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8-03-08, 17:29

vipassana680327 寫:

四、正念不是神通
正念只是讓我們以全新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的生活,但並不會飛天盾地,也沒辦法穿梭陰陽界,或看到前世今生等神通。
五、正念不是只管打坐
打坐是一種禪定,禪定有助於保持正念,但禪定只是一種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保持正念的工具而已,真正的修行在離開坐墊的那一刻開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才是內觀禪修的重點。
正定就會有神通,禪定是為了息滅色受想行識,正念則是四聖諦屬於慧根,先把雜阿含參透,否則次第錯亂,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還有無常才是苦,身苦祇是苦的一小部分,因為苦,所以才要離開老病死!

頭像
vipassana680327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文章 vipassana680327 » 2008-03-10, 09:14

萬分感謝FOREEST先進分享實修經驗,您的經驗對末學而言相當寶貴,謝謝。期望有榮幸可以向您請教,您所謂身念處的四階段,各指為何,以供末學參考,感謝!!!

頭像
vipassana680327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文章 vipassana680327 » 2008-03-10, 11:03

感謝Shopping前輩不吝賜教,末學謹記在心,謝謝。

頭像
vipassana680327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文章 vipassana680327 » 2008-03-12, 13:30

感謝竺澐前輩指教,不知末學有無誤解前輩意思,前輩指教內容似指末學以前開方法,「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末學修行目的是斷除貪、嗔、痴,不生痛苦。末學依前揭方法修行,完全係基於對長部22經「大念處經」的信心,蓋佛陀已保證依四念處修行是體證涅槃的唯一道路,並保證修持四念處的成就,因此末學就沒有花時間再去研究雜阿含經了!
末學不反對觀呼吸,觀呼吸也是大念處經中佛陀教導的內容之一。
至於末學修行會不會成功,末學想親自體驗看看,不會因為前輩的一席話而改變修行方法,惟仍感謝前輩賜教,末學也會將前輩指教銘記在心,以驗證自己修行是否正確,謝謝。
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長部22經)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12, 16:13

vipassana680327 寫:感謝竺澐前輩指教,不知末學有無誤解前輩意思,前輩指教內容似指末學以前開方法,「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末學修行目的是斷除貪、嗔、痴,不生痛苦
這樣的認識從字面上來說,沒有什麽問題。如果再深入地問一問:什麽是貪、嗔、癡呢?

不是“貪色、生氣、動怒”這樣簡單。見法的人,時時刻刻看得見自己的“貪、嗔”,它們斷沒斷,是不是很重或者是很輕,他也很清楚。如何做才能是減輕“貪、嗔癡”,他也很清楚。

這些問題,你如果不清楚,說明你還不知道什麽是“貪、嗔、癡”,還要讀原典,還要虛心地參加討論。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12, 19:23

對不起,上面的話不夠嚴謹。應該改成:

見法的人,時時刻刻有能力看得見自己的“貪、嗔”。。。雲雲。

是有能力(有正念時),但是他也不是時時刻刻都有正念的。 :o

頭像
vipassana680327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文章 vipassana680327 » 2008-03-13, 11:51

解悟前輩您好,針對您以上所提問題,末學淺見如下
一、 什麽是貪、嗔、癡呢? 不是“貪色、生氣、動怒”這樣簡單
末學淺見係痛苦起源於貪、嗔、癡,而貪、嗔是「執著」造成的,「執著」無法正面定義,只能反面定義,就是「在無法完成某些條件的前提下,心裡會因此產生任何痛苦、生氣、悲傷等不舒服的情緒時,則可定義為係對某些條件的執著。」貪、嗔就是執著產生後的不同階段而已,前者係在客觀環境條件尚未確定不能完成時的心理狀態,後者係在客觀環境確定不能完成時的心理狀態。但不論是貪或嗔,都是執著心造成的。

二、 見法的人,時時刻刻看得見自己的“貪、嗔”,它們斷沒斷,是不是很重或者是很輕,他也很清楚。
正念係對身心對象的單純注意,保持正念的人對於貪嗔的起源即「執著」當然會一直保持注意的狀態,當下「執著」存不存在、是很重還是很輕,有正念的人必定會很清楚。
三、 如何做才能是減輕“貪、嗔癡”,他也很清楚。
單純注意「執著」,可以發現「執著」的生、住、異、滅。如果單純注意的能力很弱,則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培養(例如禪坐修習禪那),如果現在已可以保持單純注意的能力時,則當下就開始持續注意身心活動。這可以減少痛苦的來源,應該是值得試一試,佛陀在大念處經已強調這是涅槃唯一道路,也保證這可以證得果位。放棄「持續」撤底地保持正念,則會讓「執著心」有機可乘,讓痛苦有機會生起,只有保持正念可以在痛苦生起前,先注意痛苦之因的生滅,令痛苦不生。
四、 小結
以上都只是理論說法而已,實際付諸修行才能獲得實益。
向智尊者在「正念之道」曾表示,單純注意當下身心對象,就像先搜集好正確且不加入主觀好惡的身心資料後,再基這些正確無誤的身心資料上,發動合乎目的及理想的身、口、意。而所謂的「理想」,當然就是利益眾生的理想,具體內容就是正業、正語及正命。
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長部22經)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8-03-26, 23:54

vipassana680327 寫:感謝竺澐前輩指教,不知末學有無誤解前輩意思,前輩指教內容似指末學以前開方法,「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末學修行目的是斷除貪、嗔、痴,不生痛苦。末學依前揭方法修行,完全係基於對長部22經「大念處經」的信心,蓋佛陀已保證依四念處修行是體證涅槃的唯一道路,並保證修持四念處的成就,因此末學就沒有花時間再去研究雜阿含經了!
末學不反對觀呼吸,觀呼吸也是大念處經中佛陀教導的內容之一。
至於末學修行會不會成功,末學想親自體驗看看,不會因為前輩的一席話而改變修行方法,惟仍感謝前輩賜教,末學也會將前輩指教銘記在心,以驗證自己修行是否正確,謝謝。
斷貪、嗔只有三果才辦得到,痴斷唯有四果才辦得到,三果、四果必需禪定成就,未達初果前,二果是證不了的,身受心法與四禪九定有關,與十二因緣有關,十二因緣的祕密未解開前,身見是破不了的,四念處是無法盡解的、四空定是進不了的(實際上是三禪、四禪都很難到達),更不要說是滅盡定,觀呼吸是安那般那念,是四念處的前行,現在對於四念處的實際定義都還很糢糊,更不要說實踐了,所以建議還是循序漸次的從斷三結下手吧!

頭像
yangzaming1
文章: 116
註冊時間: 2007-05-18, 08:00

文章 yangzaming1 » 2008-03-28, 23:55

shopping 寫: 斷貪、嗔只有三果才辦得到,痴斷唯有四果才辦得到,三果、四果必需禪定成就,未達初果前,二果是證不了的,身受心法與四禪九定有關,與十二因緣有關,十二因緣的祕密未解開前,身見是破不了的,四念處是無法盡解的、四空定是進不了的(實際上是三禪、四禪都很難到達),更不要說是滅盡定,觀呼吸是安那般那念,是四念處的前行,現在對於四念處的實際定義都還很糢糊,更不要說實踐了,所以建議還是循序漸次的從斷三結下手吧
末學不解,想請法友解心中之疑,1 四禪八定含滅盡定不是佛陀時所謂的外道禪嗎?和佛陀所謂的四禪完成的正定好像有所不同,一個是著重在專注(忘我),一個著重在內觀(無我),修法好像不同?
2身念處俱足住,如實照見身体是由四大所組,其中沒有一個我存在,破了 身見結,這是末學所了解的(和十二因緣的秘密有何關連)
3最後一句更不懂了,四念處的實際定義糢糊更不要說實踐,所以建議還是循序漸次的從斷三結下手吧? (那法友要如何循序漸次的斷三結呢?)
請法友指導,謝謝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3-29, 09:51

yangzaming1 寫:身念處俱足住,如實照見身体是由四大所組,其中沒有一個我存在,破了 身見結,這是末學所了解的
“身見”,不單是“認為四大構成的身體是我”。請學習【雜阿含】570 經:

  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復問:“尊者。云何為身見?”
  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復問:“尊者。云何得無此身見?”
  答言:“長者。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