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0:43

圖檔

《雜阿含經 卷第十八(498)》
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面經文清楚提到「今現在諸佛
這與大乘經典「十方諸佛」「恒沙諸佛」的概念一致
表示 還有其他眾多諸佛釋迦牟尼佛並存於同一個時空中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2:29

圖檔

《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這本書作者 對於大乘信仰的瞭解,並不是根據大乘經典。所以他對大乘信仰的瞭解是錯誤的

現今很多大乘信仰者 的並不是大乘經典。而是一些法師自己發想的個人言論,因此思想越來越背離大乘經典義理。
這些人的思想行為 不能代表「大乘經典」的大乘信仰

作者若想瞭解正確的大乘信仰,應該去閱讀大乘經典。而不是聽信一些人的錯誤言論。即使是名師講的話 也不例外
大乘經典並沒有「大師加持」這種事。
大乘經典也不追求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升天概念一樣,那並不是涅槃。
真正的大乘信仰和原始佛教一樣,也是追求「滅」。無我我所的境界

《雜阿含經 581》
超越我我所。 我説爲漏盡    
於彼我我所。 心已永不著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若眾生無我我所心。無著心。是眾生不復往來生死中。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2:5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以觀佛身見佛心。 眾生憶想見化佛 


大乘經典雖然有講往生淨土,但經文也講很清楚,
「淨土」那個地方 並不是涅槃

見化佛」意思指,不是涅槃解脫境界
所以不要再誤以為「往生淨土」是大乘經典所追求的目標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6:45

圖檔

《六祖壇經》並不在三藏十二部經之列,
而且《六祖壇經》有很多說法 與大乘經典互相抵觸,
作者拿《六祖壇經》做為大乘經典的代表,這實在錯得離譜。

大乘經典並沒有「不用斷煩惱」「不用修禪定」這種教法。
作者不應該拿某些人胡扯的言論,來作為評論大乘佛法的依據

《解深密經》
眾生為相縛。 及彼麁重縛
勤修止觀。 爾乃得解脫

《大般涅槃經》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修定能斷惑。餘業所不能。

《大方等大集經》若能永斷一切煩惱即是淨心。
《大般涅槃經》無明等一切煩惱即是涅槃。


大乘經典說,必須修止觀禪定 才能斷惑 解脫
大乘經典說,斷一切煩惱 即是涅槃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7:19

圖檔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
以觀佛身見佛心。 眾生憶想見化佛 


大乘經典說,必須修禪定才能 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佛像」或「觀想」只能見化佛。不能見自性佛
「觀佛像」是求往生淨土的修行法門。並不是成佛法門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7:49

圖檔

禪宗很多說法與大乘經典互相抵觸,因此被部份信徒視為「附佛外道」
所以作者不應該拿禪宗的說法 做為評論大乘佛法的根據

大乘經典沒有「祖師禪」「公案禪」「印心禪」這些東西
大乘經典原始佛典一樣,修的是「無所依止禪

《雜阿含經 卷第四十七 (1266)》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大寶積經》
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入如是定都無所依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專修寂定禪。 不修逐境界
若有不住心。 勸令住於定
無依止禪。 彼無所依止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8:13

圖檔

大乘經典亦言,修行人必須有第四禪定力,才有資格修習成佛法門
作者不應該被「嘴炮大乘信徒」誤導,以為大乘佛法不務實的法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伏斷虚妄尋伺入初靜慮。
漸次復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依諸靜慮復能發起「慈悲喜捨」四種梵住。
靜慮無量爲所依止。復能漸入四無色定。靜慮無量無色調心令柔軟已。修四念住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 空無相無願解脱門 等種種善法。隨其所應得三乘果。謂或證得聲聞涅槃。或有證得獨覺涅槃。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禪法要解_鳩摩羅什譯》
第四禪名爲真禪。餘三禪者方便階梯。
是第四禪譬如山頂。餘三禪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禪。佛説爲不動處.....
行者得此第四禪。欲行四無量心隨意易得。欲修四念處修之則易。欲得四諦疾得不難。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3, 18:40

圖檔

顯然作者所接觸的 都是沒有正知見的大乘信徒。只會講高大空虛話
作者藉由這些人來認識大乘佛法,只會更加誤解大乘佛法

凡夫俗子沒資格講「情願輪迴」這種話,
只要是 煩惱未斷,你是必定要去輪迴。而不是你情願/不情願 所決定
難怪大乘信徒常被批評 是嘴炮。靠一張嘴修行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得平等智。生死涅槃無差別
《大寶積經》佛以平等智法無差別


生死即是涅槃」這是佛陀得「平等智」時 所看見的現象
一般凡夫嘴巴講「生死即涅槃」,這只是鸚鸝學話。而不是真實見到「生死.涅槃無差別

《雜阿含經 597》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脱 


頭像
Nalorakk
文章: 418
註冊時間: 2017-03-03, 08:0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Nalorakk » 2020-08-03, 23:20

法友你好

大乘是個大雜燴,本來就很難舉出一個特定的經律論或人物來代表大乘,批評大乘也就只能把一些指標性經律論或人物一起拿來當作批評的對象。

所以當有人批評大乘卻沒有批評到「你認知的大乘」是很正常的,因為「你認知的大乘」也未必代表大乘。那麼對於別人對大乘的批評,就針對批評的實際內容去討論即可,說別人批評的對象不代表大乘其實是多餘的。譬如作者說藥師佛不存在,你就把藥師佛存在的經典內容舉出來給大家看就行了,其他的就讓讀者自行判斷即可。

大乘經典問題很多,就像是佛陀所說的「像法」,跟佛法相像但又不是,所以在大乘佛法中有隻字片語跟正法相同或雷同是很正常的,因為完全不同就不「像」了。所以請法友不要拿一大堆大乘經文來這裡為大乘翻案(適度無妨),畢竟這裡是討論原始佛法的地方,不要喧賓奪主了。

我說大乘經典問題很多並非胡說,就舉個簡單例子。你有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來為大乘解釋,其實《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就是部毀謗佛、阿羅漢的經典。

怎麼說?出家佛弟子的身分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就是在家男女居士,而且各個身分都有相對應的戒律。若以在佛法上的成就來區分,也只有佛、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從身分與成就來看,都沒有一種佛弟子叫做菩薩摩訶薩(菩薩),各部律藏裡的戒律也沒有一種戒是給菩薩持守的,佛法的成就者四雙八士也沒有菩薩這一號人物。

但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中卻多了這一個菩薩身分,而且位階還高於四雙八士,甚至比辟支佛還高,而後者的智慧還不到菩薩的N分之1。要知道,辟支佛跟悉達多‧喬達摩佛陀一樣是自力成佛的,只是沒有成立僧團而已,憑空出現的菩薩智慧比辟支佛高上N倍,這種說法說它可疑還算是客氣了。而且這個菩薩還不需要持戒,因為他們心中有戒就行了。看過律藏的都知道,戒律是人人都要守,包含佛陀本人。

簡單節錄一點大乘經文供參考。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前略.....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緣故,當知諸聲聞、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薩摩訶薩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略.....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於中受樂成就眾生,亦復如是。是菩薩摩訶薩不染於欲,種種因緣毀呰五欲,欲為熾然、欲為穢惡、欲為毀壞、欲為如怨。是故,舍利弗!當知菩薩為眾生故受五欲。」.....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回應《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04, 11:40

Nalorakk 寫:
2020-08-03, 23:20
我說大乘經典問題很多並非胡說,就舉個簡單例子。你有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來為大乘解釋,其實《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就是部毀謗佛、阿羅漢的經典。

怎麼說?出家佛弟子的身分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就是在家男女居士,而且各個身分都有相對應的戒律。若以在佛法上的成就來區分,也只有佛、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從身分與成就來看,都沒有一種佛弟子叫做菩薩摩訶薩(菩薩),各部律藏裡的戒律也沒有一種戒是給菩薩持守的,佛法的成就者四雙八士也沒有菩薩這一號人物。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中卻多了這一個菩薩身分,而且位階還高於四雙八士,甚至比辟支佛還高,而後者的智慧還不到菩薩的N分之1。要知道,辟支佛跟悉達多‧喬達摩佛陀一樣是自力成佛的,只是沒有成立僧團而已,憑空出現的菩薩智慧比辟支佛高上N倍,這種說法說它可疑還算是客氣了。而且這個菩薩還不需要持戒,因為他們心中有戒就行了。看過律藏的都知道,戒律是人人都要守,包含佛陀本人。
怎麼會沒有「菩薩」這個名稱?
〈相應部〉出現非常多次「菩薩」這個名詞

「菩薩摩訶薩」是幾乎就要成佛的一個位階
因為是幾乎就要成佛的位階,所以其智慧僅次於「佛」
故說聲聞 辟支佛智慧 所不能及。

【相應部12 因緣相應 佛陀品 第四毘婆尸】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之前,尚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於正念而思念....

「菩薩」就是:幾乎已成正覺 的一個位階
譬如,可能下一秒就 證佛果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