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導在家人修習四不壞淨嗎?(2)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3-22, 19:59

seasky 寫:如何修四不壞淨:依『智慧』『觀察』『思惟』『忍(認可、接受)』佛法僧戒四種教導(亦即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教導),信心信根信力即在其中滋長漸趨穩固。(『』引號中的項目即是修法)
法和戒會説話麽?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3-22, 21:39

Mahanama 寫:法友對以下這一經有何看法呢?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六四五經)
「五根」與「五力」,另外,雜阿含經中,佛陀討論「隨法行」與「隨信行」裏頭提到的「五法」:「信、精進、念、定、慧」,其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隨著修行的進展而不斷地瞭解深入。至於,這三者在修行上的微細差別,則另須就教於高明,如法友有所研究,也請不吝告知。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3-22, 21:56

可參考「別譯雜阿含經」的譯文:
「復次摩訶男。若信佛語。欣尚翫習。忍樂五法。所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賢聖弟子。不墮三塗。是名堅法。復次賢聖弟子。信受佛語。然有限量。忍樂五法。如上所說。是名賢聖弟子。不墮三塗。是名堅信。摩訶男。我今若說娑羅樹林。能解義味。無有是處。假使解義。我亦記彼得須陀洹。以是義故。麤手釋。我當不記彼釋得須陀洹。所以者何。彼麤手釋。不犯性重。犯於遮戒。臨命終時。悔責所作。以悔責故。戒得完具。得須陀洹。人少有所犯。悔責完具。何故不記彼麤手釋得須陀洹。摩訶男釋。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關於,「酒戒」臨死時才改過來的問題時有人問,「雜阿含經」的語意不明,但「別譯雜阿含經」的說明就比較清晰了,似乎也比較符合最早期時,佛陀提到的「戒律自通之法」。另外,要注意佛陀只是教導在家信徒「如何持戒與戒的內容」但不授戒。佛陀只教戒不授戒,這原則必須弄清楚,對於目前外頭的那些授戒儀式,心裏有個底就行了。

佛陀沒教戒律前,並不表示「戒律」就不存在,只要弟子的善良本性符合導向解脫的要求,而智慧也足夠,那佛陀只要再進一步地教授「定與慧」就行了。瞭解「戒」的本質,但不要被「它」所顯現的外貌給唬弄了,其實「戒」的本質就是「反省」。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3-22, 22:08

peacecila 寫:[其實「戒」的本質就是「反省」。
內心深處的真實「反省」,自然進而顯現於外在的「自律」行為。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03-23, 08:01

peacecila 寫:「五根」與「五力」,另外,雜阿含經中,佛陀討論「隨法行」與「隨信行」裏頭提到的「五法」:「信、精進、念、定、慧」,其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隨著修行的進展而不斷地瞭解深入。至於,這三者在修行上的微細差別,則另須就教於高明,如法友有所研究,也請不吝告知。
五根、五力之施設是與八正道相呼應的,其中的『信』指的就是四不壞淨(初果);唯有證得初果者(正見),才可言精進(正精進)、不放逸(參看雜阿含八五五經)。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3-23, 22:30

請問您這裏所說的「精進」是指「五根」與「五力」的「精進法」、「精進根」與「精進力」嗎?

您指的「八五五經」,如依「正方便」的內涵,仔細推敲的話,的確是在詮釋「正方便」沒錯。但八正道的「正方便(或譯正精進)」與「五根」、「五力」中的「精進根」、「精進力」,其內涵並不一樣。請法友們仔細辨別,譯語一樣時,有時並不代表內容一樣。如未加深究,日久不免積非成是。

「五根」與「五力」中的「精進根」與「精進力」,都是指「四正斷」:
(六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六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禪。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至於何謂「四正斷」:

(八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   隨護與修習
  如此四正斷   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八五)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upasaka 寫:
菩提尊者英譯《SN》時,在不同經文用了三個不同的英譯:
1.four factors for stream-entry
2.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ry
3.four factors (things)of stream-enterer
它們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但來自兩個巴利文。請仔細推敲區分它們。
《SN》的1及 2都是預流支。
《SN》的1及 2都是預流支,對應到雜阿含經,應該就是以下這兩篇經文:

(一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須陀洹分。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須陀洹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至於,「念佛、法、僧」,應用上很廣泛,但並沒有分證初果前與證初果後,才可以使用。只是單純想「憶念」時可用,遇恐佈想退恐佈也可用,證禪定也用,心緒煩亂想潔淨心意時也用,幾乎可說不論是生活與修行完全沒有應用上的限制。可觀、可玩、可深思,無怪乎會被稱為「三寶」。「三寶」也不像一般人所認為完全偏於「信」,瞭解它的內容,應用的時候會更為得心應手。思惟佛法時,很難不連想其他二寶;反過來也是如此。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03-23, 23:28

peacecila 寫:請問您這裏所說的「精進」是指「五根」與「五力」的「精進法」、「精進根」與「精進力」嗎?

您指的「八五五經」,如依「正方便」的內涵,仔細推敲的話,的確是在詮釋「正方便」沒錯。但八正道的「正方便(或譯正精進)」與「五根」、「五力」中的「精進根」、「精進力」,其內涵並不一樣。請法友們仔細辨別,譯語一樣時,有時並不代表內容一樣。如未加深究,日久不免積非成是。「五根」與「五力」中的「精進根」與「精進力」,都是指「四正斷」。
五根、五力之施設與八正道相呼應,並不是指它們相同。基本上,八正道的內涵較細緻,而且各支尚有世出世之分別,但五根、五力則無如是施設。
peacecila 寫:至於,「念佛、法、僧」,應用上很廣泛,但並沒有分證初果前與證初果後,才可以使用。只是單純想「憶念」時可用,遇恐佈想退恐佈也可用,證禪定也用,心緒煩亂想潔淨心意時也用,幾乎可說不論是生活與修行完全沒有應用上的限制。可觀、可玩、可深思,無怪乎會被稱為「三寶」。「三寶」也不像一般人所認為完全偏於「信」,瞭解它的內容,應用的時候會更為得心應手。思惟佛法時,很難不連想其他二寶;反過來也是如此。
對感性較強的人而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能增長信樂,當然很好,但要注意不可誤會它們的性質,也不應誇大其效用。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03-24, 00:19

peacecila 寫:《SN》的1及 2都是預流支,對應到雜阿含經,應該就是以下這兩篇經文:
(一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須陀洹分。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須陀洹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請注意並思惟『須陀洹道分』與『須陀洹分』的區別。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3-24, 17:29

Mahanama 寫:五根、五力之施設與八正道相呼應,並不是指它們相同。基本上,八正道的內涵較細緻,而且各支尚有世出世之分別,但五根、五力則無如是施設。
事實上,五根、五力只有達成初果聖者以上才算具足完備,五根、五力具足完備了便有足夠的能力離苦斷苦滅苦。未達成初果前所修的五根、五力並不具足,但也算是在修了。
Mahanama 寫:對感性較強的人而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能增長信樂,當然很好,但要注意不可誤會它們的性質,也不應誇大其效用。
佛陀的追隨者,感性較強的人也好,理性較強的人也好,一樣都得照著所聽聞的教導,以智慧(或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正確地瞭解所聽聞的教導來建立不退轉的信念與道行。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