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宿命乎?神權乎?或是其他?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wuu12345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0-06-25, 08:00

文章 wuu12345 » 2010-10-06, 10:48

:D 感謝版主指教! 版主說得對,對經典批評的好,就是造福信眾!我們這一路走下來,不就是在走這條路嗎?就如版主們與其他賢達之前的論文,不就是在造福信眾!
首先,無明的定義,不需那麼煩雜,無明就是不知,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導向苦滅之道跡。簡單扼要!
行的的定義,之前我有提出!
識的的定義,大家沒有異議!
名色的定義,就如現在大家所討論的,我也有說出我的質疑,希望版主們及其他賢達能共襄盛舉,再一次造福信眾!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10-06, 12:53

繁雜不等於錯誤,繁雜對別人來說可以代表詳細,你有意見,可以說它錯在哪裡,我看你好像說不出來?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10-10-06, 13:24

potato 寫:
wsykm 寫:相應部12相應2經: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

其中所指名,應該不含“識”。
關于什麽是“名”,《相應部》12. 2經的定義與《雜阿含》有些不同。《相應部》12. 2:“諸比丘!何爲名色?受、想、思、觸、作意,此謂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此謂色。[諸比丘!]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莊譯版):“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的“觸”,即含有“識”一項。

哪裡有寫??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wuu12345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0-06-25, 08:00

文章 wuu12345 » 2010-10-06, 14:55

:D 繁雜 =詳細?我有沒有聽錯?經文中的存疑,我都有寫在Po文中,可能是寫的不夠煩雜,所以版主看不懂,這是我的錯,以後改進!看文意,版主好像對緣起法很懂,那我就請教!就依版主所Po文:「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雜阿含298經,經典的定義如上。」名是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那麼名+色是不是等於「五蘊」?請版主緣緣看─「識」緣「五蘊」,怎麼緣?又「識」緣「名色」乾脆就改成「識」緣「五蘊」如何?前一個「識」緣後一個「識」(名色中的名內的識蘊)?兩識相同?相異?若兩識相同,那何必再緣!多此一舉!若兩識相異,即張三的「識」緣李四的名色─此因果所不容!如果上述都不是,那唯一的可能,是版主天賦異稟,有兩個不同的識。如果也不是,那怎麼緣?請版主用煩雜的語言告訴大眾,讓我們聽的很詳細。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10-06, 15:00

wuu12345 寫到:
上述的義說,我以印順長老和水野弘元教授他們研究最早修多羅的方式來看,此篇義說是後世阿毗達摩論師所編,證據何再?證據就是:其內容充滿演繹、歸納、綜合等痕跡,就像大雜燴一般。就拿無明來說,從其內容你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無明的解釋,是何其煩雜啊!行的解說:身行、口行、意行,中已含識,前文有説。至於名色,上述所說:名,即四無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即四大、四大所造色。各位可以看看,名與色兩者相加,不就是五蘊了嗎?識再去緣五蘊,而五蘊中已有識,受還再後頭,尚未為緣,且觸亦尚未緣起,觸緣起後才有受、想、行,如何於此當頭就已存在?各位不覺得奇怪嗎?「名色」決不是這樣解法!所謂禮失求諸野,那,義失求何方?..........
首先,無明的定義,不需那麼煩雜,無明就是不知,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導向苦滅之道跡。簡單扼要!
行的的定義,之前我有提出!
識的的定義,大家沒有異議!
名色的定義,就如現在大家所討論的,我也有說出我的質疑,希望版主們及其他賢達能共襄盛舉,再一次造福信眾!
1)無明的定義,298經有提到不知四聖諦。對於其它部分的說明,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法友可以提出來。
2)行因該怎樣定義,法友不同意經中的說明,我也看不懂你說的這句話:“身行、口行、意行,中已含識”。可否再簡單說明一次。
3)“名與色兩者相加,不就是五蘊了嗎?識再去緣五蘊,而五蘊中已有識。”法友可以解說這句話不,讓人看不明白。
名色是五蘊的積聚,經文裏沒有多余的解釋。
識和名色是分開的兩支緣生法,概念只是概念。比如江河裏面的水匯流成海,總不能因為兩者都是水的積聚就不分大海和江河。
4)“此篇義說是後世阿毗達摩論師所編”,這句話是你總結的,還是有其它人說的,如果是他人說的,法友就把他的原話帖上來,讓我們也學習一下,不要被誤導了都不知道。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10-06, 16:01

wuu12345 寫::D 繁雜 =詳細?我有沒有聽錯?經文中的存疑,我都有寫在Po文中,可能是寫的不夠煩雜,所以版主看不懂,這是我的錯,以後改進!

看文意,版主好像對緣起法很懂,那我就請教!就依版主所Po文:「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雜阿含298經,經典的定義如上。」名是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那麼名+色是不是等於「五蘊」?請版主緣緣看─「識」緣「五蘊」,怎麼緣?又「識」緣「名色」乾脆就改成「識」緣「五蘊」如何?前一個「識」緣後一個「識」(名色中的名內的識蘊)?兩識相同?相異?若兩識相同,那何必再緣!多此一舉!若兩識相異,即張三的「識」緣李四的名色─此因果所不容!如果上述都不是,那唯一的可能,是版主天賦異稟,有兩個不同的識。如果也不是,那怎麼緣?請版主用煩雜的語言告訴大眾,讓我們聽的很詳細。
你不用轉移焦點,298經關於無明的解釋哪裡錯還沒解決,現在又要我解釋,然後又扯到其他地方,這叫做轉移焦點。

你就說說298經的無明到底錯在哪裡,繁雜從來就不代表錯誤,更何況是不是繁雜還是問題,你不會要我等到20頁還沒有一個說法吧?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0-10-06, 17:57

wuu12345 寫::。至於名色,上述所說:名,即四無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即四大、四大所造色。各位可以看看,名與色兩者相加,不就是五蘊了嗎?識再去緣五蘊,而五蘊中已有識,....
想問一下,標綠色的[緣],和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緣,意思是一樣的嗎?

頭像
wsykm
文章: 141
註冊時間: 2010-04-18, 08:00

文章 wsykm » 2010-10-07, 02:32

potato 寫:
wsykm 寫:相應部12相應2經: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

其中所指名,應該不含“識”。
關于什麽是“名”,《相應部》12. 2經的定義與《雜阿含》有些不同。《相應部》12. 2:“諸比丘!何爲名色?受、想、思、觸、作意,此謂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此謂色。[諸比丘!]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莊譯版):“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的“觸”,即含有“識”一項。
這裡的“觸”如果是“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中的觸,那確實含識。可這個“觸”如只是表簡單的反應,如行蘊中的籌畫、度量等的話,就不含“識”了。不知然否?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10-07, 12:17

wsykm 寫:
potato 寫: 關于什麽是“名”,《相應部》12. 2經的定義與《雜阿含》有些不同。《相應部》12. 2:“諸比丘!何爲名色?受、想、思、觸、作意,此謂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此謂色。[諸比丘!]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莊譯版):“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的“觸”,即含有“識”一項。
這裡的“觸”如果是“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中的觸,那確實含識。可這個“觸”如只是表簡單的反應,如行蘊中的籌畫、度量等的話,就不含“識”了。不知然否?
這樣的推理沒必要,就如花開後結成了果實,此時沒必要說果實裏含花。
再比如燈器、油、燈芯,三者和合燃起火焰,此時沒必要說火焰裏面含油。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07, 12:38

rostov 寫:
potato 寫:關于什麽是“名”,《相應部》12. 2經的定義與《雜阿含》有些不同。《相應部》12. 2:“諸比丘!何爲名色?受、想、思、觸、作意,此謂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此謂色。[諸比丘!]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莊譯版):“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的“觸”,即含有“識”一項。
哪裡有寫??
《相應部》35.107:[一時,佛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說世間之生起、滅沒。且谛聽。諸比丘!何爲世間之生起耶?以眼、色爲緣,而生眼識,三者和合爲觸,依觸之緣而有受,依受之緣而有愛,依愛之緣而有取,依取之緣而有有,依有之緣而有生,依生之緣而有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此即世間之生起。以耳、聲爲緣……。以鼻、香爲緣……。以舌、味爲緣……。以身、觸爲緣……。以意、法爲緣,而生意識,三者和合爲觸,依觸之緣而有受,依受之緣而有愛,依愛之緣而有取,依取之緣而有有,依有之緣而有生,依生之緣而有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此即世間之生起。……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