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念明相」與「現起日輪」的商榷
雜阿含275經說到難陀尊者的用功模式,記載以下一段說法:「於中夜時,房外洗足,入於室中,右脅而臥,屈膝累足,係念明想,作起覺想。」
雜阿含727經 世尊厚襞僧伽梨枕頭,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
雜阿含979經 爾時,世尊詣雙樹間,於繩床上北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想,正念、正智。
雜阿含1087經 世尊夜起經行,至後夜時,洗足入室,右脅臥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
雜阿含1090經 世尊夜起露地,或坐,或經行,至後夜時,洗足入室,安身臥息,右脅著地,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
雜阿含1176經 世尊四褻欝多羅僧安置脅下,卷襞僧伽梨置於頭下,右脅而臥,屈膝累足,係念明相,作起想思惟。
雜阿含1197機 世尊往就繩床,右脅著地,北首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
以上舉出許多經典關於「明相」的敘述,都是面對睡覺時正確的態度,《瑜珈師地論》則對此「光明想」等詮釋如下:
《瑜伽師地論》卷24:「云何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謂於光明想善巧精懇。善取善思善了善達。思惟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臥。由是因緣雖復寢臥心不惛闇。如是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云何正念巧便而臥。謂若諸法已聞已思已熟修習。體性是善能引義利。由正念故乃至睡夢亦常隨轉。由正念故於睡夢中亦常記憶令彼法相分明現前。即於彼法心多隨觀。由正念故隨其所念。或善心眠或無記心眠。是名正念巧便而臥。云何正知巧便而臥。謂由正念而寢臥時。若有隨一煩惱現前染惱其心。於此煩惱現生起時。能正覺了令不堅著。速疾棄捨。既通達已令心轉還。是名正知巧便而臥。」
經文裡的「光明想」在《瑜伽師地論》裡被詮釋為「諸天光明俱心」,然後又不知怎麼演變?竟被某些禪師或禪修人士又演繹成為臥禪或睡覺時「現起日輪」相,還說此光明「徹照整夜,如睡在光明之中。」這些禪修者的「日輪現前」是否曲解了經典中「係念明相」的原意?是否會產生禪修風險呢?
要了解這問題,首先要知道經典對於「睡眠」如何定義?
雜阿含590經記載:
時,彼優婆塞如是思惟已,而說偈言:
『我於覺睡眠,我於睡眠覺,我解知此義,能為人記說。』
時,彼天神問優婆塞:
『云何覺睡眠?云何睡眠覺?云何能解知?云何能記說?』
時,優婆塞說偈答言:
『貪欲及瞋恚,愚癡得離欲,漏盡阿羅漢,正智心解脫,彼則為覺悟,我於彼睡眠。
不知因生苦,及苦因緣集,於此一切苦,得無餘滅盡。
又不知正道,等趣息苦處,斯等為常眠,我於彼則覺。
如是覺睡眠,如是睡眠覺,如是善知義,如是能記說。』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善哉覺睡眠,善哉眠中覺,善哉解知義,善哉能記說。
久遠乃今見,諸兄弟而來,緣汝恩力故,令諸商人眾,得免於劫賊,隨道安樂去。』
如是,諸比丘!彼拘薩羅澤中諸商人眾,皆得安隱,從曠野出。」
此經看出「睡眠」不是睡覺,而是「不覺」。
雜阿含241經記載: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
睡眠者,是愚癡活,癡命,無果、無利、無福。我當不眠,亦不起覺想,起想者生於纏縛、諍訟,令多人非義饒益,不得安樂。
這裡的「睡眠」,同樣的不是睡覺,而是「不覺」。起覺想則與前述的雜阿含275/727/979/1087/1090/1176/1197不同,這裡的(不)起覺想是(指對色、聲、香、味、觸、法生起)胡思亂想,前述的起覺想則是建立正念的意思。
最有趣的是雜阿含271經:
佛告比丘:
「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心不覺悟,懈怠嬾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離於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
此經與雜阿含275經對照,發現睡眠不只是睡覺時,也是「不覺」之時。
雜阿含241/271/590中的睡眠,是不覺之意,不見得是指睡覺。
這讓我想起雜阿含715經:
何等為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為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
從這裡能看到睡眠與睡覺的關係嗎?睡覺是因為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來的嗎?本能反應跟這些東西有何相關?
然後有趣的來了,經中記載:
何等為睡眠蓋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是名睡眠蓋不食。
「明照思惟」能讓睡眠蓋不起,「明照思惟」能讓睡覺的本能停歇嗎?
以上種種可看出,「睡眠」不是睡覺。睡眠蓋不是愛睡覺,而是昏沉不覺,沒有覺性,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意識狀態。
光明想中的「日輪現前」是曲解經典的邪定, 「日輪現前」不是「明照思惟」, 「日輪現前」已是身心症的狀態了,產生幻覺表示對大腦已傷害極深,沾沾自喜的修習者要趕快就醫。這樣的人恐怕閉上眼睛看到的不只是日輪,只要想看甚麼就能看到甚麼,一切以自己的喜好來決定看見何物,最後偏離「如實知」的法義。
雜阿含396經記載:
「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這段話會是光明想中的日輪現前嗎?
這句話在我的認知其實就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也就是調伏睡眠蓋的敘述,也就是雜阿含715經中「明照思惟」的最佳寫照。
從這裡也可看出,要證得初果,在三結盡之前,要先建立正念,要能「明照思惟」,才能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然後才能認知所有集法一切滅已,光明一出,所有集法如破除闇冥一樣直接滅除,如此才能將五蓋降伏。之後才能離諸塵垢,得法眼生,五蓋繼續清除,直到無間等光明顯照,才能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這一切都是從念住功夫開始培養,直到正念成就的次第。正如雜阿含748經記載:
「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
此處或許容易搞混正念與正見的關係,中部117經/四十大經中的敘述:
他努力於邪見的捨斷、正見的具足,這是他自己的正精進;他具念捨斷邪見,具念進入後住於正見,這是他自己的正念,這樣,這三法繞著正見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
這只是其中一支聖道的敘述,八支聖道可代入這個公式,在此看出八聖道的培育, 正見、正精進、正念三支是綁在一起產生動力,推動八支聖道。因此正見與正念的關係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的問題,雖有次第先後,但培育聖道之時,要同時合作。
結論:
經典中的用語,是翻譯文字,加上古傳兩千年,許多用詞與現代的習慣用語已脫節,必須參照各經典釐清字詞定義,加上自己的體會來推敲經文背後的意義,有人會說這是錯解佛經,因為那是你自己的想法!
我不否認自己會有錯解的時候,但錯解佛經就不能導正回來嗎?我在學法的過程已推翻自己無數次了,不認為一時的錯解就能造成永久的傷害,這樣的指責太過言重了!如果連大膽假設都不敢做了,怎麼有機會小心求證呢?
以這個「明相」為例,我猜想是禪師對於論書的誤解,而產生睡覺時要修出「日輪現前」的境界,誤以為這才是經典所述的繫念明相。
論師本人怎麼想「明相」這個詞,我們難以確實了知,因為論書不是經典,常有模擬兩可的解釋,不像經文那麼嚴謹的定義字詞。從這裡再次看到依論而不依經依律的危害,如果禪師願意回過頭仔細辨識經文,或許就能得到不同的結果了。
我從諸多經文推敲,發現經文用睡眠來敘述昏沉、失去覺性這些問題,因此才有惛沈睡眠蓋此一說。因此睡眠不等於睡覺,更多證據證實睡眠是導向於「不覺」這樣的解釋,再從諸多經文敘述明相、日出、明照都與正念現前相關,因此我大膽推論經文講到睡眠,是為了提出覺性的培養,從這些經文可拼湊出修行次第。
最後要說的,經典中的「睡眠」有些地方指睡覺,有些地方指「不覺」,無論是睡覺或是不覺,都要提起正念。
睡覺的用功不是「日輪現前」的光明想,而是培養正念的明想。至少要做到不要胡思亂想入睡,要體會入睡時不能自已的過程,看到身體停頓了,然後腦袋也漸漸停頓,之後就失去覺性,這是每天可練習的,目前我的體會,睡前繫念明相, 是培養念住功夫的一大利器,常練習可發展日常生活中,自主產生正念的可能性,這是正念成就非常重要的路徑---自發性念住,自主運轉的正念。
禪修風險
Re: 禪修風險
我只是參考SN35.335經,你或許要從新對照一下,有沒有失誤 !
巴利文是睡眠的意思。
請參考SA241的巴利對照經典
相應部35相應235經
處相應
燃燒法門經
比丘們!看到這些過患後,我這麼說。
比丘們!(你們)寧願睡眠,比丘們!我說睡眠對生命是徒然白費的(不孕的)、無果實的、愚鈍的,然而,這不會影響別人在他們的控制下行破僧這樣的思惟上思惟。
You’d be better off sleeping.
Varaṃ, bhikkhave, sottaṃ.
For I say that sleep is useless, fruitless, and unconsciousness for the living. But while you’re asleep you won’t fall under the sway of such thoughts that would make you create a schism in the Saṅgha.
Sottaṃ kho panāhaṃ, bhikkhave, vañjhaṃ jīvitānaṃ vadāmi, aphalaṃ jīvitānaṃ vadāmi, momūhaṃ jīvitānaṃ vadāmi, na tveva tathārūpe vitakke vitakkeyya yathārūpānaṃ vitakkānaṃ vasaṃ gato saṅghaṃ bhindeyya.
Re: 禪修風險
公案:以四不壞淨作為經行禪思的業處
甲:「我的很多體驗都是在經行中領悟,而程度的提升也是不知不覺地進行,這就是正法的特色,只要上路了,只管做就是了。我在經行時感受到與佛陀、聖弟子的連線,其實就是與『聖』同在的感覺,當下世界很像變光明了,『聖』成為後盾。」
乙:「這種內心的感動與感應,應該是各種虔誠的宗教信徒所共有的內在感受,例如基督教徒也常有源自聖父、聖子和聖靈的感動。具有熱誠而用心修習教義的教徒應該都曾經歷過這樣神聖的體驗!」
甲:「當下有個心得—雖然我是獨自一人修行,但我並不孤單,還有四雙八士在各個次元努力著,不是只有我一人在這邊經行,我並不孤單!」
乙:「是的!儘管人間的四雙八士猶如鳳毛麟角般地稀有,諸天之上卻不乏在佛世時已證入四雙八士的聖弟子!」
甲:「當下還想到老師也一人獨自禪修,老師跟我都一樣,背後有聖性當後盾,我們都不孤單!『四不壞淨』在以往不得其門而入,傻傻的想著四不壞淨的內容還是無感。原來四不壞淨是求不來的,會在一個契機之下如此連線,讓內在世界大放光明,如此篤定的經行,當下覺得自己也因此而沾到些許聖光,真是感恩!」
乙:「是的!儘管當代人間的四雙八士非常稀少;儘管法滅之後,真正知道正確的修習次第(法次法向)者也不多,但世界上仍有某些道場的禪修者,甚至在家居士,仍然持續不輟地修習著經行禪思。不過你提到『背後有聖性當後盾』,這『聖性』一詞似乎又有些神秘感,是否詳加說明一下?」
甲:「這次體驗的四不壞淨有點像是老師曾說過的虛擬實相,不是視覺效果,而是內心充滿聖性的感動。連結聖性,比打坐時的近行定更加穩固,更加光明,更加喜樂!四不壞淨能得入近行定已實證,沒得懷疑!這股聖性充滿的力量也沒得懷疑!而佛陀四雙八士聲聞弟子的存在,也是沒得懷疑!祂們在!一直都在!」
乙:「佛陀與歷代阿羅漢都是戒、定、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五份法身俱在,當然沒什麼好懷疑的!但你還是沒有詳細說明『聖性』究竟是什麼?」
甲:「會說內在光明是因為我在練習經行的地方是一片漆黑,沒有光線的小公園。當時我會覺得除了裡面亮了以外,眼睛也亮了,能穿破漆黑將外界看得很清楚,如同腦子裡面有光線照射出去一般,雖然沒看到視覺上的光,但一切都清楚了,如同有光一樣,就像是老師曾說過的內在頭前燈一樣的作用!」
乙:「夜間經行禪思還是要在有適當照明的地方為宜,古代的行者大都藉著月光、燈籠照明。二十多年前,我在埔里的荒山野嶺上練習經行禪思時,曾頭套野營燈(類似礦工燈),作為我的頭前燈照亮經行步道。」
甲:(未回答)
乙:(不再追問)
甲:「至於聖性我的體悟是這樣的,若說四不壞淨是不是一個法門?我倒覺得這是眾多修習的成果展現。因為求不得,只能等祂自行出現,但只要連線過一次,就能感受到聖性充滿內外,平常想連線,只要靜下來隨時都能與聖性連線!四不壞淨成為解脫道上的一項利器。」
乙:「你用『光明』和『連線』來描述『聖性』雖然約略地表達了近似的親身體驗,但仍不夠精準和具體,要不要再試著表述看看?」
甲:「要說是聖性也好,聖光也好,聖道也好,祂們都是同樣的東西,都是能通往『聖』的門道。見證聖性就會見證佛、法、僧、戒存在的事實;見證聖性的當下會有與三寶相連,與曾經努力於此道的聖者相連的感動,而這份感動能化為厭離世間憂悲惱苦的動力源。」
乙:「雖然這樣的說明表述了一位經行禪思者的熱心、精勤、感動與感應,也具備四預流支的內涵,但『聖性』、『聖光』畢竟都屬於個人的體驗用語,繼續依著法次法向前進,假以時日,你應該會發現更相應於經律的真實用語,請不必急著回答!」
丙:「某甲實踐經行禪思的熱誠、精勤、感應與心得令人非常佩服,你卻一再地用『聖性』來質問他,是否太嚴苛了?」
乙:「正因為他長期精勤經行禪思的努力,很可能將會有重大的突破,我才會錙銖必較於他的用詞,請大家諒察!」
丙:「那就請你直接挑明告訴他,不就結了!?」
乙:「那就讓他完全喪失自我評量『法次法向』的機會了。」
丙:「那可不可以讓跟他具備類似程度的法友也來回答看看?」
乙:「歡迎!請在下方留言!」
丙:「你老是留下一個未解的問題要讓讀者自行思考,那這篇公案對法友到底能產生什麼實質的利益?」
乙:「多年來在山間林下的經行步道上,我曾經好幾次碰到甚至踢到蛇、鼠、蜘蛛、蟲、蠍、蜂、蟻…乃至飛禽(蝙蝠、飛鼠)走獸(野狗群、貓、狸、猴子)等。儘管『四不壞淨』是經行禪思時,非常殊勝而安全的業處,但現代行者,尤其是那些具有敏感或靈異體質的人士,夜間即使在公園、郊區經行,也要有適當的照明才能保護身心的安全,避免發生禪修風險!」
圖片說明:對於初夜、後夜,經常在山間林下或荒郊曠野修習經行禪思的人士,簡便的頭燈將有助於保護身心的安全和穩定。
甲:「我的很多體驗都是在經行中領悟,而程度的提升也是不知不覺地進行,這就是正法的特色,只要上路了,只管做就是了。我在經行時感受到與佛陀、聖弟子的連線,其實就是與『聖』同在的感覺,當下世界很像變光明了,『聖』成為後盾。」
乙:「這種內心的感動與感應,應該是各種虔誠的宗教信徒所共有的內在感受,例如基督教徒也常有源自聖父、聖子和聖靈的感動。具有熱誠而用心修習教義的教徒應該都曾經歷過這樣神聖的體驗!」
甲:「當下有個心得—雖然我是獨自一人修行,但我並不孤單,還有四雙八士在各個次元努力著,不是只有我一人在這邊經行,我並不孤單!」
乙:「是的!儘管人間的四雙八士猶如鳳毛麟角般地稀有,諸天之上卻不乏在佛世時已證入四雙八士的聖弟子!」
甲:「當下還想到老師也一人獨自禪修,老師跟我都一樣,背後有聖性當後盾,我們都不孤單!『四不壞淨』在以往不得其門而入,傻傻的想著四不壞淨的內容還是無感。原來四不壞淨是求不來的,會在一個契機之下如此連線,讓內在世界大放光明,如此篤定的經行,當下覺得自己也因此而沾到些許聖光,真是感恩!」
乙:「是的!儘管當代人間的四雙八士非常稀少;儘管法滅之後,真正知道正確的修習次第(法次法向)者也不多,但世界上仍有某些道場的禪修者,甚至在家居士,仍然持續不輟地修習著經行禪思。不過你提到『背後有聖性當後盾』,這『聖性』一詞似乎又有些神秘感,是否詳加說明一下?」
甲:「這次體驗的四不壞淨有點像是老師曾說過的虛擬實相,不是視覺效果,而是內心充滿聖性的感動。連結聖性,比打坐時的近行定更加穩固,更加光明,更加喜樂!四不壞淨能得入近行定已實證,沒得懷疑!這股聖性充滿的力量也沒得懷疑!而佛陀四雙八士聲聞弟子的存在,也是沒得懷疑!祂們在!一直都在!」
乙:「佛陀與歷代阿羅漢都是戒、定、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五份法身俱在,當然沒什麼好懷疑的!但你還是沒有詳細說明『聖性』究竟是什麼?」
甲:「會說內在光明是因為我在練習經行的地方是一片漆黑,沒有光線的小公園。當時我會覺得除了裡面亮了以外,眼睛也亮了,能穿破漆黑將外界看得很清楚,如同腦子裡面有光線照射出去一般,雖然沒看到視覺上的光,但一切都清楚了,如同有光一樣,就像是老師曾說過的內在頭前燈一樣的作用!」
乙:「夜間經行禪思還是要在有適當照明的地方為宜,古代的行者大都藉著月光、燈籠照明。二十多年前,我在埔里的荒山野嶺上練習經行禪思時,曾頭套野營燈(類似礦工燈),作為我的頭前燈照亮經行步道。」
甲:(未回答)
乙:(不再追問)
甲:「至於聖性我的體悟是這樣的,若說四不壞淨是不是一個法門?我倒覺得這是眾多修習的成果展現。因為求不得,只能等祂自行出現,但只要連線過一次,就能感受到聖性充滿內外,平常想連線,只要靜下來隨時都能與聖性連線!四不壞淨成為解脫道上的一項利器。」
乙:「你用『光明』和『連線』來描述『聖性』雖然約略地表達了近似的親身體驗,但仍不夠精準和具體,要不要再試著表述看看?」
甲:「要說是聖性也好,聖光也好,聖道也好,祂們都是同樣的東西,都是能通往『聖』的門道。見證聖性就會見證佛、法、僧、戒存在的事實;見證聖性的當下會有與三寶相連,與曾經努力於此道的聖者相連的感動,而這份感動能化為厭離世間憂悲惱苦的動力源。」
乙:「雖然這樣的說明表述了一位經行禪思者的熱心、精勤、感動與感應,也具備四預流支的內涵,但『聖性』、『聖光』畢竟都屬於個人的體驗用語,繼續依著法次法向前進,假以時日,你應該會發現更相應於經律的真實用語,請不必急著回答!」
丙:「某甲實踐經行禪思的熱誠、精勤、感應與心得令人非常佩服,你卻一再地用『聖性』來質問他,是否太嚴苛了?」
乙:「正因為他長期精勤經行禪思的努力,很可能將會有重大的突破,我才會錙銖必較於他的用詞,請大家諒察!」
丙:「那就請你直接挑明告訴他,不就結了!?」
乙:「那就讓他完全喪失自我評量『法次法向』的機會了。」
丙:「那可不可以讓跟他具備類似程度的法友也來回答看看?」
乙:「歡迎!請在下方留言!」
丙:「你老是留下一個未解的問題要讓讀者自行思考,那這篇公案對法友到底能產生什麼實質的利益?」
乙:「多年來在山間林下的經行步道上,我曾經好幾次碰到甚至踢到蛇、鼠、蜘蛛、蟲、蠍、蜂、蟻…乃至飛禽(蝙蝠、飛鼠)走獸(野狗群、貓、狸、猴子)等。儘管『四不壞淨』是經行禪思時,非常殊勝而安全的業處,但現代行者,尤其是那些具有敏感或靈異體質的人士,夜間即使在公園、郊區經行,也要有適當的照明才能保護身心的安全,避免發生禪修風險!」
圖片說明:對於初夜、後夜,經常在山間林下或荒郊曠野修習經行禪思的人士,簡便的頭燈將有助於保護身心的安全和穩定。
Re: 禪修風險
- 亮環境,可以看見物體 : 正常人
亮環境,看不見物體 : 眼盲(或心不在焉)
暗環境,可以看見物體 : SHR
暗環境,看不見物體 : 正常人
所以討論 SHR 人類,在暗的環境下仍然可以看見(物體 或光),似乎只有兩種可能:
A:幻覺
B:
---B1:身體上,以往未知的感知功能部位被開發
---B2:原有的感知(人眼+腦)的功能被擴張,感知範圍比400nm ~ 700nm還大。或是感知變靈敏(相機底片由ISO 100 變 ISO 1600)
個人經驗,在一次很專心的狀態下,屋内是暗的,我的眼睛是閉著。在聼到隔壁電器開関的同時也“看到”眼前瞬間的亮光。這種情況比較像A 或 B2,
比較像A的理由:瞬間聽覺誘導瞬間幻覺,但我平常沒有此經驗
比較像B2的理由:人眼+腦 接收到電器開関瞬間所產生的電磁波, 或許人類原本“人眼+腦”的感知範圍就不止400nm 到700nm, 在很專心的狀態下,其它感知波段的功能也被激活了。
個人覺的比較偏向B2,在很專心的狀態下,人眼+腦 的功能會被擴張或變靈敏,如果接收到的頻率又對了,自然會看到光(或所相對應的光景)。
個人專心的對象,似乎也會影響五蘊改變的方向,方向要改變似乎感知會先變靈敏?(個人沒有根據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