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初果的方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回覆文章
頭像
oldhan
文章: 2
註冊時間: 2006-12-13, 08:00

證初果的方法

文章 oldhan » 2007-01-12, 00:38

以下查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 ... iant=zh-tw) 對初果的解釋:
須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小乘初果。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圓教十信菩薩中的初信位菩薩,然而智德則不相等[1]。須陀洹已屬聖人之位,非為凡夫;須陀洹梵語意譯即為入流,「入聖人之流」之意。

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因此即使須陀洹亦離此四相。

若證須陀洹果,應伴隨證得基本的天眼通與天耳通。
---------------------------------------------------------------------------------------
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查不到完整列表, 是否無人整理過而
散落各經文中? 證得天眼通與天耳通就是代表斷八十八
品見惑與證初果?
第二次發文問題笨了點, 回答的各位謝謝您的慈悲.

頭像
ild434611
文章: 21
註冊時間: 2006-11-17, 08:00

文章 ild434611 » 2007-01-12, 06:08

你所說的初果與阿含經有出入 ,阿含經中的初果為斷三結,也就是身見結.戒禁取見結.疑結三種,而完成四不壞淨,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四個.網站有贈書介紹初果,你可以索取,或於首頁的法鏡室中也有介紹初果,這樣對您的幫助較大.[/list]

頭像
lioust88
文章: 89
註冊時間: 2006-03-31, 08:00

Re: 證初果的方法

文章 lioust88 » 2007-01-15, 01:14

對於初果破三結,提供末學淺見,供參考︰

身見結︰
以正觀五蘊非我,來破身見結,體證五蘊無我後,就能理解人沒有靈魂的存在。
常人妄執身心為我,因我見而感召苦,因此當要以正見取代我見。
並不是破除身見結,就會完全沒有自我感,破身見結之初,內觀智慧還不夠,容易依習性反應,貪、瞋、癡仍會生起,但會日漸薄弱,修成四果阿羅漢,才能成就五蘊無我,過無我的生活,

疑結︰
如果有人說「我對阿彌陀佛淨信不疑」,這人也必然如此說「我也對釋迦佛淨信不疑」,那麼此人並未破疑結,此人對阿彌陀佛、釋迦佛的信是信仰的信,並非是親身實証的信,與破疑結無關,所以疑結未破。
若有聖者登上101摩天大樓,回到平地後,向企圖登頂看風景但未曾登樓的大眾宣說,「如此這般登樓,可到頂樓,頂樓視野極為遼擴,風景美麗,可見……」,部份人聽完聖者言,只是因對聖者的信仰而信,此信為非親身實証的信;但另有部份人,雖是聖者所說,但仍心存懷疑,此疑是被佛陀所認同的,佛法的淨信不疑,破疑結,必須是親身實證後所生起的堅定信心,此種堅定信心的生起,會因登樓而逐樓增強,不同的行者,會在不同的樓層,成就淨信不疑,具足信心,依循聖者的足跡,精進登上頂樓後,親眼所見,就不是稱為「相信」了,而是稱為「證悟」了。
因此,破疑結者,應已具足正見,開始精進修行三十七道品、八正道。

戒禁取結︰
佛陀是教導解脫道,若缺乏佛法正見,將與解脫道無關的法,誤認為是解脫道,則為犯戒禁取結。例如,錯誤的因果觀念,非因計因,用錯誤的方法滅苦〔如苦行〕,持守與解脫無關的戒律..等,要破戒禁取結,只要依照佛陀的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修持,自然就不會犯戒禁取結了。

頭像
chkao59
文章: 62
註冊時間: 2006-11-01, 08:00

文章 chkao59 » 2007-01-15, 22:58

維基百科是由全世界有心人士一起努力建構的無償百科全書
具有所謂自由軟體的共享精神 8)
所以裡面的類目是任何人都可以申請編修
然後經編輯小組審查後公布
只要邊寫內容不是很極端
大多可以採用(直到有更可靠的資料進入)
所以近幾年很快地擴充成涵蓋面比大英大美還要多的百科

觀忽你貼文的定義
很明顯地是從大乘本位出發來解釋初果
如上有法友所言:未根據阿含經來引證
所以只能作初步參考
還得進一步研讀專書或阿含 :D

頭像
flyintothespace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7-01-23, 08:00

Re: 證初果的方法

文章 flyintothespace » 2007-01-23, 18:03

延續......何謂善欲?惡欲?初果滅了哪些惡欲?3)中的兩個問題:

1. Mahanama 寫到: 在井水的譬喻中,喝到了水的已經是阿羅漢,而親眼看見井水的則只是初果(雜阿含三五一經)。

我認為:

在井水的譬喻中,初果到四果羅漢都喝到了水,而親眼看見井水的則是初果向。(如果水指得是涅槃道的話)

2. freshman 寫到: "One who, after pondering with a modicum of discernment, has accepted that these phenomena are this way is called a Dhamma-follower: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orderliness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people of integrity,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run-of-the-mill. He is incapable of doing any deed by which he might be reborn in hell, in the animal womb, or in the realm of hungry shades.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until he has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我認為這段話的大意是:

"世第一"後的"初果向"過程中, 或許曾因微微地放棄又迅速地恢復了我執而剎那間意識到了"法界流", 此時身心與法相應而造惡不能, 此時若放棄最後的一個我念, 則將一剎那入法界流(涅槃)而證須陀洹果 。

p.s.因業力故, 即使是阿羅漢也只住涅槃二萬劫(二萬劫?忘了), 至於須陀洹這位再來人呢?.......

p.s. 我覺得討論細節有利也有弊, 筌畢竟不是魚。

p.s. 不知是否有法友能提供上述經文的英文版的下載處? 先謝謝囉!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Re: 證初果的方法

文章 lkjh » 2007-01-29, 18:33

flyintothespace 寫:p.s.因業力故, 即使是阿羅漢也只住涅槃二萬劫(二萬劫?忘了),
阿羅漢也只住涅槃二萬劫?這是大乘說法嗎?大乘好像也沒聽過有這麼說的.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Re: 證初果的方法

文章 Mahanama » 2007-05-16, 20:54

lkjh 寫:
flyintothespace 寫:p.s.因業力故, 即使是阿羅漢也只住涅槃二萬劫(二萬劫?忘了),
阿羅漢也只住涅槃二萬劫?這是大乘說法嗎?大乘好像也沒聽過有這麼說的.
這是因為大乘一向誤認為阿羅漢是以定力住於涅槃之中。換言之,他們是把禪定境界當成了涅槃;這屬於梵網六十二見中的『現在生泥洹論』。這類的誤會例子在大乘中很多,例如一位已故的近代禪宗名宿在臨終時說了一首偈,稱自己『遍滿虛空大自在』,我們一看就知道那是空無邊處定的境界。 :wink:

頭像
ccpholan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8-08-10, 08:00

如題

文章 ccpholan » 2008-08-16, 21:52

在其他標明「證初果的方法」文章,提及方法就是「四預流支」,此篇「證初果的方法」,本人想看看有沒有提到「除了四預流支外,另外的方法」,但查閱相關討論,並未看到網友提出的方法。反而有些奇怪的立論,如[《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因此即使須陀洹亦離此四相。]
因此以下提出所知,就教於方家。
依定義,證初果是斷三結(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如果是從「依禪定而發智慧」,有可能證得基本的天眼通與天耳通;但若是以剎那定的乾觀者得初果,則可能未有神通。
「八十八品見惑」是論書的說法,阿含、尼柯耶未有該說法,北傳大乘是有「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初果」的說法。
對於雜阿含351經井水喻經,有不同的解讀,有人將水解釋為「涅槃道」,初果到四果都喝到水,親眼看見井水的則是初果向。有人將水解釋為「無餘涅槃(此處指不受後有)」,四果羅漢才喝到水,親眼看見井水的則是四果向、三果。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不同說法,本人所見資料,第一種:有餘涅槃指阿那含,無餘涅槃指阿羅漢;第二種:有餘涅槃指阿羅漢仍住世,無餘涅槃指阿羅漢精神與肉體皆死亡。如下:
(1)雜阿含734經:「比丘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雜含738經:「七覺分修習。當得二果。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可證有餘涅槃指阿那含果。
雜阿含957經:「眾生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故說有餘。」由此,有餘指「後有」,未得無餘涅槃。反過來說,無餘指「不受後有」證涅槃。
中阿含經念處經:「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
增一阿含經卷7火滅品:「滅五下分結,不還,是謂有餘涅槃界。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不受有,是謂無餘涅槃界。」【「不還」指三果。無餘涅槃不受有,指阿羅漢。】
經集注釋:無餘涅槃為無學(指阿羅漢);有餘涅槃指有學(初果至三果)。
(2)部派佛教、大乘普通說法:有餘涅槃指雖斷煩惱,然形體仍存;無餘涅槃指眾生精神與肉體皆死亡,灰身滅智之狀態。
本事經卷3∶「有餘依涅槃,謂阿羅漢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盤。無餘依涅槃,謂阿羅漢,皆永盡滅。」
南傳《如是語經44》:「羅漢感官功能還存在,所滅的是貪瞋癡,就是有餘涅槃。無餘涅盤指羅漢獲得解脫。」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