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風險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頭像
slake
文章: 460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slake » 2020-06-04, 15:03

初禪公案(2020/5/20~25於台中)
禪友:「這段時間的修習,確實對法義的認知更微細了。打坐狀態也變了。如今天早上,我清楚知道自己達到第四步驟,過程中發現自己出現幾段腦袋止息的狀態,我似乎發現真如經典所說,要到初禪安止定時會言語止息。」
Slake:「不妨詳細說明看看!」
禪友:「腦袋停止的狀態是在昨晚首次出現,當時以為自己在打瞌睡只是自己沒發現,後來才知道並沒打瞌睡,而是意識似停非停。今早就更明顯了,確實看到『行』似走非走,似睡非睡。因此翻了〈雜阿含474經〉記載:『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現在確實看到意識止息的可能性了。」
Slake:「是嗎?」
禪友:「1. 〈雜阿含170經〉: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
2. 〈雜阿含474經〉: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這是經典上敘述的狀態,我認為170經講的是初禪近行定,而474經講的是初禪安止定。」
Slake:「是這樣嗎?」
禪友:「所謂的言語寂滅,可能是內在喋喋不休、愛指揮控制的那個東西停了。」
Slake:「是這樣嗎?那麼說說看:喜、樂有何區別?如何感受?」
禪友:「我今天早上也發生這樣的事,因此我在評量中紀錄下來,並找到改善方向,那就是問自己是否離五蓋?是否出現喜、樂?」
Slake:「很好!」
禪友:「評量表的紀錄幫我找到接下來的努力方向,看來評量表確實能幫忙實修。 接下來會朝向喜、樂探詢。」
Slake:「讚!」
禪友:「在評量表一邊紀錄一邊回顧,覺得自己是不是走入無記空?導致下座後回想過去,不清楚自己是否在第四步驟?因此列出改善方針,就是攀住出入息,觀察喜、樂是否具足?」
Slake:「讚!」
禪友:「老師!我漸漸發現那個靜坐中的空白是睡眠蓋,雖然不到真正的打瞌睡,但還是讓靜坐某些過程空白了。我還發現這睡眠蓋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自己敏感度增強了,能察覺到睡眠蓋無所不在。睡眠蓋雖是蓋障,卻也是一種安定感,或許能練習取用此安定感成為三相中的止相。」
Slake:「向初果群組(原始佛教)中也有幾位熱愛這種禪修情境的法友,其實南北傳各門派的禪者,從妙天到帕奧禪座下,都不乏熱愛這種情境的禪修人士。」
禪友:「經典寫的16個步驟都要在出入息善學,我曾想過:或許到了定境中,會有叉路出現而導致難以安住在出入息中?因此我把能看到出入息當作最基本的要求,若沒看到,就是錯了!出現空白的過程確實會以為自己進入定境了,但是懂得對照經典,就知道自己進入誤區。更清楚的知道這就是靜坐中遇到五蓋然後離開五蓋的過程。這種空白的定境,只是一種蓋障,蓋住出入息的覺知。」
Slake:「讚!」
禪友:「其實這由睡眠蓋所導入的,進入類似無記的空境裡頭是很舒服的!而且不想下座,只是下座後會發現當時一片空白,回想不起來剛剛發生什麼事。」
Slake:「這就是外道所謂『放空』的境界,歷代有很多禪者都因此放空的經驗而嘖嘖稱奇,堅決地相信自己已經進入了定境,甚至還得到了禪師的『印可』,這也是他們樂此(放空)不疲的原因!」
禪友:「這次也得到一個心得,原來五蓋就是無明,因為無明觸導致看不到出入息,原來無明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不是覺知力到達某種程度才能看到的東西,無明就在我們身邊,如法不壞淨的內容『即身觀察』,這都是我們可以當下體驗的東西。這次就在自我評量表裡面的12緣起支,在無明那一欄打下一個勾,代表我體驗無明了。」
Slake:「讚!」
禪友:「感謝老師重新排版,讓這段荒唐的事件得以分享給大家參考!煩請老師公開給同學看看這段認賊作父的過程。」
Slake:「讚!一個具備正確知見而且長年精勤修習的禪者,願意慷慨地分享自己的禪修體驗和自我偵錯、改善的能力,這在法滅2000年後的今天,實在是一位非常稀有的禪修善友!如果讀者願意仔細地審視這一則『禪修公案』,或許可以幫助許多禪修人士避免千年來的禪修迷思!」
曾銀湖#安般念
圖片說明:放空很輕鬆!放空很舒服!但…放空完全失去了正念!
images.jpg
images.jpg (6.64 KiB) 已瀏覽 27314 次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7-17, 21:44

各方禪修人士陸續表達其身受雙盤(傷膝蓋)、單盤(脊椎側彎、龜背、蛇背…等)之害者比比皆是,其中有好幾位法友已經以單盤方式靜坐了十年以上....
本人一直以單盤打坐 已經數十年,並沒有身體傷害的問題。
反而治好了脊椎壓迫與側彎問題。把脊椎拉直了

打坐造成身體傷害,這應該是打坐方法錯誤 所致
所以不應該說「打坐會造成身體傷害」
而是應該說「打坐方法不對,會造成身體傷害」

若打坐方法正確,脊椎不會側彎。而是應該會變 更挺直才對。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7-17, 22:36

我所說的「打坐方法錯誤」並不是指坐姿不對
「打坐方法錯誤」主要是 心念安住 的問題

心念若安住在正確的「所緣境」,對脊椎會有拉直的作用力。
心念若安住在不對的「所緣境」,對脊椎沒有拉直的作用力。

以觀呼吸為例,
一般人觀察鼻孔出入息。
鼻孔出入息就是 他的「所緣境」

有的人會觀察到出入息在「玄關」
「玄關」出入息就是 他的「所緣境」

同樣都是觀呼吸,但「所緣境」不同
「所緣境」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禪修效果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7-18, 01:18

本人不建議 雙盤打坐。除非你覺得雙盤比單盤舒服
雙盤或單盤 無關禪修成就
"心念如何安住" 才是關鍵

為了避免脊椎側彎,我建議在單盤懸空的那支腿下墊布枕頭,讓髖關節兩邊受力平衡,才不會歪向一邊 導致脊椎側彎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7-23, 17:34

大開眼界 寫:
2020-07-17, 22:36
以觀呼吸為例,
一般人觀察鼻孔出入息。
鼻孔出入息就是 他的「所緣境」

有的人會觀察到出入息在「玄關」
「玄關」出入息就是 他的「所緣境」
《雜阿含經 卷第七(17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爲斷無常故。當隨修内身身觀住。
何等法無常。謂色無常。爲斷彼故。當隨修内身身觀住。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爲斷彼故。當隨修内身身觀住。


四念處的「身念處」其實包括:內身外身
觀察鼻子出入息,這是對「外身」的觀察
如果有進步,應該會發現另有「玄關」出入息

若能觀察到「玄關」出入息,這表示已經從觀察外身,進步到能觀察內身
內身不像外身有實質的肉體眼耳鼻舌身意,所以無法明確指出「玄關」位置
只有修禪者自己心知肚明。

我先前說,打坐對脊椎有拉直作用,這是指,進入「內身觀照」後才有
若一直停滯在觀察鼻子出入息,這對脊椎不太有拉直作用

很少人懂內身。也很少人會教你怎麼做。
以致大部份人只懂鼻子出入息,不懂玄關出入息

「身念處」若只停滯在觀外身,不能進到觀內身,你四念處 是修不成的

頭像
andy7533962
文章: 26
註冊時間: 2016-05-17, 08:0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andy7533962 » 2020-07-31, 05:07

雙修禪法

一.心跳與壽命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溫啟邦,分析美兆健康管理機構自1994年以來所累積近200萬筆的健檢資料,扣除吸菸、高血壓、膽固醇、糖尿病等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之外的大數據顯示:
1.最健康的心跳應維持每分鐘60下左右,之後則有減壽風險。
2.心跳每分鐘超過70下就算心跳偏快,可能會造成壽命減短。
3.心跳每分鐘70~89下的人相較於心跳60下,平均減壽3年6個月;
4.心跳每分鐘80~89下,平均壽命會縮短5歲;
5.每分鐘90~99下,減少8年;
6.超過100下,恐縮短13年壽命。
7.這次研究首度證實:心跳偏快是造成壽命減短的重要因子,心跳每分鐘90下的人,比起60下的人,20年後將多跳3億下,心臟負荷更大,很可能是減壽原因。

新光醫院一般醫學科及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從動物界來看也是如此。國外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一生的心跳總次數基本上相同,大約是7.3億次。心跳愈快,相對壽命愈短。
舉例來說:
1.小鼠心跳每分鐘500下,平均壽命僅3年;(730000000÷500÷1440÷365=2.78)
2.貓、狗的心跳每分鐘100下,壽命約10多年;
3.鯨魚的心跳每分鐘15~20下,可活到80年以上。
4.人類則較為特別,一生總心跳可達25億次。

溫啟邦認為:心跳偏快還不到疾病層次,不需要恐慌吃藥,但可以從最簡單的運動改善。研究調查發現:同樣心跳每分鐘80~89下的人中,經常運動會比不運動的人增加5歲,顯示運動能去除壽命減短風險。而最簡單的運動方式則是以1秒2步的速度進行每天健走15分鐘以上,將有助扭轉心跳偏快的情況。
(ps: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變動)

二.有助於避免禪修風險的雙修禪法

類似於醫學專家提出「健走」的建議,佛教的修習生活中也有「經行」搭配「靜坐」調息的低強度禪修活動,有助於避免禪修風險的發生。個人練習了大約3年左右,心跳從過去長期的每分鐘90次以上,逐漸降低到目前約65±5次左右(如照片)整個人的體能似乎也出現了一些返老還少的現象,歡喜之餘,特別將練經行和調息的若干要領(slake老師提示)分享給大家參考:
1.禪修原理:心跳與呼吸之間有著密切的正相關,我們沒辦法直接下令心跳變慢,但我們卻有能力引導並評量呼吸,透過日常的練習,可以讓呼吸變長、變慢,進而降低每分鐘的呼吸次數。當日常的呼吸頻率降低時,心跳的次數也自然而然地隨著降低了!
2.經行姿勢:保持身體正直:收下巴、縮小腹讓脖子、脊椎挺直,確定肩膀是放鬆的,眼睛直視前方約2公尺處,依個人身心調整適當而舒適的步幅和速度。
3.調息方式:配合腳步,逐步練習「吸短呼長」的調息模式,例如:從第1,2步吸氣,第3,4,5步呼氣開始練習一段時期,直到體適能明顯增強之後,才能循序漸進地調整呼氣至3,4,5,6步,乃至3,4,5,6,7步。要隨時調整並保持自己身心的舒適狀態,絕不能急功近利而勉強拉長呼氣,否則會弄巧成拙。
4.練習時間:先從每天練習15分鐘走起,一週至少經行5天。第二週起,增加為每天20分鐘,漸漸達到每天至少經行30分鐘以上的經行習慣。
5.進階練習:當練習經行的日課完成時,如果接著練習靜坐調息,那麼血液中的含氧量和二氧化碳的濃度都會跟著提升,讓身心也漸漸的放鬆、平靜下來。
6.這樣配合調息的「經行」與「靜坐」的交替練習,就是所謂的「雙修禪法」,能讓「呼吸與心跳」雙雙漸趨輕鬆、緩慢,逐漸趨向於近行定。

祝大家在日常的修息生活中,除了道業精進之外,也能同步調整體質,獲得健康、長壽和快樂!

PS.
1.甫於2020/7/30剛出爐的研究報告「慢性病患控制心跳 死亡風險可下降」顯示降低心跳一樣有助於慢性病換的延壽。詳見:https://www.anntw.com/articles/20200730-GmiJ
2.建議有興趣瞭解調息者,可以參閱: 〈觀呼吸的基本功:覺與觀(尋與伺)〉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20-07-17, 21:1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大開眼界 » 2020-08-24, 12:14

大開眼界 寫:
2020-07-17, 22:36
以觀呼吸為例,
一般人觀察鼻孔出入息。
鼻孔出入息就是 他的「所緣境」

有的人會觀察到出入息在「玄關」
「玄關」出入息就是 他的「所緣境」
出入息」算是實修的東西,佛經中找不到太多資訊
醫書《難經》有講到呼吸根源

《難經.八難》
諸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


鼻子呼吸,肺臟在動。
這是觀外身時 所認知的呼吸動線

但若進到觀內身,則會觀察到 呼吸根源於命門
命門 就是《難經》所說的 (腰後面)兩腎間 位置

真正進入觀內身時,命門這地方 會 隨著你觀玄關呼吸 而鼓動
就像外身肺臟 會隨鼻子呼吸而動一樣

一般人命門這地方 是不會動的
修禪定 觀內身 才能讓命門這地方動起來
這不是在練氣功。
命門這地方 不是靠練氣功 能讓它動起來的

圖檔

頭像
andy7533962
文章: 26
註冊時間: 2016-05-17, 08:0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andy7533962 » 2020-11-21, 11:37

我為尋求「結跏趺坐」而燙破了褲管

我又來自我出糗了,替兩件長褲右邊的褲管被機車的排氣管燙破來申訴一下下:
1. 没有善知識直接來教導而自我看經典及在FB網頁内看到點點滴滴的禪坐法,就開始自我認真的精進練習禪坐法,结果越用功精進襌坐,禪坐後遺症卻愈大大的報答我了。
2. 我兩邊髖關節的韌帶受到嚴重的傷害,連要從機車的左邊抬脚跨過去騎機車後,要再從機車的左邊抬右脚回來下車都没辦法,因為只要一抬起腳髖關節就很痛,沒辦法太用力的抬起腳,只好從機車左邊抬右脚,跨過機車右邊髖關節只痛一次,後要下車的時候,再由機車右邊下車,右脚先放於排氣管邊站着後,再抬左脚從機車右邊下車,不要讓單邊的髖關節韌帶痛兩次,各痛一次才不會愈來愈嚴重。我就是這樣上下車的緣故,才讓右邊的長褲褲管被排氣管燙破了,而髖關節的疼痛是陳年的舊傷加新傷。
3. 因為我本身的筋絡很僵硬,2006年初開始學禪坐時,起初差不多坐10分鐘後脚就很麻,脚麻時我就左右脚上下換來換去,一直用強迫的手段逼自己,使自己經過一段時日後,一坐就可坐上一兩小時。
4. 當時遇到的大師說:襌坐如有遇酸麻痛....等等,要忍耐,以酸麻痛為所缘,當時就是這樣傻傻的就信以為真,用這種知見精進用功襌坐,當時禪坐就誤打誤撞,用類似瑜珈至善坐的坐姿襌坐才覺得舒適,但當時沒有搭配經行柔軟身體、筋絡、韌帶,而使髖關節韌帶受傷了;不過,還好没很嚴重!猶記當時禪坐後,要下座時,兩邊的髖關節韌帶會疼痛不舒服而已,但要抬腳跨機車、上下機車都沒問題。
5. 2O17/5/4在sIake老師的FB内看到老師po出一篇「請襌師正視跏趺坐」的坐姿,說明在襌坐時的前置作業之一,就是要结跏趺坐的標準坐姿才是正道,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和求知欲,因而促使我多方地請教各方高人,例如:南、北傳、香港、泰國的大師及諸方大德,到底什麽才是结跏趺坐的正確坐姿?
(1) 有尊者很慈悲的傳双盤坐姿,
(2) 有尊者則傳散盤坐姿給我看,
(3) 有的說那不重要,
(4) 有的說什麼是结跏趺坐?没聽過,
(5) 我也跟幾位同學互相研究,自己發明了幾式坐姿。
(6) 我將這些坐姿請教slake老師,老師只回一句:「都不是!」
6. 2O18/4/4 slake老師又po出一篇跏趺坐的文章,當時為了要配合襌坐就訓練,自己劈腿拉筋,想要讓髖關節的韌帶能夠柔軟,结果將原來兩邊就有舊傷的髖關節韌帶更加重了受傷害的程度。這次傷得很嚴重,從此我也就暫停禪坐。
7. 2019 /3/29 看到slake老師又在FB po了一篇「瑜珈的至善坐」的坐姿,並提示這款坐姿比較接近佛家的「結跏趺坐」。當我看到這篇文章及至善坐的圖片時,眼睛為之一亮,這不就是我2006年剛學禪坐時,自行調整的坐姿嗎?
8. 記得slake老師以前常常叮嚀學員:「目前經行對大家比較有幫助,也比較重要!」以前我對老師的叮嚀並沒有確實地遵行,因為兩邊的髖關節的韌帶受傷,走路會痛;加上自己對經行也沒有那麼重視,我自認為經行不就是一般的走路,有那麼重要嗎?
9. 這次會認真經行就是slake老師常常一而再的提及,另有一位師兄(學過經絡整脊的功夫)也常鼓勵我要認真地加重經行的比例。所以我也從3月29號開始每天早中晚都有經行,先從1天走10分鐘、15分鐘、20分鐘開始,慢慢增加到現在一天經行七八千步,也就在這段時日的用功禪坐及經行,讓我不知不覺中將兩邊髖關節的韌帶舊傷醫好了,現在兩邊髖關節的韌帶都不會痛了,完全好了!現在每一座的時間都能坐上2~3小時,但我目前自行修正為:每一座的時間大约在1OO分鐘左右就下坐了。

結論:四威儀是修行的基本功,所以「(禪)坐有(禪)坐相,(經)行有(經)行相。」不正確的行、住、坐、臥姿態都將給日常生活和身心帶來種種痛苦和障礙!

附錄:
1. 自生障礙的實例(請禪師們正視「跏趺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2. 從瑜伽的「至善坐」到佛門的「跏趺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3. 靜坐後遺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 ... 7711057753

圖片:被機車排氣管燙破的褲管

日月
文章: 12
註冊時間: 2019-04-22, 00:08

Re: 禪修風險

文章 日月 » 2020-12-29, 14:15

如何由聖戒成就依次第導向禪定
-這是修習禪定最安全、最有效率、最有保障的起跑點和路徑-
2020/12/28日月的年度習禪報告

以往看到聖戒成就這四個字,總有自卑感,如此遠大的目標何時能達成?這輩子真的有希望做到嗎?縱使自己精勤於禪修,但對於「聖戒」這個領域,完全沒有下手執行的信心。直到曾老師的提示,要我好好閱讀《初果》一書中,關於聖戒成就的篇章,尤其是聖戒成就的八項特質,因此開啟另一段尋法的歷程。

在閱讀《初果》的過程,重新學習戒相的觀念,然後依照曾老師的定義,釐清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汙、不雜染的定義,依戒相的完成度來評比自己在聖戒上達成的程度,如此一來,除了破戒以外,連細微罪都能清楚定義了。於是我在每日評量的修行日記中設計一個表格,檢視自己的持戒狀態,因為五戒與七戒的內容都很重要,尤其正語是八聖道之一,因此我將五戒與七戒融合,加上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而成為八戒,每日檢視八戒,犯細微罪也不放過,誠實記錄,因為不誠實就犯了妄語戒了,這不只是細微罪了,當然不能為了不給自己難看而破戒。

為什麼我敢大膽的開始學戒?因為我在經典上翻到兩篇經文,雜阿含802/822經,裡面記載很重要的事,在《雜阿含820/822經》的內容說到持戒的精純度決定修行的果位:
(1) 820經講到初果要能犯則隨悔,
(2) 822經講到初果是於細微罪生大怖畏,三果聖者則是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
(3) 重點在於到了三果聖者還會犯戒!
回想我的修行日記與實際狀況,我常在玷污戒打勾,那就是意業不清淨。我想初果與三果聖者所謂的犯戒就在這邊,內心清淨的程度有別。

以前以為的聖戒成就,是完全無犯,因為經典中的敘述是比丘戒完全無犯才是阿羅漢果。因此我錯解聖戒成就的定義了,如此反而造成裹足不前,對戒行毫無自信的狀況。從這兩篇經典,反而是大大的鼓勵,連三果聖者都會犯戒了,我們凡夫俗子就大膽持戒吧!如《增支部3集88經》說:「比丘們!一分行者一分成功,全分行者則全部。比丘們!像這樣,我說學處是功不唐捐的。」

學習持戒之後發現會很自然的念戒,這個念戒其實是念著自己守的戒其純淨度如何,以不壞、不缺、不玷污、不雜染為標準。原來念戒是很自然的評估自己的行為,並非念著空洞的內容。自從學戒之後,學法的次第突然一目了然,原來「戒」,是整個學法的基地,而繫念面前、守護根門、如理作意、法次法向、念住功夫、順逆觀察因緣法,都是從「戒」這個基地開展而來。我這次經由戒,終於弄懂整個學法的次第了。持戒當然終極目標是為了不犯戒,清淨戒;但犯戒或是犯了細微罪在學法過程中是非常可貴的自我提醒。

念戒的人在犯戒了,會生出慚愧心,在念戒時看到犯了細微罪會起如理作意,這些都會讓人生起三依一向的意願。所以說,持戒是為了犯戒時在律中見法,這才能調整自己的心性往「正性、離生」邁進。持戒中如犯戒而能自知慚愧,是有很重大的價值。曾經與森發師兄討論一個未到三果的比丘如何在一出家就要做到持守不淫戒,我認為那是違反自然生理的東西,如同苦行一般,但我相信佛陀一定有給出方法,於是我開始尋找。結果我在《雜阿含622/1165經》找到方法,方法就是根律儀。然後又找到636經,得知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原來聖戒成就就是要做到根律儀,這才是超前部署。2020年全球重大疫情讓我學會超前部屬,如今這世間法用在出世間法上一樣適用。

接下來思維根律儀怎麼做?我以持戒的體會來解釋,所謂「根律儀」除了講的是六根以外,還有內化的意涵。守護根門其實說的不是盯著六根,而是在六根觸境的時候「想起來」我有持守這個戒。這個「想起來」就是「念」,如果把念想成是憶念總是差了一個感覺,解釋為突然想起來就有味道了。觸境當下「念」及有戒。如此一來,找到聖戒成就的標準就是「有沒有做到根律儀?」然後了解所謂的「念」是什麼意思?難怪持戒是修習四念處的前行;如果根律儀做到了,正念也同步生起,這本來就是定力所依的先決條件;以此基礎打坐,不入定也難!所以在此得到的心得就是:「聖戒成就的標準就是能否做到根律儀?」根律儀做到了,才能在觸境當下「念」及有戒而善繫心住,因繫心住而念住,因念住而符合四念處的修習,這才能開始定力的開發與培育。換句話說,根律儀的完成才能擁有穩固的正念而導向禪定。這就是「聖戒導向念處」「念處導向正定」的次第,正念與正定是依八聖道次第,依序一一開展而成的。

讀了《雜阿含經》,又有一個重大發現,在1170/1171經的對照中,身念處與根律儀可說是同義詞。而803經所說:「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應可解讀為身念處、根律儀。進一步思考「入村乞食」應是比照經行要領行走入村,這似乎也在說明經行的基礎要領其實就是「身念處、根律儀,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最簡要的重點就是「依身觸-善繫心住於身觸來達到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的條件。」以上可推論出經行的基礎要領就是依身觸。

總結心得:
1.聖戒成就的標準在於是否做到根律儀?
2.根律儀即是身念處的基礎。
3.經行的基礎要領是依身觸、善繫心住、善護其身、守諸根門。
依此心得發現持戒就是修行基地,所有法作意都可回歸到戒,從戒出發,以戒當作所有法作意的基礎,如此才能完整的解釋佛法。以前不懂戒有何重要,現在終於知道戒是一切的基礎,是完成佛法的修行基地,所有佛法修行的名相都可由戒出發而找到完整的解釋。再往深一層思考,所謂的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在身念處的操作都是依身觸,這裡頭有一個擇法的重要關鍵:
(1) 一般我們接觸的教法都是要我們念茲在茲,若以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這三項的字面看法似乎如此。
(2) 但實際操作會發現,守諸根門這件事是無法做到的,一次守六個根門,如守株待兔般的緊盯六根,這不是修行,而是苦行了。因此,我相信所謂的正念,應該是依六觸產生信號,此信號才能生念;所以四念處的修習也不是一一緊盯六根的念茲在茲,而是以廣大靈活而遍滿身心的正念,正視當下「觸緣受」等緣起的發生,進而以該事件產生的因緣進行擇法、精進,這才是四念處的正念修行要領。而此時的擇法一定是依據戒律的規範,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知道四念處的前行為何要淨其戒了。
(3) 如此更可證實聖戒成就的標準在於根律儀。只有做到根律儀,才能正確擇法而不落入惡的三業。淨其戒的完成,其實也是練習四念處的開始。

其次思維要如何達到根律儀?這過程與禪定的前行練習找到了很微妙的相關,那就是「六根律儀」與「繫念面前」竟然相關,這部份有兩個重點:
(1) 以部位來看,面前與眼、耳、鼻、舌,意極為靠近,至於身觸的神經傳達,也是回傳至大腦,因此繫念面前也等於是守護根門、六根律儀的方法。
(2) 六根的守護,並非單一根的守株待兔,而是六根全觀;相同的,繫念面前也是全面性的遍向的住心。因此可說這兩個法作意,都是全面性的覺觀(尋伺),而非單點式的執守。
如果懂得這些道理,那麼就懂得如何守護六根就懂得繫念面前,反之亦然。守護六根=守護根門=根律儀與繫念面前有著密切的相關。

因為這樣的認知,靜坐的方式也改變了,重視繫念面前開始,由面前開展到全身,而非把注意力單純地放在下腹部。專注於下腹部只是更大範圍的守竅,由面前開展到全身,連下腹部都能清楚的感受,這才是全觀而非守更大的竅。既然已了解繫念面前,依此練習靜坐,敏感度增強,發現如曾老師所說的跏趺坐的足跟定位,並依此得到功能。足跟是彈簧,感覺到呼吸時下腹部經由足跟反彈回來的力道,無論呼與吸,都在創造共振諧波,並以此潤澤全身。

再次閱讀老師的文章,釐清老師說的是腹式呼吸,而非腹部呼吸。這代表不要單守腹部這個大竅,而是由橫隔膜帶動整個呼吸模式,經由足跟這個彈簧的反彈,更有助於呼吸韻律的平穩,藉此影響神經系統而讓呼吸模式進入更深的佳境。這樣的呼吸模式是全身性的,而非單一處的。由足跟共振至小腿、大腿、骨盆、腹腔、胸腔、脊椎、大腦,全身性的共振諧波,這才是第三步驟的一切身。全觀於全身,念住呼吸,腹部有感,知道就好,縱使注意力放在腹部,也會覺知到全身這個背景,尤其是覺知到息的進行,而非孤注一擲的外道定。

體驗來到這階段, 我終於懂《雜阿含807經》的意思了,原來過去我的習慣錯了,我把念擺在身體,如今打坐時,知道要將念自然擺在息,然後身體的一切就清清楚楚的,而且覺知的集中力一直加深,這個不是由我控制的。原來念是該擺在息,而不是身體,這樣能自然開展出入息念的一切步驟。
(1) 靜坐中,繫念面前與結跏趺坐,如同電池的正負極,接上正負極之後就會有電流,電流可比喻為出入息,本該自然流通的電流,不能停滯在某個區塊,否則會有爆炸的危險。
(2) 靜坐中不把「念」擺在出入息,而是擺在身體某個區塊,就如同即將爆炸的電池一樣危險。
(3) 靜坐中的林就是出入息,關於身體與內心各種的覺知,則是樹,見林又見樹才是「念住」,如同《雜阿含807經》的描述。

接下來我帶著這個新的認知去練習經行,以前只把念擺在身觸,現在則是把念擴充到「行」這個動作,過一段時間,整個心平穩到像要入定一般,步伐自動調整最恰當的速度與大小,那平穩的喜樂自動發生。原來經行除了注意「身觸」之外,也要把覺觀之念延伸到「行」之上啊!在經行中「行」是林,「身觸」則是樹,經行也是依循「見林又見樹」的心法。念擺在哪裡很重要,以目前禪修的內容來看,念是擺在動態的行為中而非靜態的地區裡。看來佛陀在於鍛鍊「念」,是藉由動態來保持開展,見林又見樹,動態就是林,覺知到的東西則是樹。

恭錄《雜阿含807經》:「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
這裏可看見念是擺在入息與出息,於是產生對於一切身的覺,用這樣的軌跡發現的一切,才是如實知,而非造作知。這才是見林又見樹的方法。將念擺在某處,聚焦式的注意,是造作知。如經典中對於各個禪境中一切身的敘述:初禪如被浸潤的澡豆,二禪如被湧泉盈滿的水池,三禪如被水浸潤的蓮花,四禪如被布包覆的身體。這些都是將「念」擺在出入息這個林之後,所出現「一切身」的樹。念放在動態行為上,發現某處的變化,這才是如實知。隨著出入息的念,覺知一切身、身行息,這才是如實知。念擺對位置太重要了!

我覺得所謂正念就是要把念擺對地方,一開始就要清楚什麼是林,把念擺在林,才能如實見到樹。這才是見林又見樹的方法。佛教與外道很大的不同就在這邊,外道一開始就是為了定,因此迫不及待的找個地方來「定」。佛教則是由念開展定,由動態開始念住,然後靜態的東西可漸漸發現,見林又見樹,動靜態都在掌握中,這才是止觀雙運。外道將止禪與觀禪分開,根本連最基本的「念」都不懂,如何教人四念處呢?或是說外道的念,根本是找個地方來「定」,這全盤都錯了! 難怪2000多年來沒人懂真正的念住呼吸,這是很自然的結果。外道定一開始就想偷懶找個地方休息,找個地方來定,殊不知遲滯的念無法開展一切法次第!尤其不知道念住呼吸,是多麼喜樂的事,做對了不會跟著息跑,搞得頭昏腦脹的。念是能輕鬆全觀的!念的強大功能,真切體驗過的人是不會懷疑的!念與定的次第與功能都不懂,是沒辦法起造化的!

入流、無間等、初果,這三個可說是同義詞,「流」這個字眼用的很恰當,有無法回頭,沒有回頭路的感覺,無間等除了是不間斷以外,也有停不下來持續往前的意味。一位入八聖道之流的聖者,在《雜阿含590經》的敘述說:「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可見無間的,停不下來的,不再回頭的徹見四聖諦是入流也就是成就初果的要件。

那麼,要如何得到無間等果呢?《雜阿含259經》給出了答案,經典的紀載是:「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雜阿含590經》的記載是「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
『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以上兩經正好可用來套用「聖戒」這個修行基地,方法如下:
因為持戒,發現常犯細微罪,因此感到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犯細微罪甚至破戒讓自己生起慚愧心,對於內心的不穩定,無法控制,因而感到無常、苦、非我。這是《雜阿含259經》的運用。

為了不犯戒,不犯細微罪,需要超前部署,因此要做好根律儀,要做好身念處,於是在六入、觸、受、愛、取、有…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執取,順逆思維下,對於無明這個源頭,引發的行、識、名色,開始進行改造,經由更加精嚴的持戒,更全面的禪修,以八聖道將無明改造為明,從源頭解決問題,這就是《雜阿含590經》的運用。

所謂持戒導向禪定,是從自我要求聖戒成就,做到根律儀,培養念住能力,進入身念處修習,然後依正念循序導向正定,這一切就是八聖道的開展流程。八聖道是依次第開展的,戒定慧也是依次開展。「戒」就是修行基地,初階的修行就是要以完成聖戒為目標,佛法修行才有著力點。四預流支的內容可藉著學戒、念戒、完成戒來開展,四不壞淨也可藉由執行戒所得到身心的轉變來開展。因此對初學者而言,真實的學戒、持戒、念戒是最重要的事,四不壞淨則是最重要的養份。四不壞淨也是經由實踐,淨信才會慢慢累積出來,而非空洞念想文字。每當我因實踐法義,証實佛陀是對的,縱使無法記著四不壞淨的文字內容,我也會發自內心臣服於佛法僧三寶的偉大與真確。一次一次的累積都在告訴我佛陀是對的!佛陀宣說的法是對的!佛陀的聲聞聖弟子是對的!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次失誤過,直證三寶是最穩固的庇護所。

以上是2020年,我在佛法修持的總報告,感謝曾老師在書上、網上、還有私下對我個人的指導,曾老師就是我的明燈,帶領著我一步一步摸索前進。持戒幫助念,念幫助定。持戒導向禪定我已經實証這件事了,不再疑惑!對佛陀指導的「正念」與「正定」的方法,我已確認,也不再疑惑!

2021年我將繼續挖掘法寶,重現2500年前佛陀與聲聞聖弟子的真跡。若能見證佛法中真實証果的一絲曙光,我此生將了無遺憾!

以下附上我每日的查核表格,供各方參考與指正:

  毀壞 缺斷 玷污 雜染 當下慚愧心生起 事後悔責心生起
殺生戒            
不予則不取戒            
邪淫戒            
妄語戒            
兩舌戒            
惡口戒            
綺語戒            
飲酒戒            

頭像
slake
文章: 460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禪修風險

文章 slake » 2021-01-20, 10:50

slake點評:念念如飛瀑,根門勤正斷,入處起現觀,正念若無間,導入於諸禪。

圖片說明:台灣奧萬大飛瀑
奧萬大飛瀑.jpg
奧萬大飛瀑.jpg (9.53 KiB) 已瀏覽 26299 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