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2-25, 02:39
ysq2836 寫:freshman 寫:
在這個問題上,我和你沒有共識。

没关系。那你和世尊应该是有共识的了
世尊告曰:
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
這裏的“世俗常數”應該理解成“世間法”。而“智慧成就者”應該是“出世間正見”之意。
“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就更是強調了“出世間正見”的重要性。是強調學佛的人,第一要務是要先成就“出世間正見”,而不是求神通、禪定等等。
等你真地成就了“出世間正見”,那麽,整個八正道都有了“智慧”的參與。這和你沒有成就“出世間正見”之前的行八正道是截然不同的。這個時候的行“聖八正道”,是環環相扣、不能分離的。
比如說,“正念和正定”都有“出世間正見”的參與等等。

-
ysq2836
- 文章: 73
- 註冊時間: 2004-10-05, 08:00
文章
由 ysq2836 » 2008-02-25, 12:58
freshman 寫:而是他對於“聖戒”(過梵行的生活可以成就最後的解脫)具有了堅固的信心。

戒律並不因為持戒的人有了正見而產生變異.變成了新類"聖戒".一個阿羅漢能持的戒律外道可以同樣守持.而外道持這樣的"聖戒"卻沒有解脫.這裏所謂對"聖戒"的信心實際是一種戒禁取見.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2-25, 14:22
學佛的人,誰都會說“八正道”。
如果你沒有“聖正見”,就只是“世俗八正道”;如果行者具備了“聖正見”,就是“聖八正道”。
能不能解脫,在你個人。是不是外道,也在你個人。和佛陀所說的八正道關系不大。

-
ysq2836
- 文章: 73
- 註冊時間: 2004-10-05, 08:00
文章
由 ysq2836 » 2008-02-25, 17:11
你所說無非是一你自創的公式:聖正見+戒律=聖戒.這裏的"聖戒"是與普通戒律完全不同的新品種[新特性:持守這樣的"聖戒"能最後解脫].實際上,根據你的"聖"理.甚至能有更怪的事.當你有了聖正見.那是否表示與你有關的其他世俗常數也搖身一變成了新品種?.你守的戒律成了"聖戒".你的身體成了"聖體".你的衣服成了"聖衣".你的步伐成了"聖步".這些"聖莫莫"都有新特性:這樣守[聖戒].這樣穿[聖衣服].這樣走[聖步]能達到最後解脫.
佛法不共與外道的唯一所在就是:智慧.其他一切都是世俗常數.即使是象戒律這樣被世尊無數次贊嘆的同樣不例外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2-25, 18:05
ysq2836 寫:你所說無非是一你自創的公式:聖正見+戒律=聖戒.這裏的"聖戒"是與普通戒律完全不同的新品種[新特性:持守這樣的"聖戒"能最後解脫].實際上,根據你的"聖"理.甚至能有更怪的事.當你有了聖正見.那是否表示與你有關的其他世俗常數也搖身一變成了新品種?.你守的戒律成了"聖戒".你的身體成了"聖體".你的衣服成了"聖衣".你的步伐成了"聖步".這些"聖莫莫"都有新特性:這樣守[聖戒].這樣穿[聖衣服].這樣走[聖步]能達到最後解脫.
法友所言很對。有了“聖正見”,在佛陀看來,又叫“聖弟子”,在別人看來,又叫“聖者”。
佛陀所制的戒律,
在“六群比丘”行來,是枷鎖,是負擔,恨不能去除之而後快。佛一涅盤,他們大叫:老家夥死了,這下我們可以快活了。
佛陀所制的戒律,
在“聖弟子”行來,是馬路當中的安全線,是通向解脫的導向標,希望它一條都不舍,長存不壞。佛涅盤後,“四果”聖者們集體決定:一條都不許動。
另外,這不是末學自創的公式,末學不能貪佛之功為己有。末學只是指出來給大家看,覺得我理解的有理,你就去做;覺得我是歪批三國,你就當是耳邊風。

-
ysq2836
- 文章: 73
- 註冊時間: 2004-10-05, 08:00
文章
由 ysq2836 » 2008-02-25, 20:01
freshman 寫:ysq2836 寫:你所說無非是一你自創的公式:聖正見+戒律=聖戒.這裏的"聖戒"是與普通戒律完全不同的新品種[新特性:持守這樣的"聖戒"能最後解脫].實際上,根據你的"聖"理.甚至能有更怪的事.當你有了聖正見.那是否表示與你有關的其他世俗常數也搖身一變成了新品種?.你守的戒律成了"聖戒".你的身體成了"聖體".你的衣服成了"聖衣".你的步伐成了"聖步".這些"聖莫莫"都有新特性:這樣守[聖戒].這樣穿[聖衣服].這樣走[聖步]能達到最後解脫.
法友所言很對。...........
另外,這不是末學自創的公式,末學不能貪佛之功為己有。

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

.
不是"貪佛之功".而是"錯解經意".本來這是常識性問題。用不著多費口舌.可能法友比較特殊吧.有"驚人之見".還如此"堅定".才多說了兩句.
freshman 寫:
佛陀所制的戒律,
在“六群比丘”行來,是枷鎖,是負擔,恨不能去除之而後快。佛一涅盤,他們大叫:老家夥死了,這下我們可以快活了。

這樣的影射毫無意義.別忘了.第一次結集時提出小小戒範圍和可舍的問題的,可是有阿羅漢.
-
IanTsai
- 文章: 355
-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由 IanTsai » 2008-02-25, 22:11
這樣的影射毫無意義.別忘了.第一次結集時提出小小戒範圍和可舍的問題的,可是有阿羅漢.
那結論是什麼? 是一條都不捨? 還是小小戒可捨?這個結論代表什麼意義?
解悟法友的實語令人讚賞。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2-26, 03:10
ysq2836 寫:這樣的影射毫無意義.別忘了.第一次結集時提出小小戒範圍和可舍的問題的,可是有阿羅漢.
末學一直在努力心平氣和地參與討論,結果還是讓你有了這樣的印象,看來末學的語氣還是不夠誠懇。
我沒有要影射你是“六群比丘”的意思。看得出來,你對學佛也是很誠懇的,對於戒律也是很敬重的。我是想表達得更清楚一些,才舉了那個例子。其實,再加上下面一句可能會更好理解:
佛陀所制的戒律,在普通學人(有誠意但未證果的人)行來,是生天聚福的方便。

-
Honesty
- 文章: 339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Honesty » 2008-02-26, 21:25
freshman 寫:佛陀所制的戒律,
在“六群比丘”行來,是枷鎖,是負擔,恨不能去除之而後快。佛一涅盤,他們大叫:老家夥死了,這下我們可以快活了。

法友應該沒有要影射什麼的意思,這典故據說是大迦葉尊者立志集結佛陀教法的原因。
就以世俗法律來看,許多喜愛為非作歹的惡人也是會認為:世俗法律是他們的枷鎖。但是對善良的人來說法律就是平安與幸福的保障。只要律法是合理適當的,就會是正向善良者(包含聖者)所共同喜愛遵守的,善良者都會從中得到益處,惡者都將會被其限制,
戒律條規法律的界線大概就只到這邊。
但是
增上戒學的界線則不只到這邊,還涵蓋更深入的範圍。
因此末學的看法是,佛陀訂立的戒律一定是最合理最適當的,所以會受到所有正向善良智慧者的喜愛與樂於遵守,戒律有其適用性,普遍性與世俗性這是不可否認的,例如:五戒就是很普遍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條例的展現。
但是通過戒律的--->持守--->反省--->體驗--->瞭解--->更樂於持守--->更深入反省--->更深入體驗--->更深入了解-->-->-->-->-->.....的戒律增上循環的學習,則可以使人逐步端正知見,直其心性,體驗正向行為的益處,開始增加對修行的信心,慢慢使生活充滿安穩與喜悅,也會令行者當看到細微罪行就會產生怖畏,見微而知著,能防範罪惡於未然,不會容忍非法惡見惡行去污染自己與身邊的親友..........,逐步的通往安穩心意的開發之路,也通往智慧成就之路。
"戒律"與"增上戒學"的界限差異,就說明了外道凡夫與聖弟子在戒律上的差異,正確的見解(正見)的確是在戒增上的學習過程中是重要的條件,但是世間與出世間正見對於戒律的學習倒是沒有那麼明顯的差異,
不一定非得要有出世間的正見來引導才會更有利於戒律的增上學習,相反的增上戒學修的好,對開發出世間的智慧正見有很大的幫助。大概是修到了要開發心意超越欲界心的時候,世間與出世間的見解差異就會開始拉大,
增上戒學的界限就到此為止。
初果聖者就是增上戒學的成就者,或者說行者在增上戒學的修行終點就是初果聖者,所以稱為聖戒成就,也是戒禁取見的斷除者。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