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一併回應版主與善觀法友。
版主部份
一謝裁決,二謝諄諄勸誡,我會「宜知是時」的。
善觀法友部份
不管我們的認知差異如何,能以平靜的語言再度作出回應,總是令人欽佩。
在前一貼文中,我的問題已經問了,而你也以「杞人憂天」答覆了。
我只是覺得決議文會不會使得僧團失去應變能力?純學術上的討論,沒其它意圖,因為我不是僧侶。
在大前提毫無交集的情形下,我的討論將自行停止。
最後,謝謝你提供的思惟面向,使我受益良多。
有 15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以下是對善觀法友貼文的回應: 正由於富蘭那尊者提出的只是地方性的戒律,所以沒有普遍性,這就是憲法和地方法規的區別,你能把地方法規當作憲法用?? (1)憲法的修正條文還是憲法,不會因為增修而降格的,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即是其例。 (2)富蘭那七法的核心點是邊地僧眾日中一餐如何如法如律的取得,所以請佛開許,而佛也開許了。試問:假設發生重大饑荒,飲食難得,依決議文又不能開許,僧眾的生存問題怎麼處理呢?佛陀要求弟子們少欲知足,可沒要他們「餓死事小」啊。 佛陀在涅槃前有一段話“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這個可以知...
便宜行事是指當事人,而非指事。若就事上說,富蘭那的邊地七法諍論正是決議後發生的,且大迦葉的解決方式顯然並未獲得富蘭那的認同。 不同化區的僧團各有其核心長老(們),並不一定就導致破僧。同樣的,以法攝僧並不意味僧團不需要核心人物。 七百集法的模式,指的是不同化區的代表論律的操作方式,其目的就是經由共同分別而使戒律一致、僧團和合。七百集法遵行決議,自然不再討論小小戒可捨,而只就十事是否如律進行分別。 「小小戒」語義含混,所以才需要共同討論加以澄清。討論並經與會全體同意的標準,就不是無限上綱。討論可能無法獲致結論,但與未經討論就作成特定結論畢竟是不同的。 五百集法的決議既已封殺了小小戒的討論空間,就不...
法友們: 關於大迦葉便宜行事,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一)大迦葉的決議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可能方案,如: (1)由五百阿羅法公推世尊的繼任者,大迦葉、優波離、阿難等都是一時之選。(舍利弗問經「隨時毘尼」的另一種解讀方式) (2)由數名長老阿羅漢組成合議羯磨。(可參照七百集法論十事非法的模式) 這兩種制度,都可以維持學處的隨犯隨制原則(這種分別,與執行大迦葉的決議後僧團只能執行犯相分別,是不同的),也能維持學處的一致。惟第二種可能有時間落後的問題。 (二)關於小小戒的標準 阿難所傳,可依當時戒條的情形推論如下: (1)如眾學法已制罪,則眾學法為小小戒的上限。(諸律於眾學法出入甚大) (2)如眾學法...
法友們: 我為信而來,為信而提出懷疑。以下是我對法友回應的反省。 一、善觀法友 1)五百集法對佛的法與律作了保存工作,其價值是毫無疑問的。 2)從阿難或富蘭那的不同主張而言,"把持"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大迦葉自己也不見得有此意願。 3)但也不能忽視,阿難是為了敬僧,為了僧團和合,才不再堅持的,並且不認為在集法時提這件事有罪。 二、梵摩那法友 1)小小戒可捨違反現存律本的規定:論微細戒可捨,波逸提。 對此,容我這麼想。(1)如果五百集法當時就以波逸提論處,那麼大迦葉對阿難的如法處置就不會只是突吉羅,而應是波逸提了。(2)大迦葉與阿難的諍論,屬滅諍,而滅諍須於布薩前施行。(3)且如果可以接受將五百集...
法友們: 五百集法時,阿難傳佛說小小戒可捨。 大迦葉以兩個理由予以否決,一是「小小戒」如何定義?二是若佛滅後,弟子捨世尊所制戒,將給世俗譏嫌「釋法如煙」的口實。而作成「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的決議。 而富蘭那則以邊地七法為佛在世時所聽許,故於五百結集後並不願改變。 從以上《五分律》所記,應該可以理解大迦葉維護僧團梵行久住的苦心。 但是: (1)阿難所傳畢竟是佛說。 (2)《五分》亦傳有「隨方毘尼」,所謂「雖是我(佛)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行者,皆不得不行。」 (3)《舍利弗問經》中,舍利弗對於佛於戒律或開或遮提出疑問,「佛言:如我言者是名...