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422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upasaka
2013-06-14, 22:08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拒絕面對的真相(二版)
回覆: 67
觀看: 74165

leeyc2 寫: ps 曾與一些法友談到有人提過的:存有論的[我] vs認識論的[我],結果他回答說:佛陀在世時,哪說過什麼存有論.認識論?...
你認為呢?
upasaka
2013-06-12, 11:1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拒絕面對的真相(二版)
回覆: 67
觀看: 74165

這個本質直觀就是現象學的那個本質直觀嗎? 現象學的本質直觀很複雜,自胡塞爾以來的現象學家對它詮釋意見也不一致。我很不解和辻哲郎為什麼用這個詞語,他也沒有特別解釋本質直觀的定義,很難斷定他的本質直觀是不是現象學的本質直觀。 不過在p150提到:「法是一種形式,形式看起來與Eidos(本質)有關聯。」上述的Eidos與胡塞爾的用語相同,從他書上的脈絡看來,依稀有胡塞爾的味道,而他說的「形式」又與亞里思多德等傳統哲學有點關係。說到八正道時雖然說不願與康德走的太接近,然而他的自然的立場(凡夫的立場)與滅的立場(解脫的立場)等二重性,其實很接近康德。 總之,和辻這本書是以他融會貫通的西方哲學來解釋原始...
upasaka
2013-06-07, 08:4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拒絕面對的真相(二版)
回覆: 67
觀看: 74165

leeyc2 寫:這位學者早年研究過齊克果.尼采的哲學,這令我有點好奇。
請問你為什麼好奇?
upasaka
2013-06-05, 08:08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拒絕面對的真相(二版)
回覆: 67
觀看: 74165

leeyc2法友: 例如像我這種凡夫俗子,若於日常作務有些時刻察覺我於某色貪,這時候我自己內心做了決斷,不讓色貪繼續增長,當下我知道我此色貪已經沒有了。我前前後後內心都沒有唱名「這是苦、這是苦集、.........」,也沒有特別指名哪些「道支」使我知色貪,讓我當下斷貪。我也知道我當時貪愛的是色有,而不是色本身。我也知道我內心完全沒有任何唱名「緣起支」。甚至,連那些叫做「法功德」的一個名詞也沒有。 每次事後回想才知道當時有哪些諦支、道支、緣起支如何不完整地在內心真正存在過、作用過,而也才明白對我而言所謂念法,不是在心裡拿「現見、........、緣自覺」來念念有詞,而是法在內心真正存在過當然也作...
upasaka
2013-06-04, 22:1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拒絕面對的真相(二版)
回覆: 67
觀看: 74165

VPHC 寫:對四聖諦知,修,證的次序(三轉十二行相)可否解決此問題?
我認為很困難解決。

我提一個問題好了:
如215經,於色貪如實知,這時候是知?或修?或證?
upasaka
2013-06-04, 22:0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拒絕面對的真相(二版)
回覆: 67
觀看: 74165

leeyc2 寫: ps以前剛接觸佛法時,就不求甚解的接受了四聖諦.八正道有部分相互含攝的說法,我在想:師兄提出這件事應該有另一層的深意吧?又,八正道與四聖諦教法的形成可不可能有先後或者逐步成型的問題?
請師兄多指教,謝謝!
古層的正見散見於雜阿含某些小經,例如1經、188經等。

八正道意義的形成與變遷,宇井氏曾經精密考察過,但我認為在這裡談這些應該沒什麼好處。

被整理過的法義互相含攝是很正常的,作為修行指導的個別法之間本來就不是在意圖建立一套嚴密體系之下所產生的東西。
upasaka
2013-06-02, 21:0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拒絕面對的真相(二版)
回覆: 67
觀看: 74165

leeyc2 寫:
upasaka 寫:法友有沒有想過這問題:

正見是知四聖諦,四聖諦包含道聖諦,而道聖諦是八正道,所以:
正見包含知八正道,而八正道包含正見,正見又包含知八正道,八正道又包含正見,.....................
請教師兄,如果把四聖諦的次第性考慮進去的,能不能有化解上述的矛盾的可能呢?謝謝!
我認為要跳開上述無窮迴圈仍有困難。要怎麼化解呢?可否說說你的想法?
upasaka
2013-06-02, 11:25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回覆: 149
觀看: 137025

yunshui 寫: 請問法友,南傳是怎樣解釋「緣自覺知」的。
葉均譯《清淨道論》頁217:「智者各自證知。」

《清淨道論》巴利文及各種英譯我就不再引述了。雖然諸多英譯或現代語體中譯的表現方法各自不一,但意思大致雷同。唯一的差別是有些翻譯有提到「各」的意思,有些沒有。

《清淨道論》的解釋如下:
「智者各自證知」即一切敏智(提頭即悟)等的智者,當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因為弟子是不能依賴和尚所修之道而斷除他的煩惱的,不能享受他的和尚的果定之樂,不能作證和尚所證的涅槃。所以出世法是不應如看別人的頭飾一樣,當於自己的心中見。這是指智者的實證而說;不是愚者的境界。
upasaka
2013-05-29, 23:01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回覆: 149
觀看: 137025

現代人包括我在內理解《雜阿含經》,尤其南北對讀時,難免受到《相應部》以及大量南傳法師解說的影響,有時候會有以南解北的傾向,或是以英文語法的思路解經。這種作法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有時候會失去《雜阿含經》本有的特色,這是我常常警惕自己的事情。

例如《雜阿含經》描述法特質(阿含語法其實是「法功德」)最後一項「緣自覺知」的現代解釋大多有南傳的痕跡,反而忘記本來《雜阿含經》就有「緣AB」的詞語,例如「緣無明行」、「緣行識」.....等等,「緣自覺知」與「緣無明行」、「緣行識」這些「緣」應該是一致的用法,就是「基於.....」或「因......」的意思。
upasaka
2013-05-29, 21:2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回覆: 149
觀看: 137025

《雜阿含》的原典已無從查考,先不談可供對讀的巴利經典,單就漢文詞義來解,「不待時」、「不待時節」很簡單就是不必時間、用不著時間的意思,我的理由是:

1.當時譯經團隊除了音譯或逐字直譯的情況之外,在義譯經典大多是採用當時漢文的習慣用語來義譯。

2.古漢藉、章回小說裡有很多「不待◎◎」、「不待◎」的例句。它們都是「不必◎◎」、「用不著◎◎」」的意思。若要舉例,我可以舉出很多它們在典藉、古章回小說的例句。

3.除了詞意之外,把它放經文脈絡(context)來看,法特質除了個別特質的詞意之外,需要看它們之間的關聯性,還有整個經文脈絡,談這一點需要比較多時間,先不談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