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你說你沒有說四預流支是錯的,但是有四預流支才有預流果(初果),經典上就是這麼說的。你說證初果不需要四預流支的法隨法行,那這兩種說法至少會有一種是錯的,你認為你對,那不就等於經典是錯的?
那你一面說經典錯,然後又一面說你沒說經典有錯,那你知道你自己在說什麼嗎?
無明先斷嗎?
版主!其實阿,有不少話語,吾根本未說、也無隱含之意,而是您解讀吾文以後,以您之話硬套到吾身來(如同您前一帖所說),只是,吾一直不想隨之而轉而抗辯,來浪費時間!「Dogbert」版主云:
雖然你說你沒有說四預流支是錯的,但是有四預流支才有預流果(初果),經典上就是這麼說的。你說證初果不需要四預流支的法隨法行,那這兩種說法至少會有一種是錯的,你認為你對,那不就等於經典是錯的?
那你一面說經典錯,然後又一面說你沒說經典有錯,那你知道你自己在說什麼嗎?
版主!吾再次強調:初果乃屬「知見」層面之成就(也就是:初果是正見階段的成就),於「聞、思」成就時,即能成辦!若您覺得:初果須「八支聖道」俱足,那亦無妨!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既然你不肯拿出經典依據,那只好我來做了。wonderful 寫:初果乃屬「知見」層面之成就(也就是:初果是正見階段的成就),於「聞、思」成就時,即能成辦!若您覺得:初果須「八支聖道」俱足,那亦無妨!
雜阿含經(490)...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三結耶?」
[0127b24]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經典說斷三結(身見、戒禁取、疑),也就是證初果,需要多修習八正道,跟你說的只需正見不同。
雜阿含經(843)...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經典說入流(證初果)的要素是四預流支,即親近善男子(親近善士)、聽正法(聽聞正法)、內正思惟(如理作意)、法次法向(法隨法行),跟你說的只需要聽聞正法、內正思維不同。
而且所謂「流」,就是八正道,你要入流,不學八正道能入流嗎?
我們既然要在這討論佛法,經典是很重要的依據,主題都蓋了快20層樓了,怎麼還看不見你的說法有什麼經典依據?我看你先解釋一下經典衝突好了。
●雜阿含經(二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
爾時,
佛告諸比丘:
「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
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
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
?然彼比丘知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
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
所以者何?善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請教法友!
─您所說的「知、見」,同於此?還是‧異於此?
─「初果」中所斷的「三結」,包不包含在「一切結縛」之中?
─就像此經所說「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法友所說的《 「初果」乃屬「知見」層面之成就(也就是:初果是正見階段的成就),於「聞、思」成就時,即能成辦! 》,是不是適用此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
爾時,
佛告諸比丘:
「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
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
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
?然彼比丘知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
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
所以者何?善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請教法友!
─您所說的「知、見」,同於此?還是‧異於此?
─「初果」中所斷的「三結」,包不包含在「一切結縛」之中?
─就像此經所說「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法友所說的《 「初果」乃屬「知見」層面之成就(也就是:初果是正見階段的成就),於「聞、思」成就時,即能成辦! 》,是不是適用此處!?
freshman 寫: 除開我前面的帖子外,據個人初淺的觀察,體証緣起 = 斷無明 = 證入初果.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從雜阿含256經來說,如實知五受陰無常,苦,無我叫"明",最多只能算破"我見":比丘!知、見眼是無常者,得舍棄邪見。知、見色是無常者,得舍棄邪見----《六處相應》
然後可能升起正見,證初果: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誌.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七四九)(七五○)
也可能暫時不能升起正見,證初果(斷戒禁取和疑).
freshman 寫:其次,什麼是如實了知「緣起」的標準?
我認為就是看他有沒有悟出一套能夠經得起原始經典檢驗的禪法?或者是徹底地知道一個禪法如何的符合原始經典也行。同時,這個禪法要能夠展開三十七道品,還要能夠說明四禪那及神通。
而不是能不能寫出大篇的文章談人生觀,世界觀,緣起觀。
答案不是很清楚嗎?
我以上的貼子不嚴謹----因為是按照當時寫貼子的當下對於法的體會而寫,沒有從全盤出發----會引起誤會。現在試作補充:
“無明”的對立面就是“明”。狹義來說,根據南傳《阿比達摩》,“明”從“見清靜”開始----名色分別智暫斷“有身見”,緣攝受智暫斷三世的疑(我個人認為是斷“和身見有關的”疑)。
緣攝受智就是現在很多人說的體征緣起。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我看來,體征緣起有兩種,都有經典的根據。一種就是上面所說的緣攝受智,看【雜阿含經】第287經: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這是世尊未見道時的體征緣起。
接下來,在此世,世尊見道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看到了嗎?為何世尊以前沒有見道而此世見道了?
對比一下就會發現,以前,他只是看到了識緣名色,明色緣識。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而此世,世尊看到了“無明和行”。所以見道了。
所以,我才會說,體征緣起的人,可能見道,也可能沒有見道。關鍵就在這裏,而我個人的標準就是必須要見到“無明和行”才算真正的體征緣起。
不過要知道,確實有一種人體征了緣起,不過,他們沒有見到“無明”,所以,只能是“小須陀恒”----還沒有見道,也即是說,沒有見四諦。
我們來做個比較看看:─
( 懇請 諸位版主們‧不要刪除經文內容!因為,內容相互之間,可當場做比對!不必再去翻經文,大家省時間。)
相應部12-65經‧可以說是雜阿含經285、287及288經的綜合版!
茲分述如下:
●相應部12-65經:
12─65 城邑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曾作此念:「此世間實陷於苦惱,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將再生。然卻不知此老死苦之出離。實則
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離耶?」
諸比丘!然則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緣何有老死耶?」
諸比丘!爾時,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緣生而有老死。」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愛……有受
……有觸……有六處?……有名色耶?緣何而有名色耶?」
諸比丘!依正思惟,於我而生慧悟得:「有識故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識?緣何有識耶?」
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識,緣名色而有識。」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此識由此以還,無超進名色,於此限度,生而亦老,衰
而至死將再生。即緣此名色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諸比丘!『是集、是集』。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
光。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老死,因何之滅而有老死之滅耶?』
諸比丘!爾時,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生故無老死,因生之滅而有老
死之滅。』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生……無有……無取……無愛……無受
……無觸……無六處……無名色,因何之滅而有名色之滅耶?』
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識故無名色,因識之滅、而
有名色之滅。』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識,因何之滅,而有識之滅耶?』
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名色故無識,因名色之滅,
而有識之滅。』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達菩提。即:由名色之滅,而有識滅。
由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由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由六處之滅,而有觸滅。……』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諸比丘!『是滅、是滅』,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
光。
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蘭若林,發現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彼則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
諸比丘!爾時,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報曰:『尊者,當知我徘徊阿蘭若林,
發見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尊者!宜於其城予修築。』
諸比丘!爾時,王或王之大臣,修築其城邑,其城邑後來繁榮,眾人熾盛,
增上發展。
諸比丘!同此,我發見過去正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
諸比丘!過去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徑者何耶?即此八支聖道。即:正見……
正定。
諸比丘!此乃過去正等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
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則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滅老死之道跡。
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愛……知受……知觸……知六處……知名色……知識……
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比丘!如是梵行繁榮、增
廣,示知眾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說示。」
...................................................................................................................................................................
●雜阿含經 (二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
『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我作是念:
『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思惟:
『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又作是念:
『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取味著、顧念、愛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復作是念:
『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故老、病、死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無生則無老、病、死,生滅故,則老、病、死滅。
「復作是念:
『何法無故無生?何法滅故生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又復思惟:
『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又作是念:
『何法無故取無?何法滅故取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所取法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彼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
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雜阿含經 (二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
『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
『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
我今隨去。』
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
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
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
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
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
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雜阿含經 (二八八)
.............................................................................................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
「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識緣名色生,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
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
※個人意見:
─
1、從相關的相應部及雜阿含經看來,只能說是「不同部派之間,傳承的差異而已!」
2、此處,相應部12-65經,沒有提到「宿命」!只說「昔」字。而,雜阿含經287經,有提「宿命」!
─從全經文的脈絡看來,世尊‧應在述說其在尼連禪河側,成就「正覺」的前後過程而已!而並非是指「前世」、「今生」。
3、相應部只有12-65經‧直接說出「識」與「名色」之互緣,而雜阿含經只有288經‧直接說出「識」與「名色」之互緣。
4、說明─【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者,大部分的相應部經與雜阿含經‧皆為一致!
5、到底是
【 「名色」緣「識」生,「識」緣「名色」生 】呢?→(「識」與「名色」,有互緣!)
還是,
【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呢?→(「識」與「名色」,沒有互緣!)
6、聖典上,有關『緣起法』的論述,在相關的緣起支數目上,水野弘元教授統計經文中:有二支、三支、四支、五支者,八支、九支、十支者,以及十一支、十二支者。但是,一般是以十二支緣起為後世緣起說的代表。(參考水野弘元教授著 ─佛教教理研究第44頁),而印順長老認為,其中以五支、十支、十二支緣起為最主要,十二支緣起為最完整之作。有從「愛支」切入(雜阿含283、285經),有從「識支」談起(雜阿含284經),而雜阿含287經,則是最完整的十二支緣起。從「愛支」切入的雜阿含283、285經,沒有「無明」支、「行」支,您能說它沒有「體證緣起」嗎?您能說它只是「小須陀洹」嗎?應該不能!
7、因為,不同部派之間,傳承的差異所致!經文片段,雜亂無章!個人‧是不認同解悟兄的說法。
8、另外‧相應部12-23經,是解悟兄所創「解悟禪法」內提的經文依據,也是,前所未聞的「緣起法」。
茲Po文於下,大家討論看看!
◎相應部12-23經:
─
緣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
世尊曰:「諸比丘!我依知、見說漏之滅盡,非不知、不見而說。
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見為漏之滅盡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
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
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為漏之滅盡。
諸比丘!滅盡之時,我說於滅之智為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滅智之緣耶?當謂『是解脫。』諸比丘!我說解脫是有緣而非無
緣。
諸比丘!何為解脫之緣耶?當謂『是離貪。』諸比丘!我說離貪是有緣而非無
緣。
諸比丘!何為離貪之緣耶?當謂『是厭離。』諸比丘!我說厭離是有緣而非無
緣。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諸比丘!我說如實知見是有
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
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三摩地之緣耶?當謂『是樂。』諸比丘!我說樂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樂之緣耶?當謂『是輕安。』諸比丘!我說經安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經安之緣耶?當謂『是喜。』諸比丘!我說喜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喜之緣耶?當謂『是悅。』諸比丘!我說悅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悅之緣耶?當謂『是信。』諸比丘!我說信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信之緣耶?當謂『是苦。』諸比丘!我說苦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苦之緣耶?當謂『是生。』諸比丘!我說生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生之緣耶?當謂『是有。』諸比丘!我說有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有之緣耶?當謂『是取。』諸比丘!我說取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取之緣耶?當謂『是愛。』諸比丘!我說愛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愛之緣耶?當謂『是受。』……當謂『是觸』……當謂『是六處。』……當謂『是名。』……當謂『是識。』……當謂『是行。』
諸比丘!我說行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行之緣耶?當謂:『是無明。』
諸比丘!如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 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苦,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緣悅而有喜,緣喜而有輕安,緣輕安而有樂,緣樂而有三摩地,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於滅有智。
諸比丘!譬如天降雨於山頂,落大粒時,其水轉向低處、充滿山側之洞穴、 罅、隙、壑,充滿山側之洞穴、罅、隙、壑,更充滿小池,充滿小池更充滿大池,充滿大池更充滿小河,充滿小河更充滿大河,充滿大河,繼而充之於海,大海。
諸比丘!同於此者,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 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苦,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緣悅而有喜,緣喜而有輕安,緣輕安而有樂,緣樂而有三摩地,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而有滅智。」
..............................................................................................................................................................................................................
─為何「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
─為何「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而有滅智。」!? ( 從無明開始緣起,最後,可以緣到解脫!得滅智。 )
─為何不需「緣無明滅而有行滅,緣行滅而有識滅,緣識滅而有名色滅,緣名色滅而有六處滅,緣六處滅而有觸滅,緣觸滅而有受滅,緣受滅而有愛滅,緣愛滅而有取滅,緣取滅而有有滅,緣有滅而有生滅,緣生滅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懇請 諸位版主們‧不要刪除經文內容!因為,內容相互之間,可當場做比對!不必再去翻經文,大家省時間。)
相應部12-65經‧可以說是雜阿含經285、287及288經的綜合版!
茲分述如下:
●相應部12-65經:
12─65 城邑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曾作此念:「此世間實陷於苦惱,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將再生。然卻不知此老死苦之出離。實則
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離耶?」
諸比丘!然則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緣何有老死耶?」
諸比丘!爾時,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緣生而有老死。」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愛……有受
……有觸……有六處?……有名色耶?緣何而有名色耶?」
諸比丘!依正思惟,於我而生慧悟得:「有識故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識?緣何有識耶?」
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識,緣名色而有識。」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此識由此以還,無超進名色,於此限度,生而亦老,衰
而至死將再生。即緣此名色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諸比丘!『是集、是集』。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
光。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老死,因何之滅而有老死之滅耶?』
諸比丘!爾時,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生故無老死,因生之滅而有老
死之滅。』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生……無有……無取……無愛……無受
……無觸……無六處……無名色,因何之滅而有名色之滅耶?』
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識故無名色,因識之滅、而
有名色之滅。』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識,因何之滅,而有識之滅耶?』
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名色故無識,因名色之滅,
而有識之滅。』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達菩提。即:由名色之滅,而有識滅。
由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由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由六處之滅,而有觸滅。……』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諸比丘!『是滅、是滅』,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
光。
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蘭若林,發現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彼則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
諸比丘!爾時,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報曰:『尊者,當知我徘徊阿蘭若林,
發見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尊者!宜於其城予修築。』
諸比丘!爾時,王或王之大臣,修築其城邑,其城邑後來繁榮,眾人熾盛,
增上發展。
諸比丘!同此,我發見過去正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
諸比丘!過去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徑者何耶?即此八支聖道。即:正見……
正定。
諸比丘!此乃過去正等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
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則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滅老死之道跡。
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愛……知受……知觸……知六處……知名色……知識……
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比丘!如是梵行繁榮、增
廣,示知眾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說示。」
...................................................................................................................................................................
●雜阿含經 (二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
『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我作是念:
『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思惟:
『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又作是念:
『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取味著、顧念、愛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復作是念:
『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故老、病、死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無生則無老、病、死,生滅故,則老、病、死滅。
「復作是念:
『何法無故無生?何法滅故生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又復思惟:
『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又作是念:
『何法無故取無?何法滅故取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所取法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彼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
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雜阿含經 (二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
『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
『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
我今隨去。』
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
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
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
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
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
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雜阿含經 (二八八)
.............................................................................................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
「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識緣名色生,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
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
※個人意見:
─
1、從相關的相應部及雜阿含經看來,只能說是「不同部派之間,傳承的差異而已!」
2、此處,相應部12-65經,沒有提到「宿命」!只說「昔」字。而,雜阿含經287經,有提「宿命」!
─從全經文的脈絡看來,世尊‧應在述說其在尼連禪河側,成就「正覺」的前後過程而已!而並非是指「前世」、「今生」。
3、相應部只有12-65經‧直接說出「識」與「名色」之互緣,而雜阿含經只有288經‧直接說出「識」與「名色」之互緣。
4、說明─【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者,大部分的相應部經與雜阿含經‧皆為一致!
5、到底是
【 「名色」緣「識」生,「識」緣「名色」生 】呢?→(「識」與「名色」,有互緣!)
還是,
【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呢?→(「識」與「名色」,沒有互緣!)
6、聖典上,有關『緣起法』的論述,在相關的緣起支數目上,水野弘元教授統計經文中:有二支、三支、四支、五支者,八支、九支、十支者,以及十一支、十二支者。但是,一般是以十二支緣起為後世緣起說的代表。(參考水野弘元教授著 ─佛教教理研究第44頁),而印順長老認為,其中以五支、十支、十二支緣起為最主要,十二支緣起為最完整之作。有從「愛支」切入(雜阿含283、285經),有從「識支」談起(雜阿含284經),而雜阿含287經,則是最完整的十二支緣起。從「愛支」切入的雜阿含283、285經,沒有「無明」支、「行」支,您能說它沒有「體證緣起」嗎?您能說它只是「小須陀洹」嗎?應該不能!
7、因為,不同部派之間,傳承的差異所致!經文片段,雜亂無章!個人‧是不認同解悟兄的說法。
8、另外‧相應部12-23經,是解悟兄所創「解悟禪法」內提的經文依據,也是,前所未聞的「緣起法」。
茲Po文於下,大家討論看看!
◎相應部12-23經:
─
緣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
世尊曰:「諸比丘!我依知、見說漏之滅盡,非不知、不見而說。
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見為漏之滅盡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
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
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為漏之滅盡。
諸比丘!滅盡之時,我說於滅之智為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滅智之緣耶?當謂『是解脫。』諸比丘!我說解脫是有緣而非無
緣。
諸比丘!何為解脫之緣耶?當謂『是離貪。』諸比丘!我說離貪是有緣而非無
緣。
諸比丘!何為離貪之緣耶?當謂『是厭離。』諸比丘!我說厭離是有緣而非無
緣。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諸比丘!我說如實知見是有
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
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三摩地之緣耶?當謂『是樂。』諸比丘!我說樂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樂之緣耶?當謂『是輕安。』諸比丘!我說經安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經安之緣耶?當謂『是喜。』諸比丘!我說喜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喜之緣耶?當謂『是悅。』諸比丘!我說悅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悅之緣耶?當謂『是信。』諸比丘!我說信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信之緣耶?當謂『是苦。』諸比丘!我說苦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苦之緣耶?當謂『是生。』諸比丘!我說生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生之緣耶?當謂『是有。』諸比丘!我說有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有之緣耶?當謂『是取。』諸比丘!我說取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取之緣耶?當謂『是愛。』諸比丘!我說愛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愛之緣耶?當謂『是受。』……當謂『是觸』……當謂『是六處。』……當謂『是名。』……當謂『是識。』……當謂『是行。』
諸比丘!我說行是有緣而非無緣。
諸比丘!何為行之緣耶?當謂:『是無明。』
諸比丘!如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 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苦,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緣悅而有喜,緣喜而有輕安,緣輕安而有樂,緣樂而有三摩地,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於滅有智。
諸比丘!譬如天降雨於山頂,落大粒時,其水轉向低處、充滿山側之洞穴、 罅、隙、壑,充滿山側之洞穴、罅、隙、壑,更充滿小池,充滿小池更充滿大池,充滿大池更充滿小河,充滿小河更充滿大河,充滿大河,繼而充之於海,大海。
諸比丘!同於此者,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 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苦,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緣悅而有喜,緣喜而有輕安,緣輕安而有樂,緣樂而有三摩地,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而有滅智。」
..............................................................................................................................................................................................................
─為何「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
─為何「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而有滅智。」!? ( 從無明開始緣起,最後,可以緣到解脫!得滅智。 )
─為何不需「緣無明滅而有行滅,緣行滅而有識滅,緣識滅而有名色滅,緣名色滅而有六處滅,緣六處滅而有觸滅,緣觸滅而有受滅,緣受滅而有愛滅,緣愛滅而有取滅,緣取滅而有有滅,緣有滅而有生滅,緣生滅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歡迎The4法友討論此議題.
先提供一點資料:
莊春江居士對齊識而還的解釋:
齊識而還,相當於南傳經文的「這識轉回,往前不超越名色」,這與《雜阿含288經》所說的「然彼名色緣識生……然彼識緣名色生」的意義相同,為緣起十支說,相關的意義,印順法師就從「認識」與「胎生」的角度來解說,參看《初期大乘佛教起源與開展》p.238-p.239。而南傳經文後面出現「行」,北傳經文出現「行」與「無明」,顯然與「齊識而還」不符,疑為後來對經文之增修。
小弟整理的一些對名色的解釋:
1.SA298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2.SN12.2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3. 名色=六境(色聲香味觸五境是色法,法境(受想行)是名法;水野宏元,印順皆認為“亦可”作此解)
4. 名色=五蘊(例,馬哈希內觀基礎:五取蘊就是當一個人看、聽、受或想的時候所顯現於六根門的名色)
5. 名色=名聚色聚(南傳阿毗達磨:32果報識的相應心所+業生色)
6. 名色=胎兒(DA13.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7. 名色=六根緣六境:名色=六根+六境=四取陰(六根是色法,前五境是色法,法境是受想行(意根是色或非色的爭議在此暫不處理))
先提供一點資料:
莊春江居士對齊識而還的解釋:
齊識而還,相當於南傳經文的「這識轉回,往前不超越名色」,這與《雜阿含288經》所說的「然彼名色緣識生……然彼識緣名色生」的意義相同,為緣起十支說,相關的意義,印順法師就從「認識」與「胎生」的角度來解說,參看《初期大乘佛教起源與開展》p.238-p.239。而南傳經文後面出現「行」,北傳經文出現「行」與「無明」,顯然與「齊識而還」不符,疑為後來對經文之增修。
小弟整理的一些對名色的解釋:
1.SA298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2.SN12.2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3. 名色=六境(色聲香味觸五境是色法,法境(受想行)是名法;水野宏元,印順皆認為“亦可”作此解)
4. 名色=五蘊(例,馬哈希內觀基礎:五取蘊就是當一個人看、聽、受或想的時候所顯現於六根門的名色)
5. 名色=名聚色聚(南傳阿毗達磨:32果報識的相應心所+業生色)
6. 名色=胎兒(DA13.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7. 名色=六根緣六境:名色=六根+六境=四取陰(六根是色法,前五境是色法,法境是受想行(意根是色或非色的爭議在此暫不處理))
to:The4,
你的問題我只能選簡單的來回應。
你說:“此處,相應部12-65經,沒有提到「宿命」!只說「昔」字。而,雜阿含經287經,有提「宿命」!
─從全經文的脈絡看來,世尊‧應在述說其在尼連禪河側,成就「正覺」的前後過程而已!而並非是指「前世」、「今生」。”
請註意,
1)不只雜阿含經287經,有提「宿命」!,雜阿含經285,286都有提「宿命」!
2)和此相對應的相應部12-65經,說得是: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不能簡單說成是述說其在尼連禪河側,成就「正覺」的前後過程。原因有:
a)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仍然可以指佛的前世,為菩薩時。
b)【雜阿含經】第1307經的“赤馬天子白佛言----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對應的相應部2相應26經/赤馬經也是說的“往昔”----世尊!我往昔名為赤馬仙人----這裏明顯地,都是指前世。
如果,相應部12-65經,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指的也是前世,那麼從文法上,從邏輯上和雜阿含沒有矛盾。和赤馬經的傳承也沒有矛盾。否則的話,矛盾就大了。哈哈。
你的問題我只能選簡單的來回應。
你說:“此處,相應部12-65經,沒有提到「宿命」!只說「昔」字。而,雜阿含經287經,有提「宿命」!
─從全經文的脈絡看來,世尊‧應在述說其在尼連禪河側,成就「正覺」的前後過程而已!而並非是指「前世」、「今生」。”
請註意,
1)不只雜阿含經287經,有提「宿命」!,雜阿含經285,286都有提「宿命」!
2)和此相對應的相應部12-65經,說得是: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不能簡單說成是述說其在尼連禪河側,成就「正覺」的前後過程。原因有:
a)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仍然可以指佛的前世,為菩薩時。
b)【雜阿含經】第1307經的“赤馬天子白佛言----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對應的相應部2相應26經/赤馬經也是說的“往昔”----世尊!我往昔名為赤馬仙人----這裏明顯地,都是指前世。
如果,相應部12-65經,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指的也是前世,那麼從文法上,從邏輯上和雜阿含沒有矛盾。和赤馬經的傳承也沒有矛盾。否則的話,矛盾就大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