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lxd127
- 文章: 297
-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由 lxd127 » 2009-08-03, 21:39
lnwang 寫:必定導向涅磐的,不回向也導向涅磐。
必定不導向涅磐的,回向成為涅磐的助緣也不可能成功。
兩可之間的,不知道了。
是的。
四種道智,是必定導向涅槃的,不回向於涅槃,也會導向涅槃;
所有不善業,是必定不導到涅槃的,回向於涅槃,也不能導向涅槃;
而世間善業,則是兩者之間的,不回向於涅槃,則難以導向涅槃。
-
lxd127
- 文章: 297
-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由 lxd127 » 2009-08-16, 10:34
Avuso朋友,有兩處值得商議。
一、關於“造業必報”的問題。
關於中阿含裡這一經文,與巴利藏增支部對應經文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而比較贊同增支部的對應記載。
下面引用中阿含的記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6),如是,不行梵行(7)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8)飲耶?」
問題:這段記載的開頭兩句,實際是同一個意思的兩種表達。即:
“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6),如是,不行梵行(7)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
既然文中用到了兩個“若作是說”,則應是說不同的含義。所以,從文法的角度講,這段記載是存在疑問的。從法義的角度暫不去談。
下面引用增支部的記載:
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之業,都要承受其[果報]。 ”諸比庫,若是這樣,則不能住於梵行 ,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而承受其果報。 ”諸比庫,若是這樣,則能住於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
比較:從文法上講,上面的這段經文是合理的。因為這兩次表達的意義完全是不同的。從法義上講,無盡的輪迴上,所造業那麼多,如果都必須無所遺漏的全部成熟,那將導致無法證入涅槃。實際上,業報的成熟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所以,“隨其所造應受之業”中的“應受”兩字就完全表達了這含義。所以,從法義上講是合理。
二、關於阿羅漢
Avuso朋友提及了發願。而阿羅漢是不必再發願的了,發願的只是未證解脫者,阿羅漢是解脫者,已經到達修行的最終目的,可說是無願可發了。
關於阿羅漢的行為舉止問題。緣起法中講,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而阿羅漢已經斷盡無明,不再有業行,不論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都將不再生起“業行”,所以,不再受後有,即不再有“結生識”的生起。而阿羅漢的行為舉止是只有其作用,不可能造作業力的。在上座部佛教裡,與阿羅漢行為舉止相應的心,被稱作唯作心(入果定時,則是阿羅漢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