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大乘的無限信仰到對南傳的無限崇拜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9-02-07, 20:27

我想,大家為此產生疑惑,還是因為對無明與邪見的區別不太了解,下面的內容是出自帕奧禪師授權的的華人業處導師瑪欣德尊者的作品《阿毗達摩講要(上篇)》,屬於南傳阿毗達摩,如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

邪見跟無明很相像,無明也是認為物件是「常、樂、我、淨」。無明跟邪見有什麼關係呢?兩者都認為世間法是永恆的、快樂的、有我的、淨的。只是認為還是無明。但如果認定它、相信它、堅信它,這種錯信就是邪見。初果入流聖者、第二果一來聖者、第三果不來聖者都還有無明,唯有阿拉漢道才斷除無明。但是一切聖者都不可能有邪見!因為邪見在證初道的時候已經被入流道斷除了。所以一切聖者沒有邪見,但除了阿拉漢之外的聖者還有無明。邪見是導致眾生墮落四惡道的元兇;因為邪見,一切眾生都還有可能墮入四惡道。無明是輪回的元兇;因為無明,所以眾生還會輪回,還會繼續投生。即使是一位三果聖者,由於還沒有斷除無明,死後還是要繼續投生。雖然三果聖者沒有任何對於欲樂的貪愛,也沒有瞋恨心,但是由於還沒有斷無明,所以還要繼續輪回,只不過他會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梵天。因為一位初果聖者已經斷除了邪見,所以即使還有貪心,但是其貪心沒有與邪見相應。由於沒有得到邪見的滋養、資助,即使造作了貪業,也不會使他墮落到四惡道裏,不會墮入地獄、畜生、鬼和阿蘇羅。佛陀說一位初果聖者絕對不會再墮落四惡道(avinip&ta-dhamma),就是因為已經斷除了邪見。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ganenshizun
文章: 28
註冊時間: 2008-10-18, 08:00

文章 ganenshizun » 2009-02-08, 04:04

分别说系铜碟部传诵的《相应部》,《中部》,分别说系法藏部传诵的汉译《长阿含》,还有大众部传诵的《增一阿含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别说法,就是将“无明"改成最后断的烦恼。这个说法是不同于佛陀教法的传诵。这个也就是“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主张修行先断身见,疑,戒取,贪爱,嗔恚,最后断所谓的“五上分结”,就是“无明”最后断的教说了。

但是,这个说法却在和《相应部》,《中部》相当的《杂阿含》,《中阿含》所没有的。说明,这个“五上分结”不是出于古来的共同传诵,而是南上座分别说部和大众部的创新法义。

有心的同修,可以自己查看经典,对照是不是这样。如果还有更多的兴趣,请多方查看资料,为什么佛教从最初合一的僧团分裂成两派,三派,四派。。。到最后大乘的出现,贬低阿罗汉,指责为焦芽败种。“五上分结”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

好了,就说到这里,听得进入的是自己的事情,听不进去的也是自己的事情。大家保重。

頭像
ganenshizun
文章: 28
註冊時間: 2008-10-18, 08:00

文章 ganenshizun » 2009-02-08, 04:09

补充以上:《杂阿含》和《中阿含》是北方上座说一切有部的传诵。

頭像
ganenshizun
文章: 28
註冊時間: 2008-10-18, 08:00

文章 ganenshizun » 2009-02-08, 04:14

说得太激动了,把四派都打上去了,没有什么四派哦,就是三派而以。一般都说三派十八部。

没有编辑的功能还真是麻烦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09-02-08, 07:07

我只能說初果是各宗派都無歧見的,這樣就可以修啦

頭像
emilyku
文章: 90
註冊時間: 2008-08-04, 08:00

文章 emilyku » 2009-02-08, 08:00

清淨新法友,您也許太專注於大家對無明的討論細節,而忘了本文章主題是: 從對大乘的無限信仰到對南傳的無限崇拜!!!

例如:您想喝一杯喜馬拉亞山的礦泉水,我卻擅自在裡面加了一片檸檬,再拿給你喝一樣,請問原始佛法裡何來『邪見跟無明很相像』之說?

就是因為後來很多人「好心」企圖解釋何謂無明?也企圖釐清無明與修行的關係,就用一些他們那個時代大家能懂得方式說明,甚至用自己理解的說法表達,所以我們會喝到一鍋用喜瑪拉雅山礦泉水煮的酸辣湯,然後告訴你那裡面就有您要喝的『喜馬拉亞山的礦泉水』。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9-02-08, 11:12

有人只相信四阿含、有人只相信南北傳相同者、還有人只相信雜阿含中的修多羅部分,情況各不相同。討論起來確實困難。
但是,我想,總會有人從法義方面考量的。所以,我以自己的理解,再就邪見和無明的區別和聯繫舉一個例子,也許能有人理解。
例如:某人是一位煙隱很重的煙民。他固執的認為,吸煙有好處(如所謂提神、很酷等等)、或者認為無大害,甚至認為無害等。
當他第一次親眼看到自己的同好(與此人關係甚好的另一位煙民)因吸煙導致肺癌而死、甚至看到了他腦部解剖場景——嚴重腫脹、烏黑、膿爛的一對肺葉,他徹底的根除了吸煙無害的頑固觀點。但是,此後,他仍時而有此想法生起:“暫且再吸一支吧,不會出問題的”。於是,他仍時而吸煙。
如果他此時想到,這吸煙的愿望確實是不好的,我要反覆多次的回憶那可怖的場景,以徹底斷絕“暫且再吸一支吧,不會出問題的”想法。於是,通過長期的努力,他做到了,徹底的斷除了這種觀點。再也不會生起這種觀點了。

在此:
固執的認為吸煙無大害等觀點=邪見
看到那可怖的場景=須陀洹道智
“暫且再吸一支吧,不會出問題的”想法=無明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emilyku
文章: 90
註冊時間: 2008-08-04, 08:00

文章 emilyku » 2009-02-08, 11:28

依印順法師的看法,將各部派作一個簡單的整理:(僅為了方便各位法友討論)

(壹)• 根本上座部

(一) 先上座部

頭像
ccpholan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8-08-10, 08:00

關於無明的看法

文章 ccpholan » 2009-02-08, 19:08

經由諸位法友的討論,因rostov所提看法,本人產生兩個疑義及關於無明的看法,以下論之:
第一:慧解脫是初果嗎?
本人考查昔日整理資料,雜阿含卷33第936經:「須陀洹、阿羅漢俱解脫、慧解脫、身證、見到、信解脫、隨法行、隨信行」,雜阿含卷40第1212經:「大比丘眾五百人皆是阿羅漢,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中阿含經卷30提到慧解脫,其義應是指四果阿羅漢而非初果。如中阿含經卷24:「比丘阿羅訶,名慧解脫。」中阿含經卷29(一二一):「此五百比丘盡得無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盡,而得善義正智正解脫。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復有聲聞唯於智慧而得解脫,善生苾芻是。復有聲聞而能獲得定、慧解脫,嚩澀波苾芻是。」解夏經:「此五百苾芻皆是阿羅漢。佛告舍利弗。此五百苾芻中,九十苾芻得三明法,九十苾芻得俱解脫,餘者苾芻得慧解脫。」另外說一切有部的法蘊足論、集異門足論、大毘婆沙論、俱舍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所指的慧解脫也是指四果阿羅漢而非初果。雜阿含之後所有北傳資料(大多是說一切有部資料)都同意慧解脫是指阿羅漢而非須陀洹,可顯示雜阿含之後的說一切有部都同意慧解脫是阿羅漢,「慧解脫不是指初果」明顯可證。
昭慧法師說:「印順導師說: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此處的聖者二字,並沒有特指阿羅漢,所以不妨將它縮小範圍,指依法住智而預入聖流,卻尚未證阿羅漢果的聖者而言。精準一點說,應該是:慧解脫聖者依法住智而證入初果(如須深,即是得法住智而證法眼淨)。」但已被思亮破斥:「在大藏經中也沒有慧解脫的初果及慧解脫的二果的說法、但有心解脫的三果,因此慧解脫一詞通常都是指於定未自在的阿羅漢而言。」
第二:南傳的「頓無間等」是頓斷所有煩惱嗎?
雜阿含卷16第435經:「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北傳是「四諦漸觀」(先見苦諦,再集諦,再滅諦,再道諦),南傳是「四諦頓觀」(觀滅諦,見滅諦的同時即見苦、集、道諦),但南傳上座部(銅鍱部)也同意「初果須陀洹、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三轉法輪知解、修習、作證」的說法,並沒有說初果即斷所有無明,初果只是斷身見、戒禁取、疑而已。
第三:關於「無明」的看法。
本人未在雜阿含經、中阿含經(說一切有部經典)中查到「五上分結」、「十結」的說法,但雜阿含經:「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表示雜阿含經同意有「※上分結」的說法(不論同意有幾個上分結),否則就不會有「五下分結」的說法。
雜阿含卷10第270經:「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雜阿含經卷18第490經「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使者,七使,謂貪欲使、瞋恚使、有愛【有貪】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五下分結盡,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中阿含經卷23水淨梵志經「云何二十一穢【心結】,邪見.非法欲.惡貪.邪法.貪.恚.睡眠.調悔.疑惑.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慢.大慢.慢傲.放逸。」長阿含經(法藏部經典)卷8眾集經第九:「復有五法,謂五下結,身見結、戒盜結、疑結、貪欲結、瞋恚結。復有五法,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19非問分煩惱品第11之2:「身見疑戒盜欲染恚,是名五下分煩惱。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是名五上分煩惱。」集異門足論卷第12五法品第6之2:「五順上分結者,云何為五,一色貪,二無色貪,三掉舉,四慢,五無明。」大般若經卷36:「菩薩摩訶薩欲永斷薩迦耶見戒禁取疑欲貪瞋恚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欲永斷色貪無色貪無明慢掉舉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若不將上述無明指為「剩餘無明」而等同於南傳十結的「無明結」(殊勝義Atthasalini (PTS:1115;CS:1120):「道的趣向中,須陀洹道斷欲漏,斯陀含道斷有漏,阿那含道斷邪見漏,阿羅漢道斷無明漏。」),則說「無明」是「斷身見、疑」即得者,就說不通了。Dogbert法友說:「十結裡的無明結使,它所強調的重點就是有個範圍,就是除了初果到三果能斷的煩惱外,所剩下沒斷的煩惱。」其實本人所見南傳十結的無明結的解釋也是指「剩餘的無明煩惱」。而且上述諸經典可說明,如果「五上分結」不是雜阿含、中阿含經的說法「漏列」,就是後代各部派(法藏部、說一切有部、大乘等)皆已認同南傳上座部(銅鍱部)「無明結屬五上分結」的說法。
雜阿含卷13第334經:「彼癡者是無明」,雜阿含卷10第256經「無明者謂不知,明者是知」,明與無明的比對,應是俗人與聖人相對的說法。
而佛經中雲散日現的比喻:「凡夫,如烏雲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陽。證初果時,如烏雲的忽然散開,露出了太陽一樣。但烏雲太多,還在忽而遮蔽忽而顯現的變動中。雲漸漸淡了,散了,到末後,浮雲淨盡。阿羅漢極明極淨,正如日光朗照,處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中一樣。」(見法雲集)才是說明初果至四果進程的說法,「破無明,斷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的初果並非已斷所有無明,僅是斷三結之無明而已,「如果說斷所有無明,才有明」,則雜阿含不須有「初果」至「四果」的區分,而且雜阿含卷8第201經說無明是次第斷(「次第無明斷,明生。」),雜阿含卷15第379經三轉法輪,雜阿含卷15第393經:「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漏盡阿羅漢,彼一切悉知四聖諦。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佛陀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已經說明得很清楚,斷無明是有次第的。
雖然【雜阿含845經更明確的說清楚,初果於四諦如實知見,而呼應257經說,誰有此無明,對於四諦不如實知,是為無明。】
但不應把不同經典的不同說法(有的指俗人與聖人相對,有的初果至四果進程,有的指緣起法十二支個別說明或其斷除次序)攪在一起而混亂說法。
雜阿含卷5第103經說「差摩比丘已如實知,但仍有餘慢等未除。」如果因這段落說法,而Drinktea說:「斷無明則相應於無明的身見斷,但身口意的行為造作卻仍是有的,只是不再與無明相應。」、Ganenshizun說:「無明並不是結使,是因為在觀念上的錯誤。」、Emilyku說:「『無明』已離的「聖者」,明已升起,六根認識六境時,才會是「明觸」,也就沒有後續愛、取、有、憂悲惱苦的發展,這樣,引生苦迫與雜染的根源斷除了,苦迫與雜染自然不起,但是「聖者」還是有「有學」的聖者(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偶爾仍會失念,但潯即乾消,此是因為「有學」的聖者仍有『貪愛』、『我慢』未除」,將無明侷限在身見與疑這些上面,「餘慢等」不屬「無明」,則雜阿含經卷18第490經「無明結、無明使」、雜阿含卷8第201經「次第無明斷,明生。」就解釋不通了。且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雜阿含三轉法輪,可以說明這樣的說法不全面,初果的三結斷,有「明」升起,Redredkiss說:「初果如果就已經無明滅,後三果在修什麽呢?」,初果後所斷的不論是「餘慢」也好,「習性」也好,「貪愛」也罷,皆屬無明。萊特賀爾說:「無明是一個超級大蓋子。」這也才能說明後代論師「見惑」(屬下分結)、「思惑」(屬上分結),皆屬於無明的說法。
所以「無明」應有三種說法,第一:十結的每一結皆是無明。第二:十結的無明結是無明。第三:所有煩惱皆屬無明。「斷身見結而得明」的是第一種無明,南傳「無明結」、雜阿含經卷18第490經「無明結、無明使」,是第二種無明,雜阿含卷8第201經「次第無明斷,明生。」及萊特賀爾說:「無明是一個超級大蓋子。」是第三種無明。將每一種「無明」分別說明,才不會治絲益棼。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9-02-09, 10:15

ganenshizun 寫:分别说系铜碟部传诵的《相应部》,《中部》,分别说系法藏部传诵的汉译《长阿含》,还有大众部传诵的《增一阿含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别说法,就是将“无明"改成最后断的烦恼。这个说法是不同于佛陀教法的传诵。这个也就是“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主张修行先断身见,疑,戒取,贪爱,嗔恚,最后断所谓的“五上分结”,就是“无明”最后断的教说了。

但是,这个说法却在和《相应部》,《中部》相当的《杂阿含》,《中阿含》所没有的。说明,这个“五上分结”不是出于古来的共同传诵,而是南上座分别说部和大众部的创新法义。

有心的同修,可以自己查看经典,对照是不是这样。如果还有更多的兴趣,请多方查看资料,为什么佛教从最初合一的僧团分裂成两派,三派,四派。。。到最后大乘的出现,贬低阿罗汉,指责为焦芽败种。“五上分结”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

好了,就说到这里,听得进入的是自己的事情,听不进去的也是自己的事情。大家保重。
其實你的問題還是一樣,就是分不清楚十結無明的定義,結果一個解釋通到底,當人家說十結的無明是阿羅漢才能斷,你當然是看不懂了。

初果斷了三結,當然也斷了一些無明煩惱(三結),但不是斷了五上分結的無明。自然也沒有你說「無明(你認為的無明)最後斷的問題」,因為這個最後斷的是初果到三果未斷的細微煩惱,這細微煩惱才是十結說的無明。

阿羅漢有慧解脫,難道初果就沒智慧、不懂四聖諦、沒正知見嗎?難道初果就把十結的無明也斷了嗎?當然不是啦。只是煩惱斷除的程度不同而已,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