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分為“聖八正道”和“世俗八正道”?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sq2836
文章: 73
註冊時間: 2004-10-05, 08:00

文章 ysq2836 » 2008-03-13, 18:48

freshman 寫:
ysq2836 寫:之所以說你硬分容易誤導.因為四諦是互相聯系.有「聖道」通向涅盤.如把涅盤叫「聖滅」.那「俗道」就通向「俗滅」.而「俗道」滅的應該是「俗苦」.而「俗苦」生起的原因是「俗集」.你看.按你的理解。就從四聖諦外又冒出個四俗諦.這樣分就混淆了正法要內容.並讓別人無所適從.
法友不必心急,再仔細看一看經文,世俗八正道和四聖諦沒有關系。聖八正道才和四聖諦有關系。 :)

“四聖諦”誰都會說,誰都會引,是不是“知如真”呢?不是的話,就和“四聖諦”沒有關系:障礙一現前,改信基度教的都大有人在!
:lol: :lol:
呵呵。這麽說我回貼回的太快了? 所以在法友看來比較「急」 :D

四諦有三轉.每一轉都屬於正法要.所以並非必須對四諦“知如真”才算正法要. :D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13, 19:01

ysq2836 寫:四諦有三轉.每一轉都屬於正法要.所以並非必須對四諦“知如真”才算正法要. :D
不管是不是正法要,只要我們不能做到對四諦“知如真”,就不能說我們在行“聖八正道”,因為還沒有“入流”。

不管是不是正法要,只要我們不能做到對四諦“知如真”,我們最多就是在行“世俗八正道”。因為我們還會退轉,還有可能會去信仰其它的宗教,甚至只信錢或權。甚至象提婆達兜那樣。 :wink: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8-03-13, 23:02

upasaka 寫: 直心:
請你用白話文直接對你所謂的「行法次法向」消文(對文字直解)看看。
不必解釋一大堆,請你直接消文即可。
謝謝!
行法次法向:去實踐正法的次第,朝正法的方向來行進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08-03-14, 01:31

直心版主
依我來到這裡一年的觀察結果,請恕我直言,你有一個特性不好。
那就是你擁有將本來清楚簡單的東西解釋成複雜難懂的能力。(教授的專長)
這跟你的"直",並不相應。
或許你認為要充分解釋才能展現出你的努力及能力,但是就一個讀者而言,你的文章實在令人難以下嚥。因為沒有重點。
請笑納 :D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7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3-14, 05:36

涅槃具有「清涼」的意思,只要是有助於向「清涼(涅槃)」靠近而遠離熱惱都屬於正道的領域,不廣分別的話,這裏頭自然就包含了「出世間」與「世間」的差異之分,可以這麼說:有些正道屬於「世間清涼」,但有些正道是屬於「出世間清涼」,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像「文字遊戲」,但若整體來說,佛法提到「清涼(涅槃)」一定是兩者皆具而也只有在佛法中才能找到兩者皆具的「清涼」,所以嚴格上來說,還是只有佛教才教導「八正道」,這是其他外教所沒有的,縱使其他外教也教導導向「世間清涼」的「端正法」,但那也不能被稱為「八正道」,既然不能稱為「八正道」,若要說這些外教也教導導向「世間清涼」的「世間八正道」就更顯得奇怪了,這是要小心注意的地方。就像「雙截棍」,拿起來的時候,就整個拿起來了,「八正道」若細分「世間」與「出世間」,最好就這麼思考,知道有兩根連在一起的棍子,不管拿起那一根都會連著另外一根一起拿起來,中間有一條鎖鏈連接兩根棍子。

個人搜集了以下相關經文與資料供法友們參考。

(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諦聽。善思。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云何為無為道跡。謂八聖道分。正見.正智.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為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為。如是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洲渚.濟渡.依止.擁護.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流通.清涼.微妙.安隱.無病.無所有.涅槃亦如是說

(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曰。若有諸外道出家來問汝言。阿難。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如是問者。云何答乎

阿難白佛。世尊。若外道出家來問我言阿難。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者。我當答言。為於色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諸梵行。為於受.想.行.識。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教人修諸梵行。世尊。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答。所以者何。我實為於色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教人修諸梵行。於受.想.行.識。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教人修諸梵行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四九○經: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

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閻浮車語舍利弗。此是大闇積聚。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無明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定
……



 (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為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住於彼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

栴陀復問。彼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我亦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汝見貪欲.瞋恚.愚癡有何過患。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染著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若瞋恚映障.愚癡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懷憂.苦受覺。又復。貪欲為盲.為無目.為無智.為慧力羸.為障閡。非明.非等覺。不轉向涅槃。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見貪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汝見斷貪欲.瞋恚.愚癡有何福利。而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阿難答言。斷貪欲已。不自害。又不害他。亦不俱害。又復不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心法常懷喜樂.受覺。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於現法中常離熾然。不待時節。有得餘現法緣自覺知見。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尊者阿難。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不

阿難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難。此是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

時。栴陀外道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14, 06:45

peacecila 寫:所以嚴格上來說,還是只有佛教才教導「八正道」,這是其他外教所沒有的,縱使其他外教也教導導向「世間清涼」的「端正法」,但那也不能被稱為「八正道」,既然不能稱為「八正道」,若要說這些外教也教導導向「世間清涼」的「世間八正道」就更顯得奇怪了,這是要小心注意的地方。
看得出來,希拉法友在這個問題上是下了一些功夫的,專門花時間收集了這樣多相關的經文。不容易啊。 :D

末學自己也知道,我再說下去就有一點爭強好勝的嫌疑了。舉個例子吧:

一個學佛很多年,對於佛法中的名詞--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等爛熟於心的人,當他自以為是地說自己已經成就(其實並沒有真正地證初果),開始廣招門徒,開宗立派的時候,你認為他是佛教呢,還是外道?

這個例子並不鮮見,歷史上的大乘、禪宗就是很典型的聲勢浩大、歷時長久的附佛外道現象。何以故?因為不見四締、沒有四沙門果故。

這個時候,我們說:世俗八正道是世間共法,是很恰當的。 :wink: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14, 07:04

freshman 寫:這個例子並不鮮見,歷史上的大乘、禪宗就是很典型的聲勢浩大、歷時長久的附佛外道現象。何以故?因為不見四締、沒有四沙門果故。wink:
"Nandiya, the person in whom the factors of stream entry are altogether & in every way lacking I call an outsider, one who stands in the faction of the run-of-the-mill. But as to how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lives heedlessly and heedfully, listen well and pay attention, I will speak"

--SN 55.40(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3-14, 07:28

Honesty 寫:
upasaka 寫: 直心:
請你用白話文直接對你所謂的「行法次法向」消文(對文字直解)看看。
不必解釋一大堆,請你直接消文即可。
謝謝!
行法次法向:去實踐正法的次第,朝正法的方向來行進
你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問你嗎?
因為我從你的多次回帖中,我很早就懷疑你把「法次法向」解為「法的次第和方向」。從上帖回文,終於證實了我的懷疑。這樣的解釋曾經出現在 S居士的著作中,令人遺憾的是,做為四預流支的「法次法向」的意思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解釋是望文生意的結果,不客氣地說,也是不讀論書的結果。因為這樣的解釋,所以會在前面增加一個「行」字。你知道錯在哪裡嗎?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7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3-14, 09:16

若照雜阿含「七八五」這樣的「八正道」分別模式,應該是在講實踐八正道的行者,怎麼區別已入聖者之流或尚是凡夫,不過,這不適合用到外教去,也不適合擴大範圍。就是說,只能限於一群為了邁向涅槃而修習八正道者,可以照這一經的說法,分別看看聖者與凡夫的分際何在?---是否已具備了「出世間正見」(四聖諦)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3-14, 11:49

《雜阿含784經》:「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此段經文是比785 經關於世間正見的更詳細之內容。

請大家再看下面另一段六師外道中,關於末伽梨瞿舍梨學派或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學派邪見的經文。

《長阿含》的《沙門果經》:「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後世,自身作證,布現他人。」(註:北傳《長阿含》的《沙門果經》把此段經文列在宿命論者末伽梨瞿舍梨學派;南傳巴利《長部》的《沙門果經》則把它列在唯物論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學派。)

由此可見,785 經所謂的世間正見內容,完全是針對當時的六師外道之邪見而說。準此,世間八正道其實是有針對性的,是佛陀對治當時的外道邪說而說。在世間八正道的基礎上,能夠以四聖諦無漏思惟而無漏慧相應、趣入涅槃的,則是所謂的聖八正道(出世間八正道)。

總說一句,八正道的實際內容只有一種,但在這些內容的日常作務中,聖者能夠與四聖諦連結而與無漏慧相應、趣入涅槃,則是行聖八正道,所以這兩個區分是八正道實踐上的層次之區分。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