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分為“聖八正道”和“世俗八正道”?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3-23, 23:00

建山明法友真的是很細心,以前倒是沒注意到這類很明顯的翻譯問題--長期「不求甚解」的緣故。這樣的討論真的很好,對知識的增進也極有幫助。萊特賀爾師兄的回答也十分精確。

另問,關於"於苦 思惟苦",這裏的「思惟」是否屬於「禪思」的領域?是不是像雜阿含四二八、四二九經所表示的那樣,還是真的僅僅只是「思惟」的層次,因為已經漢譯了,從字面上實在不容易看出原義?

註:
{四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所以者何。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3-23, 23:44

補充說明我的前帖。

「身身觀念住」的巴利原文解析為「身」「身」「觀念」「住」。第一個「身」是動詞「住」的受詞,第二個「身」是動詞「觀念」的受詞。我另舉一個例子,漢文「去台北買書」翻譯成巴利文的排列是「台北書買去」(註:日文去掉助詞後的漢文排列也是這樣)。

改天有時間的話,找出「身身觀念住」的巴利文並分析其語法就知道原委了。或請其他法友找出來與大家心得分享。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3-24, 15:02

upasaka 寫:改天有時間的話,找出「身身觀念住」的巴利文並分析其語法就知道原委了。或請其他法友找出來與大家心得分享。
這是在《大念處經》中找到的與“身身觀念住”相應的梵巴文復合詞:“kAyAnupassanA”。我不懂梵巴語,不知這是梵文還是巴利文。還是請 萊特賀爾法友 來分析吧。 :)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3-24, 16:41

potato 寫:
upasaka 寫:改天有時間的話,找出「身身觀念住」的巴利文並分析其語法就知道原委了。或請其他法友找出來與大家心得分享。
這是在《大念處經》中找到的與“身身觀念住”相應的梵巴文復合詞:“kAyAnupassanA”。我不懂梵巴語,不知這是梵文還是巴利文。還是請 萊特賀爾法友 來分析吧。 :)
「身身觀念住」應該是kAye kAyAnupassI viharAhi.這句子。(大寫表示長音)
以前上過課的法友要不要溫習一下語法?希拉要不要開個頭?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3-25, 08:01

peacecila 寫:另問,關於"於苦 思惟苦",這裏的“思惟”是否屬於“禪思”的領域?是不是像雜阿含四二八、四二九經所表示的那樣,還是真的僅僅只是“思惟”的層次,因為已經漢譯了,從字面上實在不容易看出原義?
【雜阿含】所說的“思惟”,有時是“思考”,有時是“禪思”。例如 285經:“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1)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2)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3)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這裡“作念”是“思考”,第(1)個“思惟”是“禪思”,第(2)個“思惟”其實就是“作念”所以也是“思考”,第(3)個“思惟”是“禪思”。

而【雜阿含】所說的“思惟”,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禪思”。“於苦 思惟苦”,“於苦”就是在思想上已有“苦”的概念,說明已聽聞而知“苦”,那麼“思惟苦”當然是禪思而如實知苦,所以這裏的“思惟”顯然就是“禪思”。

我們現在通常說的“思考”,在 285經 裡叫作“作念”;還有在別的一些小經裡,叫作“思念”,有人問法,佛陀說法,開始時提醒問者說:“諦聽。善思念之。”意思就是“仔細聽聞,好好思考。”還有例如 1344經:“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思念:不善不類。此比丘不壞、無過。而於林中欲自殺身。我今當作方便開悟。”“作是思念”就是“這樣想”,“思念”是“想”“思考”的意思。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3-27, 18:15

upasaka 寫:補充說明我的前帖。

“身身觀念住”的巴利原文解析為“身”“身”“觀念”“住”。第一個“身”是動詞“住”的受詞,第二個“身”是動詞“觀念”的受詞。我另舉一個例子,漢文“去台北買書”翻譯成巴利文的排列是“台北書買去”
萊特賀法友分析得很清楚。經過 萊特賀法友的分析,我已理解巴利文復合詞的語法結構。

但是我還有一點疑問:關於 kAye kAyAnupassI viharAhi,(1)kAye 是“身”,這個沒有疑問;(2)kAyAnupassI 是“身觀”還是“身觀念”?(3)viharAhi 是“住”還是“念住”?

按照漢譯,我們都說“威儀觀”“不淨觀”“四大分別觀”“墓園九相觀”,而不說“威儀觀念”“不淨觀念”“四大分別觀念”“墓園九相觀念”,並不把“觀”“念”連起來作為一個詞;同時,我們都說“四念住”“四念處”,而不說“四觀念住”“四觀念處”,都說“念住經”“大念處經”,而不說“觀念住經”“大觀念處經”,這樣看起來是不把“觀”“念”連起來作為一個詞,而把“念”“住”或“念”“處”連起來作為一個詞。--所以我問:(2)kAyAnupassI 是“身觀”還是“身觀念”?(3)viharAhi 是“住”還是“念住”?請 萊特賀法友指教,謝謝!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10-07-01, 23:42

upasaka 寫: 總說一句,八正道的實際內容只有一種,但在這些內容的日常作務中,聖者能夠與四聖諦連結而與無漏慧相應、趣入涅槃,則是行聖八正道,所以這兩個區分是八正道實踐上的層次之區分。
正見->修行->正知見。
在八正道的過程中,需要時時思維其與四聖諦的關聯。藉由這樣的訓練可以將行者由正見引導到正知見。
正見是見水,正知見是喝到水。
不知理解是否有錯誤...
謝謝指教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