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他能夠觀到究竟的色聚,或者究竟的極微;能夠觀到剎那剎那的生滅,那末我要隨喜他。
就比如有人修成了天眼,可以看到眾生的輪回,我當然不會反對;不過你要說這是解脫的必須,每個人要先修成天眼才能證解脫,這就不對了。
解悟禪法不這樣修。
以上解悟禪法的修法就是靜下心來,專心觀察呼吸時正在發生的現象。如果按照MN118來說,就對應了:
[1] Breathing in long, he discerns, 'I am breathing in long'; or breathing out long, he discerns, 'I am breathing out long.' [2] Or breathing in short, he discerns, 'I am breathing in short'; or breathing out short, he discerns, 'I am breathing out short.'
這是解悟禪法的第一部。這一部說來簡單,真正要修好還是要花很大功夫的。筆墨不及不再多說。
下一步如何做呢?不要觀生滅,而是要將你在第一部所修的內容(體會,感受,心得,智慧的等等)逐漸擴大到全身,對,就是全部的身體。
先從鼻子---口----胸部----腹部----四肢-----全身。
如果按照MN118來說,就對應了:[3] He trains himself, 'I will breathe in sensitive to the entire body.' He trains himself, 'I will breathe out sensitive to the entire body.'
解悟禪法(暫定名)
有很多人說,MN118當中的the entire body是指呼吸的全身。解悟不這樣看。理由如下:
1)如果把解悟禪法當中的第一步真正地修學好了,就會理解,念住呼吸的全身其實並沒有超出第一步“長則知長,短則知短”的念住呼吸(的範圍)。
現在,既然單獨把“覺知全身而呼氣,覺知全身而吸氣”當作一個步驟,自然應該超出上面一個步驟地範圍。
2)世尊講法,簡單直白,如果是指呼吸的全身,應該就會直接說,是呼吸的全身。現在,對讀南北傳經典,都是說,覺知全身而呼氣,覺知全身而吸氣,我覺得就理解成全身更合理。
3)在前一頁裏,我已經說過,念住呼吸的範圍可大可小。但是再大,也不會大到整個身體。現在,明確提出要在覺知呼吸的同時,覺知全身,自然就是上了一個臺階,同時也是水到渠成。合情合理。
4)念住呼吸只是一個下手的入處,另外的禪法當中,肚皮起伏是下手的入處。其實,身體當中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是下手的入處。這些都是身念處。
下手的入處雖然可以不同,但是,一到第二部,就都統一了------都要逐漸發展到念住全身。
5)這個說法(第四點)是有經典的依據的:【雜阿含經】第809經 (第29卷)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住微細住。隨順開覺------解悟理解,就是從小地方(呼吸)開始,逐漸擴充,(到達全身)
6)最重要的一點,修學安那般那念,要達到初禪,而初禪必須要喜樂感充滿全身。也就是要能夠覺知到全身。
7)關於禪那的體會和重新理解,包括如何是“心一鏡性”都和這個有密切關系,容解悟日後如果有機會慢慢再談。
1)如果把解悟禪法當中的第一步真正地修學好了,就會理解,念住呼吸的全身其實並沒有超出第一步“長則知長,短則知短”的念住呼吸(的範圍)。
現在,既然單獨把“覺知全身而呼氣,覺知全身而吸氣”當作一個步驟,自然應該超出上面一個步驟地範圍。
2)世尊講法,簡單直白,如果是指呼吸的全身,應該就會直接說,是呼吸的全身。現在,對讀南北傳經典,都是說,覺知全身而呼氣,覺知全身而吸氣,我覺得就理解成全身更合理。
3)在前一頁裏,我已經說過,念住呼吸的範圍可大可小。但是再大,也不會大到整個身體。現在,明確提出要在覺知呼吸的同時,覺知全身,自然就是上了一個臺階,同時也是水到渠成。合情合理。
4)念住呼吸只是一個下手的入處,另外的禪法當中,肚皮起伏是下手的入處。其實,身體當中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是下手的入處。這些都是身念處。
下手的入處雖然可以不同,但是,一到第二部,就都統一了------都要逐漸發展到念住全身。
5)這個說法(第四點)是有經典的依據的:【雜阿含經】第809經 (第29卷)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住微細住。隨順開覺------解悟理解,就是從小地方(呼吸)開始,逐漸擴充,(到達全身)
6)最重要的一點,修學安那般那念,要達到初禪,而初禪必須要喜樂感充滿全身。也就是要能夠覺知到全身。
7)關於禪那的體會和重新理解,包括如何是“心一鏡性”都和這個有密切關系,容解悟日後如果有機會慢慢再談。
解悟禪法的第二步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還是挺難的。我有必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四個內容來展開來敘述一下:
1)分為四個內容來談------身、受、心、法。
這其中,身、受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離開了身體的感受如何念住於身?身體有熱感,有風感,有動感才能感受到呼吸,不是嗎?MN118經當中說,呼吸是身中之身(的一種);呼吸是受中之受(的一種),解悟理解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念住於身,必須通過“受”;念住於受也就包括了念住於身。在這裏,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念住此刻正在發生的、發生於身體上的、和身體有關的各種感受。
然而,沒有哪部經典當中說,呼吸是心中之心(的一種),所以,念住於身和受並沒有心念住的內容。
那末,如何是解悟禪法當中的心念住呢?
我是這樣看的:當你念住於身、念住於受的時刻,心就在那裏(身和受上面)。但是,沒有人在開始修的時候有能力一直不分心,當你的心從這裏跑開的時候,會有幾種情況----
1)你也不知道,它跑哪裏去了?你不是不知道,而是根本沒有意識到,你已經沈迷於其中。這就是欲貪和瞋恚。
2)你知道它跑開了,在各種妄想之間跳躍,這就是掉舉。
3)你想睡覺了,或者你幹脆就睡著了,這就是惛眠。
4)你生起了疑心:這樣修對嗎?有我嗎?真的沒有我嗎?等等,這就是疑蓋。
所有這些,都是惡不善法,又叫五蓋。
1)分為四個內容來談------身、受、心、法。
這其中,身、受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離開了身體的感受如何念住於身?身體有熱感,有風感,有動感才能感受到呼吸,不是嗎?MN118經當中說,呼吸是身中之身(的一種);呼吸是受中之受(的一種),解悟理解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念住於身,必須通過“受”;念住於受也就包括了念住於身。在這裏,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念住此刻正在發生的、發生於身體上的、和身體有關的各種感受。
然而,沒有哪部經典當中說,呼吸是心中之心(的一種),所以,念住於身和受並沒有心念住的內容。
那末,如何是解悟禪法當中的心念住呢?
我是這樣看的:當你念住於身、念住於受的時刻,心就在那裏(身和受上面)。但是,沒有人在開始修的時候有能力一直不分心,當你的心從這裏跑開的時候,會有幾種情況----
1)你也不知道,它跑哪裏去了?你不是不知道,而是根本沒有意識到,你已經沈迷於其中。這就是欲貪和瞋恚。
2)你知道它跑開了,在各種妄想之間跳躍,這就是掉舉。
3)你想睡覺了,或者你幹脆就睡著了,這就是惛眠。
4)你生起了疑心:這樣修對嗎?有我嗎?真的沒有我嗎?等等,這就是疑蓋。
所有這些,都是惡不善法,又叫五蓋。
freshman寫到:
我個人的觀念:心念住在修習任何念處時都在進行著,這和法友在後面表達的內容類似。
《相應部54相應13經[阿難經第一]》
......
阿難!若比丘學‘覺心入息’……乃至……心歡喜……心入定……學‘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阿難!我對忘念、不正知者,不說入出息念定之修習。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
法友的意思有點不好理解。‘念住於身和受並沒有心念住的內容’和 ‘當你念住於身、念住於受的時刻,心就在那裏(身和受上面)’。這兩句話有點矛盾。然而,沒有哪部經典當中說,呼吸是心中之心(的一種),所以,念住於身和受並沒有心念住的內容。
那末,如何是解悟禪法當中的心念住呢?
我是這樣看的:當你念住於身、念住於受的時刻,心就在那裏(身和受上面)。
我個人的觀念:心念住在修習任何念處時都在進行著,這和法友在後面表達的內容類似。
《相應部54相應13經[阿難經第一]》
......
阿難!若比丘學‘覺心入息’……乃至……心歡喜……心入定……學‘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阿難!我對忘念、不正知者,不說入出息念定之修習。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
有惡不善法,就有善法。解悟禅法当中的善恶标准很简单:
能够有利于趋向涅盘的就是善,障碍于趋向涅盘的就是恶。所以,见道的人,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非常清楚,何法要舍弃,何法要培养。
没有见道的人,在修行的不同阶段,需要舍弃和培养的法略有不同,所以时时需要善知识的指点。
在解悟禅法的第二阶段,前面所提的四种是惡不善法,而当你念住于身,念住于受的时候,有念住,有正知,就是善法。
什末是心念住呢?就是,当你心中有善法的时候,你知道心有善法;当你心中有恶法的时候,你知道心有恶法。
接下来,当你觉察到心有恶法的时候,你要舍弃,要断除之;当你觉察到心有善法的时候,你要培养,要保持之;这就是四正断或者四正勤。为什末有四个呢?因为除了善恶,还有已生卅未生两对。
能够有利于趋向涅盘的就是善,障碍于趋向涅盘的就是恶。所以,见道的人,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非常清楚,何法要舍弃,何法要培养。
没有见道的人,在修行的不同阶段,需要舍弃和培养的法略有不同,所以时时需要善知识的指点。
在解悟禅法的第二阶段,前面所提的四种是惡不善法,而当你念住于身,念住于受的时候,有念住,有正知,就是善法。
什末是心念住呢?就是,当你心中有善法的时候,你知道心有善法;当你心中有恶法的时候,你知道心有恶法。
接下来,当你觉察到心有恶法的时候,你要舍弃,要断除之;当你觉察到心有善法的时候,你要培养,要保持之;这就是四正断或者四正勤。为什末有四个呢?因为除了善恶,还有已生卅未生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