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諸德,「行苦」如何得解?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lioust88
文章: 89
註冊時間: 2006-03-31, 08:00

文章 lioust88 » 2008-03-07, 14:44

正念或四念處的修法正確,苦受自然就會減弱,甚至苦受不會生起。
在雜阿含803及810經中,介紹四念處的四段十六階修法中,在受念處有「覺知喜、覺知樂…」的修法,而覺知喜、覺知樂,並不能由主觀作意來產生,喜、樂是由修身念處,循序漸進,身念處滿足所產生的喜、樂現象,喜、樂現象由修法自然產生,喜、樂現象產生後,就由身念處自然轉進受念處喜、樂的觀察,培養正知、正念。
在家居士獨處修四念處四段十六階的內觀訓練,就是要培養生活中的正念能力,就是要對當下的身、口、意行為,培養內觀,隨順覺知的能力,也就是對五蘊、六入處的集、滅、味、患、離,培養內觀,隨順覺知的能力。
一位會運用正念的在家居士,請客戶吃飯談生意,此時就是以當下的身、口、意行為為所緣,具有內觀能力者對五蘊、六入處的集、滅、味、患、離,有隨順覺知的能力,同時也有守護根門的能力,妄念不生,專心與客戶對談,讓客戶感受到受尊重。

頭像
vipassana680327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文章 vipassana680327 » 2008-03-10, 09:04

感謝lioust分享實修經驗,很敬佩您能在工作中精進修行!

頭像
lioust88
文章: 89
註冊時間: 2006-03-31, 08:00

文章 lioust88 » 2008-03-10, 09:38

佛陀教導弟子,正觀及正思惟五蘊..無常.苦...,是在說明生命的本質現象,明白真理,才能正確修行,但這並非認定五蘊的受皆為苦受,佛陀並未否定五蘊有喜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以佛陀經常談及喜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在雜阿含803及810經中介紹四念處,可以整理成四段十六階修法中,在受念處有「覺知喜、覺知樂…」,心念處有「…覺知心悅…」的修法,依四念處修行,不生苦受,就無苦受的修法,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佛陀並未要求弟子修苦行;如果因妄念生起苦,不要以苦為所緣,這樣會落入情緒苦的漩渦,此時若是獨處,最好是以身念處觀呼吸為所緣,如果在工作,則以工作為所緣,若是因當下的事生起苦,則可以無常及無我觀來對治苦,使當下面對的事,回到無情緒的中性事情來處理;依佛法精進修行,可以成就,內觀發現苦生起,苦就會自然消失。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