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5-03-10, 20:41
BBCALL 寫:可參照 Malunkyaputta Sutta (SN III.95)
這段話是
然後,摩羅迦舅,那些被看見、被聽到、被意識到、或者是被認知到的,對於覺悟的人來說,這關於被看見的,將有只看見;關於被聽到的,只有聽到;關於被意識到的,只有意識到;關於被認知到的,只有被認知。那麼,你應該怎樣來訓練自己,如何能夠在你只是看見關於被看見,只有聽到關於被聽到,只有意識到關於被意識到,只有認知關於被認知到的,然後,摩羅迦舅,在那整個關連的過程中是無你的。當那些關連過程中沒有你,在那裡沒有你,在這也沒有你,你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邊也不在這兩個之間時,那麼,這,僅僅這樣,這就是苦的終止。
可能寫的不好,請其它法友修正。
這解釋得很好,可參考另外一經:「見只是見,聞只是聞……」。
「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這裏的「量」應該理解為:「到此為止」。「看見就只是看見,不要因此再聯想到其他的事情,而引發其它的欲望。」。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5-03-10, 20:48
就這一經的宗旨來看,重點似乎只在於鍛練「正念」於「見聞覺知」,有點像「頂油砍頭喻」。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5-03-10, 22:23
ysq2836 寫:如雜阿含三一二經: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說偈言
若汝非於彼 彼亦復非此
亦非兩中間 是則為苦邊
請問:上面世尊提到的「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是什麼意思?末學這樣理解。『量』應該有『量度』『尺度』的意思。『見以見為量』就是說『見止於所見到的。而不起分別。不起善惡。美醜等的分別』比如說見到一人。該人是什麼樣就什麼樣。而不生起該人是美是醜等意識。因為一分別。那麼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後面的見。聞。覺。識都是這個意思。但這樣理解卻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對見聞覺識而來的東西不應該去分別?思考?分析?嗎。比如我們聽[聞]正法後不應該去思考。分析嗎?難道是止於所聽[聞]的?好像不對。所以究竟該怎樣理解。
佛陀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階段的指導,其實,這裏的開示對於那些正在修行「正念」的學生來說,並沒有任何的牴觸。
請諸位大德指點。還有後面的偈[若汝非於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又該如何理解?如果把『汝』叫A把『彼』叫B。那麼偈的意思是不是:如果A不是B.那麼B也不是A.也不是兩者中間[亦A亦B.非A非B]。那麼就是苦邊。 不好意思。末學解釋的好像不倫不類。所以如何清晰。正確的來理解。還望諸位不吝賜教
若汝非於彼 彼亦復非此
亦非兩中間 是則為苦邊
對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來說,『你』既不是那可以聽到聲音的耳朵、也那不是那被聽到的聲音,更不是那耳朵接觸聲音時剎那生起的「耳識」;……「其它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也作如此的解釋…,這就是「苦的盡頭(苦邊)」。
ps:其實這樣還尚不能完全滅苦,還有更上一層的修行。這裏的開示,只僅於「正念」的修習。
-
ysq2836
- 文章: 73
- 註冊時間: 2004-10-05, 08:00
文章
由 ysq2836 » 2005-03-24, 15:46
多謝諸位法友耐心解釋。末學頂禮
雜阿含是根本經典中的根本。末學遇到疑難。不敢忽略。希望得到指點
雜阿含718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若晨朝時.日中時.日暮時。若欲正受。隨其所欲。多入正受。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簏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如是。比丘。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隨意正受。
請教諸位法友此經說的是舍利弗修七覺分的境界嗎?經中提到: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這意思是不是說。他[舍利弗]對於七覺分不努力[不勤]也能得到? 後面把七覺分比做衣服。說他[舍利弗]可以像穿衣服一樣想穿哪件就穿哪件[對七覺分就是想起哪一支就起哪一支]。既所謂:隨意正受。是這個意思嗎?
雜阿含719經:尊者阿提目多晡時從禪覺。詣尊者優波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復問。雲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不害睡眠。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末學看這經不太明白。說修七覺分有兩結果:苦住正受與樂住正受。末學想這兩種雖然苦樂不同。但都是正受。不違正道。但看後面的。比丘修覺分時兩種作意[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和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導致苦樂兩結果。這前一種作意好像不屬於正道。那修覺分的比丘為什麼要那樣作意呢?這裡提到比丘修覺分時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和不勤方便。而得平等。這前[精進方便。不得平等]的意思是不是說這樣作意的比丘[苦住]精進於一種覺分。而精進過度使這一覺分比之其他覺分不得平等?那後面的[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就是說比丘不必過多努力就能七覺分均等發展?
不好意思。打擾諸位。世尊在時。求法與世尊。世尊不在。求法與大聲聞。聲聞。阿那含。。。。。。今求法與諸位。頂禮請教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5-03-24, 16:26
ysq2836 寫:請教諸位法友此經說的是舍利弗修七覺分的境界嗎?經中提到: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這意思是不是說。他[舍利弗]對於七覺分不努力[不勤]也能得到? 後面把七覺分比做衣服。說他[舍利弗]可以像穿衣服一樣想穿哪件就穿哪件[對七覺分就是想起哪一支就起哪一支]。既所謂:隨意正受。是這個意思嗎?
... ... ...
末學看這經不太明白。說修七覺分有兩結果:苦住正受與樂住正受。末學想這兩種雖然苦樂不同。但都是正受。不違正道。但看後面的。比丘修覺分時兩種作意[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和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導致苦樂兩結果。這前一種作意好像不屬於正道。那修覺分的比丘為什麼要那樣作意呢?這裡提到比丘修覺分時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和不勤方便。而得平等。這前[精進方便。不得平等]的意思是不是說這樣作意的比丘[苦住]精進於一種覺分。而精進過度使這一覺分比之其他覺分不得平等?那後面的[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就是說比丘不必過多努力就能七覺分均等發展?
修七覺支的正確法要,不過度的放鬆放逸也不過度的緊繃精進,修行是在身心的平衡中求得發展前進,可參考大願法師的解說:
修七覺支的正確法要--隨時對治、隨時相順。使身心能平衡的精進發展,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如此才能自然、安寧的使身心輕輕鬆鬆的修行,培養出能觀察的智慧出來。例如心境低潮、昏沈猶豫時,就適合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不適合修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若掉心浮、掉心猶豫不定時,就適合修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不適合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若是掉心浮、掉心猶豫時,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這是非適時、非正確的方法,是不合法的;若是心境低潮、昏沈猶豫時,修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是非適時、非正確的方法,是不合法的。
一位密集的精進修行者,無論是修四念處、七覺支或其他道品,都必須要清楚的瞭解七覺支隨時對治、隨時相順,互依互緣的適時、適法精進,這樣才能身心平衡的使道業精進發展;如果修行方法不清楚,不瞭解七覺支的修行要領,除非你是偶爾才修一次禪修,或是禪修的時間並不是很長的話,那當然是不會有所感覺的。若是密集禪修者,不知七覺支的修行要領,盲目的修行往往都會使身心變得疲憊不堪,這都是心繃得太緊,而不會運用七覺支的「隨時對治」、「隨時相順」法,因而使心繃得太緊,不知放鬆,所以就變得身心疲憊不堪,最後就產生厭倦感而放棄禪修。禪修要領如果知道,加上對七覺支的「隨時對治」、「隨時相順」之法運用來禪修,就不會使身心變得疲憊不堪,反而在禪修中會越來越輕鬆,感覺悠然自在,因此對禪修會越感興趣。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5-03-24, 16:41
peacecila 寫:若汝非於彼 彼亦復非此
亦非兩中間 是則為苦邊
對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來說,『你』既不是那可以聽到聲音的耳朵、也那不是那被聽到的聲音,更不是那耳朵接觸聲音時剎那生起的「耳識」;……「其它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也作如此的解釋…,這就是「苦的盡頭(苦邊)」。
ps:其實這樣還尚不能完全滅苦,還有更上一層的修行。這裏的開示,只僅於「正念」的修習。
說的好!於「正念」的修習穩定了,更上一層在心意的認知體會上:觀色無常、觀色是苦、觀色非我,觀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觀六入處無常苦非我,觀緣起法無常苦非我,在生活行為上具體實現了八正道,便能遠離愛貪,調伏愛貪,斷除愛貪,正智心善解脫。
-
Honesty
- 文章: 339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Honesty » 2005-03-28, 23:36
ysq2836 寫:末學看這經不太明白。說修七覺分有兩結果:苦住正受與樂住正受。末學想這兩種雖然苦樂不同。但都是正受。不違正道。但看後面的。比丘修覺分時兩種作意[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和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導致苦樂兩結果。這前一種作意好像不屬於正道。那修覺分的比丘為什麼要那樣作意呢?這裡提到比丘修覺分時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和不勤方便。而得平等。這前[精進方便。不得平等]的意思是不是說這樣作意的比丘[苦住]精進於一種覺分。而精進過度使這一覺分比之其他覺分不得平等?那後面的[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就是說比丘不必過多努力就能七覺分均等發展?
這篇經文大意是說七覺分是以一體兩面(苦與樂)的型態令心安住於七覺分正受。而獲得這一體兩面的正受的前提,是要能夠先透過某些前行的方法(前方便),有了前方便才能現起正受,而前方便就是要思維:五蓋覆心的影響,要能思維在被五蓋覆心的情況下,就算你很精進辛勤的去修,還是會導致心意不能與正受平等(相符合),也要思維如果能降服五蓋,那心意就能夠不用很精進辛勤就能輕易現起符合於正受的覺分。
七覺分的實修法義已經屬於蠻深入的修行法義了,覺得很難懂,就不要去想太多了,一些基礎的知見有先培養起就好,例如覺分是指什麼,為什麼七覺分與五蓋常常並論呢?這就是屬於基本的知見,要先弄懂。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
ysq2836
- 文章: 73
- 註冊時間: 2004-10-05, 08:00
文章
由 ysq2836 » 2005-03-30, 16:06
多謝諸位仁者的悉心指導
參考大德的解釋,末學如是理解七覺支:七覺支是聖者所具備的七個特質[特徵],對於一個行者而言。他在修行的過程中,七覺支將會次第或同時自動展開。入聖者擁有全部七個覺分。
為什麼七覺支常與五蓋相提並論?我如是理解:如seasky仁者所寫『隨時對治、隨時相順。使身心能平衡的精進發展』即七覺分是藥。此藥治病[五蓋]。根據修行路上的病情[五蓋的消長]用[起]特定的藥[覺分]—隨時對治、隨時相順。
版主的指點讓我醒悟了一個被忽略的真理:就是行路的原則『一步一步『如宋澤萊先生用過的一個比喻』如溫度計,你不能從七度一下就到九度,他必須經過八度—到九度』佛法的次第不能亂,走完一步走下一步。七覺分是佛法中較高的階段。不是給禪定初學者[無禪定經驗者]的。而很不幸,末學正是這『無禪定經驗者,初學者』。那這個次第如何走呢?據經的解釋。關鍵在於正見,由正見起正志,正語。。。。。。。八正道如是去走。讀經是確定正見的開始。理解經義是確定正見的關鍵。而末學古文功底差[更不懂巴利文],讀起來很多處就難以理解。當年世尊的弟子常隨佛側。在修行的不同階段都可以隨時請教世尊[他們是多麼幸運!!!]。而現世尊已不在,聲聞、阿那含、斯陀含、、、、、、求法與諸位,打擾之處,還望諒解。
即使是理解經文,也應該從基本開始。版主未提醒前。末學真沒細想過何謂覺分的問題。多謝指點。由七覺分末學聯想起南傳的十波羅蜜。是的。一個擁有十條『道德之足[波羅蜜]』的人站的是何等穩。他的步伐是何等有力。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走到終點—究竟苦邊
不好意思。越說越離題了。在此再次感謝諸位仁者。感謝諸位的耐心細緻的解釋。末學受益非淺。
感謝BBCALL qwer Honesty leeyc2 seasky peacecila等諸位大德
-
Honesty
- 文章: 339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Honesty » 2005-03-31, 11:44
ysq2836 寫:多謝諸位仁者的悉心指導
參考大德的解釋,末學如是理解七覺支:七覺支是聖者所具備的七個特質[特徵],對於一個行者而言。他在修行的過程中,七覺支將會次第或同時自動展開。入聖者擁有全部七個覺分。
七覺分不能算是特徵,七覺分有實際上的界線。
其餘看法是沒錯,不過這樣並不算真正了解七覺分是什麼。
法義都是在身心當中的某種現象的展現,覺分亦當如是,沒有當下自覺現起,自然很難弄清楚七覺分是指什麼,當僅只是思維經文,而沒有實際修行時,如何正確的初步認識七覺分呢?其實還是有線索可以追尋的。
ysq2836 寫:為什麼七覺支常與五蓋相提並論?我如是理解:如seasky仁者所寫『隨時對治、隨時相順。使身心能平衡的精進發展』即七覺分是藥。此藥治病[五蓋]。根據修行路上的病情[五蓋的消長]用[起]特定的藥[覺分]—隨時對治、隨時相順。
七覺分不是五蓋的藥,五蓋的藥是正思維與作意,七覺分與五蓋所屬的界限是同樣一種層次的,所以時常將兩者拿來對比說明。
因此要單單透過經文初步的認識七覺分,這時候就應該找尋自己比較熟悉,時常當下現起的現象,來作為思考認識的依據,例如五蓋就很適合,對於五蓋自己一定具有經驗,五蓋也時常在當下的身心中現起,因此當你開始了解五蓋是什麼,七覺分你就會開始有點瞭解,初步的正確知見,也會在你去觀察自身現起的五蓋當中,開始培養起來。
想要單單依靠經文來學習來修行,本來就有很大的限制,雖然不是不可行,但是並不容易,較少人能夠因此成功走入正道,因此最好還是能夠尋找到真正的善知識,然後親近善知識,透過善知識來教導解釋經文來學習,但是如何尋找真正的善知識呢?又是另一個難以釐清的課題,只能說要能夠走入正道真的不容易。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