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何聽捨小小戒?
- against_ue
- 文章: 33
- 註冊時間: 2005-12-27, 08:00
- 來自: 台灣
- 聯繫:
時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言:“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關于“雜碎戒”這些話,佛是在什麽時候(“自今已去”?)什麽場合對阿難說的呢?peacecila 寫:註1:
時諸比丘。從毘舍離往王舍城作如是言。我等先當作何等。為當先治房舍臥具。先論法毘尼耶。皆言。先當治房舍臥具。即便治房臥具。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羅迦葉作上座。長老婆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長老大周那為第四上座。時大迦葉。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集論法毘尼。白如是。時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言。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迦葉問言。阿難汝問世尊不。何者是雜碎戒。阿難答言。時我愁憂無賴失。不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時諸比丘皆言。來我當語汝雜碎戒。中或有言。除四波羅夷。餘者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十三事。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乃至九十事。餘者皆是雜碎戒。時大迦葉告諸比丘言。諸長老。今者眾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雜碎戒。自今已去。應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應制。佛先所制。今不應卻。應隨佛所制而學。時即共立如此制限
(四分律)============================================================
不過,話說有一點也是很奇怪,當時「佛陀」臨將「涅槃」時,曾經詢問在眾的僧人,應該把握時間,有問題的話,應當盡快問。如果,「微細戒」的問題這麼重要,怎會等到「五百集會」的時候,才爆發呢?
戒律關系到整個僧團,“雜碎戒”不只是與阿難一個人有關,佛怎麽把這些話只對阿難一個人說呢?這也很奇怪啊。
- JackieChan
- 文章: 53
- 註冊時間: 2010-02-28, 08:00
看下面這篇文章可以知道,上座部尊者瑪欣德比庫說沒有這回事的JackieChan 寫:覺悟者喬達摩是不是曾經說過必須以戒為師?如果他真的說過,為什麼又會說可以捨棄小小戒,還有到底什麼才是小小戒?如果以戒為師,那麼持戒不破就是對喬達摩導師所說正法的遵循,既然如此,有為什麼會說可以捨棄小小戒?
法師:尊者您好!我對南傳佛教很感興趣,知道她在許多方面都很好地保持了佛陀在世時的風貌。但是,我們對南傳佛教一直以來的「保守」態度卻難以接受。
尊者:如何保守呢?
法師:比如你們不會考慮來到漢地後作些變通嗎?例如你們所穿的衣服,可否考慮在裡面也穿著咱們漢傳的大褂呢?
尊者:對於我們來說,比庫所穿的袈裟必須符合戒律的規定,要按一定的尺寸進行割截、縫製、染色等,否則是犯戒的。
法師:但佛陀不是也說過「隨方毗尼」嗎?
尊者:什麼是「隨方毗尼」?
法師:佛陀規定比丘們應該根據各地的風土民情對戒律進行取捨變通。假如佛所制定的戒律與當地的風土習俗不合,則不可用。又雖然不是佛所制定的戒律,但在當地必須遵行的,則必須遵行。[1]
尊者:上座部佛教並沒有這樣的說法。而且,據唐代到印度、南海(今東南亞)等地求法學律達25年之久的義淨大師認為這段律文在翻譯上有問題。[2]
法師:那佛陀應該說過「小小戒可舍」吧!
尊者:是的,佛陀確實說過!
法師:那對一些小小戒就不用那麼執著了。
尊者:佛陀說的這句話原文是:
&&ka&khamàno, &nanda, sa&gho mamaccayena khuddànukhuddakàni sikkhàpadàni sam&hanatu.&
「阿難,如果僧團願意,在我入滅後,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3]
佛陀所說的這句話只是一個假設句。只有同時具備三項條件,這句話才能生效,即:
1、僧團願意。如果僧團不願意,則不可舍。
2、只有僧團才有權利捨棄,而不是某個群體、個人。亦即僧團必須如法舉行甘馬進行表決才能捨棄。
3、所捨棄的範圍只能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然而,佛陀賦予僧團的這項權利在第一次聖典結集時,已經被當時參加結集的五百位大阿拉漢通過如法的甘馬放棄了,這表明我們現在不用再追究這個問題。
法師:如果現在舉行羯磨再行表決呢?
尊者:至少上座部僧團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在律中佛陀制定:
「若比庫明知已如法裁決的諍事,為了再度甘馬而翻案者,巴吉帝亞。」(Pc.63)
由於當時通過這項表決的都是曾親聞佛陀教導、德高望重的阿拉漢比庫,他們表決的程序是如法如律的,所以我們沒必要到現在才想到要翻案。
法師:但是他們當時所作的表決會不會與佛陀說這句話的本意相衝突呢?
尊者:不會!佛陀提出「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這句話是在《大般涅槃經》中說的。然而,就在這部經的開頭部分,佛陀卻說了這樣一句話:
&Yàvak&va¤ca bhikkhave, bhikkh& apa¤¤attaü na pa¤¤apessan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issanti,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h&naü pà&ika&khà, no parihàni.&
「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製定,已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眾增長而不衰退。」
這句話也同樣出現在經律的其他地方,如《增支部》第七集、《律藏·巴拉基咖》等。所以佛陀不只一次地強調不要更改戒律。
法師:那佛陀豈不是說了句廢話?
尊者:古代的義註解釋說:佛陀之所以使用不定語氣,是因為他預見到馬哈咖沙巴(Mahà Kassapa,摩訶迦葉)尊者在第一次結集時將不會捨棄任何學處。《彌林達問經》中解釋佛陀說這句話是為了考驗僧團。
法師:然而,佛陀在世時的時代背景、社會制度、眾生根機等等都和我們現代的中國有很大的差別,難道你們還有能耐把佛陀在世時的那一套原封不動地搬來咱們漢地不成?
尊者:這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我們在某些形式上可能會作些適應,比如使用中文講經開示、通過網絡、音像製品進行弘法等,但在內容上不會改變佛陀的教法,在原則上不會改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
下略
http://sss2002.51.net/books/mahinda/mxd-baosh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