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怎麼處理,沒有。記得有一篇雜阿含經文提到,死後若佈施迴向給死後的眷屬,必須那位眷屬出生於特別的鬼道才有能力受益,南傳也有相同的記載。(經文麻煩您自己多翻翻,臨時要找,很麻煩。)7146 寫: 再來,死後呢?佛陀有說到要怎樣處理嗎?
請引出經文。感謝。
至於,生前勸慰,雜阿含「病比丘」篇,記載了很多,因為比丘是團體中的同伴,這方面的記載會比較多,至於專程約去臨死前的居士家,這個很少,記得有位修行很好的居士在重病的時候,曾經禮請佛陀到家供養,但這位居士本身就修行很好,好像只是期望能在臨終前見佛而已。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這種做法,幾乎不見經載。原因在於僧人不會特別跑到平時就相處不熟的居士家。
但是,「臨終勸慰」的觀念還是存在於經義之中。主要還是必須讓臨終者定下心來,不要這麼慌亂。所以,平常正念的修習很重要,如果,對方缺乏正念的修習,就要協助找一個可以讓臨終者繫念的「目標」,所以,臨終者平時就有個正常的宗教信仰,其實並不壞。另外,提醒對方生前曾做過的佈施善行,這對於臨終者也有很大的幫忙。
像「病比丘」篇,佛陀都會問病比丘是否覺得「五蘊是我?」若病比丘回答說:「雖然生病,但並不覺得五蘊是我!」那這樣佛陀就不會再多說什麼了。若回答:「五蘊是我!」那佛陀應該會從頭講解「五蘊非我」的義理,但印象中好像沒看到有病比丘出現錯誤的回答。
「臨終勸慰」還有一個有名的案例出自「中阿含經」,舍利弗尊者有位出家前的好友生病,舍利弗尊者就去探望朋友,由於發現朋友臨命終,舍利弗尊者就為朋友講解「四梵住」--慈悲喜捨,這位朋友去世後,順利轉生「梵天界」。但後來,「佛陀」就問「舍利弗尊者」:「為什麼不教導『五蘊非我』?」舍利弗尊者回答說:「因為朋友生前的宗教與修行傾向就比較偏向“四梵住“,覺得這樣教導會比較好。」有人認為這篇經文是「佛陀」惟一責備「舍利弗尊者」的一次,不過,個人認為佛陀只是想瞭解為什麼舍利弗尊者不教導更深一層的「五蘊非我」教法,並沒有任何責備尊者的意思。
但是,不管是「五蘊非我」或者是「四梵住」,講解者若缺乏真正的實修,臨時如何能講得既簡單易瞭又清晰透徹呢?只有真正具足修習的成就者言詞才能真正感動有能力接受教法的「聲聞」。
總之,原始佛教的「臨終勸慰」,是要看雙方兩者的程度而定其說法。原始佛教也沒有那種「臨時抱佛腳」的觀念,通常比丘或居士平常就有所準備,臨終說法或勸慰只是「順水推舟」罷了。
所以,原始佛教的「臨終勸慰」需掌握幾點:
1、對方有病痛就安慰病痛。(自己想適當說詞)
2、提醒對方過去曾做過的功德善行。
3、請對方放下身外物的執著,專心而平靜地面對死亡的來臨。
4、提醒對方提起正念,平時就有固定的修法,就提醒對方趕快拿出來用,以幫忙建立平靜而堅定的正念。
5、最佳觀念與修法:「五蘊非我。」:明瞭了「五蘊非我」的真理,那麼,死亡就不再是死亡,因為死的不是我,只是五蘊的分崩離析。
以上,就印象中的經文而寫就,至於,經文麻煩自己多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