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的事,不需釋尊親言說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isaca
文章: 99
註冊時間: 2007-09-07, 08:00

有道理的事,不需釋尊親言說

文章 isaca » 2007-11-29, 04:18

如題,
有道理的事,不需釋尊親言說,這是最後敝人發覺大乘存在的理由,
否則釋尊來人間一遭,真是多餘的了。

但是人各有志,總會自己尋出自己信仰的出路的,
謝謝諸位多次的法施。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7-11-30, 00:13

「佛陀」的正法要是教導,「苦」的止息,趣向於「解脫、涅槃」。
佛弟子的修行應該要,「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並沒有「信仰」上的需求。佛法的「修行」是理性的,但是「信仰」卻是感性的。
「原始佛法」是依於次第的修行趣向於「解脫、涅槃」。
「大乘」是一種依於佛法所衍生出來的「信仰」。所說的都是所謂的「境界」,依於,或是「神話境界、傳說境界、哲學演化的創造境界」或是「禪定境界」作為虛擬的期待與依賴,有些是單純的無知與期待依賴,而產生堅定的「信仰」,有些者是依賴「信仰」的聚集而求取名與利。這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大乘存在的理由,主要是人們對於「信仰」的需求。「信仰」的基礎就是一種期待與貪求,也是一種依賴。
「佛陀」的正法要在修行上是,「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並不需要「信仰」上的需求。
一般「信仰」的需求,是建立在人們對於「現實生命」的無知與迷茫,而生出了恐懼,對於既得的滿足,生出了貪求增長與保存,對於未得的生出了期待與貪求,於是「貪、嗔、痴」就沒有止息的展轉增長廣大。
Isaca法友所說,有道理的事,是在說明一般世間的所謂「慈悲與善法」吧,其實一般世間的「慈悲與善法」,從人懂事的時候開始包含教育,跟宗教所教導的並無不同,主要的差別在於「信仰」的「期待、貪求、依賴」與無邊的「神話與傳說」。「人各有志,總會自己尋出自己信仰的出路的」,這句話說的好,「信仰」本來就是各人的自由,也沒有什麼不好,在世間確實也有部份穩定的力量。
大乘並不是都不可取,至少在「佛教」的廣傳與世俗化的「信仰」,是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也給多數趣向於「正法要」的人,提供了一個追尋的入門,給一般的人們找到ㄧ個宗教的「信仰」,有很多走在原始佛法路上的人,都是從「大乘」經過後才找到了正確的道路,至少後學個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7-11-30, 22:19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12-01, 07:43

一般來說:出家學佛,從現在來說,不是一件明智的選擇。

在大陸時,我接觸過很多出家人。絕大部分不是為了“出離”而出家,另一小部分是想“出離”,卻不知道什麽才是“出離”,也沒有人能真正地對此進行討論,更不用說去向誰請教了。

這樣一來,前面“出離”的路一片漆黑,後面“世俗”的路又切斷了。其悲憤、無奈之情無可言傳。我曾經看過長期內心郁悶而以癲狅收場的。其它心理扭曲而靠佛賣錢的更是不可計數。

在家學佛,就開放而輕松的多。不必早早地背上一個包袱(某門某派、某個師傅等等),純粹是為了真理而學,同時也不耽誤事業、家庭、戀愛等等。 :oops:

當然,出家學佛,而又能做到象印順法師這樣的,那我還是很崇敬的。 :wink: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12-03, 00:39

短期(幾個月、半年、一年)出家是上選。有條件的組織和個人應該提倡。

頭像
abarhamsiu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07-12-17, 08:00

文章 abarhamsiu » 2007-12-17, 14:30

生於資本主義
修行更為困難重重
主要時間都放於(搵食)上

修行不在於信,而是在於感受
因為文字,聲音都不及心靈之聲直接而響亮
本人比較著重個人修行得出以下論點
1,世間是相對,無論眼見眼不見(即萬有)
2,為何相對,因為無要感受,因此無造了有去經驗自己是無
3,得知為何相對後,感受萬有皆慈悲,因為無的發展
4,眼見(或說外在感受)是幻相,但眼見的有既然出現,即心有因緣,我須感
受眼見及經驗眼見而吾出心靈。(因為得心須有失支持,否則得永不是得)
即是悟道,首先要經驗一切非道,因此要經驗非道存在的慈悲
恐懼支持著慈悲的存在,因此恐懼是美好的,令慈悲得以存在
即世上萬有一切感受的兩極,慈悲與恐懼,所有感受都由這兩種發源思想發
展出來的。但恐懼是為慈悲而成了有,因此,慈悲就是一切萬有的實相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本人的感受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12-18, 20:16

abarhamsiu 寫:恐懼支持著慈悲的存在,因此恐懼是美好的,令慈悲得以存在
恐懼是障礙,恐懼使心亂(參見【雜阿含】43經、107經)。恐懼怎麼是「美好的」,怎麼會「支持著慈悲的存在,令慈悲得以存在」呢?

頭像
yangzaming1
文章: 116
註冊時間: 2007-05-18, 08:00

文章 yangzaming1 » 2007-12-19, 18:08

potato 寫:
abarhamsiu 寫:恐懼支持著慈悲的存在,因此恐懼是美好的,令慈悲得以存在
恐懼是障礙,恐懼使心亂(參見【雜阿含】43經、107經)。恐懼怎麼是「美好的」,怎麼會「支持著慈悲的存在,令慈悲得以存在」呢?
其實定銘法友是以"相對"為出發點來論述的,就像是沒苦怎知有樂,佛法
修習中也是要先知"苦"才可能斷"苦",也就是了知恐懼才知慈悲的意含。
世間中善法,不善法都是一種相對的,缺一不可,所以才會說人世間是最好的修行地方了。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12-19, 21:49

哦,是這樣,謝謝 悟法友 的解釋。定銘法友 的議論,概括起來說就是本體(慈悲就是一切萬有的實相)客體(恐懼是為慈悲而成了有)二元論。這種議論在像法的哲學思辯中,可謂司空見慣了。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12-19, 22:10

yangzaming1 寫:世間中善法,不善法都是一種相對的,缺一不可,所以才會說人世間是最好的修行地方了。
修行當然是在世間,你怎麼可能跑到一個「不是世間的地方」去修行呢,所以無所謂世間是最好的、好的或不好的修行地方。如果說有一個「最好的修行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四念處。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