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鼻、舌、身、意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3-02, 23:05

以下提供參考:
末學有問過兩位善知識,末學從這兩位學習阿含經
兩者皆認為六根;六塵,都是物質(色)
也認為意根就是大腦(腦根)
惟一認知不同點是法塵
高雄的善知識認為法塵是神經,其他五根接觸的五塵,
經由法塵(神經)傳導到大腦,產生的意識是腦部的一種知覺作用
意識只是一種作用,因緣和合而暫時產生,是變動無常的

就像電腦CPU(大腦)經由電子線路(法塵)讀取硬碟;鍵盤;滑鼠(其他五塵),
CPU輸出資料連續投射在螢幕,使螢幕不斷變化(意識-->變動不定的作用)
而台南的善知識認為法塵是過去記憶的資訊

末學的想法是:神經本來就是用來承載五根的資訊,傳輸五根的資訊
兩位善知識說的是一體兩面的事,至於實證方面,末學目前尚無能力確認..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3-02, 23:20

若意根是大腦,那麼一個只有大腦的人,他的意根能正常作用嗎?很明顯是不能,那意根還會是大腦嗎?

一個大腦損壞的人無法對法塵有反應,並無法推論出意根是大腦,只能說大腦是意根能夠作用的必要條件之ㄧ而已。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3-03, 07:18

大腦可以視為意根
但是當缺氧或失血過多時或飢餓,或缺乏某些營養或維生素
人的意識就無法正常的判斷與運作.容易生瞋或心志不定,不集中,恍惚....
諸緣具足才能正常運作.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7-03-03, 14:55

以下摘錄自我的論文,提供參考:

1.根

在《雜阿含經》及《相應部》之中,不以「根」(indriya)指稱認識能力,而是以「入處(ayatana)」稱之。其原因是印度當時的哲學語言中,前者的意涵被限定在器質性的感官;後者則除了感官認識能力的意涵之外,兼具煩惱滲入的場所之意義,因此它並不是指稱常識性、生活性意義的器質性感官。

佛教大量而普遍地以「六根(sadindriya)」指稱眼至意等六種認識能力、「六境(sadsamvrta)」指稱色至法等六種認識對象的情形,大約開始於部派論書。
在傳統《奧義書》及數論學派經典中,已經稱眼、耳、鼻、舌、皮等五種生理感官為十一根中的五知根,而五知根就是指稱五種器質性生理感官。自部派論書開其端,以及後世所有佛教經論以「六根」代替原來《雜阿含經》及《相應部》的「六入處」之後,當它們論述認識問題的六根時,就不可避免地很容易使讀者誤入《奧義書》及數論學派等傳統哲學的五知根的聯想。即使部派論書本身,稱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為色法、意根為心法,意根為所依、意識為能依等等的說法,這種說法令人懷疑它們與《奧義書》及數論學派等傳統哲學的十一根中的五知根及意根究竟能有多少區別。

究實而言,在《雜阿含經》及《相應部》專門論述「根」概念的〈根相應〉篇所論及的根,大都是用來指稱修道論意義的語詞,例如五根是三十七道品的一部份。《雜阿含經643經》說:
何謂為五(根)?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是修道論的三十七道品的一部份。

撰者認為佛陀以六內入處指稱六種認識能力,六外入處指稱六種認識對象,而不以六根、六境指稱它們,其用意是為了與傳統哲學中「根」的概念有所區分。為了保留《雜阿含經》及《相應部》中「根」的修道論原義,本論文以下論述乃遵從經文,以六內入處指稱六種認識能力,六外入處指稱六種認識對象,不跟隨部派論書及一般學者同樣以六根、六境指稱它們,以免讀者誤入《奧義書》及數論學派等傳統哲學器質性五知根的聯想。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7-03-03, 15:04

以下摘錄自我的論文,提供參考:

2.不可見

所謂可見是指能被眼入處所認識,而祇有色是眼入處的認識對象,因而祇有色可見,其餘十一個入處都不能是眼入處認識的對象,所以不可見。必須注意的是,如前節所述,色處的色仍是眼入處所能認識的形狀與顏色,它沒有物質的意思。然而,無論是色蘊或色處的色,有些學者都一貫地把它解釋為物質,若包含眼、耳、鼻、舌、身等五內入處的色蘊是物質,則因物質可見,因而眼等五內入處應該可見,但經文卻說眼等五內入處為不可見、淨色。為了區別可見的色與不可見的淨色,學者又不得不把經文的「淨色」進一步解釋為肉眼不能見的微細物質。其結局就是不得不把眼等前五入處解釋為五種生理學的眼、耳等神經,它們非肉眼所能見,所以不可見。例如,印順論師解釋說:
六處中的前五處,為生理機構,是色法。此色,經中稱為「清淨色」,是物質中極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見的細色,近於近人所說的視神經等。

引文既然說眼等五內入處為器質性的生理機構,依理應該可見,為了遷就經文所說的五內入處為不可見、淨色,於是不得不捨棄眼球等可見的生理機構,而轉以視覺等五種神經解釋眼等五內入處。以上的解釋把現代生理學的神經概念強迫比附原始《雜阿含經》及《相應部》的淨色概念,撰者對於這種解釋持保留態度。

總而言之,撰者認為以生理學的眼、耳、鼻、舌、觸覺等五種神經比附眼等五入處並不適當,除了原始佛教時期是否有生理學的神經概念頗令人懷疑之外,在解釋意入處時又被迫解釋意入處不是腦神經(因為經文說意入處非色)。前五入處是眼、耳等神經,而意入處卻不能是腦神經,既然同樣都是內六入處,為何前五入處可以是眼耳等生理神經,而第六入處卻不能是同為生理神經的腦神經?這種前後相違的解釋方法顯然是有待商榷的。

下節將進一部分析不可見的淨色之意義。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07-03-04, 03:22

分享一下,我所學過的東西
例如紅色的"綠"字跟綠色的"綠"這個字
對於學過這個綠字所代表的意義的人
在判斷的時間會有差異性存在
但是在於沒學過中文的人影響不大
相同的例子發生在英文Green字上
寫了這一大段,重點在感覺系統跟知覺系統是有層次上的差異
例如紅的綠字與律的綠字,經由光線打在視網膜透過視神經左右調換之後
傳送到後腦的視覺區,這個歷程並不會有所差異,那判斷的時間差來自與哪裡
我們會叫出與這個相關聯的記憶,並經由比對判斷,再透過運動神經傳達出我們的反應.這個歷程是自動化的快到我們忽略他的存在.不過對剛學英文的人
這個歷程就慢多了.感覺系統是處理比較底層的訊息,對於視覺而言例如角度,大小,顏色等.但是當你知道他是紅色的時候,他已經被知覺系統處理過了.
不然你不會知道那個顏色叫做"紅色"或是"Red".
大腦並不是一個各自為政的器官,比如說看電影
影像跟聲音同時進來,你需要知道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並了解他們的意義.
過度強調大腦的物質能力,會導致大腦是主宰的論點
但是刻意忽略人與其他動物最明顯差異的器官也是另一種極端.
大腦的重點在與神經細胞的連結方式,而這個連接方式是可以被改變的
列如學習,藥物濫用,腦傷等.

但是這一切跟滅苦有何關聯?

我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有一天我的記憶都不見了,例如失智症等.
我還是我嗎?我不過就是我與外在環境互動之後所流存的記憶
如果我不記得我是誰,我作過哪些事,我還存在嗎?
這個"我"是世尊指的無我嗎?

謝謝大家的指導.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3-04, 08:42

或多或少都與滅苦有關
每個人對於五蘊的執著程度是不同的.
最快被放下的是色蘊與受蘊,接著是想蘊,接著是行蘊,最後是識蘊.
失憶,只是意根的部份功能障礙.這透露出無常.苦,無我訊息

在都市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生活步調太快,令人分心的人事物太多
記得以前在深山內某道場只呆了約兩星期.
下山回到都市,我鼻子聞到奇怪的味道,是都市才有的.
看到來往行人與車流.我花了十多秒去適應這麼多與快的資訊.
像在看慢動作影片.過了一天才回復過來.
都市的緊張生活會障礙禪定與慧的開發.
無法穫得完全的放鬆與心無旁騖下自然產生的專注
所以,該出家的還是趁早出家吧. 別撐了.:lol: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3-04, 13:59

但是這一切跟滅苦有何關聯?
雜阿含第一經開宗明義說道:
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看的能力是自然的(眼根觸色塵生眼識),
思惟判斷的能力(想蘊)也是自然的
然而對色塵(外在物質)及色蘊(身體)的貪愛,
使我們不斷輪迴於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所以佛陀才要我們正觀色是無常苦無我,之後生厭離,
進而降伏對色的貪愛,滅除對色的貪愛(喜貪盡),
最後心解脫(這就是滅苦)..
當然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辦理
我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有一天我的記憶都不見了,例如失智症等.
我還是我嗎?我不過就是我與外在環境互動之後所流存的記憶
如果我不記得我是誰,我作過哪些事,我還存在嗎?
這個"我"是世尊指的無我嗎?
這是想蘊(記憶;思惟;判斷)發生問題,
你提到的"我還存在嗎?",是因為執著想蘊是我;我是想蘊
其實這不是正見,執著身體(色蘊)是我;我是身體也不是正見

佛陀要我們正觀五蘊,如實知見五蘊都是無常,無常則是苦,
苦者非我,非我者非我所有的(參考雜阿含11經)

無我是指沒有永恆不變的我以及無邪見的我
死後有沒有靈魂,這是名相的問題
想一想,如果死後一切化為烏有,那不會有鬼神,
不會有六道輪迴,也不用修行了,因為修行沒有意義..
佛陀把死後問題視為無記,因為這對趣向涅槃解脫沒有幫助
(參考雜阿含407~408經)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3-04, 17:19

lioust88 寫: 
 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請問原始佛教法友,以上佛說,今生如何印證?
還是以佛說,回答 lioust88法友 的提問:

【雜阿含】367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
  「云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

頭像
lioust88
文章: 89
註冊時間: 2006-03-31, 08:00

文章 lioust88 » 2007-03-04, 23:01

感謝potato 法友指導雜阿含367經,末學當精進思惟。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