靜,這就是輕安覺支。
由心喜和身體平靜,使心專注,由此帶來定覺支。
由定帶來不苦不樂,這就是捨覺支。
這就是正念導致正定的具體過程,不只是經中的描述,我個人也有親身體驗。
然而,直接修習正念而導致正定,前提是有正見,即能觀緣起及緣起法,並一定程度理解緣起及緣起法。
能夠有這樣的洞察,尤其是在聽聞佛法或閲讀經文後,這意味著他具有較强的智慧根,而這卻不是所有凡夫共有的。
“止”本身不一定是“正定”,但如果正確地理解它的作用,由此減少貪欲和嗔恨,增强智慧根,能幫助“正見”的生起,最終導向“觀”,這就是“正定”。
沒有正念,就沒有正定,取決於具體情況,可藉由“止”幫助正見的生起,繼而修習正念。
有的人沒有藉由“止”,根有所差異故。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peacecila » 2024-07-20, 21:20

小神 寫:
2024-07-20, 15:40
對我來說,剎那定是實際有效明顯看到進步的

大多數的禪修方式已經被梵天神式的禪修滲透
經典並沒有剎那定的說法,你只要提出你修行的成果與體驗符合經典所述既可。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peacecila » 2024-07-20, 21:48

禪定的本質是一種心解脫的過程,在修定的過程中,會觀察到心的繫縛逐漸解開,所以雜阿含710經説:“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這種心的繫縛,常讓人覺得沉重、迷惘,在解脫繫縛的過程中,會看到繫縛是怎麼發生的,這就是所謂的“離無明者慧解脫”。

所以解脫一定是心、慧俱解脫,不會只解脫一種,因為它們有聯動關係,解開繫結的時候就會一起解開。

頭像
thljcl58
文章: 20
註冊時間: 2012-07-06,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thljcl58 » 2024-07-21, 00:11

“離貪欲者心解脫”,這句話可從“束縛”來理解,斷除了束縛,就能得到解脫。
當衆生有貪欲,就會對貪欲的對象,即六塵,有貪欲時就有執著,故六塵也是執著的對象,對彼無法捨棄,而使因緣不斷流轉,使“此有故彼有”,故無法解脫,苦難不止,而生死繼續流轉。
漢語經常用“禪定”這詞,但嚴格意義上,禪是“禪那”的簡稱,“定”在佛法中可指由“止”或“觀”帶來的心的專注,而非佛弟子只知道由“止”帶來的“定”,而不知由“觀”帶來的“止”和“定”,因此不能將“禪那”和“定”混爲一談。
單單是討論“止”,嚴格意義上,只有“四禪”,作爲“色界定”,可被稱作“禪那”,而更進一步的“無色界定”,經中不把它們稱作禪那。
再者,經中提及的“四梵住”,即“慈”、“悲”、“喜”、“捨”,也被視作另一種修“止”的方式,經并未將它們與“四禪”等同。
這些“止”的修習方式并非佛法中獨有,据佛陀本身的自述,在無盡的輪回過程中,他自己就修習過“四梵住”,並由此轉生至色界天,卻無法使痛苦終結。
經中確實有提到獲得最高無色界定的阿羅漢是具足“八解脫”,當中將每一相當的“定”的境界都稱作“解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對阿羅漢才可以這麽說,而凡夫不具備“正見”,卻也可以達到最高的無色界定,而我們不能這麽稱呼他們。
因此,在討論“止”的修習對聖弟子的修行帶來幫助時,都是有特定的前提的,並不是指“止”本身會帶來心的解脫。
另外,一般只會說阿羅漢得到了解脫,而即便是其他果位的聖者,經中從來不説他們得到了解脫 ,而是說他們在將來必定會解脫。

頭像
thljcl58
文章: 20
註冊時間: 2012-07-06,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thljcl58 » 2024-07-21, 00:36

另外,經中有時也將“解脫”一詞表示某種特定的狀態 ,並不是指擺脫生死輪回。
比如,由“慈”的“止”或初禪的“止”或任何其他的“止”,使“嗔恨”和 “五欲”消除,經中把這種修行障礙的暫時消除稱作“解脫”,但不是指擺脫了輪回。
因爲,在這種用法中,顯然修習“慈”梵住,不一定會帶來生死解脫,甚至不需要依靠“正見”。
在處於“慈”梵住中時,由於心被“慈”所填滿,故“嗔恨”之心無法生起,繼而減少修行上的障礙,但是,這種狀態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的,這意味著當人離開了“止”,“嗔恨”之心也因緣而起,而只有三果聖者和阿羅漢才徹底斷除了“嗔恨”結。
即便是暫時使其消退或不生,佛也是有教導弟子這樣修習,因爲這些負面心理狀態,具體來説是“五蓋”,會導致無明有所依靠,阻礙了正見的生起,尤其是當弟子的智慧根相對薄弱,而這種“止”的修習,能夠暫時加强智慧根,因爲減輕了障礙。
反過來說,也有人初次聽聞佛法就得法眼净,生起了正見,成爲了初果聖者,因此具體修習方式是因人而異的。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1, 05:46

peacecila 寫:
2024-07-20, 21:20
經典並沒有剎那定的說法,你只要提出你修行的成果與體驗符合經典所述既可。
.............................................
溫宗堃,(2003)〈純觀乘者所依的定—剎那定或如電三昧〉,第六屆
「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2003 年 12 月,高雄道德院、
文山教育基金會、如實佛學研究室主辨。
.............................................
【巴利註釋文獻裡的乾觀者】
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宗教古典文獻學院博士候選人溫宗堃
§ 2.2. 乾觀者的同義詞
在巴利註釋文獻中,「乾觀者」 另有兩個同義詞,即:「觀乘
者」與「純觀乘者」。
․「觀乘者」:巴利文為 vipassanāyānika ,拆字作
vipassanā-yāna-ika:
...................................
《經集》是南傳佛教巴利文三藏的重要經典,屬於「五部」(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 中的「小部」,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經文彚編

《經集》的 Māgandiyasutta 裡的偈頌說到:「離想者無繫縛,
慧解脫者無痴。執取想與見的人,衝突而行於世間。」125同屬《小
部》的《義釋》也記有此偈頌

74 正觀雜誌第三十三期/二 ΟΟ 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離想者」與「慧解脫者」這兩種人的修行方法時說到:
「『修習以奢摩他為先的聖道者』:令先行的奢摩他先行後,
修習內觀與聖道。意思是,先令定生起,後令內觀與聖道生
起。…
『修習以內觀為先的聖道者』令先行的內觀先行後,修習
聖道。意思是,先令內觀生起,之後修習與聖道相應的定


再者,凡僅立住於剎那定之後便確立內觀而證得最上道
者,因為在最初乃至整個過程中,於內觀裡未結合定所生的
禪支,所以他們的觀是乾燥的。因此,他們名為『乾觀者』。」

小神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7-21, 07:22

peacecila 寫:
2024-07-14, 20:20
南傳如今將佛法禪修分為“止禪”與“觀禪”,一些以“觀禪”為主的支持者為了引證“觀禪”也有定力的修持,提出了“剎那定”的說法,對照傳統原始經典的禪修體驗,只是更顯得“像法”之亂象難以盡述其中之混亂。
這句話細究會讓聽者有一種是否全盤否定剎那定的想法,也許是我的誤會

早在2005年巴利文典籍研究學者溫宗堃,就寫了一篇研究緬甸修行方式偏乾觀者的專文
但是並不是這些緬甸修行人率先提出"剎那定"的說法(參考上樓溫博士另一篇專文)

就我2018年開始認識泰國南傳佛教的教法,他們並不是獨尊、專修剎那定而放棄固定練習的奢摩它
而且導師還有能力看的出來弟子的心是否因為修觀太多而導致內心乾燥沒有力量
(也可印證巴利文典籍所形容的觀行者的弊病)

另外一個例子,法護尊者說:
「他的觀沒有奢摩他修行的潤滑,所以是乾燥的、粗糙的或
不滑順的,因此他是乾觀者。」(《長部古疏》)27)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