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傳教導的回向,末學請教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9-08-03, 21:39

lnwang 寫:必定導向涅磐的,不回向也導向涅磐。
必定不導向涅磐的,回向成為涅磐的助緣也不可能成功。
兩可之間的,不知道了。
是的。
四種道智,是必定導向涅槃的,不回向於涅槃,也會導向涅槃;
所有不善業,是必定不導到涅槃的,回向於涅槃,也不能導向涅槃;
而世間善業,則是兩者之間的,不回向於涅槃,則難以導向涅槃。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emilyku
文章: 90
註冊時間: 2008-08-04, 08:00

文章 emilyku » 2009-08-07, 09:04

我們修習過的任何儀式或者技巧,若用緣起來看,多少都各有其效果,也都各有其限約,只要不對儀式抱持著過高的期待,其實都有作用。

阿姜牟尼度在《意想不到的自由》(UNEXPECTED FREEDOM) 中第10篇演講,就對宗教是該讓人得到安慰?還是挑戰?作了詳盡的分析,值得我們深思。
連結如下:
真正舒服自在: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l ... 10-han.pdf

頭像
Avuso
文章: 40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Avuso » 2009-08-15, 13:55

redredkiss 寫:....所以我們回向的意義是希望所造的善業沒有受到貪嗔癡的污染,并不是說不回向,它就不是善業、不是功德,只不過不能使你在輪回中越來越提升。。。。】
...
所以 , "回向" 又帶出另一個有趣的名詞叫"發願"(希望) 啊 :wink: ! 還是有所求啊 ! 想想證果但尚未入無餘涅盤的阿羅漢們的行為舉止 , 何以其所造業依舊"不受後有"呢 ? :roll: 不是"凡所造業必受其報"嗎[鹽喻經] ?! 差別是什麼呢 ? :roll: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9-08-16, 10:34

Avuso朋友,有兩處值得商議。
一、關於“造業必報”的問題。
關於中阿含裡這一經文,與巴利藏增支部對應經文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而比較贊同增支部的對應記載。
下面引用中阿含的記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6),如是,不行梵行(7)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8)飲耶?」

問題:這段記載的開頭兩句,實際是同一個意思的兩種表達。即:
“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6),如是,不行梵行(7)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
既然文中用到了兩個“若作是說”,則應是說不同的含義。所以,從文法的角度講,這段記載是存在疑問的。從法義的角度暫不去談。

下面引用增支部的記載:
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之業,都要承受其[果報]。 ”諸比庫,若是這樣,則不能住於梵行 ,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而承受其果報。 ”諸比庫,若是這樣,則能住於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

比較:從文法上講,上面的這段經文是合理的。因為這兩次表達的意義完全是不同的。從法義上講,無盡的輪迴上,所造業那麼多,如果都必須無所遺漏的全部成熟,那將導致無法證入涅槃。實際上,業報的成熟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所以,“隨其所造應受之業”中的“應受”兩字就完全表達了這含義。所以,從法義上講是合理。

二、關於阿羅漢
Avuso朋友提及了發願。而阿羅漢是不必再發願的了,發願的只是未證解脫者,阿羅漢是解脫者,已經到達修行的最終目的,可說是無願可發了。
關於阿羅漢的行為舉止問題。緣起法中講,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而阿羅漢已經斷盡無明,不再有業行,不論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都將不再生起“業行”,所以,不再受後有,即不再有“結生識”的生起。而阿羅漢的行為舉止是只有其作用,不可能造作業力的。在上座部佛教裡,與阿羅漢行為舉止相應的心,被稱作唯作心(入果定時,則是阿羅漢果心)。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