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園導覽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01-21, 11:09

答覆B群讀者們!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9)
自《無我(系列1~8)》發表以來,陸續接到主張「有我論」的B群讀者們公開或私下的批評、質疑,甚至還義正辭嚴地加以訓斥。他們引述經文強調「阿羅漢得究竟解脫之後,即使宣稱『有我』也沒什麼過錯。」B群讀者們所引述的經文和論述概略如下:
1. 《雜阿含104經》(對應《相應部22.85經》)均詳載:佛世時有一位焰摩迦比丘堅持這樣的見解:「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因而被僧團斥責為「毀謗世尊的惡邪見-斷滅見!」
B群讀者們認為:既然阿羅漢身壞命終不是更無所有,那就是還「有」。
2. 《雜阿含經》經文裡處處都說:「色非我,不異我」。
B群讀者們認為這就像《心經》裡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所以「非我即是我(不異我)」。
3. 《雜阿含581經》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持此後邊身,記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
爾時,世尊即說偈答:「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持此後邊身,正復說有我,我所亦無咎。」
B群讀者們認為:這就是經典記載的鐵證,佛陀親口證明阿羅漢記說(宣稱)「有我」、「我所」也沒什麼過錯,更沒什麼好被批評的!這也再度說明了漏盡阿羅漢(包括佛陀)身壞命終絕非「更無所有」的事實,所以諸佛菩薩可以倒駕慈航,阿羅漢也能乘願再來。
4. 《別譯雜阿含166經》
……一天(子)問佛:「比丘得羅漢,盡諸有漏法,如是滅結者,住於最後身,偽說言是我,偽說言非我。」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比丘得羅漢,盡諸有漏法,如斯滅結者,住於最後身。內心終不著:我及以非我,隨順世俗故,亦說我非我。」
B群讀者們認為:這也是經典記載的鐵證,佛陀親口證明阿羅漢說『是我』『非我』都是假的,都是為了隨順世俗人才做這樣的「假說(偽言)」。就與《金剛經》裡「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是完全一樣的,亦即「所謂『我』即『非我』,故名『我』。
答覆:
1. B群讀者!《雜阿含961經》《別譯雜阿含195經》《相應部S44.10經》兩傳三部原始聖典均明載:「有我」的主張是世俗、外道的邪見-常見,所以佛陀和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不能說是還「有」,更不能說是「有我」,所以絕對不會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歷代自稱活佛、金身羅漢的大師們,其實是仍在世間輪迴不休。
2. 「色非我,不異我」的意思並不是「色就是我」;B群讀者們!大乘權威印順導師明確地詮釋「不異我:不是異色有我。」所以原始聖典的「不異我」與大乘《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完全沒交集。
3. 《雜阿含581經》明載佛陀的回答「阿羅漢即使記說(宣稱)『有我』、『我所』,也沒什麼過錯!」主張有我的B群讀者們!這次似乎真的讓你們抓到了把柄-經文鐵證如山。不知篤信原始佛教的法友們是否也都愣住了?以佛陀修辭用字的精準程度,怎麼會允許阿羅漢宣稱「有我」、「我所」呢?
4. 《別譯雜阿含166經》明載:佛陀的回答「阿羅漢內心不執著『我』或『非我』,為了隨順世間也可以說『我』或『非我』!」主張有我的B群讀者們!這部經似乎又讓你們抓到了把柄-經文鐵證如山,佛陀好像同意:阿羅漢無論說「我」或「非我」都只是「偽說(假說)罷了」,只要不執著就好了!不知篤信原始佛教的法友們是否也都愣住了?以佛陀修辭用字的精準程度,怎麼會容許「我」「非我」都只是偽說(假說)而已?如果只是假說,那麼經中又何須處處說「色非我、受非我……識非我」呢?難道「色非我=色不異我=色就是我」嗎?難道真的「所謂我,即非我,故名我」嗎?難道佛陀曾教導這麼「玄虛」的「空」法嗎?
各位讀者們!是否大家也都被這兩篇漢譯的經文弄糊塗了?其實《雜阿含581經》和《別譯雜阿含166經》是由古代不同部派(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所傳誦的同一部經文,由於梵語傳誦、書寫的差異再加上漢譯的失誤,就造成了這兩部漢譯經文的歧異。可是梵文原本已經佚失了,竟讓「有我」、「我所」、「非我」的名相全都混淆在一起了,這不就應驗了《金剛經》裡「所謂『我』即『非我』故名『我』」的邏輯嗎?這不就佐證了《心經》和《金剛經》乃是源自原始聖典的經義嗎?各位讀者們是不是也認為B群讀者們「言之有理」呢?且讓我們再查閱南傳赤銅牒部所傳誦的巴利《相應部》裡,所對應的中譯經文進行比對看看:
《相應部1.25經》
……(天子)問:「凡比丘是阿羅漢、已完成者,煩惱已盡者、持有最後身者,他也會說:『我說』嗎?他也會說:『他們對我說』嗎?」
(佛陀)答:「凡比丘是阿羅漢、已完成者,煩惱已盡者、持有最後身者,他也會說:『我說』,他也會說:『他們對我說』,善知世間上的通稱後,他會只以慣用語的程度說。」這段經文與漢譯經文對比,意思就很明白了,原來佛陀所回答的內容是:阿羅漢也會使用「『我』說」和「他們對『我』說」這類的日常用語。這篇經文的內容並不是在談論佛陀所教導的「非我」和外道所主張的「有我」和「無我」等。
這三篇由不同部派所傳承、用不同的梵、巴語文分別傳誦、書寫,而在不同時代的漢、中譯者轉譯之下,原始結集的同一篇經文,竟以三種不同的版本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也讓「有我論」的宗派都得以這兩篇漢譯經文作為經證,順理成章地弘揚自己的信念。所幸,在公元2000年前後,華人教界已有英譯《相應部1.25經》可以釐清原始經文的真相。不過,巴利英譯、中譯的不同經文,對於堅決主張「有我論」的宗派是無用的,因為他們寧願選擇相信漢譯的經文才是正確的,再多的論辯應該都無法改變他們的信念,讓人徒嘆奈何!
筆者自1989年起,長年依經依律依史實,為修證和釐清佛教而投注心力比對、分析並證明原始經律的真相,卻一路挨罵,迄今罵聲未曾稍歇。其間雖曾多次擲筆(關機)興嘆:「一本《雜阿含經》(或《相應部》)各自解讀!」但筆者更經常慶幸並薦請大家務必珍惜公元2000年前後這個非常殊勝的時代,因為佛陀的正法律終於得以再度重現人間。理由是:華人教界不但承襲了各部派的經律論三藏,如今又有機會查閱、比對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和西方比丘們自公元1881年持續努力所英譯的巴利三藏,進而辨析經文的真相;尤其是當代台灣的印順導師和美籍菩提尊者的著作,更提供了豐富、可靠而可供交叉比對、驗證的資訊,讓我們在歷經法滅2000年的黑暗長夜之後,終於有機會再度親見正法的真相,這樣殊勝的機緣是不諳漢語的外國比丘們所無法認知、享有的。那麼,現在就讓我乘此南北傳三藏所共構的法筏來穿梭時空回到祇園精舍,試著為大家建構並介紹這段經文的人物背景和相關因緣如下:
首先介紹這位發問的天子,三部經文都提到這位天子放大光明遍照祇園,可見這是一位高級的天神。事實上,祂正住在一個有比丘安居的森林裡。我們只要查閱《雜阿含經˙林相應》或《相應部˙森相應》就可以知道,森林天神中有許多虔誠、熱心、正直又有智慧的護法神,祂們除了聆聽、發問並充分了解佛陀的正法律之外,也經常關懷比丘們的修習狀況。當雨安居結束,比丘們要離開森林時,祂們也會感到難過不捨;遇到有比丘懈怠、心懷不善念或懊惱愁憂時,常常會以佛陀的教導加以勸誡、警告或慰勉。甚至,連比丘違反作息時間都會加以關切、警示,例如:有位比丘習慣在白晝整天精勤禪修,晚上太累了,倒頭就呼呼大睡到天亮,森林天神就說偈警示他不許貪著睡眠。因為依照僧團作息慣例,比丘必須於初夜、後夜經行禪修,不許賴床。
事實上,這位光明天神對於佛陀經常教導比丘的「色非我、受非我……乃至識非我」已充分理解,祂也經常聆聽佛陀告誡比丘,不要執取「我見」和「我所(我的)」。祂原本認為同住在森林裡的比丘們都是解脫自在的阿羅漢,但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卻老是聽到他們說「我吃飯了!」「我坐禪去!」「我的缽」「我的袈裟」……之類的用語。這一連串的「我」「我的(我所)」聽在耳邊,對比佛陀經常教導的「非我」,讓祂覺得格外刺耳,不禁讓祂心生疑慮,只好前往佛陀的住處去請教個明白,以下就是由筆者使用現代白話文來模擬重述《雜阿含581經》首段的詳細內容:
這是我所聽到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裡。當時,有一位天神,容貌非常俊秀,於後夜時分(02:00~06:00)來到祇園謁見佛陀。祂先跪下以頭面頂禮佛陀的腳尖,並從天身散發出種種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區。
那時,這位天神以偈言請問佛陀:「如果有一位阿羅漢比丘,自己已經證知:所應修習的都已修證完成,所有貪瞋癡的煩惱都已被清除淨盡,繼續存活著的只是這副最後的五蘊之身(不再輪迴了)。那麼,這位阿羅漢還會老是說『我怎樣、我要做什麼』,又老是說『(我所)我的這個、我的那個』嗎?」
這時,世尊立即也以偈言回答:「如果有一位阿羅漢比丘,自己已經證知:所應修習的都已修證完成,所有貪瞋癡的煩惱都已被清除淨盡,繼續存活著的只是這副最後的五蘊之身。這樣一位阿羅漢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說『我這樣、我那樣』,也會說『我的這個、我的那個』。因為這些都只是日常對話中慣用的語法-代名詞而已!事實上,阿羅漢已了知「色非我」等,不再執取「我見」和「我所」,他之所以會說「我、我的」,只是隨順世俗言語溝通的方便而已,並沒有什麼可譴責的過錯。」……
各位讀者!穿梭時空之旅結束了,故事說完了,經文首段也模擬重述完成了,不知是否有助於引導你解開這道千古謎題?謝謝大家在此2023年春節的小年夜,願意耐心地聽我娓娓道來。期盼除夕夜裡,這長篇大論能再度陪伴大家歡度守歲的長夜,進而發心除舊佈新-捨離邪見,正見增上!(slake 2023/01/20於台中)

謹以此《無我(系列)》釐清千古迷思的功德作迴向:願所有曾經引導、愛護、協(贊)助我的諸天神明、法師、OBA與中壢讀書會成員、法友、先父母、內人家眷、兄弟姊妹、各方貴人、朋友,以及所有曾經被我傷害的有情眾生,享有健康、吉祥、幸福、安樂!
圖片說明:森林中的天神大放光明(Forest Deva, photograph by Arianna Shannon)
附加檔案
deva-arianna-shannon.jpg
deva-arianna-shannon.jpg (153.77 KiB) 已瀏覽 20170 次
最後由 slake 於 2023-10-13, 10:16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upasaka » 2023-03-28, 17:13

slake 寫:
2022-09-14, 15:20
1. 首先將錫蘭大寺已殺青的原生茶葉展示如下:
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n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n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ye te, ānanda, samaṇabrāhmaṇā ucchedavādā tesametaṃ saddhiṃ abhavissa.
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api nu me taṃ, ānanda, anulomaṃ abhavissa ñāṇassa uppādāya– ‘sabbe dhammā anattā’”ti? “
2. 其次將第三款由莊春江工作站烘焙的紅茶直接沖泡並展示如下: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恆常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3. 接著,將第四款由菩提尊者精心烘焙的紅茶直接沖泡並展示如下:
“If ,Ananda,when I was asked by the wanderer Vacchagotta, ‘Is there a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 ’this would have been siding with those ascetics and Brahmins who are eternalist. And if, when I was asked by him, ‘Is there no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no self,’ this would have been siding with those ascetics and Brahmins who are annihilationists.
“If Ananda, when I was asked by the wanderer Vacchagotta, ‘Is there a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 Would this have been consistent on my part with the arising of the knowledge that ‘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小小建議:
ㄧ、引文1巴利經文少了「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ye te, ānanda, samaṇabrāhmaṇā sassatavādā tesametaṃ saddhiṃ abhavissa.」。
二、引文3英譯經文多了「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重複)。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04-01, 11:24

謝謝幫忙校閱失誤之處,已作修訂!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04-05, 14:44

答覆C群讀者們: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10)
自《無我(系列1~9)》發表以來,陸續接到主張「無為論」的C群讀者們公開或私下的批評、質疑,甚至還義正辭嚴地加以訓斥。他們引述《雜阿含104經》為證:
「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
C群讀者們據此經文,強調佛陀所教導的是「無所得」、「無所施設」,其內含的精髓就是「無我」。
C群讀者們的進階論述:「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這就證明《心經》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和《金剛經》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都是源自原始佛教;乃至宣稱《雜阿含經》正是大乘經典以「無」來詮釋「空」的法源依據,他們甚至根據此經句而振振有辭地宣稱:「般若空即是在弘揚阿含空義」。
答覆:
1. 各位讀者!請您來猜猜看《雜阿含104經》裡的「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如果依文解字的話,可能有人會猜說:「如來已知見正法故如如不動,安住於無所得、無所造作的無為之境。」你同意嗎?還是你也有自己獨家的翻譯呢?那就請你說說看!
2.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莊春江工作站對應中譯的巴利經文《相應部22.85經》:「而在這裡,當在此生中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未被你得到時……」同樣地,也請各位讀者猜猜看,莊版中譯文:「而在這裡,當在此生中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未被你得到時……」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一樣來個依文解字的話,可能有人會說:「而在這裡,當在此生中如果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果證沒有被你得到時……」換句話說,是不是等於「當在此生中如果你還沒成為真正的佛陀時」?還是你也有自己獨家的解讀呢?那就請你說說看!
3. 各位讀者!《雜阿含104經》與《相應部22.85經》對應的一句經文,漢、中譯出來的內容竟讓讀者一頭霧水,只能各自猜測、解讀而自以為是;甚至被中國大乘演化成「住無所得,無所施設」的無為之境。
4. 既然比對兩傳原始聖典的漢、中譯內容仍然無解,我們只好回過頭來仔細查閱巴利經典的原文:”diṭṭheva-dhamme saccato thetato tathāgate anupalabbhiyamāne.” 根據莊春江工作室的註釋,逐字拆譯的內容如下:
(1) diṭṭheva-dhamme見-法
(2) saccato thetato真實-如(堅固、永住)
(3) tathāgate 如來
(4) anupalabbhiyamāne未被得到
這等於附和了《雜阿含104經》漢譯:「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這一句經文,也合理化了莊版自己所譯出的經文:「當在此生中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未被你得到時」。看來莊版並未能揭露這句經文的真相,也沒有解開1600年來被大乘譯師完全扭曲的經文。各位讀者!雖然梵文漢譯和莊版的巴利中譯看似相近,難道經由南北傳聖典對比之後,就可以確認這句經文真正的意思就是這樣嗎?
5. 那麼,現在就讓我搭乘南北傳三藏(兩傳三部四語)所共構的法筏,再度穿梭時空回到祇園精舍,試著為大家重新建構並漢、中譯這段經文。當然所依據的還是完全一樣的巴利經文:”diṭṭheva-dhamme saccato thetato tathāgate anupalabbhiyamāne.” 也一樣地,先依文解字進行逐字翻譯:
(1) diṭṭheva-dhamme 所認知的世間諸法(感官所認知的世間萬象)。
(2) saccato thetato真實的,實際的(活生生的)。
(3) tathāgate 如來
(4) anupalabbhiyamāne未被認識,未被知道。
那麼整句巴利經文的中譯就是:「當如來還活生生、真實的住在這個世間,而你尚且不能辨識時,」(憑什麼你敢斷言:「如我所瞭解佛陀的教導:『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呢?」)
6. 最後我們來看看菩提尊者的巴利英譯版:
“When the Tathagata is not apprehended by you as real and actual here in this very life,” 如果比照《雜阿含經》的語法,我會這麼漢譯:「如來真實住此世間,汝尚且不辨、不識,(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是不是這才是整句經文「有文有義、合情合理」的對話內容呢?
C群讀者們!綜合上述比對、分析乃至重新漢、中譯的經文,證明原漢譯經文「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與中譯「當在此生中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未被你得到時。」都與實際的經文內容無關,尤其是漢譯的內容不僅是「錯把馮京當馬涼」,更屬「子虛烏有」之事,完全與《心經》、《金剛經》毫無交集,懇請C群讀者們與各方人士勿再引述《雜阿含104經》的經文:
(1) 「住無所得」作為大乘接續「空」、「無」、「無為」、「無所住」乃至「無所得」的法源依據!
(2) 「無所施設」作為「無為法」的依據,進而推論出佛陀教導「無我」的經論根據。
各位讀者!這次穿梭時空之旅到此結束了!1600年來無解的漢譯經文也分別以漢譯和白話中文重述完成了,不知是否有助於引導你解開這道千古謎題?謝謝大家在此2023年清明時節,願意耐心地聽我娓娓道來,更盼大家都能以慎終追遠的虔敬之心來憶念三寶並追溯佛法的真相,進而捨離邪見,正見增上!(slake 2023清明時節於台中)
謹以此《無我(系列)》釐清千古迷思的功德作迴向:願所有曾經引導、愛護、協(贊)助我的諸天神明、法師、OBA與中壢讀書會成員、法友、先父母、內人家眷、兄弟姊妹、各方貴人、朋友,以及所有曾經被我傷害的有情眾生,享有健康、吉祥、幸福、安樂!
圖片說明:借問僧伽何處有?牧童遙指祇園村:
https://oba.org.tw/viewtopic.php?f=2&t=3022
20170815_HIST_牧童遙指杏花村.jpg
20170815_HIST_牧童遙指杏花村.jpg (52.69 KiB) 已瀏覽 2153 次

頭像
suibiliau
文章: 464
註冊時間: 2004-09-17,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uibiliau » 2023-06-02, 15:24

2023年衛塞節,法的饗宴—佛陀教導「無為之道」嗎?

由於今年是陰曆閏二月,所以衛塞節(Vesak)—紀念佛陀誕生、成道、涅槃的節日,其對應的陽曆日期也延後至6/2(印尼、新加坡)或6/3(泰國),這是因為東經時區差異的關係。在這特別的節日裡,我們也以佛教和道家的「無為」作為食材,精心準備了滿桌10道料理的筵席來款待大家,歡迎仔細品嚐每一道法味!
1. 老子《道德經》裡關於「無為法」的經文:
(1) 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 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3) 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雜阿含經》裡關於「無為法」的經文:第90,293,343,890,903……等,約有十餘經提到與無為相關的法,例如:
(1) 第90經:「無為無諸難,邪盛時清淨,如法隨順行,攝護諸梵行。」
(2)《雜阿含104經》經文記載:「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
(3) 第293經:「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4) 第1113經:「不畜資生具,一往無欲定,往則無所求,唯無為為樂。」

3. 中譯《相應部》裡關於「無為法」的經文:巴利《相應部》的原文版並無所謂「無為法」的經文,但莊春江工作室的中譯版則將SN43.12,SN43.13,SN43.44三經比照其所對應的漢譯《雜阿含890經》的用辭,延續中譯成「無為」。

4. 漢譯《雜阿含經》裡的「無為法」究竟是指什麼法?
根據《雜阿含890經》(對應《相應部43.12,43.13,43.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諦聽!善思!
(1) 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
(2) 云何為無為道跡?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為道跡。」
(3) 根據《相應部43.12經》:「比丘們!而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比丘們! 這裡,比丘……(中略)修習正志……(中略)修習正語……(中略)修習正 業……(中略)修習正命……(中略)修習正精進……(中略)修習正念。」
上述南北傳經文都解釋得很清楚:
(1) 漢譯使用的「無為法」一詞其實就是佛法所謂「涅槃」的定義: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
(2) 漢譯使用的「無為道跡(無為之道)」其實就是佛陀教導弟子修習的「八聖道」。

5. 漢譯「無為法」、「無為道跡」的經文所造成的困惑和誤導:
(1) 促使中國大乘法逐漸趨入道化之途,尤以《六祖壇經》最具代表性,例如: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等;而禪宗的馬祖大師上承六祖和五大宗匠(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下出百丈、南泉、大珠、黃檗、靈佑、趙州、臨濟等高徒;馬大師一脈相承,承先啟後,善用老莊思想,融合釋、梵而成臨濟法源,扮演中國大乘走入道化的樞紐。
(2) 認為《道德經》40章:「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就是「無為法」的思考邏輯,也正是佛教的「因緣法」,所以大乘《心經》才說:「無無明,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就是因緣性「空」,空就是「無」;但「真空」能生「妙有」,所以「無我」能生「有我」;這不就是《金剛經》所說:「所謂『我』即『非我』,故名『我』」的法源依據嗎?這也完全符合道家「有生於無」的經文。
(3) 認為「無為」就是「道法自然」而已,所以修行就只是「無為而治」罷了,也就是禪宗馬祖大師所教導的「道不用修」,只要學習大珠禪師修行用功的方法:「飢來吃飯,睏來眠。」就行了!
(4) 認為「無為法」就是「道法自然」,也就是「隨順自然的法則—因緣法」,所以佛道本是一家親。

6. 「八聖道」與「無為道跡」所造成的矛盾:
如上面引述並比對《雜阿含890經》(對應《相應部43.12,43.13,43.44 經》)的經文所示,佛陀所教導的「八聖道」都被漢譯、中譯成「無為道跡」或 「無為之道」。各位讀者覺得這樣的譯文是否適當呢?其實您並不需要具有比對經典原文的能力,就可以自行辨識這段經文的矛盾之處,因為凡是略具佛教基本知識的人都知道,佛陀成道後即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並建立僧團;隨後東從王舍城,西到舍衛國,持續往返、遊化於恆河兩岸之間,說法度眾 49年,甚至在即將入滅之前仍為須跋陀羅說法,終生不厭其煩地為四眾弟子詳細地解說八聖道的具體內涵—戒、定、慧三學:
(1) 戒學方面—為了讓佛法久住人間,佛陀根據僧團實際所發生的不善案例,逐一制定227條比丘戒,311條比丘尼戒,必須跟隨戒師生活5~10年,直到戒師認可為止。另外還制定10條沙彌和沙彌尼戒,9條式叉摩那戒,八關齋戒,在家5戒……等。同時也制定嚴謹的持戒方法—布薩儀軌,規定僧團必須每半月舉行一次檢討會,包括逐條誦出戒律的條文、自行反省、舉發違犯者、依據戒相判定破戒與否,然後承認錯誤、發露懺悔並接受處分,甚至被逐出僧團等。另外,佛陀還嚴格規範僧團每年必須進行雨季安居,互相切磋砥礪進修佛法,違者不計當年戒臘。這樣微細、精密而嚴謹的持戒行動,您認為適合被漢譯為「無為道跡」或被中譯為「無為之道」嗎?
(2) 定學方面—無論是四念處、安般念、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的修習,都需要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日日於初夜、後夜精勤禪修(經行、坐禪)才能有所成就。這樣微細、精勤而嚴謹的禪修行動,您認為適合被漢譯為「無為道跡」或被中譯為「無為之道」嗎?
(3) 慧學方面—從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得法眼淨、證初果,乃至成就四向、四果,每一階段都需要開發不同層次的智慧,才能依序斷除三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進而成就究竟解脫。這樣微細、精微而充滿智慧的修習和成就,您認為適合被漢譯為「無為道跡」或被中譯為「無為之道」嗎?

7. 為什麼「八聖道」被漢、中譯成「無為道跡」、「無為之道」?
(1) 「無為」是中國自古流傳迄今的傳統哲學思想,始見於《道德經》—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BC571年—BC471年)所著,為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性經典。「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期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概念,達到主觀上「無為」,客觀上「自然」循環的境界。
(2) 漢譯《雜阿含經》裡之所以會一再地出現「無為法」、「無為道跡」一詞自有其歷史背景,茲概述如下:佛教自東漢明帝時(AD62) 開始傳入中國後,一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公元435年,《雜阿含經》正在進行漢譯的時期,也正值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的時代,當時引領玄風的竹林七賢(山濤、阮籍、劉伶、嵇康、向秀、阮咸、王戎)都揉合了道家的無為思想而發展出各自的論述。在這樣的文風薰陶之下,譯經者又未完全理解佛教涅槃、寂靜、清涼、永滅的境界,就只能以看似相似的道家詞彙—「無為法」來進行漢譯了。爾後,歷代祖師大德和譯師們,例如:莊版中譯巴利《相應部》,因此也就順理成章地譯出「無為之道」,持續傳承2500年來道家傳統的「無為」思想。

8. 巴利經文的真實用語:
一樣的,讓我再度搭乘兩傳三藏(四語)所共構的法筏穿梭時空,追溯經文的原 始用語如下:
(1)《雜阿含890經》:「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諦聽!善思!
(2) SN.43.12/(1) Asaṅkhatasuttaṃ(巴利原文): “Asaṅkhat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saṅkhatagāmiñca maggaṃ.”
(3)《相應部43相應12經/無為經 》(莊版中譯):「比丘們!我將為你們教導無為與導向無為之道,你們要聽它!」
(4) 梵語 ”saṃskṛta”一詞,就是被《雜阿含經》漢譯成「有為法」的原文,它的真實意義其實是指「隨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法」,也就是「緣生法」的意思。而梵語 ”saṃskṛta”所對應的巴利語 ”saṅkhatā”一詞,由菩提尊者英譯為 ”conditioned”, 意思就如南傳論注《顯揚真義》所解說的 ”paccayehisamāgantvā kataṃ (因緣合成的法)”,也正是「緣生法」的意思。所以梵語、巴利的原文用辭和意義都是完全一致的,沒有絲毫的分歧。

9. 同樣的,梵語 ”a-saṃskṛta” 一詞,就是被《雜阿含經》漢譯成「無為法」的原文,它的真實意義其實是指「不隨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法」。《雜阿含經》裡的「無為法」,梵語 ”a-saṃskṛta” 所對應的巴利語是 ”asaṅkhataṃ”,由菩提尊者英譯為 ”the unconditioned ”, 意思就如南傳論注《顯揚真義》所解說的 ” akataṃ(不隨因緣合成而生的法)”,可簡譯為「不緣生法」。所以梵語、巴利的原文用辭和意義都是完全一致的,沒有絲毫的分歧。
這次穿梭時空之旅又告一段落,衛塞節的饗宴也即將結束了,最後讓我把從祇園取回原始經義的真相,作為一份伴手禮送給大家,並祝大家法喜充滿,乃至知法見法:
(1) 1600年來,漢譯《雜阿含經》與中譯《相應部》先後被譯經師和大乘師以道家的「無為」、「道法自然」來附會佛教的「緣起法」,因而誤導華人佛教徒修習「無為法」、「無為道跡」或「無為之道」。
(2) 道家的「無為」乃是「道法自然」,亦即「師法自然的法則」也近似佛教「隨順緣起法」的意思;但依照漢譯《雜阿含293經》的記載:「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這「生、住、異、滅」不就是隨順「緣起法」嗎?不正是漢譯的「有為法」嗎?所以道家的「無為」正是漢譯經文裡所謂的「有為法」,兩者的定義完全相反。「無為法」一個被漢、中譯誤用的詞彙,竟然導致歷代祖師大德長期對經義的錯誤詮釋,也完全違反了佛陀所教導的「八聖道—不緣生道跡」。
(3) 南北傳梵、巴語所集成的原始聖典上皆明白記載:佛陀教導弟子修習的「不緣生法」就是「八聖道跡—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其中每一項都需要依循法次法向,持續地以正確的方法精進修習,才有可能具備戒、定、慧三學,進而依序達到四向四果的成就,並不是道家的「無為」所能成就的。

10. 結論:根據南、北傳梵、巴原始聖典所載,佛陀教導的是「不緣生道跡」或「不緣生之道」,而不是漢譯的「無為道跡」或中譯的「無為之道」。
(slake 2023/6/2於台中太平)

另附餐後甜點一份:《尋根認祖》,請笑納!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願大家平安法喜,日日精進......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06-25, 17:07

349316863_564827702473922_7508013398626428823_n.jpg
349316863_564827702473922_7508013398626428823_n.jpg (17.25 KiB) 已瀏覽 171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06-25, 17:10

2023年端午午時,擊鼓鳴冤-掄起捨墮的棒槌,敲擊十八響法鼓,為正法律申冤!
《雜阿含1258經》裡佛陀說了一則譬喻,茲以白話略述如下:
世尊告訴諸比丘:「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陀舍羅訶,他有一面名稱「阿能訶」的大鼓,好聲、美聲、深聲,響徹四十里。那面鼓被用了很久之後,處處都出現了裂壞。
當時,製鼓的技師就裁割牛皮,周匝纏縛,雖再度纏縛紮緊,大鼓還是無法再擊出高聲、美聲、深聲。後來它就又慢慢朽壞了,鼓皮大幅地剝落,就只剩下木框而已。
就像這面大鼓那樣,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因為他認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緣故,所以對於如來所說的經文-具有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者才能認知的深奧含義,他都能夠立即接受、完整接受,聽聞佛陀所說,歡喜崇習,出離紅塵而得饒益。
未來的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聽聞如來所說的經文-具有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他不能立即受持,不能接受,聽聞佛陀所說,不歡喜崇習,而於世間眾雜異論,文辭極盡綺麗、浮誇、虛飾的世俗雜句,卻專心頂禮受持,聽聞那些世間各種雜異論,反而歡喜崇習,永遠不能出離紅塵而得饒益。他對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應法,隨順緣起者,反而任其完全毀壞,猶如阿能訶鼓腐朽而壞裂,只剩個木框而已。
佛陀以這則譬喻概述了未來-也就是現代比丘對於真實的正法律已經完全不能接受了(尤其是不再遵守比丘的戒律),任它腐朽、支離、破碎,正如朽壞的阿能訶鼓一般。公元2007年時,有個台灣居士某乙曾經穿梭時空,嘗試輕敲這面法鼓,希望當代的僧俗都能聽到暮鼓晨鐘的聲音,進而認真地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乃至成為如法如律的佛門弟子。然而16年的光陰過去了,幾乎沒人在乎這低沈的鐘鼓聲。於是,某乙不得不在2023年的衛塞節重錄阿能訶的鼓聲,並於端午午時,再度掄起捨墮的棒槌,敲擊十八響法鼓,向當代出家、在家人申冤-切莫再褻瀆世尊的正法律!(slake2023/6/22端午節)
※鼓聲收錄在OBA論壇,懇請各方人士踴躍下載並分享諸親友,讓正法律久住人間:https://drive.google.com/....../1hL2JR0 ... ...../view
《在家人不應以金錢或金、銀、珠、寶供養出家人》
圖片:端午午時,擊鼓鳴冤!
下載.jpg
下載.jpg (7.17 KiB) 已瀏覽 171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08-01, 10:23

《不願面對的真相》:末世法滅!

1. 公元1965-1969年間,高爾在就讀哈佛大學的課程時,開始對全球暖化產生了興趣。這個課程是由羅傑•瑞維爾——第一個測量在環境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家主持。
2. 公元1992年,高爾參議員推出《瀕危的地球》一書,其中探討各種環境議題,這本書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3. 公元1998年上半年,高爾副總統在白宮任職期間,積極促請柯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到2001年被小布希廢除。
4. 公元2006年,高爾的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該書亦成為《紐約時報》的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美聯社邀請了100餘位頂尖的氣候研究學者加以評論,幾乎所有人都表示高爾在片中表達的科學觀念是正確的。
5. 美國參議院環境委員會對於全球暖化抱持著懷疑態度,並由2002年間曾收受來自石油與瓦斯公司超過100萬美元的參議員吉姆•因何夫,發表了一篇新聞稿駁斥媒體的推播,宣稱:「全球暖化是對美國人民的最大謊言」。
6. 公元2006年6月26日,一篇由氣候學家兼全球暖化質疑者理查•林森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社論中,對電影中宣稱的事實提出質疑,並批評了這部電影。
7. 公元2007年,高爾由於在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8. 公元2020年,美國總統川普根本否認全球暖化危機的存在,也否定科學家提出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的證據。他任命的環保署長原是天然氣業者雇用的國會山莊遊說代表,上台後就全面鬆綁石油與天然氣開採與運送的環境法規。川普政府還試圖刪減聯邦補助款,來阻止加州通過更嚴格的汽車排放標準。
9. 公元2023年,全世界陷入一片火海,燃燒並焚燬千萬生物的生態(因緣)鍊,宛如世界末日降臨!

類似末日的狀況,漢、藏、南傳的教界,甚至連號稱「原始佛教」的團體也陷入了一片「無我」的烈焰中,燃燒並斷滅了因緣法的正見!因此《無我》系列拙文幾乎惹惱了當代的長老、尊者、比丘、大師、上師、和尚、女尼、學者、大德、居士等,甚至連少女睡衣小模都跳出來強烈抨擊。原因很明顯,這應該是華人教界2000年來,第一次有人系統性地全面詆毀「無我」是邪見,自然會干犯眾怒。

不過就在一個小小的「向初果Line群組」裡,卻有好幾位成員因為閱讀《無我》系列而陸續知法、見法,他們之中有年輕少壯的科技博士男,有耄耋衰弱的小學宅老,有顛沛困頓於大乘汪洋而不得入門的夫妻檔。當然他們達到知法、見法的水準,並不是由自己認定的,而是他們完整敘述了長年探討、反覆自我質疑乃至推翻我執的觀念,進而對因緣的法則得到了不動搖的信念。這些艱辛的記錄曾發表在「OBA論壇」上,也曾轉載於筆者的fb上,都是可以接受公評的論述,非常歡迎大家前往搜尋閱讀。

當然,對當代佛教徒而言,《無我》系列拙文可能是冗長又生澀的文章,但它不厭其繁,反覆比對南北傳經典原文、中英漢譯文和經論在轉譯過程中的歷史背景等,詳述了2500年來如何造成法滅的現況,進而彰顯佛陀真實的教導。因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真正具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那麼建議你下載重新彙編的《無我》,每天詳閱一小段或一個章節,看看是否也能有新的體悟?(2023/8/1 slake於台中)

附記:追思法寶節的獻禮! 詳見:《無我》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mDkRH ... view?pli=1
下載.jpg
下載.jpg (10.14 KiB) 已瀏覽 1443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08-30, 15:08

答覆D群讀者們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11)

拙文《末世法滅》發表七天後,2023/8/8,猶如人間天堂一般美麗的夏威夷毛伊島,竟然被千度高溫的火龍捲全面毀滅,島上的動、植物瞬間幾乎都被碳化,連汽車鋁金屬機件的熔液也流洩地面,彷如展示了人間煉獄的末日景象,令人怵目驚心,也空前地震撼了全世界所有關懷地球暖化的悲憫之心!
很巧合的,就在這七天之內,各宗派的異議人士也以委婉的態度,循循善誘地開導我,這些D群讀者們不再像A、B、C群讀者那樣嚴厲地喝叱我,他們禮貌而優雅地振臂高舉「兩把燃燒著熊熊烈焰的火炬」,交叉揮舞著傳統雙炫的幻化薪火,企圖展現「無我的光與熱」來震懾法界。茲簡述D群讀者的論述大致如下:
1. 有兩種無我:一種是外道「無我」的斷滅見,一種是佛教「無我」的真理正見。
2. 佛教的「無我」是超越文字理論,必須要真修實證毘婆舍那的高僧才能悟解「緣起無我」的真相。

我的答覆如下:
1. 如果佛陀真的也教導「無我」的話,那麼
(1) 佛陀就不能被稱為「明行足-言行一致,智慧與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因為那只是一個世俗的雙標者:只許州官放火-自己說「無我」才是正見、真理;不許百姓點燈-世俗外道說「無我」則是斷滅、異邪見。如果是這樣雙重的人格,那與專橫、獨裁的凡夫有何差異?如果連自己終生說法所要表達的,最基本又最具關鍵性的用字、修辭都無法與外道邪見有所區隔,那又有何「明智(明行足)」可言?
(2) 佛陀也不能被稱為「世間解-洞悉世間真相者」,因為佛陀說法渡眾四十五年,如果在自己一生講述的經文中,一再地引用外道斷滅見的「無我」一詞來闡述佛法的解脫道,那麼,顯然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有我、無我」的邪見了,又要如何不讓廣大的信眾更加心生混淆、疑慮?這樣不明確又不精準的表達能力和用辭,徒然混淆天下人的視聽而已,又要如何釐清世間究竟「有我、無我」的真相?其實,「無我論」真正的始作俑者可溯自大乘初興時,開始編撰「緣起性空,性空故無我」經論的祖師大德,這乃是漢譯經文混淆「無我」的要因,也正是今日D群讀者們堅持「無我」的法源依據!難怪主張「梵我」的印度教會把佛陀列入第九位毗濕奴,說他是化身到人間來刻意混淆、撓亂並考驗世人的神。

2. 如果要真修實證的高僧才能悟解「緣起無我」的話,那麼
(1) 請問今日世界上有哪一位宣稱自己是實證「緣起無我」的高僧大德?
(2) 《雜阿含961經》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那麼,請問各位讀者:「『有我、無我』的邪見是否都是基於佛陀所教導的『中道(緣起法)-遠離兩邊的邪見-無我的斷見和有我的常見。』而加以定義的?『緣起無我』是否完全違背了佛陀所教導的『中道(緣起法)』?佛陀會教導自相矛盾的緣起法嗎?」
(3) 《雜阿含262經》:「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那麼,請問各位讀者:「這位證入『緣起無我-斷滅見』的高僧大德,是否連知法、見法-緣起中道的基本正見都不具備?一個連緣起中道都無法理解的人,又要如何正觀五蘊非我?又要如何修習毘婆舍那? 」

D群讀者們!毛伊島上的火熄了!無我的烈焰卻依然熾燃著歷代漢、藏、南傳乃至號稱原始佛法的教界。值此中元時節,只能再度點上三柱心香襄贊普渡大會,祝願歷代祖師大德皆能知法、見法,進而獲得法力超拔,脫離無我的火海!
(slake 2023/8/30中元節於台中,謝謝淑敏法友協助三校!)

附錄:2022年中元節的普渡—「空」之祭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明天過後-夏威夷、加拿大、希臘、西班牙、澳洲大火……彷彿相繼點燃了末世的引信。
2000x1125_wmkn_22136592828723_0.jpg
2000x1125_wmkn_22136592828723_0.jpg (168.35 KiB) 已瀏覽 1249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23-10-02, 16:17

法眼淨
Anātman (Anatta)-非我-一個被華人扭曲了1600年的佛教關鍵字
《無我》系列拙文中曾提到:原先流傳到錫蘭上座部的原始聖典-無論是大寺的巴利《相應部》或無畏山寺的梵文《雜阿含經》的原文都是「非我」;這個傳承在英譯巴利聖典中一直延續至今,沒有絲毫變動。反觀大約公元435年間,漢譯《雜阿含經》裡則混淆譯出「非我」和「無我」的經文篇數比大約是100:18,但在大乘傳統下,華人幾乎一面倒地都採用了「無我」的信念,這也全面影響了日本和韓國的經藏內容。一直到公元1970年代,精通梵、巴語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村元,在其著作《自我と無我:インド思想と仏教の根本問題(自我與無我:印度思想與佛教的根本問題)》裡才提到:「在原始佛教聖典的古層中,找不到提倡『無我』或『自我不存在』等旨趣的特別術語或文句。」他在論述裡確認了原始佛教聖典裡,梵語Anātman(巴利語Anatta)的原義是「非我」而不是「無我」。同時他也以梵語的詞性說明了漢譯「諸法無我」事實上也應漢譯為「諸法非我」才是正確的。但中村元教授在對「非我」一詞作進一步的詮釋時,表示根據最古層的經文,特別是偈頌部分,論定初期佛教並未說:「ātman(梵語:我)不存在」。換句話說,「非我」並未否定「我」的存在,反而隱含著「有我」的意思。
有幾位法友在閱讀系列拙文之後,曾經陸續更新並表述了自己從「無我」到「非我」的認知過程。我相信:任何一位知法、見法的讀者,在讀過上一段簡介之後,應該都有能力辨識中村元教授的「非我」之說,已經充分顯示了他自己對「非我」的認知到底是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茲列舉三個選項如下:
(1) 他不但是從梵語詞性來揭發「非我」真相的名教授,肯定也是個知法、見法者-真正了知了「非我」的經文和法義。
(2) 他只是一位精通梵語的學者,有能力從梵語的文法和詞性來詮釋“ātman”的字義是「非我」,而且更正漢譯的「諸法無我」應該被譯為「諸法非我」;但教授並非是一位知法、見法的學者。
(3) 上述資訊不足,無法論斷教授的認知。
各位讀者!如果你選擇了(1)或(2),那就要麻煩你詳細說明一下所根據的理由了!
除了中村元教授的「非我」隱含「有我」之說外,無獨有偶地,另「一個非我,各自表述」的案例又發生了;就在拙文《末世法滅》發表後,竟有一位讀者在留言板引述了當代巴利經典英譯權威-菩提尊者的著作《探究佛法》一書的內容(這是菩提尊者反駁譚尼沙羅尊者《非我策略》的部分論述),強調菩提尊者的「非我」之說隱含著非斷滅論的「無我」概念,他認為這才是超越文字偏頗的真實佛法。當時,我直接回答他:「謝謝你提供兩位尊者各自表述的意見!我的看法是尊重他們有各自的發言權;但我更重視他們共同的英譯都是『非我』,而不是『無我』。其實,我最重視的是『佛語』,因爲依經依律解讀長老所說的真偽,乃是佛陀教導我們判別長老、上座、僧團乃至比丘言行真偽所遵循的準則。長老、上座、僧團、比丘都有他們各自的發言權,但我們也各自有權依照「四大教法(準則)」來判別他們說法的真偽!你認為呢?」
事後,我檢視了尊者的原文著作,發現尊者的原文論述是隱含「本體論」而非隱含無我。原來這位讀者所引述的中文版是沿襲大乘立場的譯述。這位中譯者連兩位尊者分別英譯“Anatta”為“non-self”&“not self”(非我)的基本立場都搞不清楚,竟將原著中的 “Anatta” 一詞,幾乎全部比照google中譯為「無我」,還插入原著文中所未記載的《無我相經》,甚至以自己大乘既定「無我」的偏見來加註,再加上譯詞和文法上的失誤,這樣的譯文要如何說明兩位尊者諍論點之所在?讀者們如果閱讀該譯文,恐怕只會對「無我」與「非我」更加混亂、迷惑而已,遑論瞭解並釐清兩位尊者論述的差異!?
不過,還是要謝謝這位讀者的回應讓大家知道,縱使兩位尊者都一致地將“Anatta”一詞譯為「非我」,但他們之間對於非我的詮釋還是有些諍議存在。可見並不是所有翻譯或認同「非我」經文或概念的人士都懷著一致的信念,他們更不一定都是知法、見法者。但兩位尊者的論述都有高度的可讀性和啟發性,他們分別引經據典地詳細說明了「非我的認知」與「修證、解脫」之間的密切關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非我」的關鍵意義,甚至協助我們知法、見法;而兩位尊者的諍議之處則又恰好提供我們一個機緣,可以自行檢視是否已得「法眼淨」?一個得到法眼淨的法友在分別閱讀兩位尊者的著作與論述:
(1) 《The Not-Self Strategy》:by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詳見附錄《非我策略》)
(2) 《Investigating the Dhamma: A Collection of Papers》:by Bodhi Bhikkhu,P.25~39〈Anatta as Strategy and Ontology〉(原文詳見附錄《探究佛法》第25~39頁:〈非我作為策略與本體論〉)
之後,理當有意願自行作個閱讀測驗,看看自己是否能夠精準地回答並作出肯定的選項:
① 兩位尊者的主要爭議點在哪裡?(請詳述所根據內容)
② 兩位尊者所言各自有其經文依據,只是運用現代「哲學」的觀點,從不同的視角來闡釋「非我」的意涵而已,他們各自言之有理,無礙於「非我」的主軸定義。(請詳述所根據內容)
③ 譚尼沙羅尊者的論述才是正確的,菩提尊者的評論只是從哲學觀點加以剖析而已,無關「非我」的原文宏旨。(請詳述所根據內容)
④ 菩提尊者的評論精闢入裡,能夠掘發經文「非我」的立論與精義並糾正譚尼沙羅尊者潛在的盲點!(請詳述所根據內容)
⑤ 兩位尊者的論述其實都有各自存在的疏失與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商榷和補正。(請詳述所根據內容)
⑥ 無法或不予評論。
非常期待華文教界有興趣自我檢視「法眼淨」的法友們,能夠仔細地回答並分享上題閱讀測驗。也樂見有優秀的法友能夠精準地中譯兩位尊者的著述,相信將有助於破除1600年來遮蔽華人眼目的斷見-無我,並藉此辨識兩位尊者諍議的機緣,自行驗證或開啟清淨無瑕的法眼。值此佳節,仰望萬古蒼穹明月,我更盼望華文教界裡,世世代代都能有世尊的聖弟子長住人間!(slake 2023年中秋節於台中,謝謝林淑敏法友協助三校)
附贈:Dhamma gifts (made in U.S.A)
1. 《The Not-Self Strategy》:by Thanissaro Bhikkhu)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 ... rategy.pdf
2. 《Investigating the Dhamma: A Collection of Papers》:by Bodhi Bhikkhu,P.25~39〈Anatta as Strategy and Ontology〉
https://www.bps.lk/....../bp437s_Bodhi_Investigating......
相片:譚尼沙羅尊者(左),與菩提尊者(右)
擷取.JPG
擷取.JPG (35.44 KiB) 已瀏覽 974 次
最後由 slake 於 2023-10-14, 10:04 編輯,總共編輯了 4 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