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藥的問題,一定要柔和地據理力爭,必要的時候,要將佛陀生病時看醫生的經文拷貝準備好,遇到狀況的時候拿給他看。並且,一定要讓他生起一定程度的同理心:「人生病時,身體的痛苦會影響到心理,醫藥可以減輕身體的痛苦,學佛是為了除去心靈的痛苦,醫藥是為了去除身體的痛苦。菩薩渡度是為了消除眾生的痛苦,所以,菩薩也會佈施醫藥於眾生。自己的孩子也是眾生,佈施醫藥於孩子即成就了菩薩佈施,也消除了眾生的痛苦,何樂不為呢?」yeechunliu 寫: 我 其 實 也 不 太 抱 很 大 的 希 望 ﹐ 之 前 自 己 在 看 佛 陀 的 啟 示 ﹐ 他 不 屑 一 顧 。宋 澤 萊 的 文 章 更 別 提 了 ﹐ 都 說 是 謗佛 要 下 地 獄 的 。 兩 個 孩 子 現 在 每 天 被 爸 爸 規 定 要 打 坐 ﹐ 默 念 觀 世 音 菩 薩 。 生 病 的 時 候 也 越 來 越 不 肯 給 孩 子 吃 藥 ﹐ 總 是 說 念 菩 薩 就 能 好 ﹐一 句 觀 世 音 菩 薩 就 能 解 決 人 生 所 有 的 問 題 ﹐ 因 此 又 增 加 了 很 多 的 衝 突 。 (我 覺 得 很 難 以 理 解 的 是 他 也 常 掛 在 嘴 邊 說 佛 教 是 依 靠 自 力 的 ﹐ 和 其 他 神 教 不 同。這 明 顯 的 就 和 淨 土彌 陀 或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信 仰 有 衝 突 ﹐ 可 是 他 似 乎 渾 然 不 覺 )
關於「佛陀大出離」的故事,很多人都將那個故事當做一個神話故事看,沒注意到那是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實例」,整個「離家修行」是有計劃的離開,生孩子也是計劃中的一環,否則,棄妃的下場會很糟糕,生了皇子後,「母以子貴」,王妃的物質生活與下半生才獲得了「生活保障」,那個孩子並不是「愛情的結晶」。皇子是未來的國王,王妃是未來的太后,他們是貴族,生活處處受人保護服侍,只是少了一個不再愛戀她們的親人。
建議每天打坐一小時(自己找靜室自修,不要跟家人團修),耐心地「修習慈心」,惟一的慈心念住目標:「願丈夫健康、幸福、快樂」。一旦某天妳的同居人好奇地問:「妳打坐到底在修些什麼?」就依照事實狀況跟他解說。
其實,妳的生活不錯,修行環境也很好,趁這段難得的休息期間,不妨開始擇日固定地持守八戒,練習行禪,假以時日自然就會顯現出原始佛教行者的言行風範與真實智慧,到時你先生自然會有興趣向妳請教佛法。
八戒:http://www.infs.tw/02_books/g_eight/g.htm
行禪:http://www.infs.tw/01_behappy/happy46.htm
簡單的生活禪修(取自http://www.infs.tw/01_behappy/happy45.htm):
(8)念茲在茲(巴利長部22經大念處經摘譯)
「再者,比丘
1. 在前進後退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2. 在前瞻後視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3. 在屈伸俯仰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4. 在穿衣持缽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5. 吃、喝、嚼、嚐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6. 大、小便利之際,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7. 在行、住、坐、睡、醒、語、默之間,應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