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AlbertH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24-02-26, 09:26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AlbertH » 2024-03-18, 16:44

依律,
T142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5】
有諸比丘短小,欲於架上取衣、舉衣不及。佛言:「聽繫念在前,立繩床髀上取之。」

印度當時有繩床,以木框架,上面編繩可坐可臥,但因為品質不一,常有繩斷床翻之事,所以佛說比丘站在繩床上時,要站在床腳上,『繫念在前』來拿架子上的衣服或是放衣服。

因此『繫念在前』就是要引導心念,放置在你的前方。利用你的五官,眼睛注意前方、耳朵聽一下附近是不是有人來了,要加強保持平衡,不可過度伸展,要是快跌下來了就要張開雙臂、腿稍蹲來降低重心;耳朵要是聽到旁邊有聲音就要小心是不是有人來了會撞到你,身體也要先蹲低一點,以免別人撞到了後自己摔下來。所以『繫念在前』的結論也就很明顯了,不會是集中口鼻或是我曾說的繫念在面上,而是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感知官能,想辦法引導到前方去,並做一些『檢查調整』,看看是不是有些外在因素會影響去達到目標的。

至於閉上眼睛時的繫念在前,諸位可能就要再想想如何落實引導意念到前方去的方法。

以上與法友們分享。

AlbertH 寫:
2024-02-27, 14:05
針對『繫念面前』、『入出息』後學提供一點意見供參考,
透過莊春江居士的網站,查詢『面前』二字的用法,如果要表示在一個人的面前(例如在世尊面前頂禮,在世尊面前聽法等等),用的字是santike, 例如 世尊santike, 舍利佛santike.
例如: 雜阿含第57經 1)…世尊的面前長久[前]聽聞
100th 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
110th 世尊的面前告知姓名後,在一旁坐下
所以, 如果把繫念面前的中的『面前』,解釋成禪座者面前的位置(舉例我們一般知道的面前,也就幾公尺內,不會太遠),那巴利文似乎表示成 禪坐者 santike 這樣就更為精確,但後學沒有查到這樣的用法(或許只是查詢技術差,查不到)
I. 在前=前方
我在四部漢譯阿含經中查『繫念在前』,這四個字出現的次數遠高於『繫念面前』,前方通常都配上『端身正坐』四字,或者是『結跏趺座』,如果發生的時點是在夜晚,世尊有可能還以衣物覆頭。因此,很明顯是把念就放在『前面』。至於是多前面,前面是一個空間概念,一般語意就是以人的眼睛『視線』方向當方向,例如地面上有朵小花,我蹲下來看向小花,可以說『我的前面有朵小花』。如果是打坐的時候,閉上眼睛,視線方向可能就不明顯,那前面應該就是人的前面一個的範圍,可以近也可以遠。由於遠近查無精確定義,本人不知道如何『具體』的操作把念繫在這個『沒什麼東西』的前方,但猜測不太是像四無量心修習方法中,把慈心拓展到前方無限遠的這種前方。

參考討論區『日月』法友的習法心得,其中有說明『根律儀』(『善守六根』)和『繫念面前』的關係,或許這『繫念在前』所只的前方就是臉部(眼睛、耳、鼻、口、皮膚)這些感知器官的前方,注意這些根門,不要被『前方』外界的環境給干擾了。曾老師說過『繫念面前』是為了擴展覺觀的範圍到『一切身』(全身),這部份和南傳尊者阿姜李在『念住呼吸』(坦尼沙羅尊者英譯)一書中提到要想辦法擴大『覺知的範圍』,不要只是在『一小部份』覺知的概念相同,這部份可能要請曾老師或受過曾老師教授過的法友指導。畢竟這和實証有關,個人修行不到位,不敢亂說。

II. 在前=面上
FB上Bhante Sabai Ha提過把注意力放在面上(就臉上), 以避免一些禪修的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 ... &width=500"

III. 其它的看法如朱倍賢教授的『頭到胸腹前面』的空間,這些資料,曾老師都已經完整的收錄在討論區中了。

又,有關於入出息的方法,看過論壇中諸法友的經驗及曾老師一些『引導』型的文章,我自己找過一些呼吸訓練方面的資料,大多數支持『吸短呼長』,然後網路上某訓練方法建議是用『吸吸吸吐吐吐吐吐吐』來操作(每個字同等時間長度),因此吸和吐的時間比是1:2。又因為人體最大肺活量是固定的,所以如果『吸吸吸』要等於『吐吐吐吐吐吐』的總空氣量,吐氣時的空氣流量一定是較為『緩慢』『輕柔』『單位時間的氣流量小』的。個人實驗的結果是想要控制吐氣的時長比較難,有時吐吐吐還沒到第4個吐,氣就被出完了,省下那兩個吐,只能止息,這樣子的結果是不太舒服,操做久了,臉會麻麻的。因此先別管吸氣,好好的練吐氣的控制,然後吐氣比較輕鬆了,再把吸氣配上去,似乎是個比較簡單的操作方法。
再來這個吸吐的時長比也只是網路上看來的,請諸法友再行分享,或請曾老師再行指導。
依下方科學性期刊的資料,一般的成年男子一分鐘呼吸12次,每次交換氣體500毫升,入息時,氧含量是21%,出息時,氧含量尚有16%, 二氧化碳只有5%。然後人體會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時,二氧化碳是接近20%, 這意謂著,如果固定入息的長度,而延長出息時間變兩倍,是很安全的,但前提是吸入時就要有足夠深度,不是隨便吸。所以吸氣也是要訓練的。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672270/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VPHC » 2024-03-21, 13:24

天地良心 寫:
2024-03-01, 10:40
佛經只教 "專注於呼吸", 從沒教人在呼吸耍花招, 譬如長呼吸 短呼吸... 諸如此類
把佛教禪修搞成和練氣功沒兩樣, 這無異於旁門左道
以前我練氣功,也是這樣搞呼吸

佛經教人專注於呼吸,目的是為了訓練「專注力」
有些人對於數出入息 一直做不好, 就無需勉強去數出入息
若有自己的方法能提升「專注力」,也可以拿來用

對於「繫念在前, 繫念面前」我有另一種看法。
以打坐來說,一般人剛坐下時, 閉目視線都能清析聚焦地盯住眼前
但沒多久 此閉目視線開始變模糊 閃爍,沒辦法繼續清析聚焦地盯住眼前

所以我認為「繫念在前」應該是在指:打坐時, 閉目視線清楚聚焦地盯住眼前

這對一般人來說,幾乎是做不到的。(我在網路上確實聽過有人說「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那是因為 這需要長時間練習,並非一蹴可及。
我自己也練了很多年。現在打坐時閉目視線已能清楚聚焦地盯住眼前。我認為,這才是佛經所說的「繫念在前.繫念一處」。
對我來說, 光一個「繫念在前」就要練很多年

「繫念在前」到底「前」是在哪個位置?
這很難說,應該自己實際去注意剛坐下時的狀態。
剛坐下時,閉目視線通常都能輕易聚焦在眼前。就是要根據這個最初狀態 去捕抓出這個「眼前」的位置
欣賞您的努力不懈。不過「繫念在前」這個概念曾有人用語義學和經藏文脈的路徑探索過其原意,以上不論哪個結論,都與視線無關。

AlbertH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24-02-26, 09:26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AlbertH » 2024-03-27, 11:16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drlionlin/post ... 6746005209

以下是林兩傳醫師說的。可以給一切身行息做個註解。

"還有就是有關呼吸的部份,呼吸是一門大學問,一點都不比上面所說的動功容易。這裡所說的呼吸,也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自然呼吸
當年我練呼吸的時候,是藉胸式呼吸牽動全身表層的筋膜系統,不同部位肋骨吸氣時就牽動身體不同的部位,這樣子的牽動,包含了兩件事,第一是身體鬆到足以看清楚肋骨跟身體其他部位的微細連動,第二是要能夠控制吸氣時每一根肋骨的動態,需要每一根肋骨有不同的動態,才能牽引不同地方不同深度的筋膜。
所以我在教學生練功的時候,通常告訴他們不可以配合呼吸,因為沒有經過訓練的呼吸,吸氣時肋骨無分別的一起動,這時會干擾身體中軸正在進行的彎仰或旋轉的動作,也就是身體內部的動態會被整排忽然撐起的肋骨鎖住。
至於腹式呼吸,橫膈在動的時候,骨盆腔底部的筋膜系統,是必須跟橫膈呼應一起動的,肛門會跟著升降,腿腳的筋膜也會一起牽動,真正夠鬆,湧泉是會跟著共振的。能夠感受到這些,才有辦法真正藉呼吸調整身體內部深層的筋膜。"

小神
文章: 3
註冊時間: 2024-03-29, 16:21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小神 » 2024-03-29, 16:36

AlbertH 寫:
2024-03-18, 16:44
因此『繫念在前』就是要引導心念,放置在你的前方。利用你的五官,眼睛注意前方、耳朵聽一下附近是不是有人來了,要加強保持平衡,不可過度伸展,要是快跌下來了就要張開雙臂、腿稍蹲來降低重心;耳朵要是聽到旁邊有聲音就要小心是不是有人來了會撞到你,身體也要先蹲低一點,以免別人撞到了後自己摔下來。所以『繫念在前』的結論也就很明顯了,不會是集中口鼻或是我曾說的繫念在面上,而是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感知官能,想辦法引導到前方去,並做一些『檢查調整』,看看是不是有些外在因素會影響去達到目標的。

至於閉上眼睛時的繫念在前,諸位可能就要再想想如何落實引導意念到前方去的方法。

以上與法友們分享。
持不同看法,莫怪
如果以內家心法法來看
並不是引導心念在前方
根據systema總部認證的江申老師所說
是邀請對方上你的腳踏車(我覺得是「意識圈」)
旁邊有甚麼動靜都知道,不是「小心」自己會受傷
而是放鬆應對狀態閃躲甚至用結構偏移都可以
注意力一放在小心,全身就緊張了,而且還看不到緊張已經生起
然後我是從systema武術回頭看自己修習的隆波帕默法脈
發現一般人認為的自己在「覺知」,還是太粗了
拜網路之賜,很多華人講的很玄妙的事情
可以從老外那邊獲得很多

AlbertH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24-02-26, 09:26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AlbertH » 2024-04-02, 17:50

小神 寫:
2024-03-29, 16:36
持不同看法,莫怪
如果以內家心法法來看
並不是引導心念在前方
根據systema總部認證的江申老師所說
是邀請對方上你的腳踏車(我覺得是「意識圈」)
旁邊有甚麼動靜都知道,不是「小心」自己會受傷
而是放鬆應對狀態閃躲甚至用結構偏移都可以
注意力一放在小心,全身就緊張了,而且還看不到緊張已經生起
然後我是從systema武術回頭看自己修習的隆波帕默法脈
發現一般人認為的自己在「覺知」,還是太粗了
拜網路之賜,很多華人講的很玄妙的事情
可以從老外那邊獲得很多
隆波帕默教會我很多寶貴的東西,非常的感謝他。

AlbertH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24-02-26, 09:26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AlbertH » 2024-05-06, 11:11

現在才搞清楚經典或戒律中『繫念面前』有兩種。
一種是生活中的,就是提高注意力去覺知。例如不要掉進水溝了,過馬路要當心,上繩床取高處衣服要注意這種的。
第二種是四念處這種,不是感覺外圍,而是感覺內在身心(色名)的。
至於為何都翻成繫念面前,我也不知道,也不想再追查。
之前把經典當書研究,發表了一些意見,希望不會誤導了別人。抱歉。

cocoro
文章: 4
註冊時間: 2024-05-30, 21:26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cocoro » 2024-05-31, 20:17

首先,要認知到出入息念是世尊教導的諸多禪修方法中的一個,這些禪修方法都有互相幫忙的功用。
再來,要認知到出入息念經文本身是這個禪修法的總綱而在這之下任何能夠幫助你的修習出入息念的方便法門善法都是好的。

先談談「繫念於前」

人一般的活動中注意力是分散的(需要注意方方面面,同時需要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這些注意力都在幕後默默的工作),而準備開始打坐前要將注意力集中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收攝"。又或者比較常見的說法:專注當下

打個比方:觀察一個人在認真思考一件事情時,很常見到的樣子是兩眼凝視某個方向,但他的注意力並非前方而是在他思考的事情上。
又比如:當我們要深呼吸放鬆時,如果仔細體會在深呼吸這個動作前,其實會有注意力專注起來的行為。

而繫念於前。就是提醒你把注意力收攝之後備用。

再來是「俱念出入息」
每個人的理解力(或者說根性)不同,所以在切入出入息念前切入的方式都會有所差別

一個記載在相應部出入息相應sn54.6 阿梨瑟吒經中就有一個

世尊:「阿梨瑟吒!那麼,如怎樣你修習入出息念的呢?」
阿梨瑟吒:「大德!在過去諸欲上,欲的意欲被我捨斷;在未來諸欲上,欲的意欲被我驅離;在自身內外諸法上,有對想被我排除,那個我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大德!我這樣修習入出息念。」
世尊:「阿梨瑟吒!我說:『這是入出息念,這非不是。』阿梨瑟吒!然而,有關入出息念以細說被圓滿,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將說。」

經文中阿梨瑟吒捨斷對過去與未來意欲的方法也是一種專注於前專注於當下呼氣與吸氣的方法。只是阿梨瑟吒認為的出入息念在世尊宣說的出入息念裡只是開頭準備階段而已。(世尊沒說阿梨瑟吒的做法錯的)

所以常見的方法如:數息法、隨息法、集中在人中、上嘴唇之類,或者感受呼吸的冷熱、感受呼與吸或吸與呼之間的間隔,先長後短或先短後長......等等的方便法門,重點都是要將注意力收攝到呼與吸之上,才能接續之後的練習。這些法門沒有對錯只有對不同人來說效果各異罷了。

不要過於執著這個準備階段步驟一定照怎樣的順序,
因為這些方便法們有沒有效在你進入下個環節就可以得到驗證:

學習:『經驗一切身地,我將吸氣。』學習:『經驗一切身地,我將呼氣。』
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吸氣。』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呼氣。』
學習:『經驗喜地,我將吸氣。』學習:『經驗喜地,我將呼氣。』
學習:『經驗樂地,我將吸氣。』學習:『經驗樂地,我將呼氣。』

當你實際禪修怎樣都沒辦法經驗到喜與樂,無法體驗如法所宣說的感覺,何不試著嘗試其他先進們教的方法。

再來說說上面提到的四句:
雜阿含814經相應部SN54.8中提到修習安般那念可成就初禪,但內文卻是學習初禪時內容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如果比丘也希望:『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這個入出息念之定就應該被好好作意。"

從經文的前後脈絡來推敲,達到安般那念中提到的喜樂境界其實跟初禪達到的境界是一樣也是共通的。

經文也說學安般那念可使四念處圓滿,
而中部81經中,將安般那念(上面提到的四句內容)、初禪、不淨觀、光明想...等等技巧,通通歸納為身念處修行,
所以如果安般念卡住或者不理解內文何意,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法門圓滿身念處的修行。

---------
簡單說一下安般那身念處部分我自己的實修內容:

"建立面前的念後,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當吸氣長時,知道:『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知道:『我呼氣長。』或當吸氣短時,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知道:『我呼氣短。』"

盤腿入座,注意力收攝後,觀察呼與吸。(並非特定一點,也不是鼻子到胸腔在到腹部過程)而是知道當下是吸氣還是呼氣。
而經文中的長短,是比較出來的。如果以你的常態呼吸為基準,當你緊張時呼吸自然會短而急促,放鬆時自然會長而緩慢。重點要放在你清楚知道當下你在吸氣還是呼氣,是長還是短。只有當你時刻知道當下的狀態才能適時的調整。
(我使用的是隨息法,所以無論是主動呼吸還是自然呼吸都能隨息)

"學習:『經驗一切身地,我將吸氣。』學習:『經驗一切身地,我將呼氣。』"
"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吸氣。』學習:『使身行寧靜地,我將呼氣。』"

"經驗一切身""使身體寧靜"有一個練習法可以同時練習兩個項目,就是透過部分放鬆。
方法很簡單:把身體分成好幾的部分,比如頭皮眉毛眼睛臉頰...脖子、右肩右上臂右關節右下臂右手腕右手手指...以此類推,直到全身都隨著呼與吸放鬆一遍。(你也可以google搜尋"美軍睡眠法")

不過你在放鬆時要把放鬆的分一個一個加進來,目標是能體驗全身在呼與吸的過程持續放鬆。吸氣時感受能量舒適遍滿,吐氣時平靜且放鬆。(可參考經文中澡豆製作肥皂的譬喻,上面有提到初禪與安般念的關係),

到這階段之後我花一段時間練習,連日常較為靜態的活動時都會做,不用懷疑這個呼吸練習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練習的。直到有一次在練習呼吸放鬆時接近橫膈膜的地方出現感覺,吸氣或呼氣都會刺激到它。只要受刺激就會想笑出來。
然後在某次禪定打坐時,那種感覺隨著練習越來越強烈後就開始大笑甚至笑到流淚,這時我才意識到不是因為橫膈膜受到刺激才笑出來,而是因為身體放鬆且舒服到太過開心而笑出來。就像你看到或聽到一件好笑的事情,身體會因為大腦傳來開心的信號做出相對應的行為。
那次打坐被大笑打斷後,我那天從早上到傍晚什幾乎什麼事情都沒做只有稍微走動或坐下休息,其餘時間都沉浸在愉悅且平靜的感覺中。

至於身行寧靜在這個階段幾乎是水到渠成,當你能夠經驗一切身並且放鬆時身行自然會慢慢的寧靜下來,全身會從一個整體慢慢的消失,漸漸的被喜樂的感受取代(喜樂遍滿全身)。此時喜的感受就是你的身體。

至此,從前面兩階段的練習直接引入後面兩段的練習
學習:『經驗喜地,我將吸氣。』學習:『經驗喜地,我將呼氣。』
學習:『經驗樂地,我將吸氣。』學習:『經驗樂地,我將呼氣。』

喜跟樂是兩種能兩不同的感受,喜的感受較為高且不連續,樂的能量較為平靜但是持久。

喜跟樂在這個階段是並存的,但是在初期練習時即使你理解這個道理,也會因為喜的干擾無法感受到樂。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會開始逐漸適應喜所帶來的衝擊,然後以更高的平靜感去對待喜的感受,這時樂的好處就會開始浮現,當你開始能夠體驗到樂的能量時,維持在打坐狀態會越來越簡單。這部分我沒有相對的練習法,就是不斷進入喜的狀態然後經驗它,樂的感受就會自然浮現。

以上是我實修經驗,但是我當時主要是修初禪,只是修著修著最後導向初禪的模式卻與安般那念的經文念內容相同,
只能說世尊教的種種法最終都會走到一起。

希望這個個人經驗能對法友們有所幫助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9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文章 peacecila » 2024-06-05, 22:08

cocoro 寫:
2024-05-31, 20:17
以上是我實修經驗,但是我當時主要是修初禪,只是修著修著最後導向初禪的模式卻與安般那念的經文念內容相同,只能說世尊教的種種法最終都會走到一起。
極善,那一段原本就是在講初禪:有覺有觀,離欲生起喜樂。主要的重點還是離欲:出離了欲界--不涉世俗欲望的清淨喜樂才會真實生起。因為一般人很難直接離欲生起喜樂(很難但並不是沒有),才會教導透過呼吸的方式來體驗何謂“離生喜樂”。經書還有教導所謂的戒不悔:透過持戒生定的方式。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